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技术的高校育人阵地建设研究

2023-07-24 07:58钟一鸣王紫潼
关键词:编码育人文本

钟一鸣 王紫潼

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技术的高校育人阵地建设研究

钟一鸣1王紫潼2

(1. 西南科技大学数理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2.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校园媒体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信息发布与交流阵地。数字媒介时代,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但地位暂不稳固,而旧媒体日渐式微不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时代提出了媒体融合议题。2019-2020年,教育部确立24所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高校,推进教育融媒育人功能发挥。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技术,从知网和学校官网收集试点高校媒体融合的文字资料86万余字,通过持续对比、理论抽样、提炼行之有效的代表性做法,构建出包括理念、管理机制、运行三个层面贯通连续又相互影响促进的高校媒体融合通用性理论模型,结合文本回顾进行模型阐释,提出高校育人阵地建设的途径建议。文章从高校媒体融合的整体性视角展开研究,以试点高校的有效经验为实践依托,构建的模型与途径建议对于高校探索媒体转型融合育人之路具有通用性指导意义。

扎根理论;高校育人阵地;融媒体建设试点高校;媒体融合;融媒育人

人类进入数字媒介时代以来,新媒体技术不断突破发展但地位暂不稳固,旧媒体日渐式微并不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势必要与时俱进[1],时代需要新旧媒体的融合。为此,中央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下达“四大支撑”与“四大布局”的媒体融合建设思路[2]。高校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3],作为重要信息交流阵地的高校媒体也面临媒体融合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于2019-2020年,分别在复旦大学[4]与西安交通大学[5]启动教育系统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先后两批确立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高校共24所,要求以媒体融合性改革促进育人工作实施。各试点高校将媒体融合建设作为学校重要工作,率先开展媒体融合各项尝试。两年多时间,试点高校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各自的有效经验还未被有组织、有体系、整体性地进行总结与推广。研究试点高校的做法,提炼具有通用性可推广的高校媒体融合理论模型,对于探索转型融合之路的其他高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教育部融媒体建设试点高校共24所,分别是:2019年第一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2020年第二批,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兰州大学。本文计划从各试点高校媒体融合的相关研究、报导、工作方案、总结等资料中,运用“扎根理论”编码技术分析具代表性的有效做法,从而构建具有通用性的高校媒体融合理论模型。

“扎根理论”首次阐述于学者格拉泽(Glaser)和施特劳斯(Strauss)的著作《扎根理论的发现——质性研究的策略》[6],该书认为“为了形成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最好的方法是从社会研究数据中初步、系统地发现该理论,那么就可以相对确定这个理论是合适且可行的。”[7]3表明“扎根理论”是一种在研究数据中自下而上寻找规律形成理论的研究方法。

在格拉泽和施特劳斯共同提出扎根理论后,出于对扎根理论的不同理解,形成三大理论学派,分别是以格拉泽为代表的经典扎根理论、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程序化扎根理论以及学者卡麦兹(Charmaz)在吸收前两大学派成果基础上,提出的建构型扎根理论[8]。其中,经典扎根理论认为理论是客观独立存在的;程序化扎根理论更强调贴近现实场景;建构型扎根理论在经典扎根理论基础上更强调了理论的建构意义。基于本文需从试点高校现实情境具体做法的相关资料中推导出通用性理论模型的现实要求,选择在贴近现实场景方面更具优势的程序化扎根理论,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与选择性编码的编码技术提炼理论。

(二)研究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两大路径(表1):

第一,在中国知网进行组合检索。以“高校媒体融合”为主题,以试点高校名单为全文词频,针对第一批试点高校,以“2019-2022年7月”为检索时间段;针对第二批试点高校,以“2020-2022年7月”为检索时间段,再通过阅读检索内容,排除非媒体融合做法相关的文献,共检索并筛选出试点高校媒体融合具体做法相关的有效文献44篇。

第二,在24所试点高校官方网站进行网页文章检索。以“媒体融合”与“融媒体”作为关键词,针对第一批试点高校,以“2019-2022年7月”为检索时间段;针对第二批试点高校,以“2020-2022年7月”为检索时间段,再通过阅读检索内容,排除非媒体融合做法相关的文献,共搜集到相关文献46篇。

