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区域馆校合作机制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2023-07-23 02:35唐郦薇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双减政策

摘 要:“双减”政策下,推进博物馆与中小学合作机制的建立,在跨领域推进博物馆资源活化利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国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南京市虽然在馆校合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存在政策有待完善、发展水平差异显著、馆校合作有待深化、覆盖区域有待扩大等问题。未来馆校合作应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建设、统筹区域资源构建教育体系、培育复合型教育专员、合力提升博物馆教育项目品质、科技赋能促进博物馆教育资源普惠共享。

关键词:“双减”政策;馆校合作机制;博物馆教育;区域资源

中图分类号:G7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8502(2023)03-0079-10

作者简介:唐郦薇,南京市博物总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

“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1]近些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以推进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发展。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学校要有效实施课后育人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资源丰富,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博物馆之城”,探索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2021年,南京市出台了《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在政策的引领下初步打造馆校沟通平台,在该意见的指导下,部分博物馆在馆校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双减”政策开启了素质教育的全新局面,博物馆作为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可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補充。馆校双方密切合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助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走深走实。本文在对南京市的博物馆和中小学合作共建工作现状进行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针对问题短板,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馆校合作的意义与价值

(一)创新思路:深化教育教学理念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2]“双减”政策旨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等举措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双减”政策的落地不仅要求学校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也为以兴趣、特长和综合素质为培养方向的校外教育创设了更适宜的外部环境。作为校外教育主要阵地的博物馆与学校达成长效合作关系,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变革。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影响。”[3]相较于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博物馆收藏的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智慧的众多文物藏品能极大地拓展校内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学校教学内容,突破学校教育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瓶颈。同时,博物馆广阔开放的教育生态环境便于教师采取课堂讲授、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有利于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灵活打造以学习者为本位的教学活动,开展跨学科课程等教育实践,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推动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将进一步健全社会教育网络,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二)立德树人:着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双减”政策减轻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作业负担,其根本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本源,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4],在坚持以德育为先的基础上,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全方位地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5]。

博物馆收藏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见证物,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成就,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美学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综合实践教育等综合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说:“博物馆的教育,不仅是向孩子们分享艺术文化知识、使他们理解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培养审美艺术,我们还应当指引他们思考未来,完善道德与人格。”[6]推进博物馆与中小学建立长效化合作关系,常态化针对青少年策划并向他们推出更多优质的教育产品,可充分发挥文物展品的文化艺术价值,引导青少年感悟中华传统美学,提高其审美能力;加深青少年对祖国的认知,激发其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增进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培育其浓厚的家国情怀;让青少年在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跨界合作:多举措盘活博物馆资源

“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学校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作为一种优质社会教育资源的博物馆,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可促进更多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从而有效盘活博物馆中丰厚的馆藏资源。博物馆资源不仅包括藏品资源,还包括专业人才资源、学术研究资源、影像资料资源和场地设施资源等多元化资源。虽然博物馆资源属于公共资源,然而,目前我国还普遍存在博物馆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利用手段不多和社会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同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与载体,现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社会教育,但多数博物馆因教育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导致其社会教育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021年,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博物馆应坚持开放共享的基本原则,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7]。推进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探索博物馆与教育跨界合作的创新路径,加强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紧密联系,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发掘博物馆资源用于教育项目开发,从而弥补文博场馆师资力量的欠缺,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资源,高质量开展文化服务工作,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推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同时,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打破了机制和观念的壁垒,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实现双方互利共赢,通过采用新技术、新管理和新策略,在多元融合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南京市馆校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各类博物馆众多。目前全市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有65座,涵盖综合类、历史类、科学技术类和艺术类等不同类型。这些博物馆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中心集聚、周边稀疏”的布局特征,大部分场馆集中于中心主城区域,而周边城区文博资源匮乏且分散。

