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灵霞 魏涛 谢新华 高晓平 赵改名
摘 要:营养学作为一门研究营养与食物和健康关系的学科,担负着提高国民营养健康素质的重要使命。营养学课程蕴含鲜明而丰富的思政元素,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基础。该文基于营养学思政建设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的分析,从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探索。围绕“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科学精神”四个思政模块,形成“分模块、多环节、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促进课程思政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融入及覆盖,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营养学;思政融入;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0-0121-04
Abstract: Nutrition, as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trition, food and health, bear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improving national nutrition and health quality. Nutrition itself contains distin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hich has a good founda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urpose,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a series of reform explorations, including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asks,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and arrangem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eaching effect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were proposed. Revolving around the f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ules of "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cientific spirit", the strategy of "sub-module, multi-link, all-round and three-dimensional" was formed to promote the whole process, all-round and all-staff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Nutri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practice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历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探索与实践”(2021SJGLX087Y);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食品毒理学”(豫教[2020]13196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科竞赛推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1SJGLX348);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程思政融入营养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21XJGLX020);河南农业大学一流课程“食品质量管理学”(农大教〔2021〕34号)
第一作者简介:孙灵霞(1980-),女,汉族,河南新郑人,博士,副教授,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食品加工与品质控制。
*通信作者:赵改名(1965-),男,汉族,河南汝南人,博士,教授,书记。研究方向为畜产加工及品质控制。
营养学是一门研究营养与食物和健康关系的学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且肩负着提高国民营养健康素质的重要使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1]。《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也提出关注国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营养健康,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2]。目前虽然人们对营养与健康越来越重视,但对于营养知识、饮食观念、食物的合理选择及搭配和膳食平衡的认识仍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知识的匮乏造成认识的局限。当面对众说纷纭的养生观点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养生观点时人云亦云,没有科学辨识力;或者不能充分认识营养不良的危害而对健康造成严重甚至不可逆的损害;饮食不健康导致一些慢性病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状态[3-4]。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们意识到,国民营养健康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强大的道德约束力。因此,有必要在传授营养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將正确的价值取向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形成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新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会议还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营养学课程本身蕴含鲜明的思政元素,如传统饮食养生文化、社会热点、历史人物等,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基础,为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融入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部署,结合营养学课程属性及任务,通过该思政课程的建设及实践,将课程思政与营养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融入及全覆盖,对于食品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爱国情怀的熏陶、职业素养的提升及使命感的培养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营养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内容
针对以往比较强调课程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德性涵养教育较为薄弱的问题,站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总目标的高度,基于营养学课程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 教学目标
在原有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专业目标基础上,增加了思政育人目标,引导和激发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这一课程思政总目标。
(二) 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及思政目标,融合食品、营养及健康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经典案例分析等,来设计对应章节内容的思政案例主题,案例主题的名称以“走进营养科学、健康你我生活”“食物的体内之旅”“脂肪——想说爱你也容易”等来呈现,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引入“价值引领”,实现专业课融合思政教学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相互促进发展的目标。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项目式设计和辩论赛等多种先进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手段上,传统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与数字化资源、线上优质课程相结合,丰富学习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同时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将课件、教学大纲、章节测验、作业库和试题库等教学资源放到超星学习通、钉钉等教学平台上,并引入“生问师答”“生教师问”等新型教学形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
(四) 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价
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以学生为本,在原有的“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结合营养学课程思政目标,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思政素养与思政水平及对从业道德的认识等方面,通过学生课堂表现、课后拓展、综合测评等多元环节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习惯。
二 营养学课程思政融入实施方案
适宜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能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6]。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怎样的课程载体和融入点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是营养学课程思政实施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营养学课程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指导思想,站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总目标的高度,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部署,在尊重课程本身属性和规律的前提下,围绕“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和科学精神”四个思政模块,在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空间各方面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分模块、多环节、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图1)。
(一)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模块
为科学准确地设定思政目标,要结合营养学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营养学课程所特有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以此来构建课程思政模块。第一,从大家关注的养生问题进行切入,结合我国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素问》《神农本草经》《食经》等反映我国古代在营养学方面成就的典籍,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博大精深的食疗文化和养生文化,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第二,结合当前人们营养认识的不足及误区,如落后地区民众对叶酸缺乏导致无脑儿、脊柱裂等危及生命严重后果认识的不足等问题,培养学生向公众宣传、普及营养学知识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结合社会热点及典型案例如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进行剖析,树立学生做有良知食品人的职业道德感。第四,课堂上适时引入营养学热点话题如“阿胶补血吗?”“燕窝是否具有滋补养颜作用?”等进行讨论或者辩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辨能力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最终形成“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和科学精神”四个思政模块。
(二) 科學规划教学过程,细化课程思政切合点及教学设计
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及载体,从绪论到每节课具体内容的教学均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逐步建立起本门课程的思政体系。该课程初步的课程思政切合点和教学设计表见表1。
(三) 多元化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实现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合
站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总目标的高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依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项目式设计、辩论赛和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及方法,实现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7]。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问题导向,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典型案例引入课程教学等。如在讲到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时,结合抗疫期间我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病毒感染疫苗和医护人员大爱无疆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针对“喝骨头汤补钙”“生酮饮食减肥的利弊”等热点问题甚至相互矛盾的养生观点,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辩论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在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盲从、不跟风,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 拓展课程外延,根植理想信念
营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属性,通过社会调研、校企合作等形式拓展课程外延,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根植理想信念。在膳食调查和食谱制作的章节,让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对同学及家人的饮食和健康状况做膳食调查,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调查结果为调查对象提出饮食解决方案和合理食谱。以此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于解决民众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引领价值能够润物细无声般根植于学生内心,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提升民众健康素质、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提高教师育德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思政体系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道德品质关系到熏陶和培养出怎么样的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坚定“立德树人”的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从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形象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引者和引路人。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认真讲课,培养严谨认真、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课堂授课后要及时形成课堂反馈及教学反思,据此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方法等进行改革,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思政体系。
三 结束语
营养学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基础。营养学课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教学全过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构建“分模块、多环节、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促进课程思政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融入及覆盖,达到课程教学中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藉由课程所涉要素的联动互促,依托中原文化的优势资源和本校、本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围绕营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13/conte nt_5210134.htm.
[3] 黄旭君.中国人健康调查报告最新出炉——高了,胖了,慢性病多了[J].老年人,2021(3):58-59.
[4] 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關情况举行发布会[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12 /24/content_5572983.htm.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ihpHZs56dGPSnK 5b5x5y161208.shtml.
[6] 杜斌,姚寒春,周婕,等.探索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以色谱分析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2,8(3):193-196.
[7] 冮洁,陈晨,姜爱丽,等.《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6):31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