表1 研究数据来源及数量统计表

(三)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软件NVivo12.plus对检索到的90篇试点高校媒体融合做法相关文章,共计865512字进行资料文本编码。NVivo12.plus是由QSR公司开发的一款质性分析软件,主要用于进行大量数据的编码,内含自动编码、手动编码、备忘录等功能便于研究者进行繁复的资料梳理与文本编码工作[9]。针对在官方网站搜集到的包括图片、视频在内的非文字信息,本文先运用Zotero工具在非文字信息中找出高校媒体融合的具体做法,随后导入NVivo12.plus进行编码。Zotero是由安德鲁·W·梅隆基金会等协会资助开发的一个开源文献管理工具,可以直接在网页中进行数据收集、引用[10]。

二、研究过程

(一)开放性编码

遵循开放性编码需要实现概念化、范畴化的要求[11],本文将搜集来的资料进行逐句分析,对试点高校在媒体融合方面的原始语句进行编码,批注初始概念使其概念化,将类似的初始概念进行聚合形成范畴。本文从90份原始资料中随机挑选63份资料(占总数的70%)进行自由编码,剩余27份作为饱和度检验(占总数的30%)。最终从63份研究资料中编码出参考点206个,得出初始概念54个,提炼得出范畴11个(表2)。

(二)主轴性编码

主轴性编码,又称关联性编码,在此阶段,通过对11个范畴深层内涵的研究,发现范畴之间存在的内部关系,经过文本回顾,将相似的范畴归类到一起得到4大主范畴[12],最后整理主轴性编码(表3)。

表2 开放性编码示例(节选)

表3 主轴性编码所得范畴

(三)选择性编码

在选择性编码阶段,通过研究范畴与主范畴内涵,提炼出能概括各级范畴的核心范畴为“高校媒体融合”,再次延展分析核心范畴与各级范畴的关系结构及内涵(表4),形成高校媒体融合选择性编码的“故事线”:

试点高校的媒体融合建设实践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线性模式,即由理念层面影响管理机制层面,再由管理机制层面递进到运行层面,是一个连贯过程。理念层面明确高校媒体融合的建设理念,将高校育人工作的推进作为融合的总体方向;管理机制层面,通过调整运行机制、改革管理制度,为高校媒体融合提供人财物的保障;运行层面通过新旧媒体在技术与应用两方面的融合互促,将融合理念落地落实,实现高校媒体融合。同时,试点高校的媒体融合建设过程又展现着往复的相互影响作用。如运行层面内部,技术融合以新技术应用、传统媒体价值重现为主要方法,推动了如网络课程建设、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等应用融合的实现;应用融合以新旧媒体合作互动、各类新旧媒体融合型学生活动开展为主要途径,又对新旧媒体融合提出技术层面的融合需求,促进技术融合的强化与发展。运行层面的实施效果,反馈于管理机制和理念层面,对融合定位、管理模式、制度建设起着检验、促进修正与完善的作用。据此,本文以“高校媒体融合”这一核心范畴构建对应的理论模型(图1)。

表4 选择性编码关系结构及其内涵

图1 高校媒体融合理论模型

(四)理论饱和检验

理论饱和检验,是在增加变量情况下,不再增添新的概念与范畴,以此保证现有结构的稳定性与准确性,确保研究可靠性[13]。本文选择27份资料(占比30%)作为样本进行理论饱和检验。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发现不能再产生超越现有范畴的范畴,未对理论模型稳定性产生影响,表明原有的理论模型已完全囊括高校媒体融合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得出此理论模型达到理论饱和的结论。

三、理论模型阐释

通过对24所试点高校有效实践经验提炼得出的高校媒体融合理论模型,包含理念、管理机制、运行三个层面,涉及建设理念、管理机制、融合新旧媒体技术、融合新旧媒体应用四个主范畴。四个主范畴在三个层面的相互作用,串联起高校媒体融合的全过程。本文通过文本回顾,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检验与阐释。

