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微信使用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3-07-23 18:31孙宏艳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微信

摘  要:作为即时社交产品的代表,微信在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同龄人沟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像网络游戏、短视频、在线学习等互联网产品一样使用率较高。研究表明,多数未成年人有自己的微信号,使用微信的目的以社交为主,但是也享受其中的娱乐功能。视频号中丰富的内容是未成年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也存在一些使用风险。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的生活特征对其使用微信的行为有显著影响。因此,要培养未成年人合理使用微信的习惯,关注未成年人的生活和需求,丰富微信青少年模式的内容与功能,提升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与能力,同时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社交;微信;视频号;青少年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502(2023)03-0059-20

作者简介: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少年儿童社会性发展。

未成年人使用的网络工具主要用于娱乐、社交以及在线学习。近年来,学校和家庭大多比较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娱乐,如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小说等,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社交产品的关注较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社交产品在未成年人使用的网络产品中逐渐占据较大份额,尤其是微信等即时社交产品,成为未成年人与教师、家长及同龄人日常联系的重要工具。

关于微信等网络社交产品与中小学生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产品对中小学生的服务功能。例如,服务学习方面有微信平台助力中小学生自主学习[1]、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2]、巧用微信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对话水平[3] 等;服务教学管理方面有微信群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4]、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中小学生作业辅导模式设计[5]等;服务家庭教育方面有少年儿童家庭教育服务中微信智能技术的应用[6]等;服务校外生活方面有微信与少儿图书馆读者服务[7]、基于微信的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推广[8]等。关于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基本状况研究较少,仅有古楠借助《2014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中关于未成年人微信、微博使用的数据描述和分析了未成年人群体使用微信、微博的基本情况[9]。可见,已有关于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微信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对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基本状况,尤其是关于微信使用的影响因素及其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探索较少。为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本研究以微信为例,分析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社交产品的特征,从而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共28个题目,分别对未成年人的生活状况,微信基本功能如朋友圈或支付、视频号功能,微信青少年模式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其中,未成年人的个体学习与家庭生活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休闲生活、心理压力等;微信使用状况包括使用微信的比例、具体时间、时长、目的、使用的功能、家长的管理方法等;视频号使用状况包括频率、时长、喜欢的内容、对视频号的看法与评价、使用行为等;微信青少年模式的使用状况包括对青少年模式的了解程度、使用行为、评价与看法等。

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选取北京、广东、江苏、河南、安徽、陕西、四川、辽宁共8个省/直辖市作为一级样本,在每个省分别选取省会城市和一个不发达城市作为二级样本,直辖市则选取1个市区与1个郊区作为二级样本;在每个市(行政区)分别选取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各1所作为三级样本;选取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一、二、三年级,高中一、二、三年级学生作为四级样本。共回收7898份问卷,剔除编码与身份前后矛盾、整份问卷选项为同一个等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样本7460份。样本分布详见表1。

一、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基本状况

网络社交工具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社交体验和更便捷的社交服务。合理地使用网络社交工具,不仅是对成年人的要求,更是对未成年人的要求。本研究重点聚焦未成年人经常使用的微信基本功能、内嵌在微信中的内容创作平台视频号以及微信的青少年模式,了解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基本状况。

(一)超六成未成年人有自己的微信號,没有手机、家长不让用是未成年人不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

调查发现,有专属微信号的未成年人占比63.3%,过去曾有过微信号但现在没有的比例为6.5%,30.2%的未成年人没有微信号。如图1所示,没有手机是未成年人不使用微信的首要原因(61.9%),其次是家长不让用(48.1%),也有一成多未成年人选择使用QQ、短信、电话等代替微信进行社交。而不安全、不可靠,费时间,朋友都不用,手机不支持,费流量等因素占比较低。

(二)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是社交和学习

未成年人使用微信主要是为了方便沟通(86.5%),这说明微信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其次是为了看学校的作业和通知,所占比例也近六成。可见,微信也是未成年人完成学业安排的重要工具。选择“大家都用”的比例近三成(29.8%),意味着身边人、同伴影响着未成年人对微信的选择,本质也是为了方便沟通。看朋友圈、获取资讯分别为25.8%和20.3%(见图2)。这说明沟通、社交、完成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是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

