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丽 裴绍志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亮点之一。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体育教师能站在整体育人的角度思考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学方式。优秀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能将体育课堂和生活有效联结,与五育有效联结。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并没有学科的界限,学生的课程分科也不是绝对的,最终都会在生活中交融,跨学科主题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立足体育课堂教学基础上的整合化学习天地。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
1.主题活动精准对位
如何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它不是运动项目下的主题,而是核心素养下的主题,它的边界不是运动项目,而是有身体练习这一主要特征体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其主题确定首先应考虑发展哪方面的核心素养,这是确定主题的基础。其次,考虑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如学科知识的交叉点等,通过对路径的理解,提炼可能的主题要素。最后,还要考虑核心教学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内容提炼而产生的。在进行提炼时要充分考虑和关注所跨学科的特点,从而更好凸显“跨”学科的特点。如,《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供的“劳动最光荣”跨学科学习主题,从中可以看出劳技学科的课程特点,兼顾了学生建立劳动最光荣这一正确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2.学习目标具体明确
学习目标应是围绕主题涵盖的核心素养而产生的,它是贯彻目标引领内容的抓手,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体育学科的特点,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这3个维度的课程核心素养为主线,以其他学科特点为主要情境,将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发展什么素养进行完整设计,对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可视化描述。
3.教学内容全面整体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因此,其教学内容也应该依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结构化设计,充分考虑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特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培养下,利用学生已有的各个学科知识与技能(经验),更好地服务主题下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目标的实现。这需要确定和分析教学内容,将其纳入结构化知识与技能之中,形成体育与健康跨学科的结构化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一定要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与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在设计中,切忌碎片化设计,要从素养的高度整体考虑,一体化设计学、练、赛活动。
4.教学方式以生为本
《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强调,注重教学方式改革,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信任学生的创造力,给予学生空间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主题驱动下真实地学习。在设计过程中,在确定主题、目标和内容后,找到适合学生达成目标的方式和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画板或视频等进行学练,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展示等。
5.教学情境融入情感
《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创设真实的、复杂的运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提高技戰术水平和体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情境设计应立足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从各个学科与体育的交叉点中寻找核心素养发展的最佳情境,从跨学科本身兼容性的特点思考,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础上兼顾所跨学科的需要,从大情境角度进行思考设计。大情境之“大”,在于其广度,能够兼容其他学科;大情境之“大”,在于其深度,能够贯穿整个学期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大情境之“大”,还在于其温度,让学生带着情感融入情境,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连成一条顺畅的体育教学线索,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激起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体育教学的内容,促使其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6.教学评价一致贯通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评价设计一定是服务于主题目标实现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情境等要素,要把评价当成驱动器的引擎,推动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体验,从而实现进步和发展。因此,评价的设计应该是贯通式的,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设计主题下的任务链,而后以评价的方式诠释任务的达成结果,激励学生利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如,《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跨学科主题案例“劳动最光荣”的任务之一“2名学生1组合作完成春种秋收的任务”,评价设计为“有交流的小组加1分,有合作的小组加2分,能完成任务的小组加3分”。这样设计会驱动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将这样的评价贯穿全课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更准确地发展合作交流、坚持到底等素养,从而使评价价值最大化。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
在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运用基于体育的德、智、美、劳以及国防教育的五维育人支架,使体育教育化为“五育”之基,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真正做到“身心双畅”,在全面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带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1.基于体育的德育引导
《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教学中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因此,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特点,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对主题教育进行有机融入。如,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小学结合学校地理位置的特点,以“水文化”为主题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在课堂上设计了一系列体育游戏,如“连年有余”游戏,将学生画的“鲤鱼”藏在分散摆放的体操垫下,学生分组接力捉“鱼”,每人每次只能翻开一个垫子,看相同时间内哪个组捉到的“鱼”多,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图1)。又如,“水滴石穿”游戏,利用U形槽搭建2条逐渐升高的“轨道”,让学生把水滴(乒乓球)沿着水槽吹到高处滴落下来,锻炼了学生的肺活量,增强了坚持到底的韧性。不仅如此,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连年有余”“水滴石穿”的传统典故有所了解,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基于体育的智育融合
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力分为多种,其中动觉智力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与体育活动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体育对人的其他智力发展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如,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计分、计数、测距等都与数学相关,在体育的技战术比赛中也处处体现出智慧和体育的融合。
3.基于体育的美育贯穿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动作技术,而且要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使学生通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正确理解体育动作技术、培育体育精神,激发体育情感。如,津南区王家场小学结合学校的芦苇工艺美术课程进行体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学生利用自己编制的“苇风车”进行接力跑,在体育课堂放飞自己扎制的风筝,利用自己折叠的纸飞机进行投掷练习等,即提升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深入感受手工艺的美。
4.基于体育的劳动教育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那些自然发生的情境,让体育与劳动教育自然融合和发生。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小管家”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劳动分工,让他们分级管理和收放体育教学用具,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劳动意识(图2)。
又如,体育教师利用室内课带领学生自制沙包、毽子,让学生能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体育活动,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如,津南小站镇是著名的“小站稻”的原产地,小站六小结合当地特点,设置农耕文化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将插秧、挠秧、施肥、赶鸟、收割等活动与体育活动中的跑、跳、投结合起来。使得体育课堂教学更有趣味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农耕劳动教育和传统的农耕文化教育(图3)。
5.基于体育的安全教育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保障学生课上的安全,还要带领学生在教学设计下,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安全教育活动。如,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将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情境化,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自救等技能,通过体育游戏锻炼学生奔跑、跨越障碍等动作技术的同时,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引导学生掌握突发事件的应对知识及避险知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协调及反应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