(一)理念先行对高校媒体融合的方向引领作用

建设理念决定了高校媒体融合的方向,引领运行架构改革和运行活动。研究文本中提及理念的文本占比超过76.2%,参考点数量53个(表5),表明绝大多数试点高校都认识到以育人为核心的建设理念的确立,是高校媒体融合的首要环节。一些代表性高校在理念确立的过程中,还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地域特征和师生需求,探寻并确立特色更为鲜明的媒体融合建设理念。

表5 范畴中建设理念的统计

文本1:江南大学主打江南人文学脉,将江南学者科学精神、校史名人故事与轻工特色一流学科建设结合,通过制作动画、专题片等形式,开展媒体融合建设,塑造了江南大学“江南组合拳”的媒体融合品牌[14]。

文本2:华中科技大学以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提升学员新闻宣传能力,以学校的媒体融合建设培养专业后备人才为目标,在“校内外新旧媒体合作互动”中,组织融媒体训练营部分学员前往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开展系列实践,效果显著[15]。

文本3:四川大学依据师生喜好,使用贴近生活的话语体系、推送迎合师生情感的内容、讨论师生喜爱的话题,使育人信息传递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16]。

(二)运行架构、机构设置与配备制度对高校媒体融合的保障性效果

理念的引领需要恰当的运行机制,才能有效推行与实施。包括运行架构、机构设置、配备制度在内的管理机制正是高校媒体融合过程中,提供人、财、物资源保障与实施制度保障,确保理念落地的重要节点。研究文本中涉及改革管理机制的文本占比超过44.4%,参考点数量共27个(表6),这些文本详细地介绍了试点高校的具体改革措施。由此推论试点高校在管理机制改革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实效。

表6 范畴中改革管理机制的统计

文本1:清华大学设立“三室三中心”,即总编室、全球传播室、媒体关系室,新媒体中心、采编中心与视频中心,通过系统的机构设置、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撑,形成清华大学媒体融合产品的闭环生产流程,提高了育人信息的传播效率[17]。

文本2:浙江大学以“网上浙大2.0”引领学校数字化建设,出台《浙江大学“十四五”信息化建设规划》,推行“一个专项、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机制,在推进学校数字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保障作用[18]。

(三)新旧媒体技术与应用双路径的有效融合是高校媒体融合的效果载体

新旧媒体技术融合与应用融合的结果,既是高校媒体融合理念落实、运行效力、制度实施的具体体现,合力形成融合的整体效果,也作为管理变革的深刻动因[19]4,反作用于理念层面的优化和管理机制层面的完善。

1. 融合新旧媒体技术

波斯曼在《技术垄断》中提到“必须以承认技术的成就为开场白”[20]7,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是数字媒介时代的重要命题。高校媒体融合,也需要新技术的应用,还离不开传统媒体价值的重现,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媒体融合的硬件性保障。研究文本中涉及融合新旧媒体技术的文本虽仅占15.8%,参考点数量仅11个(表7),但文本描述的详细度和事件重要性既充分体现了传统媒体在融媒时代具有相当可观的价值待发掘利用,也深刻展示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宣传的结合,在学校影响力、学生爱校荣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说明通过应用新技术、展现传统媒体价值,实现新旧媒体技术融合,对于试点高校最终的媒体融合效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表7 范畴中融合新旧媒体技术的统计

文本1:武汉大学借力网络新技术,推动“云思政”建设。在2020年3月,采用5G+4K+VR+AI等技术,开展以“英雄武汉,依然花开”的主题直播,直播与学习强国、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上千家媒体平台合作,时间长达12天,实现全国各地武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公众一同线上“云赏樱”,既赢得了传播力,也赢得了影响力,是一场贴心的网络育人成功实践[21]。

文本2:2021年度陕西新闻奖评选中,获奖数量与层次位列全省高校首位的陕西师范大学,获奖作品涵盖消息、评论、通讯、副刊、广播、电视等多个传统媒体类别,尤其是文字通讯类和文字消息类[22]。

