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职业院校要以职业核心素养为抓手,探索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文章通过调研分析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和价值体现,提出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即强化主体协同,明确责任,整合资源,共同打造共建共享共育共赢的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支持系统;重视顶层设计,优化目标体系,将职业核心素养融入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精准教学,系统构建职业核心素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质量等要求的提高,职业教育受到的关注和重视也越来越多。2019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文件,明确提到了职业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文中的“职业本科”与此同义)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次,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当前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行业企业也更加关注受聘者所具备的职业素养。2019年我国开始进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在人才培養的目标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区别于高职专科和普通本科教育,需要体现出其高层次性、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和独特性。职业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中与职业相关的内容,是职业本科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1],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生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研究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本质上也是探索面向未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如何走出职业教育“技能至上”“工具理性”的传统理念,以培养和提升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逻辑关系
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要适应职业教育对象的类型层次,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逻辑起源就是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综合归纳国家有关文件的表述和研究者的相关解读,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与高职专科相比,职业本科教育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对更宽广、更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不仅能掌握有关技术的操作、应用和研究,还要能够理解其基本原理;二是职业教育属性,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面向社会各行业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本科教育要重点面向高层次技术岗位需求,培养学生能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掌握“怎么做”,更具备“如何做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2]。具体来说,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适度开发能力
职业本科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具备相关领域的技术应用实践能力,能够成为高层次的技术师,可以开展比较复杂系统的技术活动,培养自身主动参与技术和理论创新、勤于反思总结的意识,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既可以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工作现场的实际操作问题,也能够与其他人员高效沟通、协调,完成必要的管理工作。
(二)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重要特点,职业本科教育在培养学生成为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同时,需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是职业教育目标的深层体现。职业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胜任不同职业和岗位工作都要具备的通用能力,是技术能力之外的多种能力和素养的综合体现,需要个人根据自身职业生涯所处阶段的不同特点,持续不断地进行有侧重点的学习、实践、反思、归纳,成为学生未来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转型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职业本科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促进学生成长为技术技能多维融通、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个体,并在社会中通过不断博弈与提升,实现自我发展,成为适应新时代需求、具有创新和劳模精神的“完整个体”。
由此可见,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本源于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是关系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框架结构
(一)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受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步养成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持续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职业本科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是职业发展变化对职业本科学生素养的要求,是学生在接受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从职业环境和岗位能力中提炼总结出来的,涉及个体在社会适应性、岗位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性方面的必须具备的品格和能力,是个体进入职业岗位,能够胜任岗位工作、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通用能力的综合[3]。职业核心素养是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人才需要的具体化表现,与学校的职业教育及培养活动有紧密地联系,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得到培养和发展,在职业岗位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
(二)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要求职业教育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德技并修,因此,在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要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中心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基础上,重点从两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1.自我成长维度。这个维度体现的是职业本科教育“生涯导向”的教育功能,要求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重视学生未来成长和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与协调组织素养。培养学生能明确规划个人的职业发展,做好全面储备,并不断努力实现目标,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够开展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工作,包括职业发展与规划、学会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岗位迁移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领导力与责任感、计划组织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
(2)信息与技术素养。培养学生顺应新时代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与创新,具备理解、运用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资源统筹能力、数据分析与运用能力等。
2.服务社会发展维度。这个维度体现了职业本科教育“职业导向”的社会功能,要求职业核心素养能够培养学生成长为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1)职业品格与信念。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需要具备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精神风貌,包括性格品质、自我认同、质量意识、职业道德法规、生命与健康意识、国家认同、劳动意识等。
(2)思辨与创新素养。培养学生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和总结,敢于创新创造,不断探索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包括批判质疑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主动探索与研究等。
三、职业核心素养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价值分析
(一)推动职业本科全面开展“育人”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职业本科教育在新时代职业情境下的最终目标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职业核心素养是对新时代职业本科教育本质、人才培养目标价值定位的新诠释和归纳,对职业本科教育的目标方向、教学改革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4]。
