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逻辑与构成

2023-07-23 18:31陈雪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课后服务少年宫

摘 要:“双减”背景下少年宫以课程供给的形式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少年宫供给的课后服务课程应形成课程价值塑造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论视域下,从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五方面探讨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依据该内在逻辑,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品德修养类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兴趣专业类课程三种课程方向以及家国天下、社会责任、科学发现、人文认知、个人成长五个课程模块。

关键词:“双减”政策;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3)03-0029-10

作者简介:陈雪,北京市少年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校外教育。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 [1]。相对于学校来说,少年宫拥有较多的非学科类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具有参与学校非学科类课后服务的优势。若能在“双减”背景下较好地把少年宫教育资源融入课后服务中,将会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拓展课后服务的渠道、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并发挥少年宫在课后服务中特有的教育价值。

一、“双减”背景下少年宫参与课后服务的研究综述

目前,“双减”背景下少年宫参与课后服务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宏观或中观层面简要提及少年宫等社会资源参与课后服务的政策分析、逻辑价值和策略建议等[2-4];另一部分是从微观层面介绍不同少年宫参与课后服务的经验[5]。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少年宫参与课后服务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少年宫以课程供给的形式参与课后服务

研究表明,少年宫主要通过向学校供给课程或活动参与到课后服务中。现有研究对少年宫供给的是“课程”还是“活动”的意见尚不完全统一,这主要源自学界对于课后服务是“课程”还是“活動”的意见不同。有学者认为,“双减”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用“活动”弱化“课程”可以显示课后服务不同于校内规定课程的独立性[6]。由此,应从“课后服务是活动”的角度理解少年宫提供的课后服务是活动。也有研究者认为,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从学校办学的视角出发,不能割裂地看待课后服务,要一体化建设课内、课后课程体系[7]。因而,要从“课后服务是课程”的角度研究少年宫提供的课后服务是课程[8]。

实际上,少年宫所提供的课后服务是在国家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在校内利用课后时间开展的动态生成教学过程,由一系列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构成,体现课程育人价值它具有课程的基本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功能。从课程本质看,即使是少年宫在课后服务中开展的某些实践性或综合性活动,也未脱离“课程”范畴。它其实是不同课程结构中的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教学环节与学习形式的体现。关于认为少年宫提供的课后服务是活动的观点,可以理解为课程的活动化,或是活动化的课程,其核心思想仍是课程[9]。因此,本文基于“少年宫以课程供给的形式参与课后服务”的观点展开讨论。

(二)少年宫应建设具有课程价值塑造功能的课程体系

当前,一部分少年宫供给的课后服务课程是以“有什么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方式,由少年宫罗列出“课程菜单”提供给学校,学校依据自身需求,再选择所需课程[10]。还有一部分少年宫供给的课后服务课程是以“一校一(多)品”的方式,由少年宫帮助学校建立一个或几个带有品牌特色效应的课程[11]。这两部分由少年宫供给的课程门类基本都是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专业课程,课程间相对独立,多缺乏体系化联系。

“双减”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育德与育才的统一。其中,育德是根本。德育需要建立全师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不能把对德育的认识停留在只是某几位老师、某几个时间段和某几门课程的任务上。育德也是课后服务课程的根本。因此,少年宫供给的课后服务课程应充分体现“双减”背景下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塑造功能。课程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课程之间、课程内部之间、课程各环节之间的联动和协同。少年宫供给的课后服务课程不是简单地将少年宫原有课程资源挪移到校内课后服务中,也不是根据学校要求随意增设几门课程,而是需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品德修养类课程为核心、以文化素养类课程为支点、以兴趣专业类课程为抓手,将价值塑造、素质培养与技能传授相融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相融合,课堂教学课程与课后服务课程相融合的全课程体系建设。

在利用社会资源拓展课后服务渠道方面,虽然部分学校以“一校一(多)品”的形式把少年宫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融入学校自身建设的课后服务中,但对大多数学校而言,当前最为现实可行的方式是由少年宫建设、供给、实施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因此,建设具有课程价值塑造功能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对少年宫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少年宫应抓住“双减”的契机,从被动等待学校选择少年宫可供给的课后服务课程转向主动输出具有少年宫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从政策外驱型的课后服务课程发展要求转向理念内驱型的课后服务课程创新建设。

二、“双减”背景下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路径

建设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前提是明晰其逻辑关系。明晰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关系还需厘清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本文以少年宫提供的课后服务内容是课程这一理念为研究基础,在课程论视域下,从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五方面讨论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课程论视域下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