(一)南京市馆校合作工作现状

1.政策引领:初步打造馆校沟通平台

2021年,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市教育局联合出台了《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成立南京市馆校合作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区级文旅和教育主管部门、博物馆代表及市属学校召开馆校合作工作联席会议,传达相关政策,交流经验成果,探讨合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馆校沟通联系,初步为进一步深化合作奠定基础。

2.积极探索:开展馆校合作实践

目前南京市近30座博物馆已根据本馆特色资源开发出品牌教育项目,推进博物馆与中小学多维度、多渠道、多层面合作共建。其合作形式分为两类:一是“博物馆进校园”,即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中小学开展“送展到校”“活动进校”或“共建课程”等活动;二是“学校进博物馆”,即学生入馆参加主题活动或参与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养。

3.示范带动:激发文化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南京市多次邀请文博或教育行业的专家学者开展馆校合作专题培训和学术讲座,以及优秀示范案例评选活动,形成线上教育资源库。市级文博课题申报指导方向也体现了对馆校合作的鼓励与支持,引导各单位以优秀案例为标杆,不断提升教育项目的质量。

(二)南京市馆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细化的政策指导和有效的机制保障

《实施意见》虽明确提出了在全市范围内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并召集文博、教育行业代表召开了馆校合作联席会议,但尚未出台细化的政策指导和行动方案,并且行业内也尚无规范化、体系化的运行模式。大部分中小型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仍处于各自摸索阶段,尚未在区域范围内形成自上而下推进馆校合作的强大合力。

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是调动人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博物馆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参与馆校合作多出于自愿,其工作量并不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且缺乏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对于学校而言,它们还须承担学生外出途中的安全责任和费用支出,因而其积极性势必降低。在接受调查的南京市中小学中,20%的学校表示与博物馆有长期合作,50%的学校表示只带领学生开展过1~3次短时间的参观活动,30%的学校表示从未带领学生去过博物馆。

任何项目工作的开展都少不了经费的支持,目前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专项资金补助大多针对文物遗址保护或展陈提升等,专门针对博物馆社会教育特别是馆校合作的资金补助较少,对于部分自收自支的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而言,资金不足是导致馆校合作难以维持长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教育服务均等化难以实现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南京市共有643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突破74.6万人,而全市60余座备案注册的博物馆仅有从业人员近3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员约350人。全市文博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主城中心区域,周边城区博物馆资源相对匮乏。

同时,不同层级、不同属性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相较于大型国有博物馆,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先天匮乏,中小型非国有博物馆无论是在举办社会教育活动的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均明显不足。部分基层博物馆尚未充分认识自身公共属性,缺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和利用本馆资源的渠道与举措,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呈现供需错位等问题。

“双减”政策的落地旨在推进教育公平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但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博物馆资源满足全市庞大的中小学生群体的课后服务需求,成为馆校合作推行的一大难点。优质的博物馆教育资源往往集中于主城区的大型国有博物馆,而周边区县、远离博物馆的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的难度很大,难以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

3.博物馆和学校资源优化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馆校合作在很多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博物馆从业人员大多从事专门领域的学术研究,既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又对学校教育缺少深入研究。而学校教师对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又不甚了解,若双方缺乏充分沟通,则可能导致博物馆的教育内容与实际教学相互脱节,或者不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因此,馆校合作所开发的教育内容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进阶性,教育项目的品质良莠不齐,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和提升其综合素养,削弱了学校开展馆校合作工作的积极性。另外,部分博物馆和学校尚未对自身特色定位有清楚认知,对既有资源缺乏梳理,导致馆校合作领域大多局限于课程开发或志愿服务活动,合作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推进区域内馆校合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政策:健全“博物馆进校园”的制度建设

1.加强顶层设计,部门协调落实

针对缺乏馆校合作的细化政策指导这一问题,可由市、区文旅和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意见》中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落实本市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工作行动方案[8],全方位切实推进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的语文、历史、自然、政治、音乐和美术等学科教学深入融合,促进博物馆学习与中小学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等相衔接,加强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让博物馆教育进校园落到实处。

