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心造到无心造

2023-07-21 06:59陈中会
上海工艺美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陶塑泥片石湾

陈中会

In southern China, “shifu” is an honorific term for masters and teachers in the industry. Such a title is often based on unswerving practices and wholehearted skills over decades. Brothers Zeng Li and Zeng Peng are ceramists who grew up in Shiwan Town (hub of the Chinese ceramics industry), Foshan City. They set typical examples byradiating concerted tempera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i, artists, designers and folk craftsmen.

在中國南方,“师傅”是行业中对高手和师长的尊称,要获得这个称谓往往需要数十年的修炼与低头潜行。成长于陶都石湾的陶艺家曾力、曾鹏兄弟就是这样的典型,在他们身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家、设计师和民间匠人的气质,但他们从来不愿被人称为“大师”“艺术家”,他们只是一直朴素地认为自己是个手艺人,所有认识他们的人就亲切地叫他们力师傅、鹏师傅。从艺至今,他们依然每天都和泥巴一起,诚诚恳恳地工作,从来没有一天懈怠过手艺。

一、从石湾出发,将陶带入生活

兄弟俩出生于广州,孩童时就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石湾美术陶瓷厂。新中国成立之初,久经战乱、百业待兴,民间工艺一片凋零,因此,新生的政权展开了抢救民间传统文化的工作,一批在广州人民美术社工作的艺术家被派到石湾。他们是尹积昌(雕塑家,越秀山五羊雕塑的作者,第一任石湾美陶厂厂长)、谭畅(陶艺家,后为广州美院教授)、高永坚(陶艺家,后为广州美院教授、院长)、庄稼(陶艺家、后为石湾美陶厂副厂长)、曾良(曾力、曾鹏的父亲、陶艺家、曾任石湾美陶厂副厂长和陶瓷研究所所长)。他们走访老艺人,收集散落在民间的陶艺名家作品建立资料库,集中原“古玩行”的从业人员,成立石湾美术陶瓷厂,使石湾公仔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对力师傅、鹏师傅兄弟俩来说,父母亲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融进了他们童年的生活,是成长的一部分。美陶厂刚成立时,条件极艰苦,只有几座砖瓦房。作为外地人,在石湾没有房子,家就安在厂里创作室旁边的一个小房间里。每天从幼儿园回来,他们就跑到创作室看手艺人做陶,泥巴是他们最常玩的玩具。

刚开始上小学时,石湾经常有一批批外宾来参访学习。作为副厂长的爸爸曾良要负责相当多的接待工作,就跟兄弟俩说,回到家看到有客人来,你们俩就躲在资料室里。当时的资料室里有很多收集来的老石湾名家的陶瓷作品和书籍,兄弟俩就天天在里面观看,对于资料室里的东西,如名家潘玉书、刘传等的作品熟睹于心,这些艺术滋养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到了骨子里。

工作之余,这一拨外地单身汉经常聚首曾良家高谈阔论,既谈工作又讨论艺术,有时还喝上两口小酒。小孩虽身处其中,当时是不太能懂大人们的谈话,这种闲扯聊天和在创作室、资料室的玩耍,看似漫无目的,却在曾家兄弟幼小的心田埋下了种子。曾鹏说:“小时候,每天一早起来,我们兄弟俩最喜欢偷偷走进创作室,掀开那些泥塑的盖布,看看每个公仔有什么进展和改变,昨天看到的只有脑袋没有脸,今天变成瞪着大眼还留了长胡须;有时候大人讨论分析作品,爸爸也让我们站在旁边听,糊糊涂涂的不知所以然,不明白大人说什么,但后来,那些记忆慢慢跳出来,也就很自然地都明白了,现在自己做陶,还不时闪出那些情景,其实,童年的感知一直滋养着自己。”

