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英才计划,催生心之向往
英才计划为中学生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平台,让普通高中生有机会牵手名校顶级导师团队,开阔视野。作为一名对科研工作充满好奇,积极动手实践的中学生,出于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我选择报名参加英才计划,经过多轮选拔,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师从吴婷教授。
立足巨人之肩,远视天际线
1 年来,南京大学多次组织学员集体学习,不定期学习了密码算法、图论历史及常见模型、卫星定位、几何漫谈等有趣的数学问题;对差分方程、线性回归等中学生建模应用给出了实用性指导。暑假,南京大学导师组带着我们走进南大,进行线下学习,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圆了我走进南大校园的梦想。
此外,英才计划提供的丰富资源,让我充分浸润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从寒假的冬令营,到暑假多位教授的线上讲座,虽然很多知识晦涩难懂,但我还是尽量记录下来,以寻求“一知半解”。在学习这些知识和完成每月1 次的成长日志过程中,我对高等数学、图论、微分几何等大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铺垫,在学校紧张的文化课学习过程中,我抽出时间尝试对其中的重点进行攻坚克难。在导师组和2 位助教的答疑解惑下,我逐渐步入了学习的正轨。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是我在英才计划培养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我想这可能也是科研人的核心精神所在。
伴数学之缤纷,迎社会之开阔
我始终认为,知识要回归于社会应用。社会实践让我从小学起便接触了社情民意调查,而调查的根本就是统计学。机缘巧合,我参加了常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在参与数据处理和宣传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开展“常州人口变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初探”研究课题的灵感。与导师交流后,我明确了课题的方向与主要框架,开始攻克其中的实际问题。我在研究中发现,即使是应用数学的理论,仍然与实际有很大的出入。数据拟合与实际不符,就面临着模型推倒重来的风险,数据拟合得出的结论有明显偏差,就要思考如何改进模型。
起初,我只知道可以利用Leslie模型和线性回归等知识求解问题,实际操作起来发现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在与英才计划组内的同学进行了多次交流,并向教授及助教请教后,我才初步确定了模型建立的前提和分类原则。完成课题第一部分后,我逐渐找到了方向和状态,开始尝试利用月度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着手建立1 个综合评价系统。从评价指标的建立到数据的收集,我修改了五六十次,在利用Python 处理图像的过程中,报错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当符合实际、严谨完美的数据呈现在电脑上时,我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在课题系统完成时,我深刻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辛苦,对科研工作者生出了由衷的敬意。
正是在南京大学线上学习的过程中,我开始对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产生了兴趣,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创新清洁系统研究”的思路,其中除了深度学习外,还利用到了图论的相关知识。在向教授请教后,我主动尝试证明中国邮递员问题,最终顺利完成课题,收获颇丰。同时,我还利用课余时间与团队合作完成《在CDD 背景下关于蜜蜂种群数量的研究》,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永怀坚定热忱,漫漫长路当奋蹄
时至今日,回首看过往的学习,我仍能深切感受到科研之路的困难。在拟合数据的过程中,需要编写程序,没有标准答案,需要自己探索,同时,程序背后的原理也需要进行多次调整,比如从传统的最小二乘法拟合到利用机器学习进行更精准的拟合。在探索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成就感。
在英才计划培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严谨、严密的科研、钻研精神。在之前參加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文社科类还是其他领域,都有大量可直接参考的资料,而在完成英才计划课题过程中,很多内容都需要自己创新,这样的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之路和科研之路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在我眼中,英才计划的可贵之处在于给了我更开阔的视野、更新的思维方式,教会我用不一样的眼光领略前沿科学的风景。感谢英才计划给了我拓宽视野的平台,感谢导师团队百忙之中给我们带来的一堂堂精彩课程,感谢导师吴婷教授每一次的答疑解惑,感谢共同成长的团队同学。
陈以丰
2022 级英才计划数学学科学员
就读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师从南京大学数学系吴婷教授。在英才计划培养期间,完成课题“人口变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初探”,获第34 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课余时间完成“新能源及能源优化对碳排放量及生物环境影响——以海洋运输行业为例”,获常州市市级研究性学习特等奖,“基于深度学习的创新清洁系统研究”获校级研究性学习特等奖;并与团队合作完成“在CDD 背景下关于蜜蜂种群数量的研究”课题研究。曾参加AIME、Hi-MCM 等数学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