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3-07-25 04:27:49张佳琪万雅静
今传媒 2023年7期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

张佳琪 万雅静

摘 要:高校安全文化是指高校在安全管理、安全服务以及安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维护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文化。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整体良性循环发展,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打造国家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平台,在高校开展安全文化传播对建设内部安全发展动力机制、营造校园整体安全氛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因此,本文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基于实验室安全问卷调查,分析了高校安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促进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有效传播。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文化传播;高校安全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7-0121-04

2021年10月2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实验室发生爆炸,引发火情致两人死亡;2020年7月2日,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实验室爆炸造成一名学生死亡;2019年2月27日,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楼实验室发生火灾;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1]。由此可见,部分高校安全工作落实不到位,安全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校园安全文化传播亟待加强。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总结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安全文化”一词,报告将“安全文化”定义为组织或个人建立的特性和态度的集合,确定了安全第一的观念。高校安全文化是指高校在安全管理、安全服务以及安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维护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文化,因此,可将安全文化概括为精神安全文化、物质安全文化、制度安全文化和行为安全文化四个方面[2]。安全文化有正面、负面之分,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能够指导群体塑造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而安全意识淡薄、违规行为的负面安全文化表现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以人为本,深化安全文化;“十四五”规划中,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因此,在高校开展安全文化传播对建设内部安全发展动力机制、营造校园整体安全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家安全文化传播的主旋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南京部分高校在安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促进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有效传播。

一、南京部分高校安全文化传播现状

2021年11月,笔者通过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在南京部分高校(如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5份,调查对象主要为本科生,所学专业涉及材料学、法学、文学等。然后,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专业分析。结果如下:

(一)高校学生自我接触安全知识的意识调查

在“学生实验前重温实验准则”这一问题中,93. 55%的大学生认为实验前重温实验准则是必要的,但也有6.4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实验过程已非常熟悉,所以没必要重温实验准则。在“学生自主参加学校安全活动”这一问题中,82.58%的大学生选择参加校级安全活动,17.42%的大学生则认为参加活动没有意义。在“学生接触媒介获取知识的时间”这一问题中,大部分学生接触媒介的时间为0.5-1小时,占比为29.03%;接触时间1-2小时的学生占比为26.45%;2-3小时的学生占比为22.58%;接触时间小于0.5小时的学生约占18.06%;接触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仅占3.8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拥有自我接触安全知识的意识,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缺乏安全意识,未以严谨态度对待实验安全。

(二)高校学生认为实验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学生认为实验室发生事故的原因”这一问题中,60%的大学生认为实验室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安全意识薄弱;49.68%的大学生认为实验室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学生科研任务重,对安全宣传知识的获取有心无力;53.55%的大学生认为实验室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学校安全教育缺失;34.84%的大学生认为实验室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学校普及安全知识的渠道单一;48.39%的大学生认为实验室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学校整体安全文化宣传不足。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学生认为自我安全意识较为薄弱是实验室发生事故的最主要原因。而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高校安全文化传播不足造成的,比如,传播模式较匮乏、整体宣传不足、受众接收渠道单一等。

二、高校安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模式较匮乏

从“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方式”这一问题的数据(见图3)可以看出:57.52%的大学生是通过人际传播,即老师或同学对安全知识的讲解来获得安全信息的;36.77%的大学生选择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媒介来获取安全信息;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纸媒汲取安全知识的大学生仅占14.19%。由此可见,人際传播是大学生获取安全信息的主要方式,课外时间较少有大学生会主动通过智能媒介或传统纸媒来获取安全信息。

从研究结果来看,目前高校虽然对安全文化传播较为重视,但是重视程度不够,未打破常规思路拓宽安全文化传播的渠道,也未从文化理念层面打造传播模式,未建构完善的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导致教师单凭经验授课,大学生对安全文化理念知之甚少,虽然课外时间部分大学生也会通过智能媒介和传统纸媒来获取安全信息,但是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存疑。此外,部分大学生在问卷中表明,自己多是从实验前老师的讲解和实验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建议中了解安全文化知识,所以很难在实践中重视安全问题,也未形成严谨对待的态度。由此可见,创新安全文化传播模式、建构系统的安全文化概念体系迫在眉睫。

(二)整体宣传不足

从“学生认为高校安全宣传缺失的原因”这一问题的数据(见图4)可以看出:44.5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安全宣传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组织内安全传播的意识;36.7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安全宣传缺失的原因是学校侧重于工科安全宣传;13.55%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安全宣传缺失的原因是学校缺少安全培训。

在安全文化宣传方面,由于学科繁杂,因此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工科学科,高校组织内的宣传则较为匮乏,导致校内安全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只有实验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对安全文化较为熟悉,文科专业的学生对安全文化则比较陌生。由此可见,高校没有建立整体意识,对安全文化的整体宣传不足,也未在教育教学中深入贯彻安全文化理念。

