【主持人】
周 涛,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南京广电集团主播
【研讨嘉宾】
崔 峦,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
徐 艳,南京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王 林,南京市江宁未来科技城小学校长
刘 娟,南京出版社图书编辑
周爱华,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张城静,南京市江宁未来科技城小学教师
周涛:未来科技城小学对于文字和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有感觉,比如在“三字经大道”,还有“没有异想,哪有天开”这样的文字。王林校长,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您对汉字如此情有独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这么多的元素植入进来?
王林: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我们学校2018年建设之初,留下了一条路还没有铺砖,我就提议,我们未来科技城小学应该面向未来,但是也不能“忘本”,我们应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于是,我们就精选了《三字经》的部分内容,刻在了这条路上。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字经大道”。
周涛:脚踏着传统文化,这条路走起来,会让人觉得特别充实。接着,我想问一下刘娟老师,您是《字说字画》的责任编辑,听说有人看过这本书后,发出了“初看不知画中意,再看已是画中人”的评价。请问您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刘娟: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我的心路历程。其实刚接到《字说字画》第一篇样稿的时候,我不到5分钟就看完了。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内容太简单了,语言都是大白话。在接稿前,徐艳老师跟我说这是一本解说汉字的书,但是我读完后,发现没有解说的痕迹,更像读一个故事或一篇散文。但是,当我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忽然发现那篇样稿竟然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它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每一处段行,好像都经过了细致的安排。当时我的感觉就是,这是一篇非常有诚意的文字,而我捡到宝了。后来,接到全稿,在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发出惊叹,原来汉字这么神奇!比如,“既然”的“既”和“即使”的“即”,这两个字左边的部首都是一样的,都表示放食物的高脚盘,右边是一个跪坐的人。“既然 ”的“既”右边的人其后脑勺是对着高脚盘的,意思就是,这个人既然已经吃饱了,就可以走了。但是,“即使”的“即”最初的字形,这个人的身形包括他的头,都是朝向这个高脚盘的,说明他肚子饿,即将开吃。这种形象的画面感一下子呈现在我面前。
周涛:您同样也是一位家长。请问,您的孩子在阅读《字说字画》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有趣的事同我们分享一下?
刘娟:我以前给孩子读故事或者识字的时候,都是指着文字读,让孩子在旁边看。但是自从我学习了《字说字画》的内容后,我发现,可以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孩子喜欢的方式来教他识字。比如说在晚饭后散步的时候,我们会一起猜字谜。刚开始是我出字谜让他猜,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会自己编字谜,再让我猜。如果我猜不出来,他就会特别得意。有一天,我急匆匆地准备出门上班,孩子一把把我拽住,说要出个字谜让我猜。字谜是“古树上长草”,当时我着急出门,就和孩子说:“你让妈妈想想,等我下班回来告诉你答案。”结果等我下班回家后,孩子第一时间问我有没有猜出来。當我还在思考答案的时候,他又出了一个字谜——“十个人站立”。在我脑子一团糨糊的时候,孩子忍不住说出了答案:“是‘辛苦两个字,妈妈你辛苦了!”当时,身为母亲的幸福感包围着我,让我感动不已。
周涛:最近,我有一位好友向我倾诉一个困扰。他们家的孩子现在上二年级,但是,他宁可做两个小时的数学题,也不肯动笔写一个字。我想问问周爱华老师,这种情况,在我们“发现汉字”项目研究的10年里,是不是也遇到过?在这个项目10年的推广过程中,您有哪些切身的体会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
周爱华:这个例子中提到的情况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在汉字教学中,一旦老师的教学流于机械识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无动于衷甚至厌烦的情绪。比如,干巴巴地认读强记,不讲情趣;为了掌握写法,一个字词抄写很多遍,等等。这样的机械操作,让生动、形象、意蕴丰富的汉字在孩子眼里变得索然无味。前些年,徐艳老师在南京市教研室着手“发现汉字”项目的研究,这项研究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原来汉字有这么多需要师生去发现的音形义之美!汉字文化这么富有魅力!2016年,我和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现在已经是特级教师)王宁共同申报和主持研究了省级教研课题“基于汉字文化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在3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例,带领老师们走进汉字,去了解汉字为什么是这样的,去研究汉字音形义的关联。徐艳老师说过,识字不是孤立地认识和了解汉字的音形义,而是在对汉字音形义的关联中建立整体认知。她带领我们重新发现汉字,领悟汉字所描摹的概念,使老师们认识到,在识字的过程中,一定要融合文本的语境和情境。这样的汉字教学,既识了字,又理解了文,同时加强了朗读,在品读体悟中实现了与作者的情感相通。这样的课堂,充盈着汉字的魅力,充满了语言的生趣。这样的课堂里,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形象性和构字规律中的理性思维相映成趣,学生理解语言和文本常常茅塞顿开。比如说,我们见面都会寒暄,那“寒暄”的“暄”怎么写呢?见面寒暄,要用嘴巴说话,如果是口字旁,好像也有道理。但是,细究字形会发现,“寒暄”的“寒”底下两点,表示冰;“暄”的日字旁,表示暖阳。见面说什么呢?说说天气蛮冷的或者蛮热的,这种见面应酬时的不是很重要的对话,就叫“寒暄”。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和学生这样介绍汉字,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启迪思维,是否可以有效避免孩子们写字时容易写错别字的现象?所以,“发现汉字”项目研究很有价值、很有意义。
