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科,余军兴,王洪程*
(1.贵州省锦屏县农业农村局,贵州锦屏 556700;2.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牛是草食性动物,具有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高、低脂肪、高胆固醇等优点,富含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微量矿物质含量丰富[1],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除牧区外,国内大部分地区逐渐从以猪肉为主的肉类消费习惯发展为猪肉牛肉混合式消费习惯,牛肉消费量逐年增加,但由于肉牛饲养周期长,饲料转化率低,肉牛出栏量远低于市场需求,供求关系的倒挂导致牛肉价格逐年上涨,特别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山多地少,人口密集,人均耕地数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山地坡度大,不适合放牧牛羊,导致西南喀斯特地区肉牛养殖业发展缓慢。本文分析西南主要喀斯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及该地区肉牛产业发展现状,指出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为西南喀斯特地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长期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西南喀斯特地区以贵州为中心,横跨广西、云南和四川盆地周边,总面积为137.44 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4%,其中,出露的喀斯特地貌面积40.15 万km2,而81.99%的面积集中在贵州、云南和广西三地,面积达32.92 万km2[2],在三地中,喀斯特面积占30%以上的县有180 个,占总数的70.87%。本文以贵州、广西和云南作为西南主要喀斯特地区开展研究。
西南喀斯特地区属中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光热条件好,冬季温暖,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在800~1600nm,气候条件适合饲料作物生长。如贵州省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在1000~1400nm,年无霜期有250~300d,最冷的1 月平均气温4~6℃,最热的7 月平均气温15~23℃。广西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各地年平均气温17.5~23.5℃。云南省最热月(7月)均气温在20~23℃,最冷月(1 月)均气温在7~11℃,南部边境地区全年无霜,偏南地区无霜期达300d,中部地区无霜期约250d。除广西南部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外,西南喀斯特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合肉牛生长。该地区植被覆盖率高,负氧离子含量高,空气清新,为肉牛健康养殖提供了天然的优越条件。
喀斯特地区人口密集,人口密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6.8%,且农业人口比例大,占87.34%[3]。地貌主要包含裸露碳酸盐区、峰林、峰从、溶沟、溶蚀洼地和岩溶盆地等[4],由于喀斯特地貌导致土壤成土速度极其缓慢,形成1cm 厚的土层至少需要4 万年以上[4],导致喀斯特地区土层非常薄,大量石灰岩裸露而造成石漠化,极易引起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44.5%[3],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耕地中低产田占比大,农作物产量低,加之山多坡陡,交通条件差,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粮食生产有限,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及气候环境适宜发展山地草食性动物养殖业。
云南地方牛品种有云南黄牛、云南瘤牛、中甸牦牛、大额牛,其中云南黄牛又分为文山黄牛、昭通黄牛和迪庆黄牛[5]。云南地方牛品种中作为肉役兼用的主要为云南黄牛,其次为云南瘤牛和中甸牦牛。贵州省地方牛品种有关岭牛、威宁牛、黎平牛、务川黑牛和思南牛[6]。广西主要地方牛品种有南丹黄牛、隆林黄牛、涠洲黄牛和富钟水牛[7]。
西南喀斯特地区牛品种具有抗逆性强、肉质细嫩、遗传性能稳定和耐粗饲等特点,但存在品种体型小,屠宰率低,肌间脂肪少,眼肉产量低等缺点,长期以来作为肉役兼用牛,品种选育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该地区大量引进了西门塔尔和安格斯等生产性能优良的品种,部分直接作为肉用牛,部分作为父本与本地母本杂交,杂交后代作为肉牛饲养。同时,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利用国外瘤牛(婆罗门牛、莫累灰牛)与本地云南黄牛开展杂交培育新育种,培育出了耐热、耐粗饲、抗蜱、育肥和繁殖性能优良的肉牛新品种—云岭牛,成为地区肉牛养殖的重要品种。
近年来,西南喀斯特地区牛存栏量和牛肉产量稳步增加(表1)。牛存栏量除了在2018 年和2021 年出现震荡下滑外,总存栏数整体呈现增加趋势。2017—2021 年,牛存栏总数由2017 年的1629.8 万头增加到2021 年的1706.08 万头,增长4.7%。牛肉产量逐年增加,由2017 年的66.59 万t 增加到2021 年的79.63 万t,增长19.58%。牛肉产量增长幅度远超存栏的增长幅度,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贵州地区,牛肉产量增长23.77%。目前云南肉牛存栏量和出栏量均为国内最高,成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表1 西南喀斯特地区(云南、贵州、广西)牛存栏量和牛肉产量统计表
产业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市场需求越旺盛的地区,越能带动产业发展。通常肉牛养殖主要集中在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因为肉牛生长慢,资金周转时间长,是一项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资金持续不断的投入才能保证肉牛养殖业的正常发展。如云南省,在16 个地州市中,2021年牛肉产量排名前的7 个地州市,国民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75.5%。经济越发达,人民收入水平越高,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量越大,就能带动相应产业的发展。
