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化名人研究
——李开先的生平和文化艺术价值研究

2023-07-25 07:18王丽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17期
关键词:戏曲创作

王丽(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李开先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两朝,一生都在为国家社稷奔波,并与当时的名臣、名士有交往,他的思想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形成的。李开先生活在嘉靖时期,他虽心存一片赤子之心,但又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趋炎附势。因此他是一个矛盾体,这种矛盾感促使了他在思想上的转变。李开先虽然身处逆境,但仍不忘为国为民、直言进谏。他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写成了《中麓先生文集》一书,书中记述了自己在宦海中的所见所闻。这本文集作为一部小说来看,是李开先作为一个文人进行创作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李开先作为一个文人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但作为一部戏曲小说来说,这本书更是对中国戏曲艺术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李开先与当时的许多名伶都有交往,也正是因为他和名伶的交往才使得李开先被后人称为“中麓放客”。他本人也是一位剧作家,在明代剧坛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研究李开先,可以进一步了解明代戏剧艺术在社会变革中所发生的变化、它对文学、戏曲及其他艺术门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生平简介

李开先善画,工诗词,擅书法、篆刻。他于诗文方面多有建树,在戏曲创作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杂剧创作和戏曲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在其创作杂剧作品时多是抒发个人情感。他在杂剧中所写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自幼聪慧,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醉心于金元散曲及杂剧。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在户部云南司任主事,先后两次奉命运军饷去宁夏边防。不久,调入吏部。先后任考功司主事、司勋司员外郎、文选司郎中等职,官至太常寺少卿。他作为太常寺少卿,因责被宰辅夏言劾,此年,即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他被正式免官,回到山东章丘原籍闲居。李开先回乡后,在章丘绿原山与同乡好友结成“词社”,又组织成立“富文堂词会”。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其《闲居集》问世,收录诗词四卷、文章八卷。他还非常推崇民歌,认为“真诗只在民间”,先后编刻《烟霞小稿》《傍妆台小令》等民歌集。由此可见,成年后的李开先曾在济南任过官,但是都没有担任太长的时间。后来他回到了家乡,继续研读《尚书》等经典著作。嘉靖八年(1529),李开先登进士第。随后他又被授为户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员外郎、郎中等官职,还担任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务。在这期间他曾多次与夏言等人展开辩论,并且对其进行弹劾。但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夏言不愿与李开先为伍,便将其罢官。在回到家乡后不久,李开先便在家乡去世了。因为他不愿意依附权贵,所以最后只能是选择归隐山林。李开先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文人,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好,所以他只能是选择归隐山林。李开先在晚年时写了一部传奇《西厢记》,虽然这本书在当时并不受人欢迎,但是它却受到了后人的推崇。这也是李开先作为文学家、戏曲作家以及书法家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李开先的文化与艺术价值研究

李开先一生有“三好”:一是喜欢戏剧,二是喜欢藏书,三是喜欢交友。他修改了元人的杂剧百部,以金元院的形式编成了《园林午梦》六部,还写了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词谑》。他的散曲《中麓小令》广为流传,当时乡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有84 位知名人士为该曲子题写“跋”。《宝剑记》是他长篇戏剧创作的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讲述了林冲的生平事迹,是明中叶三大传奇之一,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李开先酷爱藏书,其藏书之多,于齐东数一数二,与金陵的焦光并称“南北双雄”。在为官期间,他的俸禄主要用于购书。回国后,他建了“万卷藏书楼”,藏有“词山曲海”,其中最多的是词曲话本,被称为“词山曲海”。此外,他还从馆藏古籍中搜集了一些明代戏曲资料,从中选取了许多散曲、杂剧的曲文,这些曲文对于后世的文学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当时的著名藏书家边贡和刘西桥也是以收藏闻名的,但是他们的收藏很快就散失了,而李氏的收藏却有一百多本。他编撰的《李中麓书目》,在《藏书万卷楼记》中写道:“这本书是仿照刘氏的《七略》,分成几份保存下来的。楼中所藏的经书,足有一万多本,余置别之五本。