(三)未成年人主要使用微信的社交功能。中学生使用微信支付功能更多,小学生使用通话功能更多

微信的功能较为丰富,包括通信、社交、支付、资讯、直播、视频等。如图3所示,未成年人经常使用的微信功能排在首位的是信息或语音,占比八成以上(82.5%)。其次是视频通话或语音通话功能,占比超过六成(61.7%)。从这两个占比超过半数的结果来看,未成年人更多使用的是微信的社交功能。此外,也有四成多未成年人使用朋友圈功能(43.8%)。看朋友圈是了解朋友、与朋友社交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其功能也体现了社交属性。

如表2所示,学段比较发现,差异最大的是微信支付功能,高中生比初中生高约13百分点,初中生比小学生高约28百分点;其次是微信红包功能,高中生比初中生高约4百分点,初中生比小学生高约17百分点。这说明相对于小学生,高中生、初中生能更加自主地支配零花钱。在使用朋友圈功能上,高中生比初中生高约7百分点,初中生比小学生高约9百分点;在使用公众号功能上,高中生比初中生高约4百分点,初中生比小学生高约6百分点。而小学生使用视频通话或语音通话的比例最高(69.6%),比初中生高约4百分点,比高中生高约13百分点。可见,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功能与他们的成长需求密切相关,初中生和高中生独立生活能力更强,有更丰富多元的社交、表达、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使用微信各种功能更多,更易成为深度用户。

(四)近半数未成年人使用过微信的视频号功能,多数未成年人对微信视频号持肯定态度

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很多未成年人成为其忠实用户。微信视频号作为内嵌的短视频,也吸引了部分使用微信的未成年人。而且,视频号内嵌于微信中,既易与微信用户深度粘连,也易被家长等监护人忽视。调查发现,偶尔使用微信视频号的未成年人比例为33.1%,有时使用和经常使用的比例分别为9.4%和5.5%,合计48.0%,接近半数。有52.0%的未成年人没有使用过视频号功能。这说明虽然微信中内嵌了视频号这一短视频或直播功能,但半数以上未成年人并未使用。

使用视频号功能的未成年人中,近七成(66.2%)每天使用时长在20分钟以内,使用时长为20~40分钟的占比近两成(19.3%),40~60分钟的占比为6.9%。仅有7.6%的未成年人每天使用视频号超过60分钟。这说明多数未成年人每天使用视频号的时间不长。我国目前尚未出台对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时长的明确规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青少年模式下均限制为40分钟。

如表3所示,多数未成年人对微信视频号持肯定态度。71.8%的未成年人赞同“看视频号能缓解压力”,在众多观点中占比最高;其次是赞同“视频号内容时尚有趣”“看视频号能增长知识”的观点,赞同比例分别为65.3%、62.7%,有57.0%的未成年人赞同“看视频号让我更了解朋友”。赞同这些正向观点的未成年人占比均超过半数,说明未成年人认为视频号能起到减压、娱乐、丰富知识、促进交往的作用。但是,也有两成多未成年人认为看视频号导致多花钱(23.2%), 四成多(41.5%)认为看视频号导致学习做事效率低,四成多(45.9%)认为看视频号浪费时间,也有四成多(46.1%)担心用视频号会导致信息泄露,三成多(35.6%)认为视频号缺乏特色。

(五)逾七成未成年人知道微信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四成未成年人开启了青少年模式

调查发现,以社交功能为主的微信推出青少年模式后,有七成多(71.3%)未成年人表示知道,还有近三成(28.7%)表示不知道。在知道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中,已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只有40.0%,半数(50.8%)没开启青少年模式,还有近一成未成年人(9.2%)表示“开过,后来关了”。

如表4所示,群体比较发现,高中生(72.7%)对青少年模式的知晓度略高于小学生(71.5%)和初中生(69.2%),农村学生(74.2%)略高于城市学生(69.4%)。没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中,高中生、城市学生更高。可见,虽然高中生知道青少年模式的比例较高,但是没开启的比例也较高。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小学生、农村学生更高。差异最大的是学段比较,开启青少年模式的高中生比小学生比例低近26百分点。

