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琳 陈文坤
摘要: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如何加强班组长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是一项重大课题。文章通过调查研究高职班组长型人才职业素养素质及培育现状,提出从学校顶层设计、优化创新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相关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思政课把舵定向作用等方面设计优化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为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法;高职班组长型人才;人才职业素养培养
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新《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但关照了各方利益诉求,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职教战线广大师生、院校和社会各界的意愿,还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特色需要和现实需求。
《职业教育法》第二条提到“本法所称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条文中将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素质与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样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其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培育班组长型人才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新《职业教育法》强调学校和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签订委托合同”等[1],可见,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更加强调企业在用人选人上的主导作用。新时代的企业发展战略要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时代企业之间除了科技、资本、市场的竞争,核心是企业人才的竞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随着人才之间的竞争,职业素养定会被列入重要的考核内容,因为技术人才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素质作为基础,对社会、企业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企业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的竞争,职业素养除了显性的职业技能外,还有隐性的职业素养,如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学习创新等,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企业更加强调员工的“工匠精神”,具体是严谨负责的职业品格、精益求精的敬业品质、一丝不苟的专业态度、勇于进取的价值追求等等,可见职业素养正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更是“班组长人才”最基本的素质。
对大部分高职大学生来说,除了职业生涯中的实践培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为了不断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就业率,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帮助解决当前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加强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素养[2]。
二、高职班组长型人才职业素养素质及其培育现状
(一)职业素养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在新《职业教育法》颁布之前,中央出台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各类文件均涉及职业素养教育,高职院校也确实提高了重视程度,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职业素养教育被挤压的现象依旧存在。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较少设置系统的职业素养相关课程,大部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穿插于思政课、专业课教学中,目标和内容由任课老师自行把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容易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而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素质的培养与教育不足。班组长型人才正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领军人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新时代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班组长型人才的职业素养素质建设关系着企业的文化建设方向和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目前在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于学生班组长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教育,导致学生未能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也不利于学生养成大局观和宏观思维,更不利于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形成团队精神以及立足于企业全局的安全责任意识,使得企业以及行业的发展缺乏凝聚力和发展动力。
(二)职业素养教育相关教学资源单一
所谓教学资源,是指包括师资、教材、课件、音视频、活动、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促进教学有效开展的各种条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当前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教学资源较为单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1.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许多高职院校没有从事职业素养教育的专任教师,大部分从事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师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兼职教师。
2.没有配套教材。由于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置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而是将职业素养教育分散到思政课等其他课程中进行,因此没有配套的教材,没有统一标准。
3.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常年使用相同的教案,主要还是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模式,内容上停留在职业素养通识教育上,專业的特色职业素养教育还是没有凸显出来。在开展校外各项活动的第二课堂,以及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的第三课堂的职业教育还比较缺乏或者滞后。
4.课程设置缺少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以及缺少对于学生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忽视了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融入教学内容中,也忽视了对于学生沟通协调以及学生创造能力的训练。这些能力正是班组长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三)学生职业素养观念陈旧
职业素养教育是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素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自我意识增强,职业观念陈旧,将职业理解为谋生的手段,认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奉献精神”应是前一辈人遵守的行为准则,现代社会中可有可无[2]。这些观念很难适应高速发展、转型升级的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根据校企合作的相关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一些高职学生还存在眼高手低,缺乏专业技能、不敢闯和不能闯、跳槽率较高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社会市场经济下滋生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有很大的关系,还有随着高职院校的进一步扩招与竞争,很多的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合作培养学生,而中职生相对普高学生而言综合素质呈现多元化趋势,从而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出现偏差。而班组长型人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比普通职员要高,能更好地起到示范作用,这些现实问题对班组长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另外,部分学生在参与教育教学的活动中也存在较少参与集体活动、团队合作的现象,以及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出力、没想法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被“教学边缘化。”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发散,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主决策的能力,也会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缺乏开阔创新的能力和独立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养成企业目标管理与实现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融入团队工作。
