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绚
摘 要: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技巧,可以使学生具备适应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具备紧跟时代发展的素质与能力。但是各科核心素养不同,培养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加上我国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处于探索阶段,所以部分教师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了制约。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进行研究,以期为教师带来一定启发,在实现地理教学有效开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内涵;培养方法
地理知识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未将其与生活的联系重视起来,使得学生觉得地理知识很陌生,无法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感知及体验,也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甚至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己不适合学习地理的错误意识。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及引导者,需对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研究,并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对教学活动进行巧妙设计,在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核心素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提供保障。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核心素养为地理的核心内容,其不会受到各国差异的影响,也不会因为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是其對地理领域的价值的充分体现,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备的素养,不能被其他学科代替。在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时,教师需紧抓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需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予以适当引导[1]。
通过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利用所学知识对地理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快速解决;可以使学生在该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地理核心素养的特点是:发展性、重要性、可操作性、稳定性。
(一)人地观念
地理研究的是有关于地理环境的内容,而人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人地观念成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地观念包括的内容有:环境观、发展观等,对人与自然的互相作用、和谐相处进行阐述[2]。通过对学生的人地观念进行有效培养,可以使学生在遭遇突如其来的境况将人地思想利用起来,对事情的本质进行了解,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免相关问题再次发生。人地观念中,需将国家之间的包容和认可体现出来,不过,在该过程中,须先培养学生热爱本土、热爱本国的核心素养,然后再进行热爱各国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的主要探索领域,其根本目标是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通道。而通过对地理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使学生产生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地理认知观念、价值观念,可以使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主动承担自身责任与义务,形成社会责任感。
在进行人地观念的探究时,需将以下几点重视起来:人地关系是在发展的,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在这种关系下不断进步与发展,通过人地关系的正确构建,可使人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可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效协调;人地观念的培养应当将氛围营造重视起来,因为人对环境产生的认知、与环境的相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区域认知
由于人类是分布在各个区域的,且在各个区域开展生产协作活动,所以,不管是什么,都会受到区域的影响。因此,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如何、如何进行区域认知布局可对学生的生活技能掌握情况造成直接影响,可直接决定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因此,区域认知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3]。
区域认知提出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将地理思维利用起来对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解读,并不断摸索、认识人与环境关系的途径。那么怎么才能使学生形成区域认知呢?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学习、深度思考,然后基于此进行相关知识体系的建立。而这也就迎合了学生学习应用的需要。具体而言,学生可以将地球上的模块按照一定的指标进行分类,然后使其成为多个区域,并将相关特征内化于知识体系中。
之所以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是因为其可使学生将目前所获取到的区域认知方法利用起来,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从而明确某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特点,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明确其区域的差异、相同点。
(三)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将各地理要素看成有机体,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及探索。由于地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研究及探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地理核心素养[4]。通常情况下,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进行培养时,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使学生能够形成地理思维,并站在地理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地理知识的涉及范围较广、学习手段较多,但一般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为人文,二为自然,且不同区域的地理事项的组合方式呈多样化趋势,地理事项不断推进与发展。因此,在进行综合思维的培养时,须具备如下能力:1.掌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整体性,能够综合地看待地理问题,能够对地理要素形成正确认知,并明确地理问题与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理解各要素与整体的关系,对不同要素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区分。2.了解世界是多向发展的、持续更替的。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放飞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将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利用起来,从新的角度对世界进行分析、了解,从而明确世界会随着时间的更替而发展、而进步。3.系统综合地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在环境治理及开发的问题上,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宽,需要使学生能够站在全新的角度上、多维度地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并且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简单来说就是学生能够将地图、实验器材、统计数据等充分利用起来,进行测量、展示、实验[5]。所以,地理实践力能够将地理核心素养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由于地理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在特定环境下使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内容利用起来,通过分析研究更好地认识地理问题、洞察地理问题,做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有效处理,为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保障。同时,在该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地理思维、地理能力,能够获得学习兴趣,对地理现象更加关注,从而形成社会责任感、尊重自然环境的意识及观念。在进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并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自主实践这一方法,也可以将合作实践这一方法利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依据地理原理进行有效的实践研究,可以将获得的地理数据、地理现象详细记录下来,并对相关结果进行高效推导、合理利用。
二、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时,教师可以从地、理结合,有效提问、划分区域、亲自试验四个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一)地、理结合,培养人的观念
地理主要探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讲地,又顾理。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教师需做到地与理的有效结合,使学生能够将重点放在人类终身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6]。
例如:在进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西北荒漠化为例》的教学时,教师便可以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
荒漠化防治的学案如下:
1.直观形象地进行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图的呈现,并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要求其在这张图片中快速有效找到沙坡头,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及研究,然后探讨稳定沙流的方法,并思考其可能会获得怎样的效果。
2.对苏联垦荒区防治沙漠化的对策的资料及图片进行阅读,然后分析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因素,并思考哪些荒漠化治理措施是可以运用于我国的。
3.引导学生对云贵高原岩溶地区的土壤条件、降水条件、植被覆盖情况进行分析及研究,以此了解其成因。
在该案例中,严格遵循了以生为本的原则,使学生基于案例对荒漠化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及研究,所以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认识到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形成保護环境的责任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对周边的一些环境问题进行关注,并尽己所能维护环境。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基础知识是“地”,荒漠化的产生原因、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是“理”。通过对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可以使教学目标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学生可以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地理核心素养。
由此可见,通过地与理的有机结合,并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于课堂,在快速有效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观念、价值,更可以达到对人的观念进行有效渗透的目的,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二)有效提问,培养综合思维
想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虽然综合思维与其他思维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也可以通过提问进行培养。因此,在开展核心素养下的地理教学活动时,教师便可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7]。
例如:在教学人口迁移时,教师就可以将课堂导入部分设计成这样:
师:你们有没有看过电视剧《闯关东》?