(六)逾七成未成年人认为青少年模式最有用的功能是限制时长,其次是设置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

由图4可见,未成年人认为青少年模式最有用的功能是限制使用时长,占比七成多。其他依次是设置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64.1%)、限制搜索或观看某些内容(53.5%)、限制登录时间(52.0%),以上各项占比均在半数以上。认为限制摇一摇、同城交友等功能有用的比例最低,仅三成多,这可能是因为未成年人较少使用类似功能。

(七)超过七成未成年人表示愿意家长对其微信开启青少年模式

调查发现,七成多未成年人(75.6%)表示“我愿意家长给我开青少年模式”,近七成(69.0%)赞同“所有平台都应有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提醒”。由此可见,多数未成年人接纳开启青少年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保护未成年人。但是,实际上监护人为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较低。作为监护人,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意识,及时给未成年子女开启青少年模式。

表5数据也显示,青少年模式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例如,四成多未成年人认为“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单调”(44.4%)、“青少年模式下微信功能太少”(45.0%),三成多认为“总跳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提示很烦”(39.9%)。可见,现有的微信青少年模式尚需大力完善,才能使未成年人更愿意主动接纳和使用青少年模式。

二、生活状况对未成年人使用微信基本功能的影响

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社交等与微信等网络社交产品有着更多联系。探索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網络社交产品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引导未成年人在互联网时代健康社交、安全成长。

(一)未成年人学习成绩和负担对其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

本次研究请受访者自我报告其学习成绩在班级的大致位置以及自我感受到的学习负担程度,进而了解未成年人学习成绩和负担对其微信使用情况的影响。

1. 成绩好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频率更低,成绩差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频率更高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学习成绩水平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频率存在显著差异(χ2=56.562, p<0.001, df=8)。在自评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中,“每天用好多次”的比例更高(27.5%),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这一比例为17.0%,相差超过10百分点。这说明成绩好的学生使用微信的习惯更合理有度。

2. 成绩好的未成年人每次使用微信视频号的时间较短,成绩差的未成年人每次使用微信视频号的时间较长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学习成绩水平的未成年人使用视频号的时长有显著差异(χ2=38.277, p<0.001, df=10)。如表6所示,自评成绩中等以上的未成年人每次使用视频号20分钟以内、20~40分钟的比例均更高,二者合计88.7%,而成绩中等以下的未成年人每次使用视频号20分钟以内、20~40分钟的比例合计77.5%,相差11百分点。反之,自评成绩中等以下的未成年人每次看视频号40~60分钟、60~120分钟及120分钟以上的比例更高,三者合计22.5%,而成绩中等以上的未成年人这三项合计比例为11.2%。这说明成绩好的未成年人使用视频号时能理性控制时长,成绩不好的未成年人使用时间更长 。

3. 成绩好的未成年人更喜欢看知识教育类视频,成绩差的未成年人更喜欢看游戏动漫类视频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学习成绩水平不同的未成年人喜欢的视频类型有显著差异(χ2=68.181, p<0.001, df=20)。如图5所示,差异最大的是知识教育类视频,成绩中等以上的未成年人比成绩中等以下的未成年人多近14百分点;其次是励志奋斗类视频,成绩中等以上的未成年人比成绩中等以下的未成年人多近11百分点;再次是游戏动漫类视频,成绩中等以下的未成年人比成绩中等以上的未成年人高6百分点以上(见图5)。

4. 成绩好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高,成绩差的未成年人没开启和开启后又关闭的比例更高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学习成绩不同的未成年人是否开启青少年模式有显著差异(χ2=36.349, p<0.001, df=4)。由表7可见,成绩中等以上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为45.0%,比成绩中等的未成年人高5百分点以上,比成绩中等以下的未成年人高约14百分点。可见,成绩好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比例更高,而成绩差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比例较低。

