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劳动育人品质的教学优化实践

2023-07-24 02:12奚静琳
中小学德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德育

奚静琳

摘 要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劳动作品载体设计改进单元学习内容,提炼单元学习目标的德育元素,把握教学的育人方向,制定“合作调研-设计-制作-使用-修正”的教学流程;针对关键环节“设计”“制作”,立足学情调查优化主题任务,借助导向支架、关注创作表现,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落实、强化德育引导。优化“教、学”行为,将学科德育落到实处,提升劳动技术学科教学的育人品质。

关 键 词 劳动技术学科;学科德育;劳动课程;作品载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7-0025-05

新课程指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强化落实劳动教育,将劳动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劳动素养。[1]立足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要求,我们尝试优化劳动技术学科教学,更好地落实劳动育人价值。在此,以“捏、盘、拼、印坯成型”(上海教育出版社劳动技术学科六年级)单元为例作一阐述。

一、优化作品载体设计,把握劳动教学的育人方向

教学载体的选择是劳技学科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适合的教学载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展开劳动实践创新,达成劳动教育目标。学科德育指向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4条一级德目,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德育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初中劳动技术学科的8项德育核心要求,包括感悟劳动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具备用技术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体会大国工匠精神,具备尽心尽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等[2],强调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我们以此为指引,依托有形的教学载体改进,落实新课标所强调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劳动素养内涵,重新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由此,开发德育元素并明确教学目标的叙写表达,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劳动教学的育人方向。

“捏、盘、拼、印坯成型”单元指向传统工艺制作,以陶土加工技术,包括泥团捏塑、泥条盘筑、泥板拼接和模具印坯技术为主要学习内容。教学一般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作品能够在课堂完成,学生感兴趣”为前提设计作品载体,着重引领学生围绕一个技能完成一个作品。但是,实践表明六年级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已有捏面塑、超轻黏土的前期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各种陶艺品,加之小学劳动技术学科的学习,多数已经具备一定的方案设计能力。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对于自主设计有着更强烈的兴趣和要求。

基于这一学情,劳动技术学科须回应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从引导学生掌握技术方法、提高技术学习素养的单一要求转向自主设计作品,在制作作品需求驱动下自主学习基本技能、应用技能完成和改进作品。教学不宜采用统一的作品载体,而应由学生根据需要自主确定,从而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由此,我们对教学载体和相应的内容章节作出了优化改进(见表1),并将本单元学习定名为“陶艺妆点生活”。

这一作品载体的优化设计强调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和技术应用素养,使其在自主设计的劳动创作中展开主体性劳动实践,自觉养成劳动素养。依托这一载体设计,我们重新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参观上海博物馆等活动,体会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形成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

2.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初步了解同学劳技教室使用需求,体悟共同维护校园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资料收集、头脑风暴等活动,能用草图或文字等表达设想,体会用技术语言可以表达设计需求。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等活动,初步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规范使用工具,基本掌握陶艺基本成型的制作步骤和制作技法,体会大国工匠精神。

4.通过交流评价陶艺品等活动,初步實干和创新的劳动精神;初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品质。

这一教学目标设计力图探索落实劳动课程标准的劳动素养要求,探索学科德育的路径、方法,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服务自己服务他人的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乐趣,珍惜劳动成果,形成爱护公物,维护公共区域环境整洁的责任意识,体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提升综合素养,落实学科德育要求。围绕这一综合性目标设计,我们进一步提炼具体的单元学习目标并开发其中的德育元素,深入把握教学的育人方向。

单元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陶艺相关知识,体会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德育元素:陶艺历史悠久,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具有表达民族情感、传递文化的作用。通过了解陶艺作品的演变过程,体会经济的发展,感悟劳动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单元目标2: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真感受、真思考、真成长,形成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德育元素:好的教学就是充分地唤起个体身心进入教学情境之中。要唤起个体充分地进入教学情境之中,使个体涌动学习的热情,就需要让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3]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理念。而如何维护好我们的家园,这就需要提升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最为熟悉的场所,从身边开始引导其关注身边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改造方案,尝试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单元目标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

德育元素: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中国陶艺文化。在设计制作中规范使用工具,体会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具备安全防护的能力。在尝试解决使劳技教室更整洁、更美观的问题过程中,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努力使作品更符合改造计划需求,形成合作意识。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作品过程中体会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尽心尽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在技术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技术的实用价值,培养实干和创新的劳动精神。

单元目标4:开展成果展示和作品使用反馈,使学习自然发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德育元素:在成果展示交流分享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亲手制作的物品,学生会更加爱护珍惜,能够自觉体会到为什么要珍惜劳动成果,感受到身边的物品都是用辛勤劳动获得的,培养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品质。学生在服务自己和他人的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体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二、细化改进教学策略,提升劳动课程的育人品质

根据四个单元教学目标,我们确定了“合作调研-设计-制作-使用-修正”的教学流程(见图1),并针对关键环节“设计”“制作”进行了教学策略的优化设计。

(一)立足劳动学情优化主题任务

“捏、盘、拼、印坯成型”单元包括泥团捏塑、泥条盘筑、泥板拼接和模具印坯技术等内容,而上海博物馆的中古代陶瓷馆根据历史演变陈列了500余件极具代表性的展品,正是学生认识、了解陶瓷艺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载体。我们借助博物馆的线上开放功能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使用iPad在课堂上进行线上参观探究,深入欣赏陶艺精品,体悟中国陶艺文化。在此基础上,展开造型设计(修改)、作品制作等劳动实践。