文本3:北京科技大学通过“5G+云导播”直播技术、“校园拍照合影技术”,结合校园屏幕、闭路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校庆、开学季、毕业季等重要时刻,不断增强师生互动性,实现了传播热度和影响力的提升[23]。

2. 融合新旧媒体应用

新旧媒体的技术融合与应用融合相辅相成,技术融合的成果需要通过应用融合实施并检验,应用融合为技术融合提出新的需求与方向,二者的融合共同指向成功实现高校媒体融合的目标。研究文本中涉及融合新旧媒体应用的文本占比很高,参考点多达115个(表8),这些文本充分展示了试点高校通过与校内外互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学生课外活动、建设宣传教育平台等方式实现媒体融合的具体措施与效果,说明应用融合是试点高校媒体融合的实践落脚点。

表8 范畴中融合新旧媒体应用的统计

文本1:东南大学、西北大学、东北大学、西南大学开展高校“东南西北”品牌的信息互动推送,促进了校际师生交流互鉴[16]。

文本2:厦门大学图书馆的“书·时光”、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光影阅动”微拍电子书、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鲜悦”主题活动[24]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新媒体平台,拓展了传统图书馆阅读的物理时空,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文本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官方新媒体宣传平台上,对“登顶珠峰”的重要新闻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展现,给所有地大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25]。

文本4:同济大学打造党建、战“疫”、问题解答等一批融媒体“云课堂”,显著提升学校主流舆论影响力[26],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高效通道。

四、模型应用

从研究得到的高校媒体融合模型可知,高校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新旧媒体相加,也不是对社会媒体融合的拿来主义,而是各高校结合自身现实情境[27]242-252,从理念、管理机制、运行层面进行的综合性、系统性部署。本文基于高校媒体融合模型,通过文本分析回顾,针对高校现实情境提出模型的具体实施途径建议。

(一)注重育人、特色、需求,为高校媒体融合提供三维导向

1. 突出高校育人使命,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建设的核心目标。高校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高校媒体融合,既要发挥好媒体作为育人信息发布与交流窗口的作用,加速育人信息的传播效力,也要使媒体融合建设成为提升广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学生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学生骨干团队等人才培养方向的新平台。

2. 突出高校特色文化,确立核心建设理念。特色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28],高校媒体融合需要走特色之路,使育人目标的实现更具典型性、代表性和品牌性。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每个高校都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有专属的精神特质。高校媒体融合,应该以育人为导向,以文化特色为基础,打造有高校独特标志的媒体融合建设理念。

3. 突出师生切身需求,以服务提升促进育人效果。高校媒体融合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两个互动主体。师生切身需求在媒体融合目标中的体现程度,关系着媒体融合在师生中的接受程度、受欢迎程度,决定了其搭载的内容信息可发挥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机构改革与制度建设,为高校媒体融合提供双重保障

1. 通过机构改革为有特色的育人目标实现提供运行保障。应依托媒体融合建设理念,围绕建设目标,审视现有运行架构和机构设置,是否足够保障融合的实现。要将媒体融合建设作为高校党委的重要工作内容,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充分调度校内外资源,从实现人、财、物优化配给的角度,进行机构的调整、优化、新增,为技术融合、应用融合提供平台与支撑。

2. 通过制度建设为媒体融合提供实施保障。制度建设是落实特色育人理念,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格局,确保技术融合与应用融合运行顺畅的基础。制度建设要与学校中长期规划结合,与运行机构配套,从信息化建设、舆论引领、传播模式、管理规章、媒体素养等多个角度促进高校融合从简单相“加”迈进相“融”的发展局面。

(三)强调技术融合与应用融合的并行推进,为高校媒体融合提供双向互促的实施路径

1. 挖掘并激发传统媒体价值,整合并发挥高校技术资源优势,促进媒体技术先行融合

(1)媒体的初始使命是信息传播。高校媒体要传播好育人信息,助力立德树人,需要有良好的公信力、舆论引导力、受众影响力等。传统媒体因为存在时间长、官方身份印记明显、报道内容多以重大新闻、深度通讯类体裁为主,在传播效力的影响深度、信任程序上,往往高于以快速、及时为首要特色的新兴媒体。深度挖掘传统媒体价值,倡导回归媒体信息传播的本真性,可促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共建层次性更强、覆盖面更全、影响效度更深的育人传播矩阵。

