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借助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的“刺激—反应”分析框架探索新任校长角色适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新任校長在教育政策、学校内部治理、学校外部协同三个文化情境层面进行认知调适和行动改造,实现个体知识系统和参与知识方式的迭代更新——知识再生产,完成角色适应过程。围绕知识再生产,新任校长角色适应路径如下:高效获取多元角色情境知识,促使知识视野转变;注重知识筛选及管理,促进认知素养升级;强化实践行动中知识生产与自我实现的连接。
关键词: 新任校长;角色适应;专业发展;教育治理
一、问题提出:新形式关注新任校长角色适应
新任校长角色适应是指任职初期个体与校长角色之间在教育教学管理情境中达成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新任校长的适应情况对学校发展的变革程度、质量速度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因此,当前政策和实践都在不断推动新任校长角色适应的研究发展。
1.国家政策推动新任校长提升角色适应能力,重视专业发展
新任校长角色适应是校长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校长必要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对他人以及全局把控能力的关键。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学校校长大多是从一线教学中成长起来的,需要经历从教师向校长转变并进行角色重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可能会引起个体行动的高度自我意识,从而导致互动模式、角色等方面改变,影响未来职业发展。1 因此,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比较重视校长队伍的专业培养,助力新任职校长角色适应能力提升。2013年和2015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旨在明晰基础教育校长专业职责要点。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努力造就一支专业能力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提升校长的领导境界,做美好教育、办美好学校,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的。以上政策文本的颁布与实施,体现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强国过程中国家政策对校长重要价值的共识,助力校长群体铺垫专业成长的路径,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发展。
2.实践危机督促新任校长提升角色适应能力,重视角色认同
新任校长被正式任命之前,大多扎根在教育教学的土壤中,其所经历的教育形态与获取知识的途径是“教师角色”导向的。从教师成长为校长,意味着个体要经历从“知识视角”过渡到“管理视角”,从“有人负责”切换到“由我负责”,从微观的“班级系统”切换到宏观的“学校系统”,同样是以学校背景为工作环境,新任校长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因此,该阶段容易成为学校管理的迷茫期,既有经验的惯习与现实情景的冲突往往会使新任校长产生焦虑心理,陌生的工作环境容易导致个体情绪衰竭甚至陷入角色认同危机。1 基于此,关注新任校长角色适应过程有助于引导校长审视角色环境以及反思角色认知、行为、期待,进一步促进该群体的专业成长,同时还有利于教育职能部门理解新任校长的职业生活图景,对其职业生命进行现实关照。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从基础教育领域新任校长日常教学管理情境出发,提出研究问题:新任校长角色适应过程是怎样的?
二、研究过程与结果:新任校长角色适应过程
从文化情境的多元性来看,相比于新任校长,教师所处的环境系统更简单,系统成员较为单一,系统中的互动形式多以线性交流为主。教师和校长的活动存在内在差异,校长领导学校全部工作,承担不同的职责,面对不同的群体。2 因此,本研究以“新任校长面对的角色环境变化”作为切入点,聚焦主体“角色适应过程是怎样的”这一关键问题,借助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框架进行研究分析。
1.理论框架
(1)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由约翰·亨利·霍兰德(J.H.Holland)在1994年圣菲研究所成立10周年的报告会上首次提出,是指“在系统演化、发展过程中主体通过学习而改进自己的行为, 并且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系统”。3 其中,霍兰德将主体界定为具有适应能力的个体,也称为智能体(Agent)。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所谓适应性,即主体主动与其他主体或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在不断交互作用中累积经验,且根据“有用的经验”来改变自身结构、行为方式或特性,在此基础上产生新层次的再现、宏观系统的进化与演变、多样性与分化的诞生。该理论采用基于主体建模方法,聚焦于相关的主体行为, 自下而上观察和描述系统行为, 走向了一种由低到高、从微观到宏观的跨层次的研究思路。4 CAS理论认为,主体之间及与环境的交互遵循“刺激—反应”模型,主体通过 4 个特性(聚集、非线性、流和多样性) 与3个机制(标识、内部模型和积木)的不同类型组合,在与环境(其他个体) 的交流和互动作用中,持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有目的、有方向地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知识结构,达到适应“恒新”环境的合理状态。5
(2)收集资料框架