课程论视域下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从课程体系建设的宏观角度出发,课程价值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什么样的课程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课程价值大致可分为个人发展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个人发展价值是实现社会发展价值的前提;社会发展价值又制约着个人发展价值。从社会发展价值层面看,有意义的课程价值要能够反映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在课程层面的体现,课程目标要围绕课程价值和培养目标展开。课程价值、课程目标属于概念化理念。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是课程体系内各课程要素、成分、内容之间的组织形式,规定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门类、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等的比例关系与搭配设置。课程结构是连接课程价值、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桥梁,是将概念化理念转向具体化实施的关键。课程内容是在课程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课程内容的确立要符合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是一个过程,包含实施制度、策略、内容、方式、方法、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课程实施就是将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具体落地的过程。同时,课程实施也在实践中检测并评价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时代性。

(二)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关系

依据课程论视域下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可以明晰以下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关系。

1.坚持立德树人是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课程价值追求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12]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就是要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双减”政策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从社会发展价值和学生发展价值的角度出发,让过去以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发展回归到以知识为学生服务的人本课程发展方向。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课程的一部分,理应符合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需求。很多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是艺术类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艺术兴趣爱好,发展艺术专业特长,甚至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但是,如果少年宮课后服务课程只注重培养艺术专业技能,却忽略艺术课程价值育人的引领,那么将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初心相背离。因此,坚持立德树人是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课程价值追求。

2.培养“三有”新人是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课程目标导向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培养什么人”又是根本问题中的首要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是“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目标(简称“三有”目标)作出了具体说明[13]。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手于六个“下功夫”的举措,落脚在“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具体目标要求上。“有理想”是“三有”培养目标中的首要特征,是学生价值观培养的体现。学生首先要爱党爱国爱人民,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也明确了我们的教育是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有本领”是“三有”培养目标中的基础特征,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体现。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掌握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知识和生活技能。“有担当”是“三有”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特征,是学生品格培养的体现。学生要诚实守信、明辨是非、自信自强,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生态文明观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主动运用“本领”,“担当”起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责任。从课程层面说,培养目标等同于课程目标。对照“三有”培养目标可以发现,当前少年宫供给的课后服务课程目标多是对“本领”的培养,对“理想”“担当”目标的培养不够。将培养“三有”新人作为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课程目标,符合党和国家对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培养期望。

3.专业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是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课程结构主线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骨架,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课程门类、课程内容比例、课程知识构成及课程类型搭配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双减”政策提出“减负、增效、提质”理念,就是通过课程改革,让过去以科目知识为目的的知识本位课程发展回归到以知识为学生服务的人本课程发展方向。“双减”政策的理念及少年宫教育性质的定位,决定了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应为非学科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课程门类设置上,一方面要突出少年宫数量众多的兴趣类专业课程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少年宫开展的德育活动课程的地位。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不能复制社会培训机构的市场化需求课程模式,不能因为德育课程不能考级获奖、不能升学加分、不能成为专业特长而不被家长选择,就直接在课程门类设置时忽略德育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回到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的角度,德育要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建设,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根本位置。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课程内容比例及课程知识构成设置上,既要兼顾专业知识讲授,又要兼顾价值性知识传授,保持二者的统一与平衡。少年宫很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性,需要以专业知识讲授为支撑,但这往往容易造成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结构的一个发展误区,即只有专业课内容和专业知识。反过来说,专业课程必须有专业知识的教授,如果课程内容比例、课程知识构成只有德育的价值性知识而没有专业知识,那么专业课程就不能称之为专业课,也不能算是发挥了课程的育人价值。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课程类型设置上,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可以涵盖活动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隐性课程等类型。德育课程就可以设置为活动课程类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进行真实情境下的贴近生活的德育。同时,对比校内“道德与法治”课程,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德育课程可以设置为隐性课程,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发补充。少年宫的专业课程既可以设置为以专业为主的分科课程类型,也可以设置为根据当地城市资源或学校特色,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梦教育、党史国史等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课程类型。无论从课程结构组成要素的哪方面来说,坚持专业性与价值性相统一都应该是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主线。

