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的创新教学设计

2023-07-24 22:13何元俭王敬民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推理逻辑创新

何元俭 王敬民

摘 要 对《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目前大都采用演绎思维的方法,先讲原理再举例印证,教学很学术化,专业术语、逻辑符号照搬照用,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笔者采用从例子到原理的归纳教学法,摒弃烧脑难记的术语、符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逻辑 推理 创新 设计

逻辑推理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择性必修内容。对它的教学,就目前所见到的教学设计看,大都是先按照逻辑学的知识体系,用逻辑学的术语和符号,进行学术味很浓的理论讲解,然后辅以一定数量的练习,进行消化性、巩固性和运用性的训练。这种教学,教师讲解生硬,学生理朦胧,逻辑思维形成度不高。

我们在“活动单元的有效教学策略”课题研究中,探寻了一种创新教学,现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教学为例,做一个简要介绍,以求教于方家。

一、认识推理

请你研读《世说新语》中的这个故事,回答后面的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王戎不争着去采摘李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判断“此必苦李”。

(2)他是从哪些已知信息中得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①“道边”,②“多子”。

像这样从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的过程就是推理。

我们以前学过的几何证明也是从已知条件推出待证结论的推理。这样的推理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比如,看见枯枝发新芽,我们就可推知春来了;听见冰雪融化的流水声,我们就可推知严冬快要过去了……

二、认识充分条件推理

1.继续研读《世说新语》中的这个故事,思考下面的问题。

(1)李树长在“道边”而且“多子”,上面结的就一定是“苦李”吗?

明确:“甜李”也可能长在“路边”,也可能“多子”到“折枝”。

(2)也就是说,要使“道边”李树上的“多子”必是“苦李”,就还需要一定的已知条件。这个条件在王戎的推理中是潜在的,或者说被隐藏了,请你根据生活常识把它补充出来。

明确:生活常识  路边的李子如果甜,那么就会被路人摘取,树上的李子就少。

(3)请你把王戎根据潜藏的和明示的已知信息推出未知的信息的过程,用逻辑推理的格式梳理出来。

明确:

大前提:路边的李子如果甜,那么(就会被路人摘取,)树上的李子就少。(隐藏)

小前提:路边(没有被路人摘取,)树上的李子很多,

结 论:所以,这李子必苦。

在大前提中,有了“如果甜”这个条件,就一定会有“(就会被路人摘取,)树上的李子就少”这个结果,我们就说“如果”后面的内容是“那么”后面的内容存在的充分条件。

以充分条件判断为大前提的推理,我们称它为充分条件推理。

(4)我们用“如果……那么”来表示充分条件推理的大前提;用“×”表示“否定”,“×”在“如果”下就表示否定“如果”后面的条件,“×”在“那么”下就表示否定“那么”后面的结论;用“←”表示由“那么”后的“结论”推出“如果”后的“条件”。请你用这些符号,把王戎的推理过程简化成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并做简要的解说。

明确:

这个示意图的意思是:在以充分条件判断为大前提的推理中,小前提如果否定大前提中的结论,那么必定能推出否定大前提中的条件的结论。王戎就是通过否定大前提中的“李子少”这个结论,即“多子折枝”,推出否定大前提中“李子甜”这个条件的,即“李子苦”。

(5)这样的推理例子很多,请你另举一例,梳理其推理过程,画出其推理示意图,看它是与(4)中的示意图是否一致。

示例:

大前提:如果骄傲自满,那么就一定要落后。

小前提: 小張没有落后,

结 论:所以小张没有骄傲自满。

在这个推理的大前提中,“骄傲自满”是“落后”的充分条件,所以这个推理是充分条件推理。小前提“小张没有落后”否定了大前提的结论“一定要落后”,那么就可以推出否定大前提中的“骄傲自满”这个条件的结论,即“小张没有骄傲自满”。

用我们设定的符号“×、←”来表示这个推理,结果与(4)中的示意图完全一致。

这个示意图是充分条件推理的通用公式。

2.研读下列文字,回答后的问题。

林逋,宋代隐士,终生不娶,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卒谥和靖。

明代,一林姓青年,自称是林逋的十世孙,求见名人陈嗣初。陈嗣初当即赋诗一首:

和靖当年不娶妻,如何后代有孙儿?想君自是闲花草,不是孤山梅树枝。

林姓青年听后,自觉惭愧,狼狈而逃。

(1)陈嗣初判断林姓青年是冒牌货的推理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

大前提:人如果不娶妻,那么就不会有后代子孙。

小前提:林和靖没娶妻,

结 论:所以,林和靖不会有后代子孙。

(2)这个推理与王戎的推理有何异同?