本研究借鉴复杂适应系统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刺激—反应模型来描述新任校长角色适应过程。该模型由并行的探测器组、IF/THEN规则图式集合和效应器组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探测器类比生物体的“感官器官”,反映主体抽取、过滤和探测信息的能力;IF/THEN规则图式集合类似生物体的“大脑”,主要负责简单思维如分类、筛选、编码,同时也涉及模式的适应性变革等深层思考与探索决策活动;效应器好比生物体的“四肢”,反映主体作用于环境的能力,负责指导行动。具体说来,环境的变化刺激个体角色系统的进化与演变,个体通过认知和行动的交互寻找适应规则,进而更新和迭代自我呈现的方式,使得自身适应新角色的同时促进环境的整体发展。本研究收集资料框架,见图1。
2.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根据目的性抽样原则,邀请西南地区A市两位2019年5月被正式任命的公办小学校长与一位2018年3月入职的公办中学校长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
(2)资料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和实物法收集资料,借助Nvivo11软件对资料进行誊录和三级编码,使用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重构和解释资料,以研究者自身的学科视角和建构的研究框架与学者及资料对话。通过“深描”关键事件归纳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情景下角色期待的活动轨迹;阶段划分是纵向案例的前提1,重点关注不同阶段主体的认知发展和行动演化,思考其角色适应过程。
3.研究结果
行动主体在互动过程中感知到多重角色期待,扮演多种角色身份。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在如下三种文化情境中完成角色适应过程,从教师成长为校长。
(1)教育政策情境下的角色适应过程
“教育政策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公共方策之体系”1,“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教育政策的本质是对教育资源和利益的分配方案,直接影响国家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改革的效果”2 。教育政策在基礎教育领域的主要执行代理人是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的校长,大众对校长在教育政策方面的作为充满期待。
H校长在访谈过程中提到:“政策就像是一根指挥棒,如果校长连指挥棒背后的含义都摸不清楚,学校的发展很容易偏离轨道。”W校长坦言自己在学习政策的时候很迷茫,做体育老师的时候压根儿就不怎么关注教育政策,从普通老师晋升到校长,她愈来愈能体会对政策的把握和落实能力的重要性。“当个体体验与外部刺激匹配不协调时,个体会调整认知,扫描关键信息后开启知觉加工模式。”1 研究对象W、Z、H校长均在访谈中提到,校长角色是政策执行者。教育政策是一种集体选择行为,各级各类学校是把文本政策付诸实施的践行主体。“作为政策实施过程重要参与者的校长要将‘文本政策转化为‘实践政策,把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办学行动,校长要具备政策执行力。”2 为了满足政策执行者的角色期待,校长会按照自己的认知理解指导自己的角色行动。Z校长采取阅读大量政策文本的方式去联系政策颁布的背景,同时注重参与教育职能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和政策精神解读会议;W校长带领中层干部对政策的落地进行系统计划。因此,作为政策执行者的角色期待使新任校长在教育政策这一文化情境下对自身身份特征系统进行再认知,指导个体在政策学习、政策解读和政策落实方面产生相应的行为模式,更新个体知识储备,联动其他情境下的角色适应。
(2)学校内部治理情境下的角色适应过程
校长作为教育治理进程中的关键角色,其行使权力的主要场域是学校,主要形式是通过与学校内外部成员产生密切而复杂的交往互动。学校内外部成员从不同需求视角出发,对新任中小学校长的角色期待也不尽相同,各种理想规范之间的相互博弈始终贯穿校长的角色适应过程。
W校长谈道:“目前在强调治理的大背景下,学校发展强调多元主体参与,不同主体(教师、学生、家长、行政管理者)对学校发展的愿景规划是存在偏差的。”H校长在访谈中特别强调:“家长在面对中考时的焦虑和担心,以及家长的负面情绪会转变成对学校办学的强烈期待(而且这种期待很多时候是只关注分数的),这间接导致我不知如何是好。”“中小学学校内部治理的本质是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调控”3,这对校长专业能力提出了要求。Z校长通过支持、促进学生和教师自组织网络的建构,弱化行政权力对学校的把控。“行政权力的适度弱化、教育教学权力及学生权力的适度强化,可以实现各权力的良性互动,有效解决中小学学校治理结构的碎片化问题。”4 随着新任校长不断学习与适应,个体逐渐从教学视角转变到治理视角,更宽阔的合作关系被建构,整合协调的理念发展为惯习思维路径。作为权力协调者的新任校长在学校内部治理这一文化情境下不断启动新的信息加工和行动模式,扩大自身知识储备。
(3)学校外部协同情境下的角色适应过程
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孤岛”,学校教育能否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水平,还取决于它与其他环境影响因素之间的协调。从社会结构来看,当前与学校办学息息相关的影响源有教育职能部门、家庭、社区、第三方服务机构。校长如何引领学校获取外部要素提供的发展资源,“协调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态势”5 值得深思。
Z校长认为,把握好协同育人的责任边界是校长建立学校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新任校长的必修课。如家校合作方面,已有实证研究证明,“校长的能力与行动路径选择偏好是家校合作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6 校长作为学校教育发挥影响力的制度化机构的代理人,在协调协同主体与学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应关心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以发挥教育合力。W校长在访谈中提到,校长首先要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次就是思考行动策略,怎么把家庭、社区、第三方服务机构等联动起来。Z校长指出,目前学校与社区和家长的协作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救急式”合作关系,一般发生重大的社会问题的时候,学校和外部组织的沟通和合作频率激增。因此,“建构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主导,外部机构共在共为的交互式合作体系以长期发挥功效”1 是值得新任校长去践行探索的。作为资源协调者的新任校长在学校外部协同这一文化情境下广泛指导个体行动,对角色内容进行选择和保留,就角色关系进行重组和联结,补充知识盲区,更新角色认知和行动。