兄弟两人在美陶厂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到了参加工作的年龄,几经周折,兄弟俩先后又回到最熟悉不过的石湾美术陶瓷厂工作。他们跟着老师傅们学上釉、烧窑,也学创作。后来,力师傅被红釉大师吴灶生师傅收为徒弟,学配釉选料,也学拉坯翻模。在美陶厂工作的机会让兄弟俩掌握了扎实的陶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末,兄弟俩离开体制,共同创业。这是个艰难的过程,他们经历了许多风雨。一开始没设备,没厂房,没资金,没人力,仅仅凭着心中的一股热情和掌握到的一些技术就出来开始创业。经过二三十年的摸爬滚打,从瓦公窑到虞公窑,从百工造到存墨手艺。到今天,存墨手艺终于被打造成兄弟俩心中理想的工作室,当下的存墨手艺工作坊已经能够涉足到不同的材料、工艺、制作、技术、场景和空间。存墨以创作艺术的态度来创作产品,专注于陶瓷生活器具、摆件、陶塑、铁艺、家具等,探寻艺术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二、传统在今天

鹏师傅说:“传统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血液里,我们一出生就自带传统的基因。不是随便能割舍和抛弃的,我在创作中把自己打开,道路拓宽。我为今天的生活而做,我手上的活带有今天的气息,那么传统也就更宽广、更活泼、更现代。”

创业后的兄弟俩面临着生活中的一切困境,住房、小孩读书等等现实生活问题,他们的手艺就必须要产生商业价值。恰逢改革开放,有许多从香港、台湾来的商人来大陆(内地),有一些塑像题材的需求,他们找到兄弟俩,提出很多要求,兄弟俩就开始接订单搞创作。

有了需求就有了压力,如何将这种压力转换成为一种创作的动力?力师傅说:“那个时代最好卖的是钟馗,对方下单了钟馗,钟馗在历史上有一些规则和束缚,我们在接到这个订单的时候会先把这个事钻研透,不会跟别人做得一样。我们要做自己的钟馗,要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这个过程就是建立自己的兴趣点。本来是一个谋生的工作任务,但是因为手艺人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想法,就变成了一个自己的乐趣。”

力师傅认为做陶塑先要有感受,然后才可以将神韵传达出来。做得像很容易,拿捏神韵就难了。说到传神,大家往往只关心眼,耳,口和鼻,但真要做出神韵,作品要表现出是有智慧的、有思想的,看上去是可以跟观众交流的。

一尊好的陶塑像,跟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一样。书法由人书写,你可以看到作者的气在运行,在细节中感受节奏、力度等,气代表着作者的功力。我们欣赏一尊陶塑作品时,虽然作者不在现场,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他这个人,能看到他用的力,运的气,想法,心情和感受就贯穿在整个作品里。

兄弟俩一开始非常刻意地学习传统艺术,最初是模仿一番,然后是改造一番,再创造一番。当他们达到唯心造物的时候,就思考要超越它,这个时候,他们放弃所学到的一切,所谓“放弃一切”,其实是容纳了所学的一切,最后把它转变成最能够发挥个人特色的东西。

传统是不变的,时空却一直在变。我们如今的生活空间、思维空间一直在变化中,而传统也要有它自己的空间,那就是适应今天的改变,这也是手艺人能走得更远的基础和动力。

三、力師傅陶塑艺术风格

力师傅塑像,除了把握住当代人的审美特点,如塑像面容圆润、健康,又给予塑像不同于凡人的众多特质,如做到俯视众生之态,眉眼低垂;面如满月又不能臃肿;为体现面相之端正,嘴唇厚中见方,鼻子也要挺拔。神态更为重要,沉静之中微微含笑,多一分太过少一分又不似,自在、慵懒中带出些写意。

在塑形过程中,力求准确,手法与架上雕塑有很大的区别。雕塑的手法是可加可减,自由度大,但力师傅在创作中,受空心塑造的限制,一般只加不减。这种手法要求克制与肯定,连工具也很少使用,手作痕迹明显。