(2)充分利用高校技术资源优势,鼓励适合新媒体的技术研究、运用与转化。区别于社会媒体融合建设,高校在媒体技术资源方面拥有较大的学术科研优势,如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软件编程技术、大数据监测技术等,绝大多数都出自高校实验室。高校应合理整合、深度挖掘运用自身技术资源,鼓励师生研发适用于媒体融合的新技术,实现校内资源横向调配,积极将新技术运用到学校媒体融合建设中,推动育人新模式发展。

2. 在多线程育人实践应用中实施媒体融合,以媒体融合结果助力多线程育人实践应用

(1)积极推动线上线下共育人的育人模式。传统线下课堂更利于师生信息交流互动,但网络课堂可以满足学生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学习需求,也能实现更多师资、更优师资的学习资源汇集承载,使“没有围墙的好大学”成为现实。学校可以通过入驻各大学习平台,签约如“慕课”“学习强国”“腾讯会议”等平台,完成网络课堂建设。尤其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网络课堂已成为愈发重要的育人阵地。线上线下模式的共同推进,是媒体融合的重要举措,也是重要检验标准。

(2)积极推动融媒体宣传矩阵搭建。信息时代,新媒体宣传平台是学校主旋律宣传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是当下高校积极抢占的重要媒体资源。学校应着重思考如何贴近师生的爱好需求,利用官方新媒体资源和师生自媒体资源,生产出多种形式的如网剧、短视频、多媒体推送、AR、VR等媒体融合产品,并将这些融媒形式,运用到传统媒体的内容呈现,形成覆盖全面的传播矩阵,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留空点、提升效力。

(3)积极推动高校在对外互动中提升媒体融合能力。高校在与校外社会媒体、校外企业、兄弟高校的联络、交流、合作中,能促进资源共享,加快媒体融合技术发展进程,提升高校媒体融合管理水平。高校参与社会媒体节目录制、社会媒体对高校进行新闻报道、兄弟院校间网络交流等多种互动形式,有利于学校品牌塑造、师生荣誉感、归属感、参与主动性提升,是高校育人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要举措。

(4)积极推动各类学生活动中媒体融合的运用。高校有丰富的学生活动,应将活动目的聚焦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术素养、生活劳动技能、自主学习与审美能力等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要素上。充分运用新旧媒体的融合,打破信息交流的媒介制约壁垒,使多类型育人活动的开展更为便捷、丰富,更具体验感、互动性、吸引力。

结语

当前关注高校媒体融合的研究并不丰富。以“高校媒体融合”为关键词在CNKI进行主题检索,仅能找到585篇学术论文,其中,核心期刊仅109篇①。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媒体、高校学报、高校图书馆、高校宣传等主题,专注融合建设策略的研究相对更少。李洪华指出融合初期管理者重视不够、工作人员动力不足、学生运营水平不高、融合层次浅的四点不足,提出理念向互联网思维转化、校内外联动、内容为王的三条建议[29]。苏玉娜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意义认识不充分、管理方式复杂散乱、校园媒体传播平台发展较慢是高校媒体融合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以传统媒体为主体,强化信息产品定位、整合、共享的解决策略[30]。金志超等提出高校融媒体内容投放与用户需求存在失焦、平台整合与分流引导存在分歧、条线关系与成长空间存在局限是高校媒体融合的建设困境,认为提升内容生产发布、构筑数据可视化传播图景、形成全员传播合力,打造功能齐全传播效能的建设路径[31]。从通用性模型角度切入的研究更为稀缺,多针对媒体融合的某一要素或某一实践场景进行模型探索。李明海针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建立呈笑脸状的基础模型与呈WIFI图标状的延展模型[32]。薛调等针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构建[33]。孟繁东等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媒体运行信息实例,探究构建了高校全媒体育人的“N+X”建设模型[34]。步宏婕构建了高校图书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宣传模型[35]。闫舟舟等运用扎根理论建立了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理论模型[36]。