2.明确准入标准,健全闭环机制

由于目前对各单位馆校合作的实施成效还缺乏相应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奖励和激励机制的缺位更削弱了相关人员投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主管部门可通过向各单位征集一批博物馆优秀示范教育项目案例,逐步梳理博物馆教育进校园的相应准入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市文旅和教育等部门可通过随机抽查、馆校互评、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学生和家长意见,以调研博物馆进校园工作的开展情況,根据各方意见指导博物馆和学校及时做出调整。最后,结合具体实践成果,形成相应评价指标和质量参数,借此标准对各单位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博物馆运营或定级评估标准、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或专项经费申请等评定参考体系,开展典型工作评选和推广活动,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

3.强化财政扶持,规范补助准则

经费匮乏是大多馆校合作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可由省、市政府机构设立用于馆校合作的专项资金,由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申报。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完整的项目申请、审批和评价体制,保证专项资金用在实处。在区域范围内,也可由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明确的教育宗旨,梳理市内适合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博物馆资源,明确一批定期接待中小学生的博物馆名单,将开发和实施教育项目过程中包括教材用具、交通出行等费用统一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对相关单位予以经费补助。例如,北京“四个一工程”将相关费用纳入市教委年度部门预算,活动所需经费从教委预算额度中核減划拨到相关单位。市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各区组织学校学生参加“四个一”活动的交通费给予补助。

(二)区域统筹:构建合理化博物馆教育体系

1.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专题化教育菜单

目前,行业内尚无关于馆校合作的规范化、体系化运营模式范例,博物馆和学校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导致全市范围内的馆校合作进程迟滞。南京作为十朝都会,不同的文化在此融汇,形成包容、宽厚的城市氛围和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因此本地博物馆教育资源类型多样、种类繁多,中小学校往往不知如何选择。教育及文旅行政主管部门可对本地的博物馆资源以及相关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全域统筹和整合,深化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主题提炼,分解出古都文化、革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艺术和生态科技等不同主题的研发方向,引导各博物馆将本馆资源与相关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串联、或与其他相关主题博物馆联合聚力,共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教育专题品牌。例如,南京市秦淮区教育部门利用辖区内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郑和纪念馆等文博场馆资源,经过三年的课程开发,初步形成了以“璀璨明珠·古都海韵”为主题的郑和文化课程、以“永争第一”的状元文化为主题的状元文化课程以及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劳动实践课程菜单体系,由辖区内的中小学自主选择课程到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

2.结合学科学段,打造层级化课程体系

由于馆校合作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博物馆和学校资源如何进一步优化整合,是困扰馆校双方的重要问题之一。“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一切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9],贯穿于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也是落实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是承载人类文明智慧和成果的宝库,其藏品和展陈包罗万象,与我国中小学各类课程有很多契合之处。因此,学校课程是博物馆资源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之一。

博物馆资源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将博物馆资源用于学校既有学段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中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时,可以用渡江胜利纪念馆里的文物故事丰富课程内容。而小学美术教师在教授一年级《美术(下册)》中的《奇妙的昆虫》一课时,如果能将学生带到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近距离观察各式各样的昆虫活体和标本,应该会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和文旅等相关部门可通过组织讲座培训、教学观摩,或将相关博物馆资源纳入学科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博物馆资源。另外,博物馆也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藏品信息向包括教师在内的社会公众公开,供他们使用。如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公开文物藏品等教育资源和研发指南,或向教师出借文物复制品、活动材料包、学习任务单等教学材料,方便中小学教师了解并应用博物馆资源。

博物馆资源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第二种方式是,在中小学既有的国家规定学科课程之外,利用博物馆资源单独开设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推进博物馆教育课程化。中小学群体包括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同学段的学生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在开发博物馆课程时应遵循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分析和参考国家课程的标准和教材内容,研发人文类、科技类、艺术类和自然类等系列活动课程,明确各类型、各学段博物馆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方式、评价方法等,以打造层级化的博物馆课程体系。

