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红色基因传承创新路径研究

2023-07-26 17:53张运萍
理论观察 2023年4期
关键词:红色基因传承高校

摘 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高校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场所,但在新时期,高校传承红色基因面临着新的困境。为此,高校应溯源寻根,融合科技,形式多样,求真务实,多措并举,切实履行红色基因传承责任。

关键词:红色基因;高校;传承

中图分类号:G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4 — 0123 — 04

历史是沟通现在与过去的纽带,也是我们认识和塑造未来的重要基础。红色基因是铭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符号,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基因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坚持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推进伟大事业新的发展”。高校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地方。在高校建设中,需要充分挖掘红色基因的内涵,在高校发展全过程中融入红色基因,以红色基因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一、红色基因阐释

红色基因是将生物学的基因概念移植到政治领域,进而产生的政治概念。“红色”指代革命,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基因”指政治组织保持政治本质和政治特征的内在因素,决定了政治主体的行为模式[1]。因此,“红色基因”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包括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精神面貌、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2],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定理想的信念

坚定理想是红色基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之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共产主义,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在理想信念指引下,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在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必然能带来中国人们创立新中国。在新时代,红色基因中坚定理想信念的内核,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途光明。

(二)爱国强国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生死存亡之际,争取民族独立,争取国家解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责任和使命。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是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旋律,凝聚为伟大的“抗战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爱国精神体系;在改革开放时期爱国主义可明确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共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在新时代,爱国主义即为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三)艰苦奋斗的品质

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中,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实践的一种精神,也是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重要品质。在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也始终秉持这种精神品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艰苦奋斗的品质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撑。只有在艰苦奋斗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新时代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4]。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让这种精神品质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革命精神的传承

红色基因内涵的革命精神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意志品质等优良传统与革命风范。根据革命精神形态主体,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區比较有代表性革命精神的有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整体而言,红色基因的革命精神具有明确标识性、向上的引领性、持久的稳定性[5],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辉煌业绩的精神支柱。

二、红色基因在高校高质量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当代高校青年学生以“00后”为主。青年一代的发展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当今“00后”大学生生活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大爆炸、多元思想大冲撞的时期,多种因素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仅需要关注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还要重视大学生传承正确意识形态。红色基因有助于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意味着高校在建设和发展全方位需坚持红色基因引领,推动高校的发展和进步。

(一)红色基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导向作用

红色基因记录了党和人民追求理想与信念的奋斗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力量。红色基因中特有的勇为人先,砥砺奋进的共产党人革命精神无一不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信念。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沉淀的红色基因是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价值导向。当前高校大学生受日益增多的信息流的影响,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误导,甚至可能对学生群体的认知、行为、道德意识等各方面造成不良影响[6],亟需扩大红色基因的影响力,引导高校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承载形式的不同,红色基因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有形红色基因包括各种红色旧址,无形红色基因包括先辈们的光荣事迹等。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该重视红色基因的引领作用,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的优秀人才。

(二)红色基因在高校基层党建中的理念引领作用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群众开展伟大斗争实践过程中孕育的先进思想的结晶,蕴含着清正廉洁的修身准则。未来国家间的竞争实质是科技水平的竞争,进一步分析实则为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基础研究重地,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内的角色不言而喻,高校的基层党建也显得愈发重要。高校党员必须铭记廉风正气的优良基因,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高校党委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整体工作规划;高校各基层党组织需结合自身特点,紧紧围绕校党委的统筹规划,把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高校育人本职[7]。

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有利于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把握时代大势,培育时代所需的重要人才;二是有利于优化高校党员培训机制,实现党员教育多元化、长效化、持续化;三是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完善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应该在基层党建中深入融入红色基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红色基因的理念引领下,高校可解决现有形式主义突出、理论实践脱节等问题,培养出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红色基因在高校文化传播中的信念塑造作用

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最坚韧的奋斗精神,影响并传承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传播红色文化,一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人们更加热爱祖国,感恩先烈,形成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二传播红色文化,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鼓励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勇往直前、不断进取,形成坚定的革命精神信念;三能弘扬社会主义思想,让人们更加坚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正确性,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四能引领人们树立文化自信,让人们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文化挑战和文化交流,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信念。红色基因在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信念塑造作用,為人们提供正确的指引。

在现实中,高校不仅只有师生二元主体,而是一个包含了教师、学生、社会人员、政府机构等多元主体的生活圈。这意味着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受众不仅仅只是本校师生,还应包含高校影响力辐射范围内的所有主体。高校应在本校影响力辐射范围内构建红色文化传播圈,通过红色基因的引领,强化各主体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全方位助力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三、红色基因在高校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空间的局限性性

红色资源是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学习基地,如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延安革命根据地、西柏坡纪念馆等地,是学习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场所。走进红色故土,在游玩过程中深入感受红色基因,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可以让人切身实地体会红色基因的内涵。近距离体会红色文化对青少年感官刺激有明显效果,可激发青少年主动学习红色文化,自发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情。但并非每个高校所在地均有知名的红色文化景区,且各红色景区分布分散,高校组织全体学生参观各红色资源既不安全,也不现实。地域分布限制是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教育的重要因素。