4.转化核心素養内涵是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课程内容关键

2022年2月,教育部对下一阶段的课后服务提出了“上水平”的质量要求[15]。课后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课程内容质量上。若要体现出有水平的课后服务质量,就需要回答课程内容“教什么、学什么”。课程内容是对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的进一步具体化表现,有意义的课程内容才能反映课程价值、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可以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这是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思考。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要点[16]。核心素养内涵的公布,既是对“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要求的进一步细化,也是对“教什么、学什么”课程内容这一问题的回答。“核心素养既不是能力,也不是品格或观念,而应该是这些方面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品质。”[17]核心素养不能直接作为课程内容去教授,因为核心素养是课程内容的上位思想,指导着课程内容制定的方向;课程内容是核心素养的下位表现,反映形成核心素养所需的学习内容。核心素养是在一定阶段的课程内容学习后所表现出的能力与品格相叠加的一种综合性品质。由于核心素养较为抽象,所以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核心素养转换成相应的、具体的可教可学可评可测的课程内容。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结合课程特点,将核心素养内涵转化为课程内容纲领,再用具体的项目式或开放式任务支撑、充实课程内容纲领。以学会学习素养为例,少年宫课后服务摄影课程内容不能直接设定为学会学习,这是一个上位概念。通过对学习素养内涵的分析与理解,将学生具有自觉将摄影作品进行信息化媒介传播的意识设定为课程内容纲领,结合真实问题情境,把具体任务设置成为配合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请学生运用摄影构图知识和影像数字化处理知识制作一份宣传故宫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VR全景影像产品。学生在完成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既是在学习专业知识,也是在培养能力和情感态度,并通过学习最终达到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结果。由于少年宫兴趣类专业课程较多,且大部分课程需要以专业技能知识的讲授为支撑,因而,如何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核心素养内涵转化为课程内容,是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课程内容关键。

5.建立多元化的运行体系是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课程实施载体

课程实施是一个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从广义的课程实施角度出发,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在实施中若想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建立完善、多元的运行体系以保障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运行体系主要包含课程实施保障体系、课程实施测量体系和课程实施评价体系三部分。课程实施保障体系指为保障课程体系建设正常进行而提供的各项举措、制度、政策的统称。课程实施保障体系涵盖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理论支持、技术支持、人员支持等内容。首先,需要建立“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经费使用制度”,这是实施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经济基础。有了明确的经费使用制度,可以确保人力和物力持续、有效地投入,从而促使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长效开展。其次,需要制定“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方案”,这是实施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也是地方或学校、少年宫实施课程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南,为避免出现实践中的理解偏差提供了理论依据。然后,需要建立“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制度”,这是明确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权责关系的关键。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制度要明确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由谁来管、如何管、管理目的是什么。权责分配机制不合理或管理方法单一,都会造成课程体系建设、实施的无序和低质。课程实施测量体系指由测量技术的各种方法、工具、模型、流程、数据等组成的用以反映课程实施程度的系统。课程实施测量体系包括课程建设大数据平台和多维度指标测量模型。课程建设大数据平台是把课程建设全过程的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的数据库。通过课程建设大数据平台可以得出课程设置数量、课程内容热点等数据,并利用数据图形工具或恰当的算法制作出课程设置趋势图、师资匹配度图表等与数据相对应的可视化资料。多维度指标测量模型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式和评价策略五方面指标对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测量进行的建模。维度正向趋势越一致,表明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越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反之亦然。课程实施测量体系能为下一步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估和反思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课程实施评价体系指由表征课程实施效果的各方面特性及相关指标组成的内在有机联系的评价系统。课程实施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维度、评价主体、评价工具、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的多元化。由于课程实施的内涵不同、影响因素不同、反映指标不同等,实施评价的标准也不同。如果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会偏离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打击课程实施主体的积极性,最终阻碍课程实施的良性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构成

根据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可将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分为品德修养类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兴趣专业类课程三种课程方向和家国天下、社会责任、科学发现、人文认知、个人成长五个课程模块。

(一)品德修养类课程

品德修养类课程主要是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用源自生活的真实案例、人物故事、影视素材、文艺作品、地方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品德修养类课程不完全等同于校内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德育的显性课程和国家课程;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品德修养类课程属于德育的隐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由于校内“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时量固定、课堂教学时间较短、课程资源有限等原因,限制了德育的丰富性、立体性和全程性,但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品德修养类课程的开设可以起到补充、丰富和延续德育的作用。品德修养类课程涵盖家国天下、社会责任两个课程模块。家国天下课程模块主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两个政治角度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国家。家国天下课程模块包含“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发展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艺术作品里的中国”“北京红色地图”“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天下大同”课程。 社会责任课程模块主要从公民教育的角度让学生意识到责任的担当。社会责任课程模块包含“小我与大家”“我来添言献策”课程。