三、高职班组长型人才职业素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上重视职业素养教育
正如笔者所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学生的理念“自强不息、立德树人”中的“德”,蕴含职业素养的深意,体现学院始终坚持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和教师群体中树立道德典范,特别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典范。笔者所在学院每年都会举行相关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活动,主要的宗旨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弘扬学院教师爱岗敬业、立德树人、严谨笃学、锐意进取的高尚师德,表彰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认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都有比较好的示范效应。另外,也要加强对学生班组长型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更要发挥学生的带头作用和领头作用,促使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相关教育政策更加顺利地推进,也能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承担起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责任,培养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二)不断创新优化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要不断优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职业素养的内容要提升与相应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和契合度,比如会计专业和建筑专业,除了通用职业素养外,还有不同的职业素养要求,会计目标是向相关利益方面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的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经常与钱打交道,更应将“诚信”当作职业的第一要务。作为企业会计人员,诚实守信的内涵是:认真履行会计的基本职能,切实实现会计目标,不弄虚作假,这些是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的着重点;建筑专业学生的“诚信”表现在诚信可靠,掌握并提供全面的信息,不得刻意隐瞒。对委托人的商业和技术秘密具有保密义务。树立用户至上的理念,事事处处为用户着想,积极采纳用户的合理要求和建议,热忱为用户服务,维护行业信誉。可见,不同专业的特色职业素养教育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素养的通识教育和行业特色的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既能贴近学生专业实际,又有利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长期发展。
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来实施,比如,案例教育法就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将一些经典的案例或者近期发生的职业素养热点案例引入课堂,让大家进行现场讨论分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将学习的职业素养理论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效性。当然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第二、第三课堂的重要作用。第二、三课堂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实际运用,把學生的实习实训和职业素养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素质。
教师教学模式的丰富化与多元化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关键要素。教师通过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以及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促使学生明确自身在小组内的职责,促使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实现团体价值。在此过程中通过设置小组组长等形式,促使学生的组织管理以及沟通协调能力不断提升;在小组探索完成项目目标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组配合以及后续的汇报过程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阶段性目标的完成能够促进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分解和完成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加强与职业素养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水平。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推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3]。在校园环境建设中,高职院校应有意识地把职业素养、企业文化融入其中,如学校主干道的名称可以以学校合作的企业名称命名,教学楼的走廊可以动态展播相关专业资讯、学校产学研成果、杰出校友事迹等内容,实训楼的内外装饰以不同的企业文化为主题,在管理过程中借鉴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实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素养教育。
同时,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通过各部门协同配合,有意识地组织与专业技能、职业文化、职业素养教育相关的社团活动。笔者所在院校定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招生就业处、团委等部门联合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创业讲座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校园活动了解职业,理解职业素养,为“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打好基础。
(四)发挥思政课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把舵定向作用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培育班组长型人才职业素养的重担。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思政课有较多的教育教学上的安排。“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敬业,就涉及职业素养教育;在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中,强调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在讲到如何投身于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时,更是直接提出要恪守职业素养。
思政课要想发挥主阵地的作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更应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切实体会职业素养的重要涵义。笔者所在课题组在编写思政实践教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许多实践项目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尤其是在“访谈行业典范 传承工匠精神”这一实践项目中,学生首先通过精选案例了解我国的工匠、我市的劳模、我院的师生典范事迹,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方案对行业典范进行访谈,最后形成实践报告。通过这一系列流程,学生能够较好地领悟职业素养的内涵。
结 语
新时代下,班组长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让学生具备优秀的专业技术技能,更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但就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教育实际,职业素养教育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将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多元化发展,引导学院办学模式、导向、格局的变化发展,这些变化能促进相关职业素养教育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完善。高职院校应继续探索职业素养教育的新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荣奕.新修订《职业教育法》的核心特征、突破领域与实施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2(22):11-17.
[2] 谢丽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思考[J].现代德育,2017(08):105-106.
[3] 于艳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J].中文信息,2014(03):259-301.
收稿日期:2023-01-14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点课题“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思政实践教材建设项目研究”(2021JSJG645);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国际视野培育路径研究”(2021SJB0463)
作者简介:卢琳(1992- ),女,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