三、对策建议:知识再生产作为新任校长角色适应路径
新任校长角色适应的过程是个体认知和行为层面对教师与校长角色区分的过程,呈现的形态是从“简单系统”过渡到“复杂系统”,其中“简单”和“复杂”不是对工作的难易程度做价值判断和对比评估,而是对个体所需要面对的文化情境和角色期待的数量多寡进行计算。本研究结果表明,新任校长在教育政策、学校内部治理和学校外部协同三大文化情境下建构校长角色、自我及社会结构之间的形塑关系。同时,新任校长角色适应的实现路径依赖于个体知识系统和参与知识方式的迭代更新,即知识的再生产。围绕知识再生产,新任校长可以从如下三条具体路径实现角色适应:认知视野的转变、知识素养的升级、知识与自我生产的有效融合。
1.更新角色知識,助力新任校长认知视野转变
教师角色是新任校长角色的子集,校长日常工作实践依赖的知识系统不仅包括其所承担教师角色蕴含的学科知识,还包括与校长工作相关联的教育政策、学校内部、学校外部等其他情境知识。相较于成熟校长群体,新任校长所掌握的角色知识较单薄、知识生产能力较薄弱,他们作为校长角色的“准知识生产者”需要“通过一种自主的(autonomous)、意志的(volitional)或合意的(consensual)方式行事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2,从而快速平稳过渡到成熟校长队伍。在此过程中,教育职能部门应积极组织培训、讲座、研讨等活动帮助新任校长更高效地获取应对各种角色情境的知识。比如,在开展相关培训过程中,内容设计注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新任校长的需求为中心,引入跨专业的多元理论,帮助拓展知识边界;培训方式上重视“理论—实践—反思”的有效整合,回归学校具体组织问题情境,围绕一定主题进行理论学习、案例示范、讨论分享、分组协作、实践探索、结果反馈、行动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理论—行动—反思”闭合环状模式。
2.重视知识管理,促进新任校长知识素养升级
“知识素养”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整合并运用知识,形成的能够适应、协调外界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3 发展个体知识素养需要在动态竞争环境中充分理解知识、能力及资源,因此,“动态适应性是知识素养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4 新任校长从教师转换到校长,外部工作情境发生深刻变化,其知识素养的内部能力结构需要相应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从“简单系统”到“复杂系统”,新任校长要更加注重知识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管理等素养的提升:在知识获取方面,新任校长可以根据不同知识类型采取不同策略,比如通过提升文献检索和数据挖掘能力来获取外部显性知识,借助对话交流、合作观摩获得外部隐性知识;在知识理解方面,要重视对知识进行内化,创造性地引入个人思考和实践经历;在知识管理方面,要协调好知识储存、应用、分享、创新等方面的良性交互。同时,职能部门应出台规范化的制度,助力新任校长知识素养迭代更新,制度内容、方式、力度多元融合,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制度之间的协同与组合,遵从有序性、有效性、有机性,比如在政策层面对校长角色进行更清晰、明确的角色定位,探索分类促进新任校长专业发展的政策实践,完善预备校长跟岗机制等。
3.赋能知识行动,帮助新任校长走向自我实现
工作环境的转变和角色的变化促使新任校长自我变革,引发知识生产和自我生产。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知识生产是微观视角下基于校长个体的角色身份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经验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新任校长通过在多元文化情境中与不同主体互动,更新知识库,指导行动。“行动是人存在的样态”1,是知识能力的外显,新任校长应重视行动,在行动中探索其作为校长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属性,不断完善自我。从职能部门层面来说,可以依托“校长工作坊”“名校长工作室”等形式,由学者专家、成熟校长以及新任校长组成行动共同体,分享实践经验,提炼行动理念,为新任校长的自主发展与专业成长赋能。此外,校长工作充满创造性和情境性的特点使得“驱动校长专业发展的内在力量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认同层面,而应该变成校长的个体认知,使他们完全自愿发展自己”2,即在行动中从知识生产走向自我生产,并最终获得自我实现。
Knowledge Reproduction: Exploring the Path of Role Adaptation
for New Principals
XIONG Huaxia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The study explored the role adaptation process of new principals by using the “stimulus-respons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theory. The findings show that new principals make cognitive adaptations and action reform in three cultural contexts of educational policy, internal school governance, and external school collabor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iterative renewal of individual knowledge systems and ways of participating