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歌曲历史流变与当代传播

2023-07-23 09:51:36李冬梅
音乐生活 2023年6期
关键词:琴歌歌诗乐歌

当我们把古典诗词歌曲及其发展过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古典诗词歌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诗词文学、舞蹈、古琴密不可分。在经历过乐歌、歌诗、声诗等发展变化后,盛行于宋朝的词调歌曲成为古典诗词歌曲发展的最高峰。此后,随着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审美发生改变,一部分古典诗词歌曲融合戏曲艺术得以发展,另一部分则坚定地以琴歌的方式存在。直到西方音乐传入我国,声乐艺术歌曲逐渐被国人接受,以古典诗词为词而创作的一些近代艺术歌曲,赋予古典诗词歌曲以新生。在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大潮中,大量以古典诗词为创作元素,或者直接以整首古诗词为歌词,谱上各种风格音乐的现代声乐作品层出不穷,丰富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呈现方式。

探寻古典诗词歌曲的历史流变,可以从文学的发展史中找寻踪迹,可以从古籍文献中查找与音乐相关的记载,也可以从一些古琴谱、琵琶谱、笛谱、词谱、曲谱中直接找论据。本文溯源寻芳,选取古典诗词歌曲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艺术形式分别加以论述,呈现出古诗词歌曲发展沿革,以便更好地传播古诗词歌曲。

一、先秦乐歌

追溯古诗词歌曲的源流,首先会想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收录了流传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之间的305首诗歌。《诗经》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编辑的,儒家崇尚诗乐礼教,“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1]可见《诗经》所有作品都可配乐歌唱,孔子编《诗》意在为教授学生六艺之中的诗、乐二项整理教材。故朱熹说:“诗,古之乐也,亦如今之歌曲。”所以,《诗经》名之为诗,实皆是歌,是第一部音乐文学集。

《诗经》“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以《诗经·周颂》中收录的《武》《酌》《赉》《般》《时迈》《桓》为例,此六首乐歌分别是六代乐舞之一《大武》的六个乐章。六代乐舞都是诗乐舞一体的表演形式。《大武》以手持武器表演的战舞为主,配合叙述性乐歌和烘托雄浑气势的乐歌,概括而真实地表现了周人灭商,而后天下大定的整个过程。据说是周公旦在武王克商后制礼作乐,以礼乐之教,教化人民,以定天下。周公对前朝乐舞加以集中、整理、规范成一个整体,作为国家的礼制,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并对它们的演出仪制、祭祀对象、服饰道具、乐歌宫调和舞者身份、演出场合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见,《诗经》中的一些乐歌,可能来自更久远的上古。这回荡于天地间的历史遗音赋予古诗词歌曲古雅深厚的底蕴。

现存《诗经》只有文字并无乐谱或其他奏唱标记,我们无从知晓当时人怎样演唱这些乐歌。非但现代人不知道,与孔子编诗相差约300年的汉代人也已不知道怎样唱。《汉书·艺文志》:“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2]音乐是时间艺术,随时变易,新声既起,旧乐即难保存。古代又无录音技术,即使是樂师们父子师徒相授受,能传其节奏与仪式,也不知其意义。久而久之,便连音声节奏都难以保存了。

二、乐府歌诗

《诗经》上承周朝雅乐,下启汉魏以降各皇家礼仪用乐,虽然里面的歌诗到汉代只有5首还在传唱,但是汉以降各王朝倒是保留了宫廷礼乐的制度,雅乐一直都有,乐歌一直都唱,只是词与调都改变而已。《汉书·礼乐志》:“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今汉郊庙诗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调均,又不协于钟律,而内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3]建立乐府,管理日益流行的新兴俗乐,广泛吸纳民间歌谣入乐,创制新声,为贵族文人的诗歌配乐演唱,乐府歌诗以欣欣然的态势气候渐成,并一路走向盛唐。

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现存最早的乐府诗总集,也是一部收罗汉魏至五代乐府诗最完备的著作。同一曲调的诗歌按照本辞在前,入乐所改在后的顺序编排,每一曲调又有解题,对它的源流、内容作有精当详实的论述。故此书是考察乐府流变的渊薮。[4]《乐府诗集》根据来源和用途的不同,将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其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多集中在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和汉代郊祀歌、铙歌。相和歌和杂曲歌都是汉代俗曲,音调源自民间,歌唱时“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5]所以被称为相和歌。先秦乐歌主要以金石为主要乐器,金石音色单调节奏缓慢,不比丝竹灵活多变,表情达意更贴近人心。所以,自此,古诗词歌曲的音乐风格开始丰富起来。《乐府诗集》里面只有歌词没有明确的现代意义上的乐谱。不过,从乐府诗的诗题、题解和残存的注释可知此歌词入乐配什么调的音乐,有几个乐章和乐章的音乐形式。如《乐府诗集》第二十八卷相和曲《陌上桑》,诗题《陌上桑》;题解:歌瑟调,古辞《艳歌罗敷行》;三解;前有艳歌,曲后有趋。关于乐府诗的音乐,《隋书·音乐志》有记录“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以来旧曲。乐器形制,并歌章古辞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6]清商乐曲是汉魏六朝乐府诗的主要音乐曲调,其流传变化承载了乐府歌诗的发展经历。