没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成绩中等以上的比例为47.3%,成绩中等以下的比例为57.5%,相差超过10百分点;开过青少年模式后来又关了的未成年人,成绩中等以下的比例最高(11.7%),其次是成绩中等的比例(9.4%),成绩中等以上的比例最低(7.7%)。这说明成绩不好的未成年人使用青少年模式比例低于成绩中等及以上的未成年人。

5. 学习负担重的未成年人有微信的比例更高,用微信时间更长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对学习负担轻重感受不同的未成年人在是否有微信方面有显著差异(χ2=101.011, p<0.001, df=8)。由表8可见,在感觉学习负担很重的未成年人群体中,有微信的比例为71.5%,没有微信的比例为22.9%;在学习负担比较重的未成年人群体中,有微信的比例为70.6%,没有微信的比例为21.9%。这两个未成年人群体有微信的比例均占七成以上。而學习负担很轻的未成年人有微信的比例为58.5%,没有微信的比例为35.8%;学习负担比较轻的未成年人有微信的比例为59.3%,没有微信的比例为32.5%。这两个群体有微信的比例均不足六成。学习负担很轻与学习负担很重的两个群体有微信的比例相差13百分点。以上数据说明,学习负担重的学生用微信的比例更高,学习负担轻的学生用微信的比例更低。

6. 学习负担轻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高,学习负担重的未成年人不开启的比例更高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对学习负担轻重感受不同的未成年人在是否开启青少年模式方面有显著差异(χ2=30.939, p<0.001, df=8)。由表9可见,学习负担很重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最低(32.0%),学习负担很轻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最高(43.5%),二者相差超过11百分点;反之,学习负担很重的未成年人没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55.6%)高于学习负担很轻的未成年人(50.0%),二者相差近6百分点。

(二)未成年人人际交往情况对微信使用情况的影响

人际交往对人们的认知、心理、行为等往往具有一定影响,也影响着一个人的网络行为。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的人际交往情况如是否有朋友、是否有人说心里话等对使用微信的行为均有显著影响。

1. 经常感觉缺少朋友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频率更高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对缺少朋友感受不同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次数有显著差异(χ2=31.401, p<0.01, df=12)。由表10可见,经常感觉缺少朋友的未成年人每天用好多次微信的比例比“几乎没有”这种感受的未成年人多6百分点以上。可见,经常感觉缺少朋友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更频繁。

2. 经常感到缺少朋友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视频号时间更长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对缺少朋友感受不同的未成年人在每次使用微信视频号的时长方面有显著差异(χ2=26.067, p<0.01, df=12)。由表11可见,几乎没有“缺少朋友”感受的未成年人,每次使用视频号在20分钟以内的比例最高(68.9%),而每次使用视频号40分钟以上的比例最低。反之,经常有“缺少朋友”感受的未成年人每次使用视频号120分钟以上的比例最高(5.8%)。

3. 经常感到缺少朋友的未成年人更喜欢看游戏动漫类视频,很少有这种感受的未成年人更喜欢看励志奋斗类视频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感到缺少朋友程度不同,喜欢的视频类型也有显著差异(χ2=58.747, p<0.001, df=30)。经常感到缺少朋友的未成年人更喜欢看游戏动漫类视频,均比很少有、偶尔有这种感受的未成年人高9百分点以上。而偶尔有、很少有缺少朋友感受的未成年人更喜欢看励志奋斗类视频,分别比经常有这种感受的未成年人高13、10百分点以上(见图6)。

4. 经常感到缺少朋友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最低,没开启的比例最高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未成年人对缺少朋友的感受程度不同,其是否开启青少年模式有显著差异(χ2=24.049, p<0.01, df=6)。表12数据显示,经常感到缺少朋友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最低(34.0%),比几乎没有这种感受的未成年人低8百分点以上;经常感到缺少朋友的未成年人,没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最高(56.9%),比几乎没有这种感受的未成年人高7百分点以上。