(三)联合培养:培育复合型教育专员

1.文教双向培训,奠定师资基础

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是一支专业过硬、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者队伍。博物馆从业人员对文物藏品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博专业知识。而中小学教师接受过系统的教学教法培训,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样的教学技能,因此在馆校合作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如前所述,相较于庞大的中小学群体,博物馆的场馆空间和人员相对有限,如果单以博物馆为主体开发教育项目,其受众必然有限。所以,在博物馆从业人员的指导下,中小学教师成为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主要实施者。而博物馆从业人员主要承担文物藏品及相关资料的挖掘和梳理工作,向教师提供博物馆资源,并在其课程研发过程中提供及时指导。博物馆可以在“博物馆之友”中发展教师会员或建立“种子教师”团队,订立章程,以会员的权利与义务为纽带,维系与中小学教师之间长效亲密的合作关系,激发教师参与博物馆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例如,2020年,南京博物院举办了“馆校合作·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的线下培训,吸引了2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加入“种子教师”群体,以此为基础,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组织专家对学校教师开展大运河主题培训。同时,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等区域教育部门对博物馆教育人员进行培训。故宫博物院在特展期间,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与该展览相关的教师培训课程。培训后,教师再结合各自专业开设相关课程。

同时,文旅和教育等部门可联合开展联席交流会议或专题培训,包括场馆参观、社教体验、专题讲座、沙龙研讨和教学观摩等活动,组织辖区内的文博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共同参加,选拔人员建立博物馆教育专业人才库,为馆校深度合作奠定师资基础。

2.引入社会力量,壮大师资力量

针对馆校合作师资队伍匮乏这一问题,博物馆和学校也可适当引入高校、研究院所、教育机构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以弥补人才短缺,促进合作深入有效推进。这项工作可由博物馆牵头,集中甄选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同时与中小学沟通,一起参与到教育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合作编著了《认知:国家博物馆课程学习绘本》等博物馆课程配套用书,内容适用于以年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用于开展馆校合作课程;首都博物馆组建了“芳华志愿者宣讲团队”,对社会招募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后,专门面向中小学生团队提供讲解导览服务。

(四)合作共建:提升館校合作效能

1.增进馆际互助,建立博物馆联合创新机制

博物馆自身应加强对文物藏品的内涵价值,特别是其时代意义、当代价值的挖掘,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如前所述,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的博物馆教育工作水平并不均衡,中小型非国有博物馆在人力、物力资源等方面相对匮乏,这导致馆校合作的开展举步维艰。因此,可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以博物馆联盟、博物馆协会等平台为桥梁纽带,推进馆际资源进一步整合联动,创新开发博物馆教育项目,加快推动区域内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协同发展。例如,2018年在“南京都市圈”框架下,江苏省和安徽省的8个城市成立了“南京都市圈公共博物馆合作联盟”,南京市博物馆牵头策划并组织了“太白之旅”中小学研学课程,以李白及其诗词为主线,整合了南京市博物馆、马鞍山市博物馆等馆藏资源,合作开展研学课程。“丝路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以丝路文化为核心,多馆联合共同开发,成果共享。

2.优化馆校合作机制,建立“项目式”合作模式

由于博物馆和学校分属不同专业领域,若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缺乏充分沟通和磨合,则会大大降低合作成效。有效的馆校合作机制,建立在馆校双方相互了解和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在合作过程中,馆校应以目标管理为导向,根据项目完成具体过程,清晰界定馆校双方的职责分工,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及时沟通需求,共同研讨合作途径和创新模式。