(一)李开先戏曲研究

李开先的戏曲作品《紫钗记》,是明代传奇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称为明代第一传奇。在艺术上,李开先的《紫钗记》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论是剧情设计、人物塑造、剧作语言、音乐唱腔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紫钗记》是一部描写古代爱情悲剧的作品。这本戏里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曾经被人多次改编,出现过《牡丹亭》《紫钗记》这样的名篇,这是因为明代已经有了一部非常有名的传奇——《牡丹亭》,在这本书里面把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搬上舞台,于是这本小说就被人们改编成了戏曲。在《紫钗记》这部作品中,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爱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来表达爱情至上的思想。但是《紫钗记》这部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并没有像《牡丹亭》那样高超,所以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发现,这部作品在结构上是比较完整的,剧情设计也很巧妙。李开先在创作这部戏曲作品时主要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这一主题思想,李开先采用了一些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首先就是借用了《西厢记》中红娘的故事来进行创作,其次就是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创作想法。虽然这两种手法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李开先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他对爱情观念的理解,就需要通过加入自己独特的思想来将其表达出来。《紫钗记》这部作品中体现了李开先对爱情观念和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相互融合的思考。李开先在创作《紫钗记》这部作品时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进行了充分的描写,还加入了一些自己独特的创作想法。李开先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所体现出的爱情观念就是两情相悦、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相亲相爱以及不离不弃等。

(二)李开先诗文研究

李开先的戏曲理论与创作,在明代戏曲理论家中并不占主流地位,但从明代中后期的戏曲理论中,可以看到李开先对戏曲创作、戏曲美学的重要影响。首先,李开先对于戏曲创作的看法,主要受到其前辈袁宗道、袁宏道思想的影响,他在《中麓子传》中写道:“伯华好为古乐府,其于古乐府尤详”;在《中麓子传》中又说道:“惟中麓子善歌行,其文雅而通”。其次,李开先对戏曲创作美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他在《中麓子传》中指出:“然欲使其文雅而通,必先使其词雅而通。词雅则意远,意远则情真。”这两种审美思想都与唐宋派重视“骨格”“意趣”的主张相近,这也是李开先成为唐宋派重要代表作家的原因之一。在李开先所作《中麓子传》中,其思想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在《中麓子传》中他对戏曲创作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今之文人,务为古文辞藻者多矣。其词则必欲古人之辞而后可,不然则羞为人师”;“今人之作小说者,则又必欲古人之词而不欲古人之事”;“今人作传奇者,又必欲古人之事而不欲古人之辞也”。可见李开先在《中麓子传》中明确提出了“词雅意真”的戏曲理论。然犹有不可易者。其词气豪而不卑;其意气深而不浮。故其行雅而通者也。这一段论述主要是对李开先戏曲创作审美思想的概括,可以看出李开先的戏曲理论主张受到了其前辈袁宏道、袁宗道等人的影响,这也是他能够成为唐宋派重要代表作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开先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戏曲作家,他不仅擅长戏曲创作,而且还对传奇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兴趣,这也是他能够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中所提到的“词雅”“词雅而通”和“行雅而通”就是李开先对于戏曲创作理论思想的具体体现。李开先的戏曲创作理论主要受到其前辈袁宗道、袁宏道等人的影响。李开先在《中麓子传》中对戏曲创作理论思想有较为详细的阐述,这也说明李开先对戏曲创作理论思想是比较重视的,并希望通过戏曲创作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戏曲实践。

(三)李开先诗文与戏曲创作的审美倾向

李开先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艺术特色鲜明,其创作以律诗为主,也有少量五言诗。在当时的诗坛上,他以七绝见长,七律是其代表作。诗歌语言平易质朴、清新自然,感情真挚自然,既有古意又有新意。其诗多在自然风景、田园生活中创作,流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平民情怀。“诗以道为美”“不求工而自工”的创作态度,反映了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李开先的戏曲创作风格与诗文不同,他认为戏曲语言“俗雅俱备”“明白而不难知”。其创作目的在于对当时流行的小说进行加工改造,使其通俗易懂。李开先的戏曲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其中《罗敷女》《长生殿》等都是富有艺术特色的戏曲作品。李开先在戏曲创作上遵循“俗”“雅”相结合的原则。“俗”即通俗易懂;“雅”即典雅高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李开先在戏曲创作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他在《罗敷女》中写道:“君家住在罗敷山,莫怪来迟,我为君家把罗敷取”“君家住在罗敷山,莫怪来迟”……通过这种夸张描写使读者一目了然。从戏曲创作角度看,李开先通过对小说、散文等形式作品的加工改造来实现其创作目的。李开先戏曲作品中虽然大多是虚构故事情节,但也有少量现实生活题材作品。李开先所作戏剧内容多以历史故事、传奇小说、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等为题材。这些戏曲作品往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成为当时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四)李开先诗文中的身世遭际之感与其戏曲创作

