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窦娥冤》选取第三折,这一幕为窦娥反抗性表现最为强烈的一幕,也是整个戏剧的高潮,是戏剧矛盾冲突的核心焦点。更深层次探究戏剧的角色塑造艺术,还需从整体出发,厘清情节脉络与矛盾冲突。因此,从戏剧矛盾出发,分别从《窦娥冤》的整体人物冲突、多种对立面间的人物塑造与偶然因素的参与三个方面深入探究剧本中的人物塑造艺术应该是合适的。
关键词 《窦娥冤(节选)》 人物塑造 戏剧矛盾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窦娥冤(节选)》取自《窦娥冤》第三折,三个场面,共包括向天地控诉、刑场哭别,以及发出“血溅百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桩遗愿。每个场景窦娥都在发出声嘶力竭的哀怨,悲悯肃杀的氛围一直充斥着第三折,使得画面感极为强烈。《窦娥冤(节选)》作为剧本第三折,从剧情结构看,“蒙冤被斩”是剧情的关键和高潮,此折中通过大量的唱词将窦娥的情感展现出现,将观众的情感带向高潮。将“蒙冤被斩”作为抗嫁结果,联系剧情,串联全本进行分析,有助于探究分析剧本中人物的塑造艺术。
一、《窦娥冤》环环相扣的“抗嫁”矛盾演绎
在《窦娥冤》中,窦娥的抗嫁行动是推动整个叙事的全过程。其间所出现的人物从张驴儿到贪官桃杌都处于窦娥的对立面,整个事件都是按照环环相扣的形式演绎的。为方便分析《窦娥冤》矛盾对立的形成要素,应对整本戏剧的情节脉络作具体的分析。
窦娥抗嫁的背景在“楔子”中被提及,“楔子”主要介绍窦娥与蔡婆婆的关系。窦天章是一名穷秀才,因家境贫穷欠下高利贷,债主是蔡婆婆。后因窦天章应考缺钱,将女儿典卖给蔡婆婆。窦娥成为蔡婆婆的童养媳。“楔子”虽未直接写窦娥的抗嫁行动,但也为窦娥沉冤得雪埋下重要的伏笔。同时,还交代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者身份,为窦娥惨遭张驴儿父子逼嫁的悲剧做了铺垫。
第一折是窦娥抗嫁的成因。蔡婆婆因讨债遇到硬茬赛卢医,赛卢医企图勒死蔡婆婆,张驴儿父子救下蔡婆婆。张驴儿父子垂涎窦娥美色,强迫蔡婆婆将儿媳嫁给张驴儿。窦娥因是寡妇,才有张驴儿的荒诞要求;正因搬了家,抛弃旧名端云,才有其父寻亲难觅踪迹,窦娥四面楚歌悲剧不可避免。
第二折是窦娥抗嫁受挫,也是情节的突转。张驴儿因窦娥坚持贞节操守,不肯顺从就范,威逼赛卢医弄来毒药,企图谋害蔡婆婆,但又阴差阳差地让张老儿吃了,导致张老儿一命呜呼,张驴儿反倒威逼窦娥私了,但窦娥宁愿公了也不顺从,不幸遇到贪官桃杌,严刑逼供,屈打成招。
第三折是窦娥抗嫁的高潮。窦娥蒙冤赴刑场,向天地控诉,希望能沉冤得雪。因为窦娥于堂前求冤不得,被奸官污蔑,故而临刑前质问天地,怨上天不公,骂世俗不正,即便死了也要斗争。在窦娥与天地的争辩中,也将窦娥的个人矛盾上升到了“辨清浊”的天地矛盾中。
第四折是窦娥抗嫁的结束,窦娥以鬼体重现人间,向窦天章申诉冤情,以天地誓言为凭,让其父为其申冤昭雪。窦天章除了出现在“楔子”中,在第三折中窦娥也曾提及“止有一个爹爹,十三岁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窦天章中举得官也应此伏笔而来,为窦娥伸冤,促使窦娥抗嫁的结束。以窦娥抗嫁为线索,可以发现戏剧中无论是人、事还是景,都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矛盾的建立,在相互之间埋伏和照应,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
二、多种对立人物的塑造