从层次及要素上来看,职业核心素养不仅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要满足职业本科学生的自身职业发展需求,是二者的结合,这样才有助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核心的提出,可以体现职业教育从侧重于“制器”理念到回归“育人”本质的变化趋势,这是跟随社会发展变化,对传统“制器”理念的反思与修正,是教育职能时代化的体现[5]。职业核心素养对职业本科教育理念做了新的理解和阐释,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新时代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正确认识职业本科教育“育人”的本质属性,科学界定育人的目标,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全面组织开展“育人”的教育活动。
(二)体现职业本科的教育目标
职业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现了当前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是对职业教育目标的具象化分析。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将教育目标设定为以培养就业为导向的、侧重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职业人”,通过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社会培养出了能够满足不同岗位需求的“职业人”。
然而,职业教育本质上还是要促进个体的持续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转型发展,个体职业流动性增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等都要求职业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岗位迁移、计划组织、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与运用等能力,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需要从“合格的职业人”升级为“全面发展的人”。
四、新时代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策略
(一)强化主体协同,明确责任、整合资源,共同打造共建共享共育共赢的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支持系统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同样离不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因此,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多个相关主体协同进行,学校、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要明确自身责任,利用和整合优势资源,发挥好各自的功能,实现协同效应。在培养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主动转变办学思路,吸引社会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要切实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依托设备资源、职业环境等优势与学校协作共赢,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品格、创新素养中的诸多能力;政府部门是教育政策的主要制定和完善人,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有宏观统筹的作用,也是培养质量的重要监督人,这些主体只有实现良好的责任分担和互补,协同构建共赢的支持系统,才能提高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二)重视顶层设计,优化体系,将职业核心素养融入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总要求,是人才培养具体活动的基本指导。根据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可以如图1这样来理解培养目标和职业核心素养的关系。职业本科学生以学习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将教育世界和工作世界连接到一起,职业核心素养结构形成于工作世界中不同工作任务的职业发展需要,教育世界的院校又针对职业核心素养要素组织实施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双方也具有反向的影响和作用[6]。
职业本科要培养学生具备能够胜任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品质等(职业核心素养),首先要将其融入培养目标中,以此来指导各方主体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具体思路如下:调研、分析学生未来要走向的职业岗位(群)和资格要求,提炼出学生应养成的职业核心素养;据此调整优化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体现本专业的岗位核心素养内容构成和应达到的目标,制定出可行的专业培养目标;针对职业核心素养目标,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展教学,实施育人活动;多元化科学地评价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效果,掌握学生的素养发展程度,及时调整完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以达到培育的最优效果。
(三)实施精准教学,系统构建职业核心素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和评价体系
课程内容是培养目标和职业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在职业本科教育中,可以根据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反向设计涵盖学生自我成长和服务社会发展所需素养的,融德育、专业、知识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为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并通过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在学生能够接受的难度范围内,反推出可以形成最优学习成果的内容和流程,适当兼顾学生差异,最大程度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核心素养要素的衔接。
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针对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采用校企“双师+混合”式教学。学校、企业要密切合作,在为职业本科学生组建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师资团队时,既要选择校内的优秀教师,又要吸纳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劳模、工匠等,让学生可以对职业核心素养的要素及个人应该达到的水平有直接地感受,提高学生培养和提升自身职业核心素养的积极性、主动性。依托智慧教学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组织教学活动,优化、分解职业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并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也可借助智慧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主动将职业核心素养要素内化成自己所需意识、能力。
职业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较多,特别是包含价值观等隐形要素,需要比较长的培养过程,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慢慢养成。学校需要利用社会资源,以中国传统文化、时代楷模事迹等营造多元素融合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引导职业本科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活动,如校园年文化节、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增强学生的劳动、法律等意识;鼓励学生组织各类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计划组织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
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的评价需要科学界定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要素构成要求相关的利益主体都可以成为评价者,以确保评价更客观、全面。同时,学校要转变思维,创新评价方法,关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过程性培养状况;应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对学生素养发展水平进行全面分析和差异化评价。
参考文献
[1] 邓肖丽,谭永平,郑世珍.职业本科學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逻辑起点、内涵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20):85-89.
[2] 胡业华.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研究[J].职教论坛,2020(04):154-160.
[3] 桑雷,马蕾.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优化的四维径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1):108-112.
[4] 乔为.核心素养的本质与培育:基于职业教育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3):20-27.
[5] 桑雷.职业与教育互动中的职业核心素养及其价值论析[J].职教论坛,2020,36(10):13-19.
[6] 花鸥,曾庆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逻辑及其课程建构[J].职教论坛,2019(06):50-55.
收稿日期:2022-12-30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对策研究”研究成果(21CPYJ66)
作者简介:田华(1978- ),女,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