汉初俗乐兴起,清新灵动的音乐带动了乐府诗的发展,建安时代文人热衷于利用这种艺术形式来叙事抒情,把乐府诗从娱乐宾客的歌曲上升到一种诗体,成为文人抒发感情的主要文学形式,乐府歌诗因此由俗而雅。北魏是第一个建立乐籍的朝代,乐人在编入籍,专门从事音乐创作与表演,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音乐的发展,北朝乐府歌诗形成质朴刚健的艺术风格。伴随着晋室南迁,清商旧曲与南方原有民歌吴声西曲相结合,形成了耳目一新的清商新曲。江南生活多富裕,人们思想比较自由,吴声歌和西曲歌多是热情洋溢的情歌,使得清商新曲形成缠绵曲折、清丽婉转的艺术风格。可以说,雅化的清商旧曲分别与南北音乐相结合后重新换发精神,生出质朴刚健的北方歌曲和委婉旖旎的南方歌诗。不论音乐风格有什么不同,歌词本身愈发简洁凝练,情挚意深,与现在的古诗词歌曲体制逐渐接近,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艺术特性使乐府歌诗更富有活力,以《白头吟》为例,流转两千年,至今还被谱上新声广为传唱。

三、词调歌曲

最初的曲子词取材宽泛、格律随意,由于一代代文人的引用和规范,到宋朝初期,曲子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格律,演变成一种优美的文体——宋词。对宋词在音乐语境中称乎是词调歌曲或词调。词调歌曲在当时流传有多么广泛可从“井水饮处皆歌柳词”而得,仿佛唱词调是宋人人人可知可会的文化娱乐活动。不但普通民众喜欢,苏轼、辛弃疾等文人大家更是大力拓展词境,将词的创作提升到结合现实,怀古悼今,表达政见的层面,宋词成为中国诗词艺术的又一座高峰。《全宋词》中就辑有两宋的词人达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其词作将近两万首。“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文思水穷云起,言有尽而意无穷,或清新明快、贴切自然,或流利含蓄、寓意深婉。句句声韵和谐,唱叹传神,尽显词人的巧思深情。

宋代科技文化都很发达,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完善,为我们保留下很多精美的宋版書,其中包括一些带有乐谱的词调。人们通过掌握工尺谱,终于知道古人是怎样唱诗词的。词调歌曲的体裁主要分令、引、慢等。“引”从唐大曲中“中序”开始的部分,即歌唱开始的引子。傅雪漪谱曲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首句既体现出“引”的特点。令,为唐大曲“破”部分节奏欢快的曲调,一般以流行的时令小曲为旋律即兴填词而得名,是词调歌曲中形式最简单,结构短小的歌曲。如《小梁州》即是轻巧流畅的一首小令。慢,即慢曲,一般篇幅较长,善于表现抒情内容。如姜夔的自度曲《长亭怨慢》。词调的创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依照原有曲调填入符合叶韵格律的词,另一种是自创新词并谱曲。南宋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是当时有名的词人、音乐家,留有一部《白石道人歌曲》集传世,里面的歌曲都配有工尺谱,对于研究宋古诗词歌曲和唐宋以来的音乐都非常重要。

四、琴歌

在古代诗词歌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琴歌一直是其中一个重要而又相对独立的部分。琴歌是指用古琴伴奏,自弹自唱的一种艺术歌曲。古代文献里关于“抚琴而歌”的记录,最早可追溯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7]《乐府诗集》中“琴歌曲辞”类歌诗的题解有关于最早的琴歌《神人畅》为尧帝所作,《箕子操》《采薇操》为商之旧臣们所作等记录,虽然都是传说,但是从曾侯乙墓出土的五弦琴,以及《史记》中关于《诗》三百孔子皆弦歌之,可以得知在春秋时期人们的认知里,边弹古琴边歌唱已经出现在商周时期贵族们的生活中。最早的一部关于古琴的音乐典籍是汉末蔡邕编写的《琴操》,里面收集的50多首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琴歌,其中有歌诗五首出自《诗经》,这从另一个角度佐证汉之琴歌是对《诗经》弦歌的传承。

