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要点

2023-07-27 10:12:52
畜禽业 2023年7期

周 燕

广西壮族自治区兴业县大平山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 兴业 537814

0 引言

由于哺乳仔猪的生理发育特点极为特殊,一旦出现饲养管理不当,则较易发生各类疫病,给养殖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人员根据哺乳仔猪的自身生理发育特点,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同时制定科学的疫病防控制度,对于常见的仔猪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尽最大可能降低疫病对于哺乳仔猪的危害性,有利于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效率,从而提高生猪育肥期的生长性能,促进生猪现代化健康养殖的进程。

1 哺乳仔猪的生理发育特点

1.1 缺乏自身免疫能力

新生仔猪的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而自然环境中存在着较多的病原微生物,影响其正常的健康发育,仔猪出生后需要通过吸食母乳来获得外源抗体,以抵抗外界病原的侵袭。但随着仔猪日龄的不断增加,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逐渐降低,在仔猪刚出生的前2天,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较高,到仔猪出生后的第3天开始,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就逐渐降低,而仔猪生长到第4周龄时,其免疫系统才能够产生足够的抗体[1]。在该时期,仔猪较容易受到外界致病原的侵袭而发生各种疫病。

1.2 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

哺乳仔猪的各消化器官还未发育成熟,消化能力较弱,胃重和容积都较小,胃容积仅有40 mL,胃重在5~8 g,易饱又容易饿。初生仔猪的胃神经间的联系还未完全建立,还未能形成条件反射性的胃液分泌,只有当食物进入仔猪的胃部以后,才能直接对其胃壁产生刺激而分泌少量的胃液。20日龄之内的哺乳仔猪,其胃液中不含有盐酸,缺乏对蛋白质类物质的消化能力,直到仔猪40日龄以后,其胃液中才会含有盐酸,才能够消化蛋白质类食物。此外,刚出生的仔猪,其胃内只含有凝乳酶,胃蛋白酶的含量较少,并且仔猪的胃底腺不发达,缺乏活性胃蛋白酶,缺乏对蛋白质类食物的消化能力,尤其是难以消化植物性蛋白质。

1.3 体温调节能力差

新生仔猪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全,导致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对于体温的调节能力不足,主要是依靠机体的物理调节维持自身的体温,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容易出现寒颤、竖毛运动等现象。哺乳仔猪采食量有限,体内可贮存的能源物质较少,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就需要调动机体内的糖原抵御寒冷,导致仔猪机体内的血糖含量快速下降,若无法及时吃到母乳就可能被冻死或者饿死。

1.4 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快

初生仔猪的体重较轻,仅占成年猪只体重的1%左右,但是新生仔猪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一般情况下,新生仔猪的体重在1 kg左右,但是经过10 d左右的生长,其体重就可以达到初生重的2倍以上,到20日龄以后,其体重至少可达到初生重的5倍以上,到1月龄左右可达到初生重的6倍左右,到2月龄满时能够达到初生重的10~13倍。哺乳仔猪的生长速度快,主要与其新陈代谢的速度较快有关系,通常情况下,20日龄的仔猪其机体内的体质量蛋白质沉积量为9~14 g/kg,是成年猪的30~35倍;而此时仔猪机体所需的新陈代谢净能约为302 kJ,是成年猪的3倍,并且其他的营养代谢速度,例如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代谢速度也远超成年猪只,这就导致仔猪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数量和质量非常高。

1.5 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能力差

哺乳仔猪的神经反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寒冷刺激和其他猪只的挤压。根据临床统计,3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由于受到挤压、冻、饿、疾病以及机体虚弱等原因而发生死亡的概率占到了断奶仔猪死亡率的60%左右,而因挤压而死的就占到了25%,甚至更高。