学者们的研究富有见地,对本文具有启发意义。但是,现阶段从高校媒体融合建设整体视角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较少,且往往依托单一高校的实践经验,结论虽有较强参考性,但实证性较弱,指导性、通用性不强。

本文以教育部融媒体试点建设的24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编码技术,研究试点高校在媒体融合建设的实践中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通过对865512字文本的不断比较、理论抽样、层层编码,准确提炼形成包含理念建设、管理机制改革、媒体融合运行三个层面贯通连续又相互影响促进的建设模型。根据模型,本文结合原始文本分析,进一步提出了高校媒体融合在三个层次实施的途径建议,对于探索媒体转型融合育人之路的高校具有通用性指导意义。

但是本文的结论来源于对各试点高校媒体融合建设现有资料的质性分析,存在样本数量有限对模型饱和性的影响。同时,研究资料全是文本,没有访谈数据,使模型建构仅能应用“扎根理论”编码技术,并不能从方法论源头,就置于“扎根理论”的指引下。下一步,通过加强与研究对象的互动[37]12,增加试点高校媒体融合做法、效果的调研数据收集,完整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当前理论模型进一步补充完善,能使模型应用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

最后,感谢西南科技大学宣传思想文化和统一战线研究专项课题“高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sxb087);西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的研究”(项目编号:19xn0005);西南科技大学2022-2023年度素质类教改(青年发展研究)专项“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技术的高校思政教育传统形式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2szjg20)的资助。

① 检索时间2022年10月14日。

[1] 李明海. 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创新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7: 9.

[2] 胡翼青, 谌知翼. 媒体融合再出发: 解读《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J]. 中国编辑, 2021(01): 67-71.

[3] 丁义浩, 段亚巍. 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增强信息传播实效性[J]. 中国高等教育, 2015(20): 46-48.

[4] 曹建. 2019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召开 [EB/OL]. (2019-11-13)[2022-07]. http: //www. moe. gov. cn/jyb_ xwfb/gzdt_gzdt/s5987/201912/t20191205_410987. html.

[5] 曹建. 2020年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举行[EB/OL]. (2020-12-05)[2022-07]. http: //www. moe. gov. cn/jyb_ 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13_499908. html.

[6] 闫舟舟, 詹庆东. 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影响因素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21(13): 77-84.

[7] BARNEY GLASER, ANSELM STRAUSS.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M]. Berlin: Aldine De Gruyter, 1967.

[8] 贾旭东, 衡量. 扎根理论的“丛林”、过往与进路[J]. 科研管理, 2020, 41(05): 151-163.

[9] 王光明, 杨蕊. 基于NVivo10质性分析的少数民族数学学习心理因素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15, 26(01): 81-84.

[10] 文献管理工具Ⅱ——Zotero简介[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9(04): 470.

[11] 张敬伟.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 30(01): 235-237.

[12] 梅士伟.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20: 141-142.

[13] OSBORNE, RADNOR, STROKOSCH. Co-Production and the Co-Creation of Value in Public Services: A Suitablecase for Treatment?[J].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16, 18(05): 639-653.

[14] 倪松涛, 唐云飞. 媒体融合视角下高校新闻媒体的守正与创新——以江南大学媒体融合建设为例[J]. 传媒, 2021(05): 89-92.

[15] 刘雪茹. “卓越新声”融媒体训练营学员赴湖北省媒体开展实践学习活动[EB/OL]. (2022-05-23)[2022-07]. http: //news. hust. edu. cn/info/1004/44872. htm.

[16] 廖芹. 我校官方微博、微信传播力位居全国高校第5、第6位官方媒体影响力显著提升[EB/OL]. (2020- 12-17) [2022-07]. https: //www. scu.edu.cn/info/1203/ 17530.htm.

[17] 戚天雷, 高原, 刘玲玲. 高校融媒体系统的建设思考——以清华融媒体系统建设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 2021, 31(10): 77-83.