《窦娥冤》中有着尖锐的戏剧冲突,这种冲突不是单一的关系,而是主次分明的多层构成,并且这种多层结构引发了多种对立人物的性格塑造。由上述《窦娥冤》的抗嫁情节分析可知,《窦娥冤》的矛盾冲突表现为多种对立。首先是窦天章、赛卢医两人与蔡婆婆的借贷关系;其次为张驴儿父子与蔡婆婆的恩人与受惠者的关系;接着有张驴儿父子与窦娥相互之间的抗争关系;继而又有窦娥与贪官桃杌的冤者与裁判间的关系;最后由窦天章重审,窦娥与张驴儿的辩争关系。在这多重冲突之间,张驴儿和窦娥之间的关系是形成矛盾的中心冲突,如果没有这层关系,就不可能串联窦娥抗嫁的行动,全剧的情节就会涣散,丧失事件发展的逻辑性。
第三折是全剧矛盾爆发的高潮,也是矛盾冲突激化的结果。第三折主要以“窦娥喊冤”为叙事内容,通过对戏剧冲突的分析可以看到窦娥的“冤”何在。窦娥在临行前质问天地:“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此中暗指窦娥与贪官桃杌间的矛盾,可以说贪官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死的直接原因。张驴儿和窦娥一个逼婚,一个抗嫁,两者势均力敌,如果没有外力的加入,冲突是不会激化加剧的。作者给窦娥的对立面加入了新生力量“贪官桃杌”,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导致窦娥被冤杀的结果发生。贪官桃杌为楚州太守,只凭张驴儿一句“他自姓蔡, 我自姓张。他婆婆不招我父亲接脚,他养我父子两个在家做甚么?这媳妇年纪儿虽小,极是个赖骨顽皮,不怕打的”,在未有举证的情况下便将窦娥草草用刑定罪,为此才有窦娥质问天地的结果。
同时,窦娥是势单力薄的一方,窦娥在第三折中表白:“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再联系窦娥的身世,七岁时被父亲窦天章的典卖,二十岁时被蔡婆婆当做还礼“赠”张驴儿父子作恩情,实质上从窦娥与蔡婆婆、窦天章两人的养育关系来看,窦娥一生都是缺乏人权的,窦娥最亲近的两人都没能在窦娥被冤杀前提供助力,甚至是造成悲剧的间接推手。可见,《窦娥冤》的人物关系形成的主次冲突之间,相互都有引发和激化的关系,并且这些关系都在逐步形成窦娥势单力薄的形势,但又因为在这种弱势之下,窦娥依旧敢于斥骂天地不公,坚持善良、孝义和贞节,展示人的意志与命运的较量,更令人动容。
三、次要事件与人物,偶然性因素的参与
戏剧在强调情节结构的因果关系的时候,会适当加入偶然性因素,并且这些偶然性因素往往会推动事件之间的因果转化。《窦娥冤》中的偶然性因素是如何参与其中的呢?
亚里士多德在强调偶然性因素时曾说“偶然性因素应该是性格发展的必然”。在《窦娥冤》中最具偶然性的人物是赛卢医。赛卢医之所以决定诱杀蔡婆婆,虽与蔡婆婆催债有关,但更多的是赛卢医的性格必然性的体现。赛卢医的性格特点是:冷酷、毒辣、诡诈、变化无常、自私利己。为了不偿还债务,他就企图杀死蔡婆婆,挑起整个戏剧矛盾的由头。在意识到杀人是“关天关地”时,他又不肯卖张驴儿毒药,被胁迫时又快速卖出毒药,因為害怕事发,立刻遁逃。这造成了窦娥冤案中缺乏一个重要的证人,在窦娥冤死后他作为证人再度出现,使得整个案件平反。可见,赛卢医的出现始终在影响着整个事件的走向,逐步推动着矛盾走向尖锐化,将前后情节串联起来。此外,《窦娥冤》中还存在诸多“突起波澜”,如张驴儿父子救下蔡婆婆、张老头误吃毒汤、错碰“以告状的为衣食父母”的贪官、改名寻人不得等,都或直接或间接造成了窦娥蒙冤的结果。
戏剧离不开特定的情境,矛盾是构成特定情境的核心要素,戏剧矛盾融入特定情境后才能够放大角色性格,展现角色生活的本质。剧中纷至沓来的人物出现,使得情节迂回曲折,复杂多变,戏剧也变得更加波澜迭起,引人入胜。
[作者通联:江苏徐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