生:当然看过了。
师:那你们知道闯关东是什么意思吗?关东是山海关的东侧,清朝的时候,政府组织汉族百姓移民至关外,关内土地少人口众多,自然灾害经常发生,所以很多农民的生活很窘迫。不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很丰富,而且很多的土地没有得到开发。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的上万农民被迫闯进关东生活。这样的行为称为什么?
生:人口迁移。
师:我国有史以来的三次大型人口迁移是下南洋、走西口、闯关东,下面就让我们对其进行学习吧!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从生活入手引入了人口迁移这一知识,由于其极具创造力,所以可充分将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进行有效思考,并为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
又如:在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使学生全方位地、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逐渐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思维。本课的教学设计片段如下:
师:尝试举例说明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组讨论,十分钟后邀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生1:人们可以将太阳能利用起来进行发电,这是我们生活中的能量来源。
生2: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离不开太阳辐射的,因为太阳可以为我们提供光和热。
师:从大家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大家说的都是太阳辐射对我们的积极影响,那么太阳辐射对我们只有积极影响吗?
生:不是。
师:那太阳辐射对我们有哪些不良影响呢?
生:如果紫外线太强,我们的皮肤会被灼伤。
师:我们现在所说的是太阳辐射,那么太阳的活动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生1:太阳活动中的耀斑爆发会使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
生2:太阳活动会对无线短波的通信造成不良影响,会使我们无法正常使用电子设备,而且还会对太空中运行着的宇航器的安全造成威胁。
师:大家现在说的都是太阳活动对我们的不利影响,那么它是不是只有不利影响呢?
生:不是。黑子数目多的年份,农业产量可有所增加。
在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研究及探索,可以形成自己的观念。同时,因为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所以其综合思维可以得到有效培养。
(三)划分区域,培养区域认知
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区域认知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区域划分,而空间尺度与区域划分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时,教师需要将空间尺度当作入手点,通过巧妙引导,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的方法,对区域进行有效划分。
针对空间尺度较大的区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以整体性为原则,尽可能去忽视那些细节,从而了解区域的一般特征;针对空间尺度较小的区域,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细节注意起来,并以大尺度一般特征为依据进行小尺度区域的详细分析。例如:在进行区域的基本含义的教学时,教师就需要明确,这部分知识很适合进行区域认知的培养。但是在进行区域认知培养时,需要考虑到区域认知与空间尺度、区域划分之间的联系,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予以学生适当引导,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学习,使学生可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巴西案例利用起来,以此帮助学生对区域的特征进行了解。从大尺度世界领域入手,使学生对巴西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解:在南北半球的界定上,巴西处于南半球;在东西半球的界定上,巴西属于西半球,其与其他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是一致的。在大尺度范围方面对区域形成认知,可以对区域的普遍性规律进行了解,从而做到在宏观角度上把握区域特征。在小尺度范围内进行区域的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这样的发现: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大西洋西岸,它的国土面积绝大部分是在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所以其是全球热带范围最广的国家,是国土面积位居全球第五的国家。而且,有很多国家与巴西相接壤,北部与巴西接壤的国家有: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西部与巴西接壤的国家有: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等。
在该案例中,教师将学习目标设置在了特定的区域中,在大尺度背景下,学生可以对区域产生正确认知,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区域的具体特征进行了解。
由此可见,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对区域进行有效划分,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对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及探索,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并形成一定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不过,对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时,教师需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使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这样一来,学生才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感。
(四)亲自实验,培养地理实践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的前提。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地理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所以,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对相关实践活动进行巧妙设计,使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深化对地理原理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时,教師可以将实践活动的设计重视起来,确保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探究知识的本质。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探究活动: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对孔明灯进行观察,说一说孔明灯是怎么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什么会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学生模拟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钢(长100厘米左右、高4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胶合板或塑胶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首先,在玻璃钢的两端分别放置热水和冰块。
其次,将平整的胶合板利用起来,盖在玻璃钢的上部的开口处,使其为严密状态。
再次,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开一个小洞。
最后,点燃一束香,放在小洞里。
师:以上述实验为依据,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冰块上方的烟雾是如何运动的?通过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阅读、思考,说一说冰块上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时间二分钟)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
在这样的教学案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了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所以学生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有效感知,可形成较强的核心素养及学习能力。同时,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培养与提升。不过,可以开展的实验活动是有很多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实践活动,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探究探讨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念、看法,并将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此外,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时,教师还需要时不时地走近学生,一来可以起到监督作用,避免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浑水摸鱼;二来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为后续指导提供保障;三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及时予以引导。
由此可见,通过在地理教学中将实验重视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可以使学生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的同时形成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起来,并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予以学生适当引导,确保学生既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形成较强的核心素养。由于大多数教师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且地理教学的效率及质量受到了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四个策略,即:地、理结合,有效提问、划分区域、亲自试验,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如此一来,便可对地理教学进行有效创新,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但是,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不止上述提到的几种,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及探索。
参考文献
[1]范锦丽.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亚太教育,2019(12):114-115.
[2]范小娟.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12):162-163.
[3]吴志明.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的高效课堂的构建[J].当代家庭教育,2019(35):77-78.
[4]周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9(12):64-65.
[5]韩炀.“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9(12):67-68.
[6]魏广文.浅析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新课程(下),2019(11):240-241.
[7]陆丽君.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J].当代家庭教育,2019(32):71-72.
本文系2022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四新背景下UbD在高中课堂教学优化行动研究”(QJYKT2022-0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