3.拓展融合领域,延伸“博物馆+教育+”链条

目前全市既有馆校合作项目仍局限于课程开发或志愿服务等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可推动馆校合作工作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在跨领域、跨行业、多元化、多交叉的融合中丰富合作形式。例如,与演艺业结合,挖掘文物故事,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历史话剧、戏曲歌舞等表演展示活动;与游戏业、动漫业结合,推出深受青少年欢迎的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博物馆教育体验产品;与文化会展业结合,举办博物馆教育博览会等;与广播电视业结合,推出如“跟着书本去旅行”等精品文博教育节目,加强宣传力度,吸引更多观众。

(五)线上线下:促进博物馆教育资源普惠共享

1.多措并举,探索博物馆进校园的路径

南京市文博资源分布不均,相较于主城中心区域,周边郊县地区文博资源匮乏,这导致这些地区的馆校合作开展难度更大。对于距离博物馆较远的中小学而言,博物馆可探索将博物馆资源主动送入学校的路径,如在校园里开展已经成熟的巡回展览,或进入校园开展讲座和课程。例如,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在校内专设展陈区域,由南京博物院、古生物博物馆等场馆在展区内定期更换陈列展品并开展配套教育活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的初中部专设博物馆课程教室,教室内有开展纸张修复体验等文博活动的教具及任务单,教师可提前预约教室来开展相关课程[10]。

2.科技赋能,建设线上资源共享平台

为进一步解决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的教育服务不均,以及学校带领学生外出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可尝试开发虚拟博物馆、“云展览”“云课堂”和“云直播”等线上教育产品并加以整合,建立博物馆教育资源库或共享平台,构建均等化、覆盖广的博物馆教育网络。例如,北京市的郭守敬纪念馆积极推动与房山区、昌平区等郊区学校的合作。借助互联网直播技术,“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直播公益课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国内多家知名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云博物馆”网络直播课,突破了空间限制,让更多乡村孩子接受博物馆教育。

【参考文献】

[1] 倪杰.博物馆教育再探——从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谈起[J].中国博物馆,2006(01):26-31.

[2] 习近平总书记谈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使教育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EB/OL].(2021-07-14). http://jtj.pds.gov.cn/contents/22101/427408.html.

[3] 丁卫泽.教育技术博物馆建设与场馆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64.

[4] 赵兵.落实“双减”政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EB/OL].(2022-01-1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 2082/2021/2021_zl53/zjwz/202201/t20220112_593913.html.

[5] 臧伟.深刻认识“双减”政策的重要意义[EB/OL]. (2022-07-12)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096593612141181&wfr=spider&for=pc.

[6] 洛阳市民间收藏家协会.博物馆的力量:所有过去,皆是未来![EB/OL].(2022-05-18). https://mp. weixin.qq.com/s?biz=MzU3MjU2MDgwNw==&mid=2247485764&idx=1&sn=2b0f87c7a0cc0e86fb34e5c680e1afa7&chksm=fcce4d8ccbb9c49af82c643051ef0e45edb3196f1729e6acb1b036ec3d98986dcafbba0e00c2&scene=27.

[7] 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21-05-24).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5/24/content_5610893.htm

[8] 罗静,张亚娜.馆校融合,让博物馆资源“点亮”未来[J].博物院,2021,25(01):6-9.

[9] 郑奕,骆云卿.发挥“课程”在我国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中的主渠道作用[J].博物院,2021,28(04):47.

[10] 王璇. 面向中小学生的博物馆艺术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7-28.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museum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dvancing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useum resources across region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with ability and moral integrity.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Nanjing city has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in library-school cooperation, there are still some area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for example, the policies need to be upd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in its development, the library-school cooperation needs to be deepened, and the coverage areas are to be expanded. In the future, library-school cooperation should further improve its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coordinate regional resources to build an education system, cultivate composite education specialists, work togeth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useum education projects, and promote the inclusive sharing of museum education resources through high technologies.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Library-School Cooperation Mechanism; Museum Education; Regional Resources

(責任编辑:邱天敏)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