但是,养牛需要大量的土地,而在人口密集地区,人地矛盾突出,因此,肉牛养殖业逐渐转移到人口稀疏地区。比如广西肉牛养殖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低的桂中和桂西北地区[8],可以充分利用山地种植牧草,降低生产成本。
西南喀斯特地区肉牛养殖业多以散户为主,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从散养农户手中收购架子牛进行集中育肥。贵州全省肉牛家庭牧场1.02 万个,存栏18.5 万头,规模养殖场1394 个,存栏21 万头,规模以上养殖场159 家,存栏23.1 万头,其余86.9%的存栏量集中在散养户中[9]。广西区内散养农户出栏的牛肉占全区肉牛出栏量的90%以上[8,10],但是缺少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肉牛养殖企业。在云南省肉牛养殖中,也多以散养为主,年出栏10 头以上的经营主体共计1.8 万户,共计出栏82.9 万头,占全省总出栏的24%,其余76%的出栏均为10 头以内规模的散户[11]。
喀斯特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如贵州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称,加之地区人口密集,人地矛盾突出,缺乏土地用来种植牧草及饲料作物,特别是缺乏连片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土地。但西南喀斯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牧草生长,饲用植物资源丰富。贵州省天然草地面积广阔,达1.6 万km2,全省2km2以上集中连片的草场156 块,面积6km2以上的草地220 块,全省优质人工草地保留面积5200km2,可年产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1100 万t[9]。云南省截至2021 年饲草保留面积5800km2,其中一年生饲草2687km2,多年生饲草3113km2,饲草干物质总量达到946 万t[11]。广西天然高山草场主要分布在石山地区,3.59km2草地集中在石山地区,占全区草地总面积的41.28%[12]。由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该区域种植有大量的水稻、土豆、玉米、甘蔗、蔬菜及木薯等,拥有大量的秸秆以及加工副产品,为肉牛养殖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饲料原料。
西南喀斯特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地带,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了天然的优越条件。加之肉牛养殖多以散户为主,户与户、场与场之间距离较远,降低了动物交叉传染的风险。但大多数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由于资金短缺,且缺乏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在场址选择和圈舍建设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划,设施设备简单,缺乏饲养管理技术,卫生条件相对较差,为外来疫病的传入留下了隐患。得益于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队伍延伸到了村一级和国家实行了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对牛群免费开展口蹄疫免疫,使过去常发的口蹄疫和布鲁氏菌病等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部分地区还增加了羊痘疫苗的注射,有效预防了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入。通过强制免疫,使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近年来,区域肉牛养殖业未发生大规模动物疫病,为肉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防疫环境。
由于肉牛养殖是一项资金耗费大,周转周期长的产业。云南省将肉牛产业作为云南省 “绿色食品牌” 8 个重点产业之一,2020 年出台了 《云南省支持肉牛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支持优质能繁母牛养殖,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和支持优质饲料保障等十个方面,在2021 年,投入了3.6亿元支持肉牛产业发展。2021 年广西印发了 《广西加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2021—2025 年)》 《广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年)》 等文件,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支持等方面大力支持肉牛产业发展。贵州省出台了《关于发展 “一县一业” 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 年)》,《省财政厅省农委关于下达2017 年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蔬菜发展专项、水果发展专项、肉牛产业重点县专项)的通知《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做好保险支持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工作的通知》 以及 《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牛产业推进方案》 等文件及方案,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大力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由此可见,喀斯特地区已将肉牛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和途径,产业发展迎来了暴发期。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句深深印刻在山区人民脑海中的话,在山区,特别是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大部分国土面积均为山地丘陵,没有平原,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导致该地区外购饲料原料价格高,肉牛出栏运出的成本也高,如贵州省,虽然县县通高速,但是大部分养殖场距离高速路口还有较长距离的崎岖山路,导致这些养殖场面临高昂的运输成本。
喀斯特地区天然牧草中,禾本科占比高,在草地植物群落中多为优势种群,如皇甫江云对贵州省草地资源研究中,草地饲用植物的属和种数量占草地植物属和种数量的98%和99%[13],从饲草种植结构上看,包括豆科、禾本科、菊科和廖科,禾本科牧草占绝对优势。例如贵州,当前应用推广的饲用牧草主要有皇竹草、甜高粱、多花黑麦草和紫花苜蓿4 种,营养成分比较丰富,推广前景广阔。由于地理条件限制,高产牧草成片规模种植比重较低,饲草种植多数在坡地,导致机械化应用难度较大,增加了草产品收获加工成本[14]。在喀斯特地区,要研究推广适宜的牧草种植模式,开展禾本科与豆科,矮生型与高秆型,多年生与一年生搭配,短时间内覆盖度高,对石漠化地区山上水土保持效应显著,鲜草产量较高,也能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是石漠化地区优良牧草品种的重要选择[15]。