(二)时间的局限性

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努力学习,高校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红色基因传承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还受学校日常教学安排时间的限制以及各红色文化场馆开放时间的限制。高校集中时间组织师生参观访问相应的红色场所,不仅需要高校协调日常教学活动安排,还需要高校与目标场馆提前对接,做好集体参观的准备。这对各场馆的工作时间和高校的教学时间而言,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且组织这种集体参观活动耗时长,流程繁琐,无法高频率开展。缺乏近距离的感受,红色基因的传承也会缺乏深度和广度。

(三)教育方式的单一性

受考试制度和课程设置的限制,高校教育内容往往偏向于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缺乏对红色基因的深入挖掘和传承。高校内有关红色文化的宣扬,主要依赖于思政课堂。就思政教学而言,大部分思政课堂形式为将课本知识以PPT形式进行展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属于被动“填鸭”式教学,难以培养学生主动了解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式单一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红色基因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不够,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导致难以较好践行红色基因内涵的优良品质,阻碍红色基因的传承。

(四)学生思想观念多元性

高校学生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群体,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想法和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信息传播的方式在不断变化,每个人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量较过去也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多元化。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化具有较大影响,多种信息流的冲击也会左右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个体的对红色基因的认识和理解也有所差异。多种因素影响下,高校的红色基因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

四、红色基因在高校传承与创新的路径分析

(一)溯源寻根,发挥本土优势

高校作为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应该发挥自身的本土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创新。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是鲜活的历史,丰富的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光辉历史。高校可组织师生统一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让师生在缅怀老一辈革命家奋斗史书的过程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增强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二是开设红色基因课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毛泽东思想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基因的精髓和精神,增强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三是举办红色基因主题活动,如红色文化节、革命历史讲座、革命文艺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四是推进红色基因研究,鼓励教师和学生深入探讨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创新。高校本身就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之一,通过在校内组织红色基因传承活动,可大大提高红色文化在师生中的影响力。

(二)科技融合,打破地域限制

红色教育基地是红色基因的主要传承场所和传承形式,然而受限于地理跨度,个人难以实现寻访所有的革命旧址、革命事迹等红色资源。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打破地域间的限制,将科技与红色基因融合可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播。

作为科技前沿阵地的高校应发挥技术优势,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式,更好的传承和创新红色基因。具体而言,首先,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革命历史、红色文化等内容数字化,建立数字化红色基因数据库,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了解和学习红色基因。其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红色基因教育智能化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智能化地推送红色学习资源和教育活动。再次,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红色基因研究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红色基因相关资源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红色基因的研究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最后,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红色基因传承保障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红色基因相关资源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确保红色基因的传承和保护。

(三)形式多样,增强内在吸引力

红色基因传承一直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但需要承认的是过去红色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接受度有限。红色基因传播形式有限是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兴趣泛泛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传承与创新红色基因,需要创新形式,为红色基因增添新活力。

红色文化并非对高校学生没有吸引力,高校学生也并非对红色文化无感,红色基因在高校传承中需要选取适应时代的方式方法。主旋律影视剧便是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途径之一。近年,《觉醒年代》、《建党伟业》等主旋律电影在青年群体中掀起了一股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浪潮,这表明青年群体对红色影视类作品的接受程度较高。基于此,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组织红色话剧演出、红色影视剧拍摄活动,令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本人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与发扬者。这一过程中产出的影视作品甚至有引领全社会学习红色文化的可能,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四)求真务实,避免形式主义

高校是大学生红色基因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承担着较社会、家庭更重的红色基因传承责任。思政课是高校开展红色基因教育的主要渠道,但若高校在红色基因教育上流于形式,無疑会大大降低红色基因传承效果。高校要确保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的稳步推进,避免形式主义。

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红色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保障。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可开展邀请知名学者召开专题讲座、定期安排教师前往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系统性培训等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以便更好的在校内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强化实践教育是高校开展红色基因传承的新的方式。注重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实践项目等方式,将红色基因理论与学生日常实践相结合,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红色基因的精髓和精神。实行红色基因传承评估监督体系是避免形式主义滋生的关键举措。高校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红色基因教育、研究等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能避免形式主义的滋生。

〔参 考 文 献〕

[1]彭正德,江桑榆.论红色基因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J].湖南社会科学,2021(01):12-20.

[2]刘志兵.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J].前线,2018(07):40-43.

[3]张晓婧,宋泽芮.中国共产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百年历程及其基本经验[J].南京社会科学,2021(06):18-25.

[4]陈沉.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五个鲜明特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06):14-27.

[5]王炳林,房正.关于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

(03):4-15+155.

[6]张瑞,陈美玲,高阳.“饭圈文化”视域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偶像观论析[J].领导科学论坛,2023(02):147-149.

[7]付雯.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03):25-27.

〔责任编辑:杨 赫〕

收稿日期:2023 — 04 — 10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1年度项目“传承广州红色基因研究”(项目编号:2021GZYB35);教育部2021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一般项目“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宪法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1SZK13709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运萍(1976—),女,江西萍乡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传承高校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