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贵的灵魂发声

2023-07-24 22:13刘静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不幸者杨绛

刘静

摘 要 “老王”是杨绛散文系列“小人物”中的一位,他是孤苦寒微的下层劳动者,却有着善良仁义的美好品质。课文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是中心句,也是解读这篇课文的关键。“不幸者”老王,即使不幸,依然传递着善良; “幸运的人”杨绛并非真的幸运;“愧怍”是两个高贵灵魂的发声。

关键词 杨绛 《老王》 幸运的人 不幸者 愧怍

《老王》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也是杨绛的散文中写“小人物”的典范之作,文中的“老王”是孤苦寒为微的下层劳动者,却有着善良仁义的美好品质。解读文本,应熟读精思,从文章的结尾处发现关键语句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来感受文章的意蕴。

一、“不幸者”老王是真正的不幸

1.物质上的困窘

老王的不幸首先体现在物质上。老王是蹬三轮车的,杨绛特别强调是破旧的三轮车,按照当时的收费标准,他接送一次客人的费用是一角到三角不等,那时候一斤猪肉大约是八角钱,而破旧的三轮车坐的人少,挣得更低,而这些收入仅仅够他活命而已。

“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就像现在的出租车,虽然要出份子钱,但是有公司的招牌,不必愁客源。而老王是单干户,势单力薄,需要自己去拉生意,维续客户,竞争不过有组织的,挣得钱自然就少。

老王住的是荒僻的胡同,这块少有人来,本就凄凉,这种地方自然只有破破落落的院子和塌败的屋子,而这院子,杨绛称之为大院;这屋子,杨绛称之为小屋,院子之大与屋子之小形成一种反差,更突显出这地之凄凉,老王之悲惨。而这还不够,院子是破破落落的,屋子是塌败的,这样的居所,老王为何不修好呢?一方面,修葺房屋是需要一定花费的,老王的钱是用来活命的,必然不舍得花在修葺房屋上;另外一方面,老王忙于奔命,没有时间来维修,更重要的是,老王只是住在这儿,他并没有把这当做家来对待,自然可以将就着住,只为了活命罢了。

2.身体上的病痛

老王有一只眼睛是“田螺眼”,另一只眼睛也有病,晚上看不见。生病了是不幸,更不幸的是得了恶病却无法治疗,只能忍受身体上的残缺和他人异样的眼光,所以杨绛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后来老王病了,病到走路都费劲,病到皮包骨,病到像僵尸,像白骨,这中间持续了好几个月,从正常人病到如此地步,老王需要承受多大的折磨。生病了是不幸,更不幸的是花了钱,吃了药,病总不见好,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命一点点消逝,却无能为力。

老王的身体不好在文章还有一处暗笔,那就是他没有力气运送货物。蹬三轮本来就是卖力气的活,运送货物就需要更大的力气,而老王没有力气运送货物,说明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是特别好。可能当时已经有隐疾,只是过了一段时候才发作,到扶病走路,到最后连路都走不了,年老体衰的老王不得不承受着身体上的病痛。

3.精神上的孤独

老王其实也有亲人,有個哥哥,还有个侄儿,可是杨绛笔锋直转,死了,没出息,把老王亲情上的最后希望都打碎了。形单影只的孤独并不可怕,内心的孤寂更让人悲戚,当杨降问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却说“住那儿多年了”,家是有亲人、有温暖的地方,而老王所住之地,只是他将就活命的地方,那里不是家。当杨绛痛失丈夫和爱女后,她便称自己所住之地为“客栈”,没有亲人的住所,便不是家。文中的老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个“住”字,满是心酸。

老王的身心都是孤独的,还被人排挤,就更加不幸了。在同行中,他是孤独的,他是单干户,没有群体的庇护,其实他很渴望能够进入组织,内心更加害怕与同行渐行渐远;在顾客中,他是孤独的,乘客们因他的眼病,不愿意坐他的车;其他人对他,更是恶意揣测瞎眼的原因。备受排挤和非议,老王精神上的苦闷是很深的。

二、“幸运的人”杨绛并非真的幸运

文中杨绛称自己是“幸运的人”,那是相对于老王来说,确实如此。出身上,杨绛是幸运的,她出身于书香世家,家庭幸福美满;事业上,杨绛是幸运的,他早年出国留学,回国后曾担任苏州振华女校校长,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经济上,杨绛是幸运的,文化大革命前,杨绛家还有存款,文化大革命期间虽存款被冻结,经济拮据倒也比老王要强些;身体上,杨绛是幸运的,老王衰病至死,而杨绛享年105岁,寿终正寝。

但是这些幸运,在杨绛眼中并不是真正的幸运,他在《我们仨》中写道:“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尤其是动乱期间,杨绛遭受巨大打击,被诬蔑、被惩罚、被下放,年近六十,接受劳动改造,女婿自杀。这对于杨绛来说都是“不幸运”的。

在以上种种不幸中,杨绛遇到了老王,或许就是杨绛“不幸”中最大的“幸运”吧,杨绛的“幸运的人”是对老王无声的感激和最高的礼赞。

三、“愧怍”是两个高贵灵魂在发声

杨绛为何要愧怍呢?细读文本,揣摩老王与杨绛天秤两端的分量。

1.老王给予杨绛的是他最宝贵的真心

别人不愿做坐老王车的,杨绛常坐;别人嫌弃老王,杨绛却愿意和他说闲话。杨绛的女儿还拿了一大瓶鱼肝油给老王,让他的眼睛晚上能看得见。老王要给杨绛车费减半,杨绛不要他车费减半;老王把默存送进医院后,杨绛坚持要给他钱;老王送了香油和鸡蛋,杨绛同样给予了金钱的回报。当老王的载客三轮车变成了拉货三轮车后,杨绛同样会关心他是否能维持生活。此时的杨绛就像一束光照进了老王的生命,让他感受了温暖和善意,让老王孤寂的心灵有了慰藉和寄托。老王在不自觉中将这种温情当做了亲情。