2 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2.1 做好仔猪的接产工作

2.1.1 接产

为母猪提供安静、舒适的分娩环境,确保母猪的顺利分娩,是保证仔猪成活率的第一步。在母猪分娩前3 d左右,工作人员需要对产房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可使用高压水枪将猪舍地面、围栏等处的尘土冲洗干净,然后使用浓度为0.3%的过氧乙酸对地面、环境等进行彻底消毒。随后在分娩前1 d再进行1次清洁、消毒,并且提前准备好接产用的保温箱、无菌纱布、碘酒、75%的医用酒精、0.1%的高锰酸钾、0.1%的新洁尔灭等[2]。在母猪到产床之前,将其后臀部和阴部提前用温水擦拭干净,然后使用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并在仔猪吃母乳前将乳房和乳头擦拭和消毒。仔猪出生后需要及时将其口鼻中的黏液物质清理干净,防止仔猪出现窒息的情况,同时使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对仔猪的体表进行擦拭,随后使用干净的纱布将仔猪的体毛擦拭干净,防止仔猪因为体表的体液蒸发过快、过多,导致体温快速下降而着凉感冒。对于出现假死的仔猪,还需要抓住后肢倒提,不停拍打仔猪的臀部和背部,同时以20次/min的频率,将仔猪的躯体对折,帮助仔猪恢复正常呼吸。

2.1.2 仔猪断脐

仔猪出生后应在其生理状态正常的情况下尽快进行断脐,通常在等待5 min左右时,当新生仔猪的呼吸无异常后,将仔猪的2条后腿倒提起来,在距离仔猪脐带根部3~4 cm的位置手动打结,捆绑用的线需要提前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随后在距离脐带根部4~5 cm处使用消毒过的剪刀剪断或者直接拧断,再使用5%的碘酒对断口处进行擦拭消毒。需要注意的是在仔猪断脐后的6 h之内,工作人员需要观察仔猪的生活力,如果伤口处出现流血或者仔猪虚弱无力的情况,就需要及时对断口处进行止血和消毒处理。

取其余27例患者的椎旁肌组织,验证高通量测序的质量及差异miRNAs的表达情况。使用TRIzol(Invitrogen公司,美国)提取椎旁肌组织总RNA,用NanoDrop 2000分光光度计(Thermo公司,美国)测定RNA浓度与纯度。采用SYBR GreenⅡ20 μL体系扩增miRNA。具体反应体系、反应程序根据试剂盒说明书设定(TaKaRa公司,日本),以U6 snRNA作为内参。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95℃起始激活3 min;95℃变性12 s、62℃退火40 s、72℃延伸45 s,40个循环;最终72℃延伸5 min。采用ΔCt法计算miRNA的相对表达量。

2.1.3 仔猪断齿

正常情况下,新生仔猪在出生时就会有8颗乳牙,并且乳牙非常的锋利,在吸食母乳的时候,很容易将母猪的乳头咬伤,为了防止仔猪咬伤母猪乳头或者其他仔猪,需要在仔猪出生后的24 h之内,对其进行断齿。工作人员需要提前使用75%的酒精将断齿钳彻底消毒,然后将仔猪压根部以上1/2的獠牙剪掉,要注意牙齿断面平整,避免伤到仔猪的齿龈,及时的在断齿处涂抹一些青霉素等抗菌、消炎的药物,防止发生继发感染等情况。如在断齿后发现有仔猪牙床肿胀的情况,可以增加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涂抹次数,如2~3次/d。

2.1.4 仔猪断尾

仔猪和育肥猪非常喜欢互相咬尾,特别是同窝仔猪,这样不仅容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还会影响到仔猪正常的采食,对仔猪的健康生长发育造成影响。通常情况下,仔猪的日龄越大,断尾对其产生的伤害也就越大,因此养殖场应尽量在仔猪出生后的24 h之内对其断尾,仔猪的断尾工作也可以与断脐和断齿一起进行。工作人员需使用75%的酒精对断尾钳进行彻底的消毒,在距仔猪尾根2~3 cm处将其剪断,随后使用5%的碘酒对断尾处进行消毒,在断尾后的1周之内需要注意止血工作和防止继发性感染。

2.2 做好仔猪的保育工作

2.2.1 固定乳头

新生仔猪一般会有吸食固定乳头的习惯,人工辅助固定奶头,能够避免仔猪每次在吸食母乳时发生争抢的行为,也可以避免弱小猪只抢不到奶水充足的乳头,保证同窝仔猪均衡生长。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养殖人员可以在新生仔猪初次吸食母乳时,根据仔猪的初生体重、体质强弱等情况进行人工辅助固定奶头。