5. 将网友作为心里话倾诉对象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频率高,将父母、老师作为倾诉对象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频率低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日常生活中倾诉对象不同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频率存在显著差异(χ2=1389.708, p<0.001, df=28)。如表13所示,在每天使用好多次微信的未成年人中,愿意将心里话跟网友交流的比例最高(34.8%),其次是跟其他人说心里话(26.2%),排在第三位的是跟谁都不说(24.7%)。可见,平时有心里话愿意跟网友说或者跟谁都不说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频率更高。其中,心里话跟网友说的未成年人每天多次使用微信的比例高出向爸爸妈妈倾诉的未成年人近16百分点,高出向老师倾诉的未成年人近17百分点。

6. 心里话跟网友说的未成年人更喜欢游戏动漫类视频,跟老师说的未成年人更喜欢新闻热点类视频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未成年人心里话的倾诉对象不同,喜欢的视频类型有显著差异(χ2=943.939, p<0.001, df=80)。平时有心里话跟网友说、跟谁都不说的未成年人看游戏动漫类视频的比例更高,比有心里话跟父母说、跟老师说的未成年人均高20百分点以上。看新闻热点类视频上,跟老师交流多的未成年人比跟谁都不交流的未成年人高17百分点(见图7)。

7. 心里话跟谁都不说或者跟网友说的未成年人不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最高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未成年人日常说心里话的对象不同,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情况也有显著差异(χ2=29.741, p<0.001, df=14)。经常跟爸爸妈妈、老师、祖辈说心里话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高,均在半数左右;而经常跟网友说心里话或者跟谁都不说的未成年人,没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高,两者均在六成以上(见表14)。这说明,如果未成年人的心里话无处可诉,或者只能跟网友说,他们往往不想开启青少年模式。

(三)未成年人休闲生活状况对其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

1. 经常感到没时间休闲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更频繁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对“没时间休闲”感受不同的未成年人日常使用微信的频率存在显著差异(χ2=46.336, p<0.001, df=15)。经常感到没时间休闲的未成年人日常使用微信频率更高。其中,每天用好多次的比例为24.6%,与“偶尔有”这种感受的未成年人相比高7百分点以上(见表15)。从数据看,“几乎没有”与“经常有”这种缺乏休闲时间感受的未成年人在微信使用频率上接近,尤其是每天使用好多次的情況。这说明无论是家长的教育措施还是孩子的休闲时间等,都应“恰到好处”,犹如过度宽松就是放纵一样。如果孩子的休闲时间非常充裕,极少存在没时间休闲的情况,而孩子又没有养成良好的休闲习惯时,就会出现频繁使用各种网络产品的情况。

2. 经常感到没时间休闲的未成年人使用视频号时间更长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对“没时间休闲”感受不同的未成年人每次使用视频号的时长有显著差异(χ2=28.843, p<0.01, df=15)。几乎没有“没时间休闲”感受的未成年人每次使用视频号20分钟以内的比例最高(69.0%),经常有这种感受的未成年人每次使用120分钟以上的比例更高(4.8%)(见表16)。

3. 经常感到没时间休闲的未成年人更喜欢游戏动漫类视频,很少有这种感受的未成年人更喜欢励志奋斗类视频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对“没时间休闲”感受不同的未成年人观看视频号的内容有显著差异(χ2=76.591, p<0.001, df=30)。经常感到没时间休闲的未成年人喜欢看心灵鸡汤、实用技能、游戏动漫类视频,其中差异较大的是游戏动漫类,比偶尔有这种感受的未成年人高9百分点以上。偶尔感到没时间休闲的未成年人喜欢看励志奋斗、新闻热点、知识教育类视频,尤其是知识教育类,比经常有这种感受的未成年人高12百分点(见表17)。

4. 经常感到没时间休闲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低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对“没时间休闲”感受不同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情况有显著差异(χ2=22.890, p<0.01, df=6)。如表18所示,经常感到没时间休闲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较低(34.8%),而几乎没有这种感受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最高(43.0%)。同样,经常感到没时间休闲的未成年人没有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较高(53.7%),比几乎没有这种感受的未成年人(49.3%)高4百分点以上。