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本地牛种长期以来多以本交为主,农户自繁自养,导致本地肉牛品种存在个体小,生长速度慢等缺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生产性能突出的国外肉牛品种被引进到喀斯特地区,但是在品种选育中缺乏统一的部署和规划,各地区存在闭门造车,缺乏沟通协调统一部署,甚至把 “良种化” 直接理解为 “洋种化”[16],陷入 “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 这一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喀斯特地区肉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东部省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率快速增长,西部省份农村主要劳动力向沿海城市转移,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部地区农村人口也逐渐向城市或城镇转移,农村青年普遍存在“养牛不如打工” 的思想,导致农村地区常驻人口中缺乏劳动力,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力大多进城工作,肉牛养殖专业人才缺乏。肉牛养殖业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养殖主体更倾向于养殖公牛或阉牛,导致母牛存栏量不足,肉牛产业基础非常薄弱。当前各种肉牛养殖模式中,利益联结仍然不够明确,散户养殖风险大,大量散养农户没能从肉牛养殖中获得可观的收益,积极性普遍不高。
由于地处山区,土地变得尤为珍贵,圈舍建设通常缺乏规划,农户为了利益最大化,充分利用圈舍面积,常常养殖密度大,圈舍卫生条件差,从而造成养殖户在疾病治疗方面用药成本增加。由于缺乏人才,缺乏技术,养殖观念落后,在养殖户中,靠天养牛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不能按照牛的生理结构和生物习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喂养,管理粗放,饲料营养价值不均衡,饲料转化率低,大部分散养户仍然处于 “夏起秋肥冬瘦春乏” 的恶性循环之中,导致犊牛出生重偏低,生长缓慢,没能充分发挥肉牛养殖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前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工作或居住,大量农田被闲置或撂荒,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当前乡村振兴建设和土地撂荒整治项目的时机,对连片农田修建产业路,对撂荒地进行整治,翻耕翻犁,对破碎地块实行 “小丘并大丘” 的整治,使破碎地块连成片,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最后将地块租给肉牛养殖企业,用于种植牧草或其他饲料作物,增加本地饲料原料产量,降低养殖企业的饲料成本。对于必须外购的如玉米、豆粕等大宗饲料原料,政府可以根据有效票据给予一定路费补贴,在肉牛出栏的运输上,可以根据外调检疫票据,按照头数给予运费补贴,减轻企业的运输成本,促进销售。对于需要借贷融资的企业,政府可以予以担保,提供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户养殖能繁母牛,每出生一个牛犊政府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提高农户养殖信心,提升能繁母牛的存栏量,为肉牛养殖源源不断输送血液。
喀斯特丘陵山区是肉牛养殖的劣势,山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土地资源少、土地破碎等,但同时也是发展肉牛养殖的优势。首先,山区农副产品丰富,应当充分开发并利用当地富余农副产品养殖肉牛,降低远距离调运饲料的成本。其次,山区远离大城市及主要交通道路,人流和物流流量小,外部疫病不易传入,且山区空气清新,环境优越,为肉牛养殖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在建设圈舍时,应做好规划,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尽量选择背山向阳的地段建设圈舍,要因地制宜,圈舍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要盲目增加养殖密度,以降低牛群发病率,提高生长速度,降低用药成本。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政府畜牧部门应该对肉牛品种选育进行统一部署,加大本土品种的保护力度,保护本地品种优良的基因。同时,对于当地选育出的肉牛新品种,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地区肉牛养殖的良种化程度。品种选育没有终点,要持续加强品种选育力度,有目标有计划地引进种公牛或冻精与本地母牛配种杂交,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肌间脂肪等方面提升后代生产性能,满足市场对牛肉品质的多样化需求,使养殖户获得更大收益,示范带动更多观望者参与肉牛养殖。
西南喀斯特地区肉牛养殖大多以散户养殖为主,各自单打独斗,养殖肉牛没有特色,虽然养殖环境优越且均通过绿色养殖方式进行饲养管理,但在面对市场时,由于没有品牌,导致价格没有优势,影响养殖户信心。政府应该扶持部分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树立本地品牌,大力推广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等多种发展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肉牛养殖;鼓励吸引更多资本进入肉牛产业,同时不断延长肉牛产业链,推动企业向产销结合和“农、文、旅” 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肉牛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西南喀斯特地区发展肉牛产业有优势也有劣势,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肉牛养殖主体帮扶力度,健全加强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养殖主体要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和政策支持,用好用足本地农副产品,培育优良品种品系,争先创优,提升饲养管理水平,树立本土品牌,延长肉牛产业链,推动西南喀斯特地区肉牛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