张城静:“发现汉字”项目历经10年,而我工作了11年。两位教研员老师一直带领我在项目中学习和成长。作为年轻教师,我说一说个人的心得体会。比如,“撑”这个字,出现在二年级下册第9课《枫树上的喜鹊》中。这篇课文的主角是一个农村的孩子,每天上学之余,他都要撑着渡船,到河对岸树林里去打柴,生活非常辛苦。但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啊”,和文章前面的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徐老师和周老师点拨我,低年级教学要关注课后的生字。第一个生字就是“撑”字。那么,“撑”这个字,怎么来表现文中小小年纪的“我”的那种生活的艰辛呢?“撑”字左边是个提手旁,代表手,右边是“掌”,“掌”字的下半部分也有个“手”。所以,“撑”这个动作,需要用两只手来完成。“我”两只手紧握住撑船的竹篙,还不能让渡船前行,只能使劲地抵住河岸或河底最硬的地方,这样一篙一篙地撑着渡船才能前行。可见这个“撑”字表现了孩子的生活十分艰难。就这一个字,勾连起了整个文本的主旨,也创建了一个文本学习的语境和情境。在《大象的耳朵》一课里也出现了这个“撑”字,一头大象,他的耳朵很大,像扇子一样耷拉着,他自己觉得没有问题,因为他生来就是这样的。但是在他散步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小动物,他们的耳朵都是竖着的,所以他们都觉得大象的耳朵是不是出毛病了。这就引起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冲突,大象的内心很不安。怎么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呢?大象想到了一个办法,用两根竹竿把自己的耳朵撑起来。大象的耳朵又大又重,撑起这样的大耳朵,是非常费力的。所以,“撑”字的使用非常形象。
周涛:“发现汉字”的推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由此想到了一个词——传承。由传承这个词,我又想到了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 斯霞老师。我拜读过徐艳老师的一篇文章—— 《让童心母爱闪耀新时代语文教育》,作为一名女性、一位母亲,同时又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童心母爱”这四个字应该包含在您的生活和工作中。请问您在推广这个项目的时候,有没有感受到斯霞老师这种精神的感召?
徐艳:大约是2015年,我在南师附小组织了“像斯霞老师那样教语文”的专题活动,当时放了一部斯霞老师的教学电影《我们爱老师》,这部电影是斯老师于1978年拍摄的,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小学教育的电影。当时,我看到电影里斯老师那样朴素、那么安静地站在讲台前,用简明准确而又具体形象的语言娓娓道来。虽然她的普通话并不是特别标准,电影的拍摄又时隔那么多年,但是我发现,在场的所有老师观看的时候,都沉浸其中。我看着看着,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流了下来。后来我一直在想,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还是比较重,老师们的工作也比较辛苦,传承与发扬斯霞老师的宝贵经验依然有着现实意义。斯老师在1958年进行教改实验,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用5年的时间完成6年的教学任务,提炼总结出了“随课文识字”的经典主张。我觉得这个主张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对我们语文教学的减负、提质、增效依然有着借鉴价值。我们有责任传承斯老师这种宝贵的教学经验,同时,也要努力创新。“发现汉字”项目的研究,一方面要传承与发扬老一辈的优秀教学经验和主张,一方面也是基于汉字教学的问题不断创新。我1988年开始在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做小学语文教师,那时候,我就发现孩子们掌握汉字字形是有困难的。我自己的孩子上学的时候,我发现他写字时,总是写完以后就使劲擦,一直把纸都擦破了。当时我就鼓励他,你已经写得很好了,不要擦,但是他会说,那老师为什么不给我三颗星?我觉得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追求完美的,他已经尽力做到他当时能做到的最好状态了,但是因为我们课堂上一方面没有给孩子留够充足的写字时间,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的字要像字帖上的一模一样。这样,孩子就太痛苦了。这样一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在参与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受到朱家珑主任、张庆老师等一批教育前辈和专家的引领和鼓励,我在母语启蒙教育方面得到很多滋养。后来,偶然的机遇读到了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汉字王国》,看到一个外国人对我们中国的文字都如数家珍,我想,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且要结合教研工作,努力帮助老师和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和语文学习的趣味。
周爱华:现在,南京市一到三年级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新样态,是倡导20分钟读读讲讲,20分钟写写练练,这种新样态是基于儿童且适切于儿童的需要的。特别是“双减”背景下,儿童需要在课堂上去书写、习练,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烦琐分析,不能满堂提问、回答。因此,才会有识字与文本主旨紧密关联、与课文的情境紧密关联这样一种倡导的方向。
周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竭尽自己的全部智慧,把汉字的教育教学的方法不断地往前推,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真的像一颗种子一样种在我们孩子的心田中。崔老师,前不久您在苏州的一次活动上提到“新形势下语文课程教学的不变与变”这样一个话题,那您对“发现汉字”这个项目,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慨?