同时,学校的劳动教育课室是学生劳动学习与实践体验的重要场域,本身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许多师生反映,劳技教室不整洁、不美观的问题时有出现。基于此,我們借助“问卷星”对经常使用劳技室上课的六、七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爱惜工具材料(49.71%)、工具收纳不便(42.86%),不愿意整理清洁(36.29%)等问题比较突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工具材料的收纳及教室装饰有自己的想法,如:为杂乱的牙签设计牙签、为容易滚动的线团等材料设计收纳盒,为黑板设计统一美观的吸铁石等。据此,我们在本单元学习中特别增设了“清洁整理”主题。

如表2所示,本单元劳动学习包括线上探究、造型设计(修改)、作品制作、清洁整理四个主题。学生通过上海博物馆线上研学,初步了解陶瓷艺术,提升审美能力,为作品创造奠定基础;进而立足劳技室的实际需求,通过造型设计及修改完成劳动作品制作。最后,通过清洁整理环节明确分工,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通过清点工具数量、初步具有爱护工具的意识;通过学生清扫垃圾,初步养成节约材料的习惯,以此初步解决调查问卷中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整理清洁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不断转变角色,从前期博物馆探究到设计制作,再到成果展示都有细化明确的劳动分工,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助于提升多维能力,唤醒责任意识,综合培育劳动素养,实现劳动育人。

(二)提供导学支架落实德育引导

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体验,我们根据学生认知梯度设计了基础型和拓展型两类导学单(见图2)。基础型导学单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主要对应识记、解释和比较等思维层次。学生在线上参观展区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比、概括就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拓展型导学单则设计相对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基于线上参观展区,进一步通过提出假设、收集资料、进行推理、验证假设完成,对应的思维层次包括预测、推理和评价。[4]在正式教学前,导学单将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架起展品和学习者之间的桥梁。

导学单中所设计的问题在加强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展开德育引导,例如,“壶”的形态万千,不同形态和它所处历史时期的生产材料,生产条件和主要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旨在引导学生调查生产与生活变化,体会经济的发展,感悟劳动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宋代五大名窑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为什么瓷器烧制水平到了宋代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希望借此问题引导学生搜集和了解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的事例,感受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生在探究后将在课内以小组为单位、ppt展示等方式讨论交流学习成果,通过成果展示活动,及时反馈,学生进一步了解陶瓷艺术的文化历史,为后续继续学习探究做准备。

(三)聚焦问题解决激发劳动创造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技能涉及传统工艺陶艺制作中的泥团捏塑、泥板拼接、泥条盘筑和印坯成型。通过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的线上参观赏析,学生对我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直观的感悟,创作意愿得以激发。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问卷星的调查结果,针对劳技室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尝试制作适合劳技室使用需求的作品。

通过讨论和观察劳技室的环境和工具,学生提出了四个关键问题。问题1:工具盒过高过大,工具材料堆放杂乱,需要站起身翻找;问题2:黑板上的吸铁石造型杂乱;问题3:牙签材料凌乱;问题4:浪费材料、不规范、不安全使用工具。由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创意讨论,综合考虑可行性、美观性等评选或整合优秀创意设计,最终推选一件设计稿,小组分工尝试制作相应的作品。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以探促学,着重从旁指导、点拨学生依托教材、新媒体等资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制作流程、制作技能、学会使用制作工具。围绕陶瓷制品制作的关键点“厚薄均匀、黏贴牢固、没有缝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书本上的四种技法分别适合制作哪些造型?你的设计稿适合哪一种或哪几种技法?制作流程是什么?如何达到关键词提出的质量要求?

学生针对各自小组的问题展开了探究和劳动创作,经过设计稿和修正稿的对比提升,针对问题1提出了解决方法“坐着能轻松找到需要的工具材料”,进而设计制作了陶瓷笔筒和配套杂物盘(见图3);针对问题2提出了解决方法“设计统一主题的吸铁石造型”,进而设计制作了以劳技工具为主题的吸铁石;针对问题3提出了解决方法“设计牙签盒,整齐摆放”,进而设计制作了精美可爱的猫咪牙签盒(见图4);针对问题4提出了解决方法“设计警示牌提醒”,进而设计制作了带有警示标识的工具盒。

(四)關注创作表现强化育人价值

评价展示环节能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陶艺,深化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及劳动精神的培养,并给予劳动学习改进方向的指引。立足本单元主题任务,我们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品制作和行为习惯养成等,细化设计了评价标准(见表3)。

学习表现围绕劳动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着重激发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劳动创造、互动交往等;整体效果聚焦学生最终完成的劳动作品,关注劳动技能的提升,从设计与创新、功能与结构、工艺与质量三方面评价其作品;行为习惯则主要聚焦问卷星调查反映的问题,考查通过本单元的劳动实践,学生日常劳动习惯的改进情况。

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师生围绕这些评价内容展开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根据评价情况,学生进一步进行反思,提出自身劳动过程的亮点,教师则寄语的方式作出激励,指出改进方向。每节课都有对应的评价要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多元评价凸显德育价值,实现劳动素养培育。

学生设计制作的陶艺品将真实在劳技教室投入使用,在经历一段时间使用后,教师将组织引导学生阐述使用反馈,交流作品的优缺点和使用感想。根据反馈将再次尝试修改设计,制作修正作品,进一步促使学生提升劳动素养,增强德育实效,体悟中国传统技艺之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德育教学指导意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

[3]高晓骏.场馆环境下有效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育,2018(Z4):124.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劳动技术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