in knowledge, which means knowledge reproduction, and complete the role adaptation process. Centering around knowledge reproduction, the path of role adaptation for new principals can be described as follows: efficient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in multiple role contexts, leading to a change in knowledge perspective; the focus on knowledge screening and management, promoting the upgradation of cognitive literac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self-actualization in practical action.
Key words: new principals, role adapt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governance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2SKGH45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熊华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校治理与校长专业发展研究。
1 N.Nicholson, “A Theory of Work Role Transi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29, (1984), pp.172-191.
1 孙翠香:《学校变革中的校长角色:反思与重构》,《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5期,第45-48页,第53页。
2 许邦兴:《校长角色的聚焦:汇聚学校发展力量的能动者——一所普通高中校长的实践反思》,《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年第9期,第56-63页。
3 霍兰: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周晓牧,韩晖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4 王中阳,张怡:《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科学与哲学意义》,《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87-190页。
5 陈禹:《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及其应用——由来、内容与启示》,《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35-39页。
1 A.M.Pettigrew,“Context and Ac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irm”,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Vol.24, (1987), pp.649-670.
1 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钟启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页。
2 祁占勇,李阳:《结构二重性视角下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及模式》,《教育科学》2020年第6期,第69-76页。
1 尚航标,黄培伦,田国双,李卫宁:《企业管理认知变革的微观过程:两大国有森工集团的跟踪性案例分析》,《管理世界》2014年第6期,第126-141页,第188页。
2 刘德宏:《教育政策视角下的校长领导力培养》,《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年第9期,第4-5页。
3 演欣荣:《中小学学校治理的现实困境与改进思路》,《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28期,第11-13页。
4 演欣荣:《中小学学校治理的现实困境与改进思路》,《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28期,第11-13页。
5 王薇:《构建家校协同机制的实证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第2期,第72-76页。
6 张俊,吴重涵:《从家校合作到良好教育生态——兼论有效的家校合作如何在学校产生》,《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3期,第7-13页。
1 唐汉卫:《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102-110页。
2 R.M.Ryan, V.Huta, E.L.Deci,“Living Well: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Eudaimonia”,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Vol.9, (2008), pp.139-170.
3 蔣晓丽,朱亚希:《“知识求人”的时代:网络语境下的知识变革及新知识素养构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97-105页。
4 蒋晓丽,朱亚希:《“知识求人”的时代:网络语境下的知识变革及新知识素养构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97-105页。
1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第8-18页。
2 傅树京:《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校长专业发展制度体系的协同效应》,《当代教育科学》2020年第7期,第4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