(三)受众接收渠道单一

从“受众接收安全信息渠道单一的原因”这一问题的数据(见图5)可以看出:41.29%的大学生认为受众接收信息渠道单一的原因是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力度不够,即微信公众号没有较好地履行普及安全知识的义务;33.55%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普遍采用教师现场教学的方式,局限了学生接收安全知识的渠道;22.58%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对于新媒体的利用率较差,没有抓住时机拓宽教育方式。

总的来说,高校没有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对于新媒体的理解也较为片面,仅将它作为娱乐工具看待,所以利用新媒体宣传安全文化的程度不高[4]。并且,高校教师乐于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他们认为面对面传播知识的传统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此外,也有部分学生由于教育的缺失漠视安全问题,对于安全文化知识不屑一顾。以上各种原因限制了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建构和安全知识的传播,无形中对受众理解并掌握安全知识增加了屏障。

三、高校安全文化传播建议

从“学生愿意接受的知识宣传模式”这一问题的数据(见图6)可以看出:高校学生最愿意接受的宣传模式是老师实地教学(占比为63.87%)、高校互动联合举办的安全月活动(占比为43.87%)、微信公众号日推的安全趣味视频(占比为42.58%)。此外,41.2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通过安全知识竞赛的方式积累安全知识;36.13%的大学生选择趣味性较强的虚拟AR模拟实验来获得安全知识;30.32%的大学生通过安全知识讲座来了解安全知识。

结合以上数据,本研究针对高校安全文化传播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建实验安全公众号

首先,高校要积极创建实验安全公众号,让具有丰富实验经验的教师管理、运营,并鼓励大学生自主投稿,将自己的实验经验制作成趣味短视频,从而增强公众号的趣味性,吸引更多师生关注。其次,高校可以邀请有经验的硕士、博士分享自己的实验经历,为大学生讲解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预防措施,并制作成短视频在实验安全公众号上发布。最后,可依托公众号栏目进行线上虚拟AR實验[5],让学生预先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便于学生接受,也能够加深他们对安全文化知识的理解。

(二)开展“安全文化月”活动

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实验室安全演习、实验安全文化讲座等活动,邀请教师和学生进行经验分享,将单一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发展为组织传播,让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实地讲学扩展为全校共同参与的“安全文化月”活动;另一方面,高校与高校之间也可以开展互助活动,比如举办知识竞赛、经验讨论等活动进行安全文化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形成组织与组织间的传播,也能够扩大安全文化的宣传范围。

(三)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从“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原因”这一问题的数据(见图7)可以看出:72.26%的大学生认为自身不重视安全问题以及欠缺获取安全信息的能力是造成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50.97%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安全意识薄弱的原因是自身欠缺实验仪器操作技能;46.45%的大学生认为部分大学生没有实验安全意识,对于实验持玩耍的态度。

现阶段,部分大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薄弱,认为事故发生的概率极小,漠视安全文化传播的作用,不依照相关标准处理废弃物、储存实验室物品,甚至部分大学生因科研任务重,急于追赶进度追求结果,进而漠视相关风险。由此可见,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文化意识已迫在眉睫。

总的来说,高校应通过开展安全知识讲座、竞赛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整体安全氛围,引导大学生跟随安全文化传播的节奏,增强自我安全文化意识;教师需以身作则,时刻强调实验安全问题,在实验前、实验后都要保证操作正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大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主动学习安全文化相关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确保完全理解、领会相关知识。

四、结 语

“安全文化”即个人在组织内部进行安全理念、安全价值、安全行为的学习,正面的安全文化对群体塑造安全观具有指导作用,而负面安全文化会导致群体违规。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目前高校安全文化传播存在的模式较匮乏、范围较窄、受众接收渠道单一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点展开讨论,提出高校安全文化传播要依靠实验安全公众号、学校活动以及高校间的互动等手段,将人际传播转变为组织内部以及组织间的传播,在高校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促进安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李浩,侯永振,田兵伟.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措施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1(2):146-150.

[2] 李志华,刘金玲.新时代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理念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34-136.

[3] 曹琦.论安全文化场及其在企业的实现方法[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1):198-201.

[4] 潘文峥.新媒体视阈下安全文化传播探析[J].中国安全生产,2021,16(6):56-57.

[5] 闫鹏,张珊珊,张宏萌,等.虚拟仿真教学在《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探索———以化学实验安全为例[J].山东化工,2021,50(14):219-220+222.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实验室安全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
文教资料(2017年21期)2017-11-26 19:27:30
电类实验室安全问题探究
植物科学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与对策
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11期)2017-08-29 06:23:05
高校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初探
科学家(2017年11期)2017-07-29 18:38:12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
基于Arduino与Python的实验室联动门禁报警系统设计
软件导刊(2017年1期)2017-03-06 23:54:58
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及管理措施探讨
基于多角度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48:49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