(二)文化素养类课程

文化素养类课程主要是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和人格培养的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是一种基础广阔、科目内容宏大的素质教育课程,通过知识价值融合、科目专业融合、能力融合和问题实践融合的方式,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中最大程度地打开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文化素养类课程是培养任何专业人才都必需的基础性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和品德修养类课程都含有对学生价值观、人格等进行道德教育的成分。文化素养类课程的德育是以科目知识和能力培养为基础,将德育渗透在科目知识和能力学习过程中。品德修养类课程的德育不以科目知识和能力培养为依托,而是直接用案例、故事、资料等教学形式展开德育。两者都含有德育,但教育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文化素养类课程涵盖科学发现、人文认知两个课程模块。科学发现课程模块主要从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动手参与实践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科学发现课程模塊包含“走进科学”“走进自然”“走进未来”“学习的奥秘”“健康教育”“创客生活”“智慧校园”课程。人文认知课程模块主要从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角度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人文认知课程模块包含“我们的祖先——文字的演变/四季与节气/传统节日/古代建筑/艺术瑰宝/礼仪文化/经典诵读”系列课程,“走进哲学”“走进逻辑”“世界文明史”“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地理大发现”课程。

虽然文化素养类课程的教育成效显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从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角度说,文化素养类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角度说,社会的进步与创新需要综合型人才。文化素养类课程也能为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打下基础,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其对专业学习的理解。所以,文化素养类课程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

(三)兴趣专业类课程

兴趣专业类课程主要是以分科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具备某一领域内专项能力的课程。兴趣专业类课程包含个人成长课程模块。个人成长课程模块主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将德育渗透在专业学习中。个人成长课程模块包含少年宫现有艺术、体育、科技课程类别中的各项具体课程,例如拉丁舞课程、街舞课程、古典舞课程、二胡课程、钢琴课程、乒乓球课程、篮球课程、武术课程、油画课程、国画课程、书法课程、摄影课程、学习能力培养课程等。兴趣专业类课程既是少年宫课程的特色资源,也是目前课后服务课程中最受家长和学校认可的课程。但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构成中的兴趣专业类课程要改变当前少年宫课后服务供给的课程只注重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学方式,在保持科目专业性特征的基础上,以专业知识为切入点,渗透德育,加强课程专业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以摄影课程讲解相机品牌分类这一专业知识点为例,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构成中的摄影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去调查当今相机市场品牌的分布状况,分析以某种相机品牌为主的原因。

通过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构成可以看出,德育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思想;专业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是三种课程方向、五种课程模块及各课程教学内部间的结构主线;核心素养是三种课程方向及五种课程模块的划分依据和课程内容指导,体现了“三有”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构成反映了少年宫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关系。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18]少年宫应以“双减”为契机,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助力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http://www. 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 杨平,沈月娣.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政策分析与实践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30):27-31.

[3] 欧阳修俊,梁宇健.“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理念、价值与逻辑[J].教育科学研究,2022(07): 26-32.

[4] 卢晓明.校外教育单位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效能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2(04):9-16.

[5] 谢雨滋.数字化助力区域“双减”课后服务的探索——以校外教育摄影教学为例[J].教育传播与技术,2022(05):80-84+91.

[6] 袁德润,李政涛.基于“活动”主角地位的“双减”课后服务路径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2(05):58-63.

[7] 姜丽莉,谭琳,刘天华,等.“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课程一体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2(22):25-28.

[8] 杨慧玲.“双减”背景下校外教育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实践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22(06):89-97.

[9] 赵欣.“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活动优化——构建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01):29-31.

[10]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整体设计 五育并举 护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北京市西城区关于“升级版”课后服务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12):11-13.

[11] 教育部.广州白云区积极推进少年宫转型 提供公益普惠优质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服务[EB/OL].(2022-06-07).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53/sdal/202206/t20220607_635368.html.

[1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2021-11-16).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11/16/c_1128070038.htm.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7-08).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15] 教育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http://www. moe.gov.cn//s78/A06/tongzhi/202202/t20220209_598277.html.

[16]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17] 杨向东.关于核心素养若干概念和命题的辨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0):48-59.

[1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0-351.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Youth Palace provides after-school services in the form of curriculum supply, which should form a system for shaping the curriculum val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nal logic of build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after-school services in the Youth Palace from five aspects: curriculum value, objective, structure, content and its implementation. According to i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fter-school cours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moral cultivation, 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est training, as well as five modules: family and country, social responsibility, scientific discovery, humanistic cognition and personal growth.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Childrens Palace; After-school Services;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责任编辑:王 萍)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建设课后服务少年宫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南昌市少年宫学生作品展示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免费“染发”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高职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