为什么说琴歌是相对独立的诗词歌曲?早期的琴歌都是帝王为敬天事神所作,然后是商周时期的王公大臣为祈福或抒情所作,到“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春秋之时,琴一直具有礼器雅器的尊贵身份。后来琴下沉至民间,成为文人的修身雅器,琴歌才变得越来越普遍,“左琴右书”成为文人的标志。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琴与歌始有分离。古琴作为独立演奏的乐器在表现内容和演奏技法方面都有创新与发展,但是仍然是作为文人管理行为心性的修身雅器,不是供人欣赏娱乐的表演乐器。琴歌的内容也丰富起来,两汉时诞生了著名的《凤求凰》《胡笳十八拍》等有叙事性质的作品。但是琴歌的主要创作者仍然是贵族文人,如嵇康、阮瑀、鲍照、沈约等,他们都是精通音律善弹古琴的文学家,都有精彩的琴歌传世。一直到明清之际,琴歌都秉承文人音乐的特性,唱词文雅、音乐清远,体现出清幽雅静平和的审美特点。

五、 古典诗词歌曲的当代传播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各种新旧思潮相互交流碰撞,传统文化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守旧一派看戏听曲,开明达人听西洋乐看文明戏,曾经文人音乐的重要代表——古诗词歌曲,一度衰落到无人问津。随着交流的深入,东西方音乐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其中包括以古代诗词名篇为歌词,用西方作曲技法为其谱曲而成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这种新兴的歌曲,其旋律和声节奏的发展变化都与词牌子相对稳定的旋律节奏模式截然不同。这也是现代古诗词歌曲与古代诗词歌曲最大的区别。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更强调音乐性,用音乐的发展变化营造诗词的意境、表现诗词的内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花非花》等。虽然歌词内容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名篇,但是音乐的创新使古诗词艺术歌曲已发展成新的音乐种类。同时,因为音乐的不同,需要表达的音色也不同于以往的清亮平和雅致,歌声明显增加了共鸣,变得更立体更富有律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自力更生的精神引导艺术家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古老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在黎英海、傅雪漪等音乐家的共同努力下,20世纪80年代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代表性作品有《枫桥夜泊》《阳关三叠》《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这些作品在借鉴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突出本民族音乐语言的特征,歌曲明显更具有传统音乐的旋律特征,五声音阶五声调式,更能传递古诗词歌曲的古朴清幽,实现文雅与现代审美的重合。演唱上因为选用适合作品音乐风格的音色,歌声也相对回归到民族化的审美习惯。

进入21世纪,科技的巨大进步为古典诗词歌曲的创新发展和传播带来多种可能。例如,将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可以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2016年央视制作《中国诗词大会》,令人们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古诗词特有的节奏韵律极富歌唱性,从诞生起就离不开唱诵,重新学习古诗词活动自然带动了唱古诗词歌曲的热情。2018年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更是将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型,创新性发展。节目确实起到作用,《苔》《青玉案元夕》等古诗词歌曲不断被翻唱。人们对唱古诗词歌曲不再陌生,以古诗词为歌词的歌曲逐渐增多,以唱古诗词歌曲为主要表演内容的音乐会也越来越多。

纵观古诗词歌曲的发展变化,虽然其音乐文学体裁、格律,音乐的形式、内容等,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现出不同的艺术样貌,但是用简洁文雅的辞藻描绘丰富的意境、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寄予理想的艺术追求,使其一以贯之地保持着古韵悠远、文雅有节的艺术风格。当今社会,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古诗词歌曲正是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古风神韵的艺术形式,凝聚着的中华民族崇高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而越来越受欢迎。创新古诗词歌曲表演形式,一定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勇于探索,通过音乐艺术的再创造赋予古诗词歌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唱响千年雅音,再续歌诗之美。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古典诗词歌曲演唱与当代传播研究”(LJKR0493)的研究成果。

注释:

[1]【汉】司马迁:《史记》(节选)张大可解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第152页。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1711-1712页,第1043-1071页。

[3]同上。

[4]王运熙:《汉魏六朝乐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

[5]【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仓阳卿校:《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94页。

[6]【唐】魏徵等撰:《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出版社2020年版,第408页。

[7]【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乐记》吕友仁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3页。

李冬梅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李欣阳)

猜你喜欢
琴歌歌诗乐歌
张桂光录商承祚句
岭南文史(2023年2期)2023-09-15 09:55:18
琴歌纵说
中国音乐(2022年3期)2022-06-10 06:27:34
寄秋声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琴歌研究述评
歌诗达塞琳娜号与钻石公主号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措施的对比及启示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变革抑或回归:重思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主义倾向*——从鲍勃·迪伦凭“歌诗艺术”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谈起
文献记载与琴歌历史发展
丝路艺术(2018年10期)2018-04-02 02:16:28
《弦歌雅韵》中琴歌吟唱的技法探究
北方音乐(2018年24期)2018-02-19 02:59:18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