明确:

同:都以充分条件判断为大前提,所以都是充分条件推理。

异:王戎以否定大前提中“那么”后面的内容,推出否定大前提中“如果”后面的内容的结论。陈嗣初以肯定大前提中“如果”后面的内容,推出肯定大前提中“那么”后面的内容的结论。

(3)用“√”表示“肯定”,“√”在“如果”下就表示肯定“如果”后面的条件,“√”在“那么”下就表示肯定“那么”后面的结论;用“→”表示由“如果”后的“条件”推出“那么”后的“结论”。

请你把陈嗣初的推理过程简化为一个示意图,并做简略的说明。

明确:

这个示意图表示:在充分条件推理中,小前提肯定了大前提中“如果”后面的内容,必定能推出肯定大前提中“那么”后面的内容的结论。陈嗣初就是通过肯定大前提中的“不娶妻”这个条件,推出肯定大前提中“不会有后代子孙”这个结论的。

(4)请你以“如果骄傲自满,那么就一定要落后”为大前提,做出一个由肯定条件推出肯定结论的推理,梳理其推理过程,画出其推理示意图,看它与(3)中的示意图是否一致。

示例:

大前提:如果骄傲自满,那么就一定要落后。

小前提:小张骄傲自满,

结 论:所以小张必定要落后。

用“√、→”来表示这个推理,结果与(3)中的示意图完全一致。

所以,这个示意图也是充分条件推理的通用公式。

(5)那么,充分条件推理的通用公式可以合并为:

三、把握充分条件推理的正确条件

符合这两个通用公式的推理就一定正确吗?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后作出判断。

有一男子,30多岁,蓄着络腮胡子,去参加朋友孩子两岁的生日宴。孩子很乖,见到年轻的来客都会大方的叫叔叔阿姨。当见到络腮男子时,孩子高声叫到:“爷爷好!”惹得宾主哈哈大笑。

(1)孩子之所以叫络腮男为爷爷,他是经过推理的,请梳理其推理过程。

明确:

大前提:如果脸上有胡子,那么就要叫他爷爷。

小前提:男子脸上有胡子,

结 论:所以,应叫他爷爷。

(2)孩子的推理是否符合上面归纳的推理公式?

明确:符合。从肯定“如果”后的条件,推出否定“那么”后面的结论。

(3)既然符合我们归纳的推理公式,孩子的推理为什么又不正确呢?

明确:大前提不正确,“脸上有胡子”不是“叫爷爷”的充分条件。

所以,充分条件推理要正确,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①大前提必须是充分条件判断。

②推理过程必须是通用公式中的一种。

四、感受充分条件推理的力量

充分条件推理,不仅可以让我们从已知信息准确地推知未知信息,比如上面所举的“苦李”“青年是冒牌货”“一定要落后”,还可以让我们准确发现他人的思维谬误,有力辩驳他人的判断错误,增强辩驳的力量。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他一定是位医生。因为,如果是医生,上班时就要穿白大褂,他上班时穿的是白大褂,所以,他一定是位医生。

明确:“医生”是“穿白大褂”的充分条件,大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是“√←√”,不符合充分条件推理的公式。所以认为“他一定是医生”不一定正确,比如实验员、检验员上班也穿白大褂。(如果正确,那也是凑巧,不是必然的推理结论)

(2)小丁约小张一起去看画展。小张说:“如果明天不下雨,我要去图书馆查一个重要的资料。”第二天,下起了毛毛细雨。小丁想,小张一定不会去图书馆了。

明确:“不下雨”是“去图书馆查资料”的充分条件,大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是“×→×”,不符合充分条件推理的公式。所以认为“小张一定不会去图书馆了”不一定正确。

(3)某报批评了一个五星级宾馆的卫生工作搞得不好,有人却说:“这个宾馆过去卫生工作一直搞得好,现在也不会搞得差。”

明确:这段话中隐藏了一个大前提“如果过去卫生工作搞得好,那么现在也不会搞得差”。“过去卫生工作搞得好”与“现在也不会搞得差”不构成充分条件关系,所以大前题错误。尽管推理过程“√→√”正确,但推理结论一定不正确。

2.阅读下面的趣闻,回答后面的问题。

宋代发生过一场辩论。有人认为“琴声在琴上”,有人认为“琴声在弹琴人的手指头上”。苏轼用充分条件推理写了一首七绝《琴诗》,用28个字就否定了这两种说法。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上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苏轼两次运用了充分条件推理,请梳理其推理过程。

明确:

苏轼的第一个推理过程是:

大前提:如果琴声在琴上,那么琴随便放在哪里都会发出琴声。

小前提:琴放在匣上却没有发出琴声,

结 论:所以,琴声不在琴上。

苏轼的第二个推理过程是:

大前提:如果琴声在弹琴人的指头上,那么指头不管在哪里都会发出琴声。

小前提:指头随便在哪里都没有发出琴声,

结  论:所以,琴声不在弹琴人的指头上。

(2)苏轼的推理是否正确?

明确:这两个推理,大前提正确(充分条件),推理过程正确(×←×),所以推理结论完全正确。琴声既不在琴上,也不在弹琴人的指头上,而在弹琴人的指头与琴弦的触碰中。

對《逻辑的力量》单元,不管是逻辑规律,还是逻辑推理,我们都做了类似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的创新在于:一是尽量不用从原理到例子的演绎思维来教学,而用从例子到原理的归纳方法。二是尽量不用需要特别去理解和记忆的诸如“P Q S R M”这样的西语逻辑符号,而用“√ × ← →”等一看就明白的世界通用符号。三是尽量少用诸如“假言、选言,大项、中项,特称、全称”这样的逻辑术语,而用通俗的大众语言。总之,我们教学的重心在学生对逻辑原理的理解和内化。

[本文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单元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KC2021-030)暨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统编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单元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1-04-5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何元俭,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王敬民,重庆市第六十六中学校]

猜你喜欢
推理逻辑创新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也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技巧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
《唐人街探案》:异域奇观下的喜剧推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