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茶
谁说我们不“阅读”呢?
随便溜一眼,大街边,地铁里,甚至在行驶的汽车里,人们都会见缝插针拿出手机刷一刷。那读屏众生相,千姿百态。有人在地铁上读,好几站过去,发现坐反了方向;有人在厨房里读,几分钟遨游,发现菜锅里起火了;有人在车厢里读,人墙人缝里拧着胳膊掏出手机,拧巴着把手机送到视线范围内。
有段时间,我总是感觉很忙,很紧张,时间不够用!我疑惑:时间怎么忽然变成一块劣质的布料了?缩水缩得让人心慌。我有多久没有沉浸地读一部大作了?我怕是望而生畏,连读的勇气都没有了。
一天,我读到一个关于阅读的经典语句:“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这一“耸”一“竖”,乍然如雷,真如刀剑在后面,让我警醒。我看了下,说这话的人是大儒朱熹。这真是一种硬气堂堂、不留退路、专注勇猛的阅读态度啊!想那阳气发处,金石也会透,精神一到,何事不能成!如果说这种阅读属长驱直入、勇猛进击类,那我们的读屏呢?是“葛优瘫”,是软消磨,是打着“读”幌子的萎靡与怠惰。
一鼓作气之下,我把朱熹关于读书的论证全找来细咂,读得筋骨紧绷,萎靡之气一扫而空。朱熹主张,要“猛”读书。我翻来覆去地咀嚼,感觉他说的“猛”其实有三:狠,准,透。
狠,先要对自己“狠”,聚一念之力,达无人之境。因用力越多,收功越远,先难后获,先事后得。这是规律,无可更改。它适用于农耕时代,也适用于如今的“读屏”时代。其实阅读途径不一而论,“读屏”非洪水猛兽,读书态度才是最要紧的。再者,要对文字狠,看文字如猛将用兵,鏖战一阵,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这血泪斑斑之“狠”,让我吃惊。這读法,真是毛发俱竖,咬牙切齿。
准,要心思专静纯一,抓住一脉,不松劲。看文字,如酷吏治狱,推勘到底,决是不恕。看文字,还如捉贼,赃罪情节,都要勘出。不能只是摸个大概,不知其在何处做贼。试想,如果一边断案一边思量其他事,这贼怕是捉不住的。
这读,依然要“如临大敌”,着劲使力,令人屏息凝神,不敢松弛。
透,朱熹认为,看文字,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要看到文字的缝罅处。他打比方说,文字都有大缝隙,缝隙之间有义理。你看见缝隙,才入得进去,才脉络自开。看文字,光用蛮力不行,你还得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大火煮滚后,还要文火慢煎,直至煎透,融解,入我心腹。
我不敢说在这般费时着劲的阅读中,有多少人能觅得乐趣,但若想精进,浑浑噩噩的刷屏、悠然玩味的闲读,肯定不得正果。而苦中之乐,是万花丛中拈花而笑,是回眸来路登高望远。那种快乐,是最高级的快乐,必须以“苦”来换。
若没有将一颗心肝紧贴书册,你不会有冷静的思考、极致的沉醉,你不会参透义理、刻骨铭心。唯有刻骨之读,阅读内容乃至阅读过程,才会化为一生财富。
看那些大师,鲁迅、钱锺书、梁启超、马一浮等,无不是如此阅读的。洋洋文章、雄辩口才,识见才能,全是拿这风骨铮铮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底儿的。
唯阅读有筋骨,生命才会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