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纸媒记者的自我革新和转型

2023-07-25 18:36赵巧红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记者融媒体转型

赵巧红

摘要:新媒体的迭代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然来临。当前,各大传统媒体已经普遍建立起了“两微一端”的传播矩阵,“中央厨房”等融媒体新闻生产方式也在传统媒体中得到了推广,原有的纸媒记者队伍面临着必须转型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文章从新变化和新要求出发,对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生产体制进行剖析,之后对传媒人才的缺口和需要展开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传统纸媒记者转型的策略与方向。

关键词:融媒体;记者;转型

在移动网络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媒介受众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流失,过去忠实的广播、电视和报纸受众已经开始向移动的智能终端转移。失去了观众基础,舆论影响力和传播能力下降,品牌价值下降,广告收入下降,从而限制报纸媒介的发展。正是因为如此,传统的传媒才会在头条、微博、公众号等新兴媒介上活跃起来,但是由于人员素质和生产流程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在内容形式和策划运营上没有任何的革新,只是广播、电视和报纸的简单结合,还没有形成与之对应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融媒体”这一概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来的,旨在打破现有媒体在管理、人员、内容等方面的壁垒,实现共享资源、融合内容、融合宣传、共享利益。在融媒体时代,为了实现融合媒介、保持舆论影响力,必须重新组织新闻制作流程,而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内容的主体,必然要完成向融媒体记者的全方位转变。

全媒体形态

目前,全媒体已走进人们的视线,各种资源的整合,使得媒介呈现出“矩阵”式的传播格局。《2021年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指出,2021年,各大主流媒体不断发展整合传播模式,建设自己的平台或入驻第三方平台。46个电视台共开通397个网站,1012个微博账号,978个微信公众号,1297个新闻客户端账号,876个视频客户端账号,354個安卓应用程序。由此可见,新型的主流媒介正以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融媒体产品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新闻作品呈现出一种“融合”的特征。“互联网+”的今天,新媒介产品不断丰富、功能日益强大,并呈现出融合的特点。这种改变既是顺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是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变化。一些作品在不同的媒体上传播,再进行二次处理,甚至是多次处理。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其并不是简单将与网友的互动拘泥于回复网友评论,而是依据抖音平台的特色开展多种手段的互动,对内容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传播。同时通过邀请用户分屏合拍等方式加速了用户的有效传播。截至2022年7月,人民日报官方抖音账号粉丝数已经达到1.6亿,点赞量突破95亿。这也充分表明,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媒产品不再是单一的专有产品,逐渐转化为融媒体产物。

多终端传播

多终端传播已成为媒体融合的一大趋势,电视、手机、计算机等多个终端的集成,使得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音频、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媒体展示,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的用户的个性化的需要。由于多个媒体的发布、大量的新闻资讯的无缝对接,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不同的读者对新闻的需要。因此,多端的沟通是媒介由内容的制造向传播的全面提升。以湖南广播电视为例,从报纸生产到市场运营,采用了“一体两翼”+“台网融合”的模式,从新闻制作到营销运作,全面拓展电视、手机、电脑、PAD等全平台,大屏幕和小屏幕相互连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内容输出,对提高媒介的传播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传播环境变化

在互联网的年代,手机用户的主要特点是移动的手机终端,分散的场景,简单来说,用户已经养成了随时可以获得的信息,渠道、空间、时间都是碎片化的。这种不断改变的用户阅读方式,为传统媒介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与挑战。机会是,移动互联网所展示的资讯更为多元化,一方面,以前彼此分开的传媒频道可以合并成一个整体,在展示文本的时候,也可以展示图片和视频,曾经分开的、彼此孤立的媒体互相结合,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网络几乎无穷无尽的信息容量,也给了传统媒介更大的展现余地,不受头版和黄金时段的制约,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可以为传媒带来发展的机会,获得用户的喜爱。

