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殿君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偏关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紧扣“两个转型”,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数智赋能乡镇综合执法平台,实现平安法治联动、执法治理提能、基层发展见效”运转新模式。
偏关县作为全市综合执法指挥协调“一体化”平台建设试点县,按照要求将平安创建、基层治理、市域治理、“五安联创”、“法治山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疫情防控等6个方面要素纳入党建数“智”综合执法指挥协调“一体化”平台,构建“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问题发现机制,促使“智能发现”全面代替“人工巡查”,发挥了数“智”慧眼盯问题、指挥平台督办问题、执法人员解决问题的“数智+执法”基础治理模式,为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治理载体赋能;将执法协调机构人员、县直综合执法队人员、乡镇综合执法队人员和有执法证的公务员、基层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站所工作人员和网格长(员)、专职人民调解员、免费法律咨询人员、法律明白人等乡镇综合执法辅助人员纳入党建数“智”综合执法指挥协调“一体化”平台,发挥“乡镇吹哨、部门报到”的协助指导作用和“执法人员+辅助人员”的辅助执法作用,为扩充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力量赋能;将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的55项下放职权事项的47项事项先期下放各乡镇并纳入党建数“智”综合执法指挥协调“一体化”平台,做到“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为“一张清单管权责”赋能。通过党建数“智”引领执法指挥协调“一体化”平台,探索了指挥协调“一体化”平台“153”工作法,即指挥员在发现问题或接到报警后1分钟内下达指令,首批处置人员5分钟内到达现场,3分钟内将初步处置情况反馈给平台,力求发现问题全面,处置问题高效,实现全过程“线上”流转,全天候“云上”监管,全领域“掌上APP”处置,进一步发挥“数智与人智”的叠加赋能效应。
针对破解乡镇执法人员“不敢执法”“不会执法”“不愿执法”难题,持续创优执法模式。
推行“帮带式”执法。以乡镇综合执法队执法为主体,把乡镇、站所与县级行政部门和县级执法队相同、相近的执法事项纳入对口帮带执法范畴,压实对口帮带执法责任,带动实现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规范化、质效化。
偏关县编办、司法局召开部分乡镇行政综合执法座谈会
推行“调解式”执法。将专职人民调解员、免费法律咨询人员编入乡镇综合执法队伍,发挥前置调解、法律服务、保障执法的积极作用。
推行“便携式”执法。为全县各乡镇执法人员下发《行政处罚法》《行政执法文书》等“口袋书”,便于掌握执法政策和执法程序,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推行“前移式”执法。坚持以罚代管向以管促治转变,将执法关口进一步前移。
推行“包容式”执法。将行政执法由刚性监管向精准监管、柔性监管转变。创新推行“帮带式”“调解式”“便携式”“前移式”“包容式”五种执法实训模式,进一步夯实基础、建强队伍、促进治理,实现由不敢管事、不愿管事向依法依规管事、理直气壮管事转变。
坚持线上实训“强脑”。制定《偏关县乡镇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基本规范》,以省司法厅开通的“行政执法大讲堂”为主,采取线上培训的方式,围绕乡镇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法律依据、具体制度、执法事项、具体要求等方面内容,对执法人员进行全员业务培训。
坚持线下实训“练技”。
聚焦乡镇常见的法律事务和违法行为,坚持“一周一执法”现场执法实操,助力行政执法人员由理论到实践,全面理解和准确掌握法律法规规定,避免“纸上谈兵”。每次执法前,都对即将执法事项的案情由来、法律依据、执法规范等进行再次梳理,提前分析执法对象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前对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进行认真学习研究。同时,认真编制执法方案,由县司法局统筹,对乡镇综合执法队进行统一安排;由县直9支综合行政执法队配合,对乡镇综合执法队进行指导和培训;由牵头乡镇具体组织,发挥乡镇属地管理作用,负责综合执法队人员调配,指挥开展执法工作。通过系统分析研判,充分做足准备,为执法队员加油鼓劲。
坚持现场实训“补短”。每到一个乡镇执法,其余每个乡镇安排3名队员一同到现场开展“沉浸式教学”。每次执法后随即召开案件处置交流会,就如何规范案件的执法文书、执法流程、执法行为等,由县司法局负责同志进行详细点评,县级执法队人员现场回答各镇执法人员的提问。各乡镇执法队员与县直相关执法队通过执法现场体验,互相谈感受、谈心得,达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效果。同时,执法人员在执法中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均及时下达执法文书,对执法工作中的问题不足及时建立台账,立行立改,切实提高执法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