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飒
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国民的养老需求日益扩大,仅依靠我国基本的社会保障已无法满足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养老金融服务作为养老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有很好地推动作用。本文在对养老金融服务的内涵和现状进行梳理后,分析出我国养老金融服务目前存在国民养老意识薄弱、养老金融素养不足、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所以,相关部门、各金融机构等应加强对国民养老金融的教育;推进金融机构对养老服务产品创新;在政策层面做到完善养老服务相关金融政策等,多方向促进我国养老金融服务的健康发展。
自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养老和医疗为重点,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方案”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对养老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国民的养老需求日益扩大,养老金融服务越来越受人们关注。我国金融各行业已逐步推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产品,但依然存在供需不平衡、发展不完善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养老金融服务展开研究,以更好的应对我国老龄化挑战。
一、我国发展养老金融服务的必要性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目前,全球都在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我国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从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便在不断加深。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0978万人,相较2021年增加了933万人,已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4.9%,同时有学者指出预计2035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时代。与此同时,202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仅为6.77%,死亡率为7.1%,这说明我国人口结构重心发生上移,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期。我国迎来“长寿时代”,随着老龄人口占比不断加重,社会必然会产生劳动力不足、老年抚养比上升等问题,发展养老服务也越来越有必要。
(二)养老体系发展尚不均衡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经济还处于中等收入水平,“未富先老”使我们面临着很大挑战,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方分别承担的三支柱养老体系,但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支付难问题日渐突出,第二、三支柱发展也较为缓慢。同时就医疗保障来说我国主要依赖于公立医院,财政拨款压力较大,并且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普遍存在。所以,建立和推动养老金融服务体系至关重要,而且第三支柱的发展离不开养老服务的支撑,所以发展养老金融服务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养老制度的建立。
二、养老金融服务的内涵和现状
(一)养老金融服务内涵
养老金融是针对老龄化背景,为了满足国民大众的养老需求而开展的全部金融活动,养老金融服务是在养老金制度之外的非制度化安排,指的是金融机构为满足大众的养老需求,围绕投资、理财、消费等需求提供的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金融活动。按照生命周期理论我们可以将人们一生的时间简要的分为工作期和退休期,养老金融服务依据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分为“养老财富积累”和“养老财富消耗”两部分。前一部分“养老财富积累”是指金融机构针对大众为满足自身养老需求进行的财富积累活动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比如银行的养老理财产品、保险公司的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投资咨询等產品和业务;第二部分“养老财富消耗”指在人们退休后为追求养老的保障或舒适,金融机构为其开发的相对性的服务,比如反向住房抵押贷款等。
(二)金融各类行业对养老金融服务的实践探索现状
1.银行业。商业银行对养老金融产品做出了积极创新。银行业的养老产品主要以低风险、收益稳定为主,如养老金结算、储蓄和年金托管等易被国民所接受。银行业集中于养老储蓄产品和养老理财产品,如兴业银行的“安愉储备”、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工银敬长”六大服务体系等。部分银行业也开展住房抵押贷款等业务满足人们的养老消费需求。但银行业提供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少,期限较短,不能满足长期的养老投资需求。
2.保险业。保险行业在推进我国养老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养老服务也已经成为保险业的中心业务。平安集团、人寿集团等保险公司陆续设立了专门的养老保险公司,并针对大众的养老需求推出了多种类型产品,如住房反抵押贷款、养老社区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多样的养老需求。
3.基金信托业。基金业主要推出养老目标基金类产品,养老目标基金追求长期增值,为国民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投资策略。截至2022年初,我国设立的养老目标基金已有152只,如南方安裕养老混合基金、华夏永福养老混合基金等,并且养老目标基金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信托业从2014年逐步推出养老信托产品,目前国内的信托产品大部分是在传统资金信托的基础上附带养老健康产品,为客户提供居家、社区养老等特色服务,信托业在养老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我国养老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国民养老意识不足,金融素养较低
国民养老金融知识的储备以及对养老金融的认可是其进行养老财富储备、制定养老规划以及参与养老服务金融的重要前提,具备一定金融素养的人们更乐于制定自己的养老规划,并且在选择养老金融服务产品时也更有优势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产品,使资产配置更有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的金融素养也普遍提升,但依然有不少人对养老金融的认识存在偏差。我国养老金融起步较晚,在提高国民养老意识方面存在疏忽,并忽略了养老金融知识和产品等方面的宣传和普及,加之我国“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形成了国民养老意识薄弱、对养老金融认知不足的现状。我国储蓄量已达全球第一,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储蓄是用于保障养老的,这也反映出了国民参与养老财富储蓄意识并不高,人们对养老金融产品和业务不了解,导致人们在选择理财时很大程度上盲目选择银行储蓄,这不利于其他养老金融产品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的投资方向较为单一,投资较为保守,财富投资集中于银行储蓄、银行理财、商业保险等风险小且收益稳定的产品上,较少考虑配置基金、信托等,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表示不希望养老资产发生任何亏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养老投资的收益。我国国民整体养老金融素养不高,投资水平有限,在一定程度会遏制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公众的养老金融知识有待提高。