新生仔猪缺乏先天性的免疫力,需要通过吸食初乳得到母源抗体,以增加自身的抵抗力。最好能够保证仔猪在出生后的1 h之内吸食到足够的初乳,最迟不能超过2 h,并且在仔猪前3次吸食母乳时,按照1次/h进行吸食,随后可调整为每2 h吸食1次,待母猪分娩结束3 d之后就可以恢复体质,进行哺乳。

2.2.3 环境控制

哺乳仔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低,特别是抵御寒冷的能力不足,因此仔猪舍需要控制好环境温度,初生仔猪的适宜生长温度应该控制在32~35 ℃;2~<7 d的仔猪适宜温度为28~32 ℃;7~<28日龄的哺乳仔猪适宜生存温度在25~28 ℃;28~35日龄的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2~23 ℃。哺乳仔猪饲舍的相对湿度最好能够控制在60%~70%。同时还需要保证猪舍内的环境卫生和舒适度,养殖场需要每天对粪污进行清理,及时更换垫草,并进行定期消毒,最好使用浓度为2%的烧碱或者浓度为0.1%的新洁尔灭溶液每周消毒1次,防止大量滋生病原微生物,而对仔猪的健康产生威胁。其次,应加强猪舍内的通风管理,在确保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对仔猪舍进行适当通风,保证仔猪舍内的空气清新,保持地面干燥。

2.3 科学补充微量元素

哺乳仔猪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均需要通过母乳进行补充,尤其是哺乳仔猪机体内体质量的铁元素储存量较低仅为35 mg/kg,哺乳仔猪对铁的消耗量为10 mg/d,但母乳所能提供的铁元素含量仅为1 mg/d,远不能满足于仔猪机体内血红蛋白的正常合成以及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需求。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为仔猪补充适量的铁元素,避免发生仔猪贫血。可以在仔猪出生后2~3 d,按照100~150 mg/头肌肉注射的右旋糖酐铁注射液;同时可以按照0.5 mL/头肌肉注射的VE和0.1%亚硒酸钠注射液,能够有效防止仔猪由于缺硒而诱发的下痢、白肌病或者肝坏死等。

2.4 仔猪断奶

在夏季,仔猪开食的时间为5~7日龄,冬季仔猪可在7~10日龄进行开食,可将乳猪专用的开食料添加适量的牛奶和白糖,涂抹于母猪的乳头或者仔猪的嘴唇处进行诱食,可减小仔猪断奶时应激反应,促进仔猪快速生长。

3 哺乳仔猪疫病防控要点

3.1 科学计划免疫

哺乳仔猪自身免疫能力较低,需要按照计划科学的免疫接种,防止各类传染性疾病对仔猪造成的危害,特别是对猪瘟、猪丹毒以及猪副伤寒等疾病的防控,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体内外驱虫。但免疫需要和仔猪的断奶、更换饲料、转群以及去势等工作分开进行,避免引起仔猪强烈的应激反应。具体可参照哺乳仔猪的免疫计划(如表1所示)[3]。

3.2 哺乳仔猪常见疫病的防治

哺乳仔猪较容易发生腹泻性疾病,养殖场除了做好日常的清洁、消毒,预防病原微生物侵袭仔猪以外,还需要注重一些常见性疫病的防治工作。如哺乳仔猪3日龄左右容易发生仔猪黄痢,养殖场可使用20~30 mg的土霉素粉温水冲调后涂抹于母猪乳头,3次/d,连续服用3 d,用于预防该病,发病患猪可以按照6 mg/kg 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注射液进行治疗,1次/d,连续服用 3~4 d。其次,3日龄的仔猪也容易发生仔猪红痢,可以在母猪分娩前30 d和15 d时,分别接种1次C型魏氏梭菌灭活菌苗,按照10 mL/头肌肉注射,发病仔猪可按照体质量40 mg/kg土霉素口服治疗,1次/d,连续服用4~5 d。仔猪副伤寒也是哺乳仔猪常见的疾病之一,可以在饮水中按1 g/kg的剂量添加金霉素,使仔猪自由饮水进行预防,连续饮用7 d;对于已发病的患猪,可以按照体质量利用70 mg/kg的复方新诺明粉剂进行口服治疗,2次/d,连续服用3~5 d[3]。

表1 哺乳仔猪疫苗接种计划

4 结束语

哺乳仔猪是规模化猪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根据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做好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以及疫病防控工作,对于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至关重要,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提高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