崔峦:江苏南京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座富矿,很值得我们来开采。对于“发现汉字”项目,我关注好几年了,就像当年我关注斯霞老师的“分散识字”的经验一样。斯霞老师的贡献,是对我们全国识字教学方法的贡献。当年,有一定影响力的识字教学方法中有三个原创,一个是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一个是辽宁省的“集中识字法”,还有一个是黑龙江省的“注音识字法”。三个识字原创经验之一,就在我们南京。而徐艳老师做的“发现汉字”的实验,我愿称它为在新时期的南京的识字经验2.0版。不好的识字教学,是照本宣科的,是没有温度的。而“发现汉字”的实验,从课堂上孩子的反应和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是非常开心的,识字教学就应如此。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你要好好学习汉字。外国人都看到了汉字的美,看到了汉字文化的优秀,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当发现汉字的美,更要努力地去开掘。第一,读音美。从今天主持人的一词一句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汉字的音韵美。第二,形态美。我们看书法家书写的书法作品,真的像一幅幅画一样。第三,意境美。余光中的《乡愁》里有四个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读了这四个词,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思乡之情和盼望回归的情感。我觉得任何一种文字都做不到我们的汉字这样音形义的美。所以,汉字真值得我们好好地去研究和发现。比如,“安”字,在甲骨文里,宝盖头代表家,在家里面跪坐着一个女人,会让我们觉得很心安。再比如酉字旁,它的原意和喝酒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它的字形是一个酒坛的形状。所以,后来给它加上一个三点水,就成了“酒”字。由此,我们就能生发出很多跟酒有关的汉字,比如,“酌”就是酒的代称,“醇”就是品质好的酒,“酿”就是造酒的方法,“酬”是劝酒,“酣”说明饮酒很尽兴,“醉”表示酒喝多了,“酩酊”表示喝得大醉的状态,“醒”表示从酒醉中清醒过来。没有一种文字可以如此贴切地表达与酒相关的各种形态、情思。“发现汉字”就是要发现汉字的美,也就是汉字音形义的美。再如刚刚徐艳老师说的,孩子容易写错别字。如果我们很好地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和汉字的组合特点,就能有效避免孩子写错别字的问题。比如,“衤”和“礻”,就差一“点”。为什么“初”是“衤”,为什么“祀”是“礻”?在《说文解字》里,“初”本义表示裁衣、做衣服的初始。和衣服相关的字,还有“衫”“袖”“袄”“裤”“补”,这样,可以通过关联性让孩子来记字。而“礻”,甲骨文的“礻”是像祭祀的樣子,所以带“礻”的字都跟祭祀、敬神、祝福有关。所以“祀”“祈”“神”“禅”“礼”“祠”,都与祭祀有关。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教孩子识字,就能防止和纠正他们写错别字。所以,“发现汉字”的教学非常有价值,它能够提升我们识字教学的水平,能够让孩子们认识我们汉字的文化,从而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字,增强文化自信。“发现汉字”实验体现了汉字在铸造中华文明中“根”的价值。
周涛:谢谢崔老师!作为一名主播,其实我没有专门学过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纯粹就是因为我遇上了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跟着她依样画葫芦,我就学会了。发现汉字之美,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继续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