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出诸葛亮。有了“卧龙先生”,他如鱼得水,《隆中对》将三分天下规划得妥妥的,赤壁鏖兵、席卷荆襄、入主西川……
诸葛亮出山,离不开两个重要人物的推荐:一个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另一个是谋士徐庶。一个人能力再强,水平再高,没人推荐,可能就像埋在土里的金玉。自古及今,多少文人武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徒自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古代社会流动性低,如果没有门第的荫庇、权贵的引荐,身份卑微的蔺相如即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只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可见推荐的重要性。
推荐什么人,考验用人观念,诸葛亮在这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他曾写过一段论诸子的文章,对古人的性格特质分析切中肯綮:“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
诸葛亮凭借自己的独到眼光,在刘备面前举荐众多贤才。他敏锐地发现了庞统的军事才能,与鲁肃一同向刘备极力推荐,并建议其职位与自己同级,以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气度助庞统青云直上,大展宏图。
诸葛亮在《出師表》中这样举荐向宠:“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推荐一个人,既是一门学问,又很考验人品,关系重大,要仔细斟酌、反复权衡。既然你要推荐他,就要对这个人的品德、能力、学识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又要对这个职位的用人要求有深入体察,如此,才能推荐出真正适合这项工作的人。反之,轻则耽误工作,重则误国误民。
有些时候,推荐人还要开动脑筋、讲求方式,因为不是所有的推荐都会被采纳。
比如缪贤推荐蔺相如,既体现出勇气,也彰显了智慧。对于蔺相如,缪贤是了解的,他是自己的门客。要向赵王推荐蔺相如,就得在赵王面前能说得上话,这个条件缪贤也具备,因为他是宦官首领。但核心问题是,怎么能让赵王接受并重用蔺相如。
为了达到推荐蔺相如的最佳效果,缪贤不惜自揭其短,讲述了最具杀伤力和震撼力的事件——“窃计欲亡走燕”,将曾经自己犯罪后想要叛逃至燕国的隐私直接曝光在赵王面前。在缪贤打算私下逃亡到燕国时,蔺相如透过现象发现了本质,坚决反对。他清楚,燕王结交缪贤,无非是因为燕国国力不如赵国。在对两国形势进行分析后,蔺相如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肉袒伏斧质请罪。缪贤听从了他的建议,果然被赦免脱罪。难怪缪贤称赞他为勇士:看得明白,想得透彻,此为智;直接阻止,当面劝说,此为勇。
如此冒险推荐,实属不易,颇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味。幸运的是,这份决心和勇气没有被辜负。赵王对缪贤所推荐的蔺相如委以重任,在“求人可使报秦者”而“未得”的紧急情况之下,让蔺相如得以一跃步入将相之列,位在廉颇之右。当然,蔺相如也不负厚望,不辱使命。
通过这一个故事,我们看到,推荐别人,一定要出于公心,还要有胸襟和气度,不能怕别人超过自己。
推荐谁,是心术正不正、胸襟开阔与否的重要试金石。
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买卖。在分配利润时,管仲总比鲍叔牙拿得多。别人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需要钱,是我主动让他拿得多的。”他俩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别人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却说并非如此,他还有老母亲要照顾。后来,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极力举荐管仲相齐,鲍叔牙心甘情愿给他做助手,二人合力辅佐,齐国“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成就桓公霸业。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危。齐桓公问管仲,群臣中谁可以担任丞相的职务,并且提到“我想用你的好友鲍叔牙”。不料,管仲却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鲍叔牙在道德上是第一等人,但丞相这个职务肩负非常复杂的政治责任,并非是一个好人就能胜任的。后来鲍叔牙知道了这件事,很欣慰地说:“管仲是最了解我的好朋友,我的确不能担任丞相,否则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
推荐一个人,一定得权衡好能力是否和岗位相匹配,做到人尽其才,否则非但荒废政事,也容易坑了朋友。唐朝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里拿饼做比喻:“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才能配不上职责,就像在地上画饼,只能看,不能吃。
(画中花未来香荐自《联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