(二)养老金融产品存在同质性,缺乏有效供给
目前,我国养老金融市场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有针对性的服务,但这些产品普遍存在收益率较低、同质化严重、产品和服务缺少专业性等问题,造成了养老服务金融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问题。现在各金融行业推出的养老服务产品在服务内容、运作方式以及产品收益等方面存在较高相似度,并且和市面上很多普通金融产品的差异性很小,大众的不同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其次,金融机构在产品开发和销售方面普遍缺乏深度,没有充分发掘各自在养老服务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很多养老产品的需求者反映目前的养老产品在介绍时内容不明了,产品本身期限过长,收益率较低,和自己的切实需求匹配度不高。在健康与养老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都想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推出新的养老产品,但很多产品的专业性未能体现,没有完全了解和调查社会大众的需求点,未能对市场进行细分,且有些养老产品只是借助“养老”的外衣吸引投资者,但产品的设计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养老金融市场需要更多元化、更能满足国民需求点的产品和服务。
(三)相关政策和监管较为薄弱
虽然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支持养老金融服务,但从目前的政策来看,我国关于养老金融服务的政策还较为薄弱,缺少完整、明确的制度体系。我国的政策体系更偏向于宏观规划,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忽略;有些政策主要是针对单个类型的养老产品,多集中在保险和证券行业上,银行方面的养老金融服务政策较少,过于碎片化。政策的不完善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养老金融服务市场发展方向的不明确,限制某些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四、推动养老金融服务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国民金融素养,提升市场参与度
国民金融知识水平的高低和对养老服务金融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养老金融服务市场的参与程度,所以有较好的金融知识储备是养老金融服务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提高国民金融素养,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养老重要性和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发挥学校、政府、社会媒体以及各类金融行业机构的优势进行宣传,将养老金融意识深入人心,另外也要提高国民对于金融的认识,提升国民的投资能力。首先,政府方面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减少金融诈骗事件的发生,让人们更关注养老财富的安全性保障,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促使人们参与养老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强化对于国民养老素养的教育要求和宣传要求,提升普及程度。其次,学校要树立好学生健康、正确的投资理念,强化金融教育,定期组织金融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养老意识和金融投资能力。此外,金融机构要做好产品的宣传,通过清晰明了的方式让客户更明确产品的优劣和收益,组织宣传金融知识的活动和讲座,并做到从客户需求角度为客户推荐适合的养老服务产品,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增强国民对养老金融服务的信心。
(二)加强养老服务产品的创新,优化养老服务
我国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注重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但依然存在创新性不足,供需不平衡等问题。首先,金融机构在设计推出养老金融产品时应确实以“养老”为出发点,深层挖掘和调研国民对于养老的需求点和痛点,借助国外的经验,针对不同的养老阶段、不同的养老需求研发不同风险程度、不同期限和不同受益程度的产品,满足多层次的养老需要。反向住房抵押贷款等业务在一些国家已经流行,信托等金融业也可发挥自身财产保护和破产隔离的特点研发养老产品,借助国外先进经验提升创新性;同时,养老金融产品可和特色养老服务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相结合,增加养老金融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国民提供更全面的养老保障。金融各行业在养老服务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各机构可以通过合作使养老金融服务的产品和业务更加全面,使养老金融业务更加有效更好地满足多层次需求。另外,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时应更注重人性化服务,服务特殊性群体时需机构人员更详细地讲解养老金融产品的特征和条款,从投资人角度剖析他们的养老需求并提供针对性的产品,不以追求业绩为目的,提高养老金融服务水平;并且金融机构可以优化机构设备等使中老年群体办理业务更加便利,如新西兰银行优化了ATM机的使用难度以及降低柜台高度,提升人性化服务。
(三)完善养老金融服务政策,促进稳定发展
国民普遍追求养老财产的安全性,养老金融普及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在进行养老金融时如果存在诈骗事件而导致财产损失会严重影响到养老金融的发展。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养老金融服务监督框架,明确监管责任,并合理解决养老服务金融综合化和我国目前分业监管模式冲突的矛盾。另外,制定针对性的行业标准和风险监管标准,明确对产品的基本要求和准入门槛,提高产品准入标准,并为养老投资、养老资产管理等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坚决杜绝诈骗等事件的发生,确保养老金融的长期安全和稳定,增强国民对养老服务金融的信任和信心。同时,政府也要制定政策加强金融机构的售后要求,设立对应的维权渠道,促进养老金融服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克用,张栋. 中国养老金融:现实困境、国际经验与应对策略[J]. 行政管理改革,2017,(08):16-21.
[2]侯明,熊庆丽. 我国养老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 新金融,2017,(02):54-59.
[3]董克用,孫博,张栋. 从养老金到养老金融:中国特色的概念体系与逻辑框架[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1,10(06):15-23.
[4]周言.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融产品发展研究[J]. 新金融,2020,(08):40-44.
[5]刘妍. 养老服务金融助推我国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问题研究[J]. 税务与经济,2020,(06):42-47.
[6]王波,郑联盛,郭安. 养老金融:中国实践、国际经验与发展对策[J]. 西南金融,2022,(08):3-14.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