三、研究结果讨论

2022年11月3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较2020年提升了1.9百分点[10]。随着未成年人触网率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与出台,关于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种互联网产品不断创新迭代,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互联网产品也越来越多。在网络保护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发现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特点与机理,从而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和已有相关研究相比,本次研究对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基本特征与状况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与刻画,如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时长、目的、功能等,深入研究了内嵌于微信的视频号、青少年模式的使用特征。而且,结合未成年人的生活状态,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亲子沟通、休闲状况等进行了探讨。综合本次调查的结论,有以下几点值得进一步讨论与关注。

第一,未成年人使用微信较普遍,并且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使用习惯与网络风险。例如,有的未成年人每次使用微信或者视频号时间较长,也有的未成年人观看视频号内容时不想看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还有三成多未成年人不喜欢开启青少年模式。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未成年人的在线学习方式、网络游戏行为、网络阅读内容、使用短视频时长,还需对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及安全性给予高度关注。

第二,未成年人通过微信渠道使用衍生产品的行为尚未得到更高关注。未成年人使用微信时,也会使用其衍生产品,例如视频号以及搭载在微信中的各类小程序等。尤其是视频号,发挥着帮助未成年人缓解压力、增长见识、了解朋友的重要功能。但是,也有部分未成年人在视频号上消磨了更多时间,存在不当使用行为。因此,我们既要理解未成年人的娱乐与休闲需求,更要关注未成年人的发展需求,讓有意思与有意义更好地结合。

第三,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社交产品的青少年模式需进一步完善。研究发现,七成未成年人知道微信推出的青少年模式,但是只有四成未成年人开启了青少年模式。可见,未成年人对微信青少年模式的了解与使用均不充分。这也意味着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尚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第四,网络时代家长的教育素养尚需大力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11]但是调查发现,家长在孩子使用微信的管理上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有两成多家长很少对孩子使用微信进行管理,即使加以管理,也大多使用规定和提醒的方式,常常表现为对孩子的唠叨。这说明家长的管理方法比较单一,大多以说教和规定为主,告诉孩子不许做什么较多,较少告诉孩子能做什么,善于使用青少年模式这一未成年人保护工具的家长更少,对孩子的网络使用过程进行监督、能与孩子同乐的比例更低。

第五,学习成绩、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休闲状态等不同的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社交产品的行为也有显著差异。感到学习负担重,与网友沟通多、与家人沟通少,缺少朋友,缺少自主休闲时间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等在线社交产品的行为更缺乏合理性、不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更多。从这些影响因素可以看出,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产品时表现出来的不当行为,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的学习、交往、休闲、沟通状况和微信使用行为给予更多关注,从而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四、促进未成年人合理使用在线社交产品的建议

(一)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在线社交习惯,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在线社交已成为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形式。家长、教师等成年人要认识到在线社交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与载体,要了解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规律与机制,也要理解和接纳未成年人的在线社交需求,注意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在线社交习惯。同时,家长和教师要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发挥未成年人的主体意识,使未成年人自觉重视个人信息安全,养成健康的网络社交习惯。

(二)关注未成年人发展需求,打造传递主流价值观的新场域

视频号既是视频化的朋友圈,又具有比朋友圈更强的传播功能。而且,视频号与公众号打通了壁垒,当我们看朋友圈时会看到视频号,看到视频号时会直接链接公众号,使内容得到更精准的传播。而且,视频号的内容推荐以社交推荐机制为主,当人们看微信朋友圈时会发现朋友的视频号,或者因朋友看了视频号的某一内容,自己也会收到提示或被吸引而主动去看这一内容。这种内容的推荐机制就是以社交机制为主的推荐方法。如何根据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位与创新,从而在内容上进行更精准的分层与引流,使视频号内容更好地契合未成年人发展的完善方向。在视频号的内容建设上要拉近与未成年人的距离,使用适合未成年人的语言。例如,共青团中央在微信视频号建设上采取了“内容姓政、表达姓网”的策略,如《“摸鱼”结束,雪容融终于要上班了》等内容,深受青少年喜欢[12]。此外,平台方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助力内容监管,给未成年人推荐更适合的内容,同时避免信息茧房带来的弊端,使视频号既成为青少年释放压力、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休闲与学习工具,又成为“双减”背景下培养未成年人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传播正向价值观的新场域。

