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玉栋
乡镇干部身处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保持基层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说好“群众语言”,就是要修炼好“将上级党委政府的政治决定,转化为人民群众能够理解的政策话语”的功力;就是要会将“高大上”的政策理论知识,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然而,有少数乡镇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由此可见,“说话”是做好群众工作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笔者认为,乡镇干部在与群众沟通时,要说好“五种话”。
家常话。山珍海味不如家常便饭,因为家常便饭有温度、有情怀,更因为吃着舒坦,适合自己家人。“家常话”并非脱离实际的“空话”,更非自言自语的“独白”,而是你问我答的“双重唱”,是你说我懂的“交心话”。多说“家常话”,就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家里,多扎根基层、多走访调研、多倾听民声,在多下基层中存储交流的“原汁原味”。比如在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现群众生活痛点难点堵点时,要少点“官腔话”,多些家常话,多点换位思考、换位考量,让沟通更加顺畅、更显自然。家常话来自生活,虽然直白但贴近事物本质,通俗易懂且具有广泛的认同感。老百姓听不得虚头巴脑的语言,更不愿听“高大上”的训斥。乡镇干部只有“嘴里多吃些土”,才能说出让老百姓听得进的话。家常话正是乡镇干部嘴里的“土”,是拉近干群关系的“橡皮筋”。
大白话。“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讲好群众话,会说大白话,是乡镇干部的基本功。这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其中包含了村情民意、民族风俗、交流方式等内容,折射的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智慧,也是良好作风和谦虚品质的体现。“大白话”并非空洞无物、博人一笑的玩笑话,也非照搬照抄、生硬枯涩的官方套话,而是有说有笑的“唠嗑”,是顺民意、倾民心的“俗话”。多讲“大白话”,就是要多讲群众愿意听、经常听的话,多讲群众好理解、易接受的话。比如在进村入户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不妨多用一些乡音民谚、多加一些互动交流、多说一些土话方言,让高大上的宣讲更接地气、更入民心。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彼此之间的心理“篱笆”,让群众愿意和你说真话、心里话,能够信任你、走近你。
真心话。大道至简,简在求实。百姓心中有杆秤,群众自有明辨是非真假的眼睛。乡镇干部讲的话要有事实依据,实事求是地讲,用真心说真言。这就要求乡镇干部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掌握“求实”的正确方法,讲事实摆道理,切不可哄骗群众,否则将会激化干群矛盾、损害政府威信。“真心话”不是敷衍应付的迎合,不是借题发挥的投机,而是掏心窝子、发自肺腑的真办法、实决策。多说“真心话”,就要做到对群众关心在乎的焦点问题心中有数、对解决疑难杂症心中有谋,要回答人民之问、回应群众关切、回复百姓之忧。比如在解决信访、贫困、乡村治理等问题时,少点支支吾吾、少些拐弯抹角,多聚焦真现状、多谋划实招硬招、多解决真问题,唯此,才能真正赢民心、顺民意。
内行话。乡镇干部是“万金油”,什么事情、岗位都有可能做,这种情况下往往易造成“抓得多,瞎得多”的情况。这是因为对于某些业务不够精通、不够内行造成的。内行话让群众听起来会更有信服力,内行话可以更精确地将政策传递给群众。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只有内行话才能高效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并赢得百姓称赞。党和国家政策千条线,乡镇干部落实一根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创业就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民生保障等惠民政策多而广,乡镇干部只有熟悉政策、了解政策、掌握政策,把政策熟记于心,深入了解群众的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搭建牢固的党和群众连心桥,让政策不走样、不走过场,让党的政策落到实处,真真切切地解决好群众的困难。
黎侯镇党委领导入户开展“践行党的二十大,基层心声大家谈”大走访活动,听取走访对象对乡村振兴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鼓劲话。“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乡镇干部的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乡镇干部的只言片语都会让群众记在心间。乡镇干部要勤下村、多入户,把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记在心上,在群众谋发展时多想想法子、找找路子,在群众遇到困难时说说掏心窝子的话多暖暖心,在群众碰到挫折时说说发自肺腑的话多鼓鼓劲。因为,亲切的问候是春风,轻抚了群众的心,精心的谋划是春雨,滋润了群众的心,鼓劲的话是春日暖阳,温暖了群众的心,心里暖了,人就有了干劲。
古语有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此话程度虽然偏重,但却突出了说话的重要性。乡镇工作考验的是干部的能力与情怀,说好“五种话”既是能力的表现也是情怀的彰显。“五种话”讲得越好,越能说明干部的心是和百姓连在一起的;“五种话”讲得越对,越能得到百姓的信任与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