[18] 周伊晨. 浙江大学以“网上浙大2.0”为抓手加快打造数字时代办学新空间[EB/OL]. (2022-06-20)[2022-07]. https: //www.zju.edu.cn/2022/0620/c32862a2595589/page.htm.

[19]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20] 尼尔·波斯曼. 技术垄断[M]. 何道宽,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1] 李琳. 【“三全育人”成果巡礼】守正创新, 让网络育人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EB/OL]. (2022-04-01)[2022-07]. http: //news.whu.edu.cn/info/1004/66857.htm.

[22] 党委宣传部. 我校3件新闻作品获2021年度陕西新闻奖[EB/OL]. (2022-07-07)[2022-07]. http: //www.snu.edu. cn/info/1232/28594.htm.

[23] 邢华超, 郝慧鹏. 新时代高校教育融媒体建设思路初探——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北京教育(高教), 2022 (04): 70-73.

[24] 杨宁. 融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与策略探析[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 40(08): 52-54.

[25] 高雅. 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探索[J]. 西部广播电视, 2020, 41(24): 43-45.

[26] 新闻中心. 同济大学入选教育部教育融媒体试点[EB/OL].(2020-11-14)[2022-07]. https: //news.tongji.edu.cn/info/ 1003/75676.htm.

[27] 朱丽叶·M·科宾, 安塞尔姆·L·斯特劳斯. 质性研究的基础: 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第3版)[M]. 朱光明,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28] 岱宗. 坚持内涵发展建设一流大学[EB/OL]. (2017- 11-03)[2022-07]. http: //www.moe.gov.cn/jyb_xwfb/s5148/ 201711/t20171103_318327.html.

[29] 李洪华. 高校媒体融合的现状与途径[J]. 青年记者, 2018(05): 117-118.

[30] 苏玉娜. 高校校园媒体融合的路径[J]. 青年记者, 2019(02): 107-108.

[31] 金志超, 李铁军. 新时期高校融媒体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路径探析[J]. 传媒, 2021(06): 82-84.

[32] 李明海. 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7: 77-81.

[33] 薛调, 续永超.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7, 61(03): 29-38.

[34] 孟繁东, 谭玉磊, 苑颖. 高校全媒体育人模型构建及保障机制探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 2017(06): 124-127.

[35] 步宏婕. 媒体融合模式在高校图书馆宣传推广中的探索[J]. 图书馆建设, 2019(S1): 165-167+172.

[36] 闫舟舟, 詹庆东. 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影响因素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21(13): 77-84.

[37]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AStudy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Position in CultivatingTalent Based on the Coding Technology of Grounded Theory

ZHONG Yiming1, WANG Zitong2

(1. School of Mathematic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 2.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rt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

Campus media is an important information release and communication position for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digital media era, new media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but its position is temporarily unstable, and the old media has gradually declined and does not adapt to the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 The era has put forward the issue of media convergence.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onvergence media,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elected 24 pilo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media convergence construction between 2019 and 2020. Based on the coding technique of “Grounded Theory”, this research collects more than 860,000 words from textual materials of media convergence in pilo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and official websites of th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continuous comparison, theoretical sampling, and distillation of effective representative practices, and constructs a universal theoretical model of media converg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includes concept,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which are coherent, continuous, and mutually influential, and then interprets the model with text review and proposes implementation paths to to construct the university position in cultivating talent. The paper conducts research from the holistic perspective of media converg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effective experience of pilo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odel constructed in the paper has univers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loring the path of cultivate talant by media transformation and convergence.

Grounded Theory, the university position in cultivating talent, pilot universities for media convergence , cultivate talent by convergence media

G206.2

A

1672-4860(2023)03-0094-10

2022-06-24

2022-10-22

钟一鸣(1984-),女,汉族,四川乐山人,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传媒事业管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

王紫潼(2000-),女,汉族,四川乐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研究。

四川省教育厅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学情分析的大学生阅读推广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1-863。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编码育人文本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Genome and healthcare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