生产环境变化

移动媒体平台的传播法则是打破各种媒体形态的隔阂,使各种媒体能够相互嵌入,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要使新闻内容多元化,就需要在新闻制作环节中,多个媒体主体的介入,以及多领域的合作。以人民日报社为例,其依托“中央厨房”的生产平台,对报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从经济、政治、文化、体育、地方等部门,将原来的新闻工作全部撤掉,从原来的新闻工作者转变为融媒体记者,在主编的指挥中心统一组织下,与来自“网、端、微”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一起策划选题、采集现场,并共同负责整合的信息服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融媒体的背景下,新闻的内容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在融媒体背景下,记者要实现转变,既要掌握传统的新闻采访技巧,又要掌握多媒体的图片、视频等信息技术,更要掌握诸如现场直播器材等网络装备的使用技巧,掌握多种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此外,在数字媒体的生产环境下,媒体的运作人员除了要深入地从事选题策划、采访策划、内容制作等方面,更要关注传播效果,跟踪用户反馈,成为“中央厨房”与用户沟通的纽带,提升新闻质量,迎合不同受众的需求。

传播要求变化

移动互联网使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是使得“即点即用”的信息服务变得可行;二是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在融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体的要求不断提高。大众对新闻时效性要求更高,在融媒体的背景下,读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更多的资讯和更高的时效性。在新的融合时代,媒体首先要做的就是“快”,要做到“快”,首先要适应新的内容制作和制作过程,才能把最好的新闻作品呈现给读者。其次,媒体的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在融媒体时代,各种媒体之间的隔阂被冲破,媒体之间的相互交融,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将新闻的各种形式表现得更加多样化,图片、文字、可视化图表、视频、数据模型等多媒体元素能够准确、直观、及时地展示出最新的资讯,因而深受用户的喜爱,舆论影响、传播效果、用户互动效果更好。

从采访到采集的工作方式转变

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传统的采编工作方式转向以收集为主的工作方式。比如,在两会的报道中,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发布了一项人工智能技术,它可以根据新闻场景中的视频和声音,所有的消息都会被自动地进行编辑、解析,并且在智能提取到重要的信息后,一键就可以找到所有的相关信息,并且会对新闻背景进行自动的汇总与梳理。在这样的智能工作模式下,记者需要突破常规的工作方式,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以提高访谈的亲切感和效果。

从单一向多元的职业技能转型

新闻访谈是一种专业技能,“全民记者”在融媒体时代已形成了一种大的社会氛围,而一个只会一项技术的记者,不管是文字写作,还是照相摄制,都不适应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举例来说,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而言,他们不但要有大量的新闻报道经验,而且要掌握摄影技术,还要掌握新闻材料的整理与编辑,使其由单一的专业技术向多元化的专业发展。比如,新闻工作者通过智能的全媒体工具包,对语音和现场的剪辑进行自动的处理,实现4K的在线快速编辑,同时还支持智能配音、横转竖等,以满足短视频的传播生态。掌握新技术是新闻工作者职业技能转变的重要途径。

媒体融合从内容形态上打破了传统媒体各自的边界,但万物皆媒又催生了不同传播渠道传播样式的差异化。面对融媒体时代的新特点,传统报纸新闻工作者要想在今后的发展中取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认清自己的不足,加强对融媒体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加强对融合技术的研究。

提高融媒体思维意识

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这对纸媒记者开展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在工作机制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这就要求纸媒记者对全媒体时代下的最新工作手段进行有效利用,向全媒体记者转型。面对融媒体的社会特征,传统的报纸记者必须要有一种融媒体的思维,从不同的视角、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并且,对某些焦点较大的新闻,还可以进行再加工,形成新的有影响力的新闻焦点。在突出新闻影响的前提下,仍然不能忽视“新”,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掌握新的技术,才能增加“新鲜度”,才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