李开先是个饱读诗书的文化人,但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了许多的坎坷与磨难。这一切都让李开先的诗文中流露出了一种身世遭际之感。李开先在诗文中通过描写自己的身世,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命运的不满,甚至是愤慨。李开先在《偶题》中说:“一生遭际,何曾有时,但见几番离合,都成空处。”在《与赵南星书》中他又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富贵荣华皆成空。”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与无奈。李开先在《偶题》中还表达了自己对功名的向往与追求。他说:“我今且为功名人,不愿做隐逸人。”这些诗句都表明了他想要通过功名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李开先在诗文中对自己的遭遇表现出了一种愤懑、不平之气,这些都成了他戏曲创作的源泉。在李开先所写的戏曲作品中,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从生活中选取出来的,因此可以说他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典型而真实的。在他所写的戏曲作品中,往往是通过一个小人物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李开先笔下人物形象丰富,性格鲜明,这都得益于李开先丰富而细腻、生动的情感与生活体验。李开先在《中麓词》中就记载了他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细节时所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他在自己文学作品中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这种描写对于我们认识李开先及他所生活时代是有着很重要意义的。

(五)李开先诗文对时代社会的感应与其戏曲创作

李开先在诗中多抒发自己对时世的感慨,这是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的原因所在。李开先的诗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如《送刘师用诗》中“万里从君游,三山重别愁”一句,通过诗人与朋友的离别表现出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世事难料的感慨,而在《赠张司业》中“中流有钓舟,长日无人识”一句,则通过对友人的不舍来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李开先在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如《与程守训》中“欲为天下大贼,先为天下大盗”一句就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又如在《送李伯华》中“时无长物赠吾身,空有闲愁付落霞”一句,通过描写诗人与友人在贫困潦倒时所遭遇到的愁苦生活,抒发了诗人内心对社会现实强烈的不满情绪。李开先诗词中许多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思考都是从他写的戏曲作品中来进行体现的。李开先在戏曲创作中也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李开先写过《红罗衫》《琵琶记》《长生殿》《玉簪记》《桃花扇》等传奇剧。其中,李开先写得最多的是传奇剧,这类作品大都取材于历史小说或者民间故事。他以戏曲为主要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以求达到与当时社会相适应。如他在《红罗衫·寄王进卿》中写了主人公王进和刘翠翠两个人物形象;在《玉簪记·琴挑》中写了王进和李娇娇两个人物形象;在《长生殿·赠杨太真》中写了杨玉环和唐玄宗两个人物形象。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或者民间故事,虽然在内容上多有夸张虚构,但是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是因为作者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反应。另外,李开先戏曲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其自身经历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李开先曾长期在北京居住过,他本人在北京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就为他创作剧本提供了一定条件。而且,李开先还曾在北京任职过,其经历对北京这座城市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六)李开先诗文中的思想矛盾与其戏曲创作

李开先的诗文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史》本传中记载的《中麓集》。《中麓集》共六卷,收诗三百多首,《中麓集》在当时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被认为是李开先诗歌创作的高峰。《明史》本传中还记载了李开先在著作完成之后,将其“名以书之,表示后辈”,但是却没有提到他具体完成了哪一部作品。笔者认为,李开先在撰写《中麓集》的时候,其思想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世人所传诵,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作品无法流传。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后人所铭记,但是同时他又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作品而遭到后人的误解。《明史》本传中记载:“中麓既卒,而其遗集并被当时所重。”可见在当时李开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人们对其非常重视,但是他却又担心自己的作品会遭到后人的误解。李开先一生都在追求文学创作方面的自由,他既希望自己能够在文学领域有所成就,同时又不愿意因为自己创作出优秀作品而遭到后人对其作品的误解。这种思想矛盾在《中麓集》中可以看出来。

综上所述,李开先的一生中,他目睹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他不愿意随波逐流,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是由于社会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最后只能归隐山林。他在文学上主张文学应该和政治、社会结合起来,所以他在诗歌、小说以及戏曲创作上都有了较高的成就。在诗歌方面,李开先以写景为题材,而且多是描绘自然风景的。这一点与当时盛行的“复古”倾向有所不同。李开先的诗歌具有清新自然、质朴自然的特点。在小说创作方面,李开先作为一名文人,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他创作出了一些较差的小说作品。虽然李开先创作的小说在当时是不被人们所接受的,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小说创作的探索。李开先在书法上也有较高水平。李开先对于书法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他认为书法应该先学隶书再学楷书,最后才能学草书。所以他在书法上不是学习古代书法家的笔法,而是学习楷书和隶书中所包含的笔法。这一点与当时很多书法家不同,也是他能够创作出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作品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戏曲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如诗如画》创作谈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一墙之隔》创作谈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