因此,老王给了杨绛更多。物质上极度匮乏的老王愿意给杨绛带送冰块,车费减半;老王送的冰很大,却不多收费;老王送了默存后不愿意收钱;送杨绛香油和鸡蛋,本意表示感谢,更不是为了钱。在六七十年代,香油和鸡蛋是市面上短缺的食品,需凭“副食本”限量购买,老王的这一瓶香油和一二十个新鲜大鸡蛋,不仅价格贵,而且超出了一个普通市民一个月的额定购买量。这是老王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钱是他赖以活命的,可在杨绛面前,他却心甘情愿不要钱,即使拿了钱也并非出自本意,在金钱与杨绛之间,他选择倾向杨绛。

精神上极度孤寂的老王在临死前惦念的是杨绛及其家人。老王知道自己大期将至,忍受病痛,来到杨绛家里,表达谢意。人死之前的情感是十分脆弱的,他们渴望和最亲的人道别,才能安心离开。在老王心里,杨绛一家就是他最需要道别的人,是他的亲人。自己深陷泥潭,却依然心怀他人,感恩他人,在内心的孤寂与对亲情的渴望中,他依然选择付出全部的真心真情。

2.杨绛给予老王的是她偶然为之的善意

杨绛的文字里时时透露着两人身份的差异,“他蹬,我坐”,这是一个三轮车夫与一个知识分子无法逾越的鸿沟。杨绛对老王的了解来自于闲聊,所谓的闲聊就是随便聊聊,可以聊这事,也可以聊那事,这不是杨绛有意要去了解老王,只是聊到了这些话题,自然引发出来的罢了。发现老王的住所,也是在散步中偶然遇见。“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在杨绛的心中,自己是雇主,老王只是一个自己熟悉的车夫,只是相比其他车夫,他更显老实厚道,更让人信得过。

临终前的老王,提着鸡蛋和香油,扶病来杨绛家,杨绛的第一反应是“吃惊”。吃惊于,昔日的老王怎么会变成如此模样,就像镶嵌在门框里的画像;吃惊于,如此模样的老王,怎么还会来找自己。而当时的杨绛,明知他病了,明知他只能托同院的老李来传话的时候,竟然没有想过去看看他。接受了香油和鸡蛋后,杨绛太过于害怕,一方面想继续用钱来补偿老王,另一方面,也想用钱来把老王尽快打发走。钱,在这里成了杨绛心安理得接受谢意的借口,成了杨绛施展善意的工具。而她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钱,对于老王来说是最无用的东西,而善良的老王还是接受了。经过几年,杨绛才明白,当时的老王渴求的是临终的关怀,最后的慰藉,而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有冷冰冰的钱。

3.知识分子的心智洞察

小人物老王境遇悲苦,知识分子杨绛身险泥淖,同样深处逆境的他们,都在为他人着想,都在传递善意,但是在情感付出的天秤上,出现了不对等,面对最宝贵的真心,杨绛为自己偶然为之的善意惭愧不已。其实,这就是杨绛作为知识分子,一直“以心灵智慧洞察社会的尖锐与重压,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富有个性的声音。”杨绛在《老王》中展现了社会底层民众真诚善良的品格,他们为了生机奔波劳累,依然面临着生存危机,杨绛对此十分同情与怜悯,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大情怀。但是出身高貴,家境优渥的杨绛始终无法跨越两个阶层的隔膜,真正走入他们的生活,更近距离地体察他们的感受,她亦为此反思,这是杨绛在浮沉世事中保持独立清醒、坚守良知的高贵品质。杨绛在《走在人生边上》中写道:“人生的价值在于修炼灵魂,在于完善自我。”杨绛的“愧怍”里,有对老王的赞美,更是她修炼灵魂,完善自我的实践。这是两颗高尚的灵魂在发声,唤醒更多人。

[作者通联:长沙市明德天心中学]

教考衔接:

引领中小学育人方式变革

高考改革倒逼基础教育改革,促使教学回归课程标准。考试评价要充分发挥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育人风向标作用,坚持教考衔接,“教—学—评”一体化,通过高考命题的变化引领教学回归育人本位,推动高中育人方式变革,重构教育教学生态。

首先,在教育教学目的方面,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旨归。扭转应试教育现象,引导教师把教学重点从总结解题技巧转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把教学的精力放在课程的重点内容、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等方面,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其次,在教育教学内容方面,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标准,应教尽教。扭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状况,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

再次,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要有序实施分科分层选课走班模式。改变简单以入学年龄为标准的班级编排模式,依据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推行选课走班制,强化学生学习兴趣、需要与教学资源的匹配性,由“齐步走”向“个性化”转变,提供适合的教育。

最后,在教育教学方式方面,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注重加强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同时,还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

面对新高考,需要转变应试思维,引导学生减少死记硬背与机械“刷题”的学习方式,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落脚点。

——胡金木,《光明日报》2023年05月02日06版

猜你喜欢
不幸者杨绛
人情世故背后的真相
选择
选择
最短的情书
从“愧怍”一词看杨绛先生的大情怀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析评《鼻子》与《孔乙己》的主人公心理描写
杨绛:把一生活成传奇的女子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