(三)丰富青少年模式的内容与功能,研发在线社交类青少年模式

未成年人对青少年模式的反应不仅体现在微信上,音视频平台、游戏平台、数字阅读平台上的青少年模式也不太受未成年人欢迎,这是因为目前青少年模式从定位到功能、内容等都比较模糊、粗放,缺乏精准化与精细化设计,不能很好地满足未成年人的需求。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中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比例为 48.2%,给孩子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家长比例为 47.3%[10]。但是,现有的青少年模式整体上与未成年人需求之间的契合不足。青少年模式应有不同的定位与功能,在内容上更加精准地服务未成年人。因此,建议以未成年人需求为核心,既要以年龄为单一标准的划分方式,同时又要遵循青少年利益优先的原则,构建更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池[13]。

(四)提升家长的网络保护能力,建设“一站式”亲子网络使用管理平台,为家庭提供便捷的管理服务

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对家长以及其他监护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现实中很多家长常常感到管理乏术甚至无能为力,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对孩子进行管理更有效。也有的家长推卸监护责任,认为学校或者平台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因此,建议学校、民间机构、企业等通过家长课堂、家校合作、服务平台或管理工具等为家长赋能,使家长增强保护意识,提升保护能力。同时,也要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一站式”亲子网络使用管理平台,使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媒介素养能力的家长都能“手到擒来”。

(五)关注未成年人的线下生活,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长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14]。这说明家庭也需要承担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责任。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家庭与未成年人的生活联系更紧密,如孩子的学习、玩耍、运动等。家庭也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环境,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学习习惯、休闲方式等。 建议家长和教师等成年人在关注未成年人在线社交产品使用的同时,更要关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困惑与困难,尽量为未成年人提供具体的、针对性的帮助。例如,减轻未成年人的学习负担,不要把成绩作为评价未成年人的唯一标准。在做好保护与促进发展的同时,给未成年人赋能,使未成年人学会自我保护,合理使用网络,成长为自主的、理性的、创新的网络一代。

【参考文献】

[1] 吴紫秋,吴紫鹏.用微信公众平台助力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8(01):196.

[2] 王萍.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7(05):41-42.

[3] 沈珊萍.巧用微信,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对话水平[J].华夏教师,2017(09):33-34.

[4] 乔万虎.微信群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2(01):108-109.

[5] 杨志军,吕翠莲,罗金萍,等.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中小学生作业辅导模式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4):18-21.

[6] 郭山.少年儿童家庭教育服務中微信智能技术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20(11):51-52.

[7] 刘子嘉.微信与少儿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6(16):109-110.

[8] 杨清琴.基于微信的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推广研究[J].兰台内外,2020(01):55-56.

[9] 古楠.未成年人微信、微博运用状况[J].北京青年研究,2016(02):29-36.

[10] 陈凤莉.《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布[EB/OL].(2022-12-01).http://news.youth.cn/gn/202212/t20221201_14168436.htm.

[1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EB/OL].(2020-10-18).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8/content_5552113.htm.

[12] 郝晓丽.“共青团中央”微信视频号传播实践分析[J].新兴传媒,2022(22):48-50.

[13] 李雅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视阈中的青少年模式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1(04):64-72.

[1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3/content_5644501.htm.

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ve of instant social products, WeChat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inors and adults, and also between peers, which has been frequently used like online games, short videos and online learning. Most minors have their own WeChat account, which is mainly used for social purposes, but they also enjoy the entertainment functions. The rich content in video accounts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minors to broaden the horizon and increase knowledge,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risks.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lifestyle of minor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behavior of using WeCha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minors of using WeChat in a  reasonable manner, pay attention to their life needs, improve the content and function for the WeChat youth model, enhance adults awareness and ability to protect minors, and also enhance their self-protection ability.

Keywords: Minors; Online Socializing; WeChat; Video Account; Adolescent Model

(责任编辑:王润洁)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微信
微信
微信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审判实证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