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以往,传统纸媒记者注重“专业技术”,而在融合时代中,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打破固有的工作方式,克服认识上的壁垒,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因此,传统的报纸记者必须顺应时代、勇于进行变革,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包含掌握摄像机、无人机等拍摄器材使用技巧,掌握视频剪辑和图片处理软件使用方法,同时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快速实现新闻产品的传播,扩大传播效果。守正创新方能创优出彩,纸媒记者要时刻牢记自身职责和使命,在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同时,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和引导,特别是当网络出现许多不实报道信息时必须坚守新闻从业者的底线,并将大量的、错综复杂的信息加以处理和整理,真正提高了新闻的广度、厚度、专业性和严肃性,最终让公众了解事情的真相。

坚持“内容为王”

在新媒体快速扩张时代,尽管读者在阅读报纸媒介上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报纸的阅读品质的需求有所降低,也不代表他们对传统媒介的信赖程度有所降低。所以,传统媒体必须始终保持着有价值的信息传递,才能立足并获得更好的发展。作为一线采访的记者,我们要突出体现纸媒的专业性优势,强化报道内容质量,讲好身边故事,树好示范标杆,创作出有思想、有意义的文章,才能为广大的受众提供独特的新闻。此外,对于文章的标题制作、内容等细节应更为关注。有时候,旧的话题、新的观点,不同的报道角度,读者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加强“四力”的践行自觉性

哪里有大众,哪里就有新鲜的新闻。公信力、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是新闻舆论的主要作用,其与记者的眼力、脚力、笔力、脑力密不可分。例如,为拍摄微纪录片《“5592”》《巡边天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关美璐等前往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透过镜头,我们见证了边疆战士在严寒、风沙、缺氧的环境下,在乱石丛中修建了岗哨。为了拍下这一幕,尽管旅途奔波,但在氧气含量低于陆地40%的情况下,新闻工作者还是顺利地进行了采访。可见,要想做出好新闻,我们要通过“脚力”的奔走实践,采撷有温度的素材,用冒着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作品记录社会、反映民生;通过“眼力”的广、大、精、微,洞察世情百态,从基层海量的信息中发现好新闻,挖掘新闻事件的时代意义;通过“脑力”的深思审问,把准时代脉搏,对准时代焦点,更好地实现守正创新;通过“笔力”的精确阐释,让作品更有温度、深度和力度,使主流声音更动人、感人和吸引人。记者们要用脚丈量、用眼睛去观察和用脑子思考,这样就能创作出一个让人感同身受的温馨的故事,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在融媒体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话筒”,为使用者提供了表达便利,但也有多样化的内容生产者、发布门槛低、相关内容参差不齐等问题。尽管新闻的传播方式、受众的阅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传统媒体的权威依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并不缺乏,“把关人”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这也是传统媒体记者面临的重大变革。当前,新闻工作者具有良好的新闻素质和敏锐的新闻敏感度,而转型发展则是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寻求发展的新途径,为传媒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向文娟.融媒体时代纸媒记者转型提升的对策探索[J].传媒论坛,2021,4(19):

41-43.

[2]许崇静.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纸媒记者的转型[J].记者观察,2021(23):90-91.

[3]魏丽.全媒体时代纸媒记者的角色转型探索[J].新闻世界,(02):68-70.

[4]朱倩.浅谈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纸媒记者如何转型发展[J].记者观察,2020(17):145.

[5]刘城.纸媒记者的融媒转型研究[J].采写编,2020(01):94-95.

[6]王润丰.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纸媒记者如何成功转型[J].城市党报研究,2020(02):91-92.

[7]杨海滨.纸媒转型过程中记者角色转变研究[J].中国报业,2019(24):38-39.

[8]畢玮琳.拥抱新时代 迎接新挑战——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纸媒记者转型发展探析[J].新闻采编,2019(05):20-21.

[9]邵慧珠.融媒体时代传统纸媒记者的采访写作思维转型[J].采写编,2018(05):50-51.

[10]季芳.全媒体背景下的纸媒记者转型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4):92-94.

猜你喜欢
记者融媒体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