力师傅擅长利用现有的生产资料和工艺,不断创新自己的风格。以一尊《骑象观音》来示例说明:骑象观音发顶束髻,着彩簪,饰缨珞,脑后头发下垂披肩融于衣饰。鼻梁高直,眼低垂,唇微翘,面相安详,似醒非睡。全身着衣裙,衣纹疏密有致,疏处有景,密不透风。衣纹恰似流动的泥瞬间泼就,双手一上举,一下垂,下垂之手隐于衣裙之内。观音面部和手用细腻泥胎,衣饰施以光釉,呈现出一种光泽和质感的对比。大象采用粗糙质感泥坯表现一种稳重、古朴,象的神情类似观音的宁静平和。细节处用传统彩色石湾红、黄、绿釉点睛,对比中有一份和谐。在这一尊作品中,不仅选择性地保留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味道,同时有着现代艺术的影响痕迹。

力师傅的创作手法一贯以细腻著称。入行至今的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塑像,早期的塑造手法倾向于古典,如今力师傅的创作风格,更加忠实于内心,带着克制与安然的表达,颇具个人内在性格的外显。

四、鹏师傅陶塑艺术风格

2019年3月到5月,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广州美术学院主办,曾力、曾鹏两兄弟于西班牙国家陶瓷博物馆举行了主题为“传统在今天”的中国陶瓷艺术展。在与国际陶艺大师Enric Mestre的交流中,Enric Mestre说:“你(曾鹏)把泥巴最柔软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我把泥巴最硬的一面体现出来。我们都是同类型的人,我们对泥巴这种本原的材料有着同样的认知,东方人的手很灵活,很柔软。”

鹏师傅用泥片做的陶塑人物,风格特征显著,辨识度高,每每观之,人们总会聚焦在那层层叠叠的布纹之上,于是我们把这一类作品亲切地统称为“布纹公仔”。

纵观中国的制陶历史,以泥片成型的方式古已有之。古今中外,用薄泥片来表现衣服纹理的陶艺家也不乏其人,而鹏师傅当属其中的佼佼者。何出此言?

众所周知,湿泥片柔软易弯折,适于表现衣纹。鹏师傅运用此法的过人之处在于表里如一,表即是里,里也是表,无须先用厚泥板卷筒做支撑或骨架,而后在上面铺贴泥片作衣纹。他只用一层泥片弯折成形,既起到骨架的支撑作用,又已然是绝妙的衣纹,两者合二为一,一步到位。这体现出师傅对泥性的稔熟以及对材料的高超驾驭能力,艺高人胆大,没有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是不可能做到的。

市面上的雕塑大多用雕刻,用工具,但鹏师傅的捏塑全部用手来完成,作品完成后有明显的手作痕迹。鹏师傅一直坚持他的艺术法则,在最朴素的材料,和最朴素的装饰手法里面找出最真实最内在的美的体验。从不间断用他擅长的泥塑语言,将出神入化的技艺与神仙题材结合起来,创作出一个个自在轻松、精神内涵丰富、写实与抽象兼具的神像。

鹏师傅说,“我觉得这个世界是有“神”的,“神”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你信也存在,不信也存在。譬如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最终都会出神入化地影响我的生活,这就是“神”的力量。佛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是智慧。佛给我们的是思想和智慧,还有应对世界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佛的核心。智慧是什么?智慧是生活经历的积累,是对这个世界的正确判断。没有智慧,就没有生存的能力。”

五、结语

直到今天,已经年过七旬的力师傅、鹏师傅兄弟俩依然每天都带着愉悦和期待的心情来到工作坊。鹏师傅说:“每天都有一种莫名的快乐感,开车时都在想,今天能用泥巴做什么?能呈现些什么。晚上回家在速写本上画草图,今天画了小鸟,明天能不能画小马,在这种基础上渐变,从一个角度切换到另一个角度,人生最重要的是体验。”

做陶艺,伴随着自觉的快乐。艺术有独立的生命,正如思想有独立的生命一样。他们的人生就是这样,艺术与生活已经分不开了。

猜你喜欢
陶塑泥片石湾
虎啸山林,傲骨嶙嶙
——陶塑《虎啸山林》的外貌形态及内涵分析
泥片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探究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探讨
宁夏青龙山石湾沟南冶镁白云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石湾的遗产资源与特色小镇
西安市司法局:扶志扶出石湾村群众幸福生活
泥片成型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手法及艺术特性
陶塑
传统制陶工艺的前世今生
——传统泥片成型工艺研究与现代陶艺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