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琼,康 亮,陈露英,周 云,许亚楠,朱 丹*
(1.广西医科大学 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2.广西医科大学玉林校区,广西 玉林 537000)
中药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是中药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中药资源普查是合理开发和利用中药资源的重要基础工作,是保证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2]。青秀区是南宁市的核心城区,在前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青秀区未曾独立开展中药资源普查,中药资源相关信息未能建立,亟待摸清青秀区内中药资源的“家底”。本研究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要求,在南宁市青秀区内开展中药资源普查,旨在深入了解及丰富青秀区中药资源的研究资料,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青秀区位于南宁市东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08°18′45″ ~ 108°50′29″,北纬22°39′41″ ~23°00′03″,南北纵距37 km,东西横距5 km,总面积约872 km2。东面与横县、宾阳县相连,南面与邕宁区相邻,西面与西乡塘区相接,与江南区、良庆区隔江相望,北面与兴宁区相接。青秀区位于南宁盆地中部,地势东高西低,东面为青秀山、凤岭、谭柏岭等丘陵,西部为南宁盆地的平原,邕江从南面蜿蜒而过。地貌有平原、山地、丘陵、台地。且该区域受海洋气候影响,属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69℃,终年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土壤类型有赤红壤、水稻土、菜园土、冲积土、洪积土等5 种类型,适合发展林业、种植业[3]。
依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方案[4-5],通过地理信息技术、GPS 定位、图像识别技术等方式,对青秀区现有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野外实地调查。青秀区的植被类型划分为3 个代表区域,见表1。调查样地由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随机生成43 个1 km2的样地,见图1,普查队通过实地踏查,从中选取了36 个样地进行调查。按照技术要求,样地间距离大于1 km,每个样地内设5 个样方套,每套样方包括1 个10 m×10 m 的乔木样方,1 个5 m ×5 m 的灌木样方,4 个2 m×2 m 的草本样方,见图2。对样地所在5 个样方内的植物进行重点调查,记录样方信息并对套内药用植物进行拍照、记录、采集等。本次普查工作共完成了36 个样地,共计180 个样方套、1 080 个样方的调查工作。为确保调查全面到位,在各乡镇随机设置具有代表性的样线[6],沿线调查记录药用植物名称、生境及经纬度、海拔、高度等,采集药用植物标本和药材样品。
图1 青秀区样地分布图Fig.1 Sample plot distribution in Qingxiu District
图2 样方套设置图Fig.2 Setting diagram of square sample
栽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采用实地走访调查的方式,对当地栽培药用植物农户进行访问,并记录栽培品种、面积和产量等信息,了解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产地加工等信息,并现场查看栽培情况,拍照、采集标本。
对当地中药材收购站、药铺及制药企业等进行访问调查,获取中药材的种类、用途、产量、来源、价格及流通等情况,了解中药材企业收购量、加工利用现状、销售去向及中药材进出口情况。
以《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广西植物志》为主要鉴定依据,对调查到的药用植物进行物种鉴定和学名确定。根据2020 年版 《中国药典》《中华本草》《广西中药资源名录》《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等资料,确定植物的入药部位、功效等信息。及时整理青秀区药用植物名录,并将调查数据及照片等资料上传至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对采集的实物标本及时制作成腊叶标本,拍照存档,并按要求整理和上交材料。
本次调查中,在青秀区范围内共采集到药用植物标本504 号,为121 科363 属474 种。含蕨类植物17 科21 属24 种,裸子植物5 科5 属6 种,被子植物99 科337 属444 种。青秀区药用植物组成以被子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93.67%。其他植物类群药用植物资源相对较少,见表2。
本次共普查到药用植物474 种,隶属121 科363属,各科所含物种数量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各科所含种数不同,可将青秀区药用植物划分为5 个类别,见表3。豆科、大戟科、菊科、桑科等含有20 种以上的优势科有4 科122 种,种数占比为25.74%,其中豆科种数最多,含物种数为41 种,种数占比达8.65%;含10 ~ 19 种的大型科有6 科80 种,占总科数、总种数分别为4.96%、16.88%;由以上结果可见优势科、大型科的数量较少,共占总科数的8.27%,但种的数量共有202 种,占总种数的42.62%,是青秀区药用植物的重要组成单元,说明青秀区具有的优势科不够多,但在种水平上多样性丰富。含5 ~ 9 种的中型科有16 科99 种,占总科数、总种数分别为13.22%、20.89%;含2 ~ 4 种的小型科有47 科125 种,占总科数、总种数分别为38.84%、26.37%;蚌壳蕨科、报春花科、车前科、杜鹃花科、杜英科、番木瓜科等48 科为单种科,占科总数的39.67%,单种科数种占比最少,为10.13%;小型科、单种科的科数共占总科数的77.24%,占总种数的36.50%,由此可见,青秀区药用植物主要是由小型科和单种科组成,说明虽然在科水平上多样性丰富,但是种群结构不够稳定,尤其需要重视单种科中的药用植物。
表3 青秀区药用植物资源物种组成统计表Tab.3 Statistical table of species composition of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in Qingxiu District
青秀区药用植物按生活型划分为草本、藤本、乔木、灌木4 种类型,见表4。结果显示,青秀区药用植物以灌木类、草本类居多,分别为165 种、161 种,种数占比分别为34.81%、33.97%;乔木类植物115 种,种数占比24.26%;藤本植物为33种,种数占比为6.96%。可见灌木、草本是青秀区药用植物的常见的生活型,但灌木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相对较弱,要注意保护药用植物的多样性。
表4 青秀区药用植物生活型Tab.4 Life types of medicinal plants in Qingxiu District
根据入药部位将本轮调查到的药用植物分为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其他类共八类。部分植物有多个入药部位,均计入,具体结果见表5。结果表明,青秀区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和全草类为主,分别占26.12%、25.95%;其次为叶类药材86 种,占14.78%,其他以茎木、根皮、茎皮、花、果实、种子等入药的种类均不多,占比都在10%以下。
表5 青秀区药用植物入药部位统计Tab.5 Statistics of medicinal plant parts in Qingxiu District
本次调查到青秀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共13种[7],见表6,隶属12 科12 属,占青秀区所调查药用植物总种数的2.74%,13 种均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被《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的极危种(CR)2 种,易危种(VU)2 种,近危种(NT)1 种,无危种 (LC)2 种。本次普查共调查到中国特有植物45种,广西特有植物8 种,占本次调查物种数的9.49%,涉及30 科39 属。见表7。
表6 青秀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Tab.6 Rare and endangered medicinal plants in Qingxiu District
表7 青秀区药用植物特有种Tab.7 Endemic species of medicinal plants in Qingxiu District
本次在青秀区调查到重点药材35 种,见表8,隶属27 科34 属。其中在样地内调查到的药用植物有两面针、肉桂、千里光、金樱子、莪术等30 种。这些重点药材品种以草本居多,有莪术、牛膝、青葙等共13 种,占37.14%,可见在生活型方面,草本植物占一定优势;其次藤本共9 种,占25.71%,如菝葜、忍冬、野葛等;乔木类如枇杷、肉桂、山鸡椒等有8 种,占22.86%;灌木类如金樱子等有4 种,占11.43%;真菌类仅含灵芝1 种,占2.86%。根据入药部位将这些重点药材分为全草类、根及根茎类、花类、叶类、皮类、菌类共五类[8]。其中,根及根茎类、果实及种子类较多,分别为10 种、9 种,合占51.35%,全草类5 种,占15.51%;皮类、叶类均为4 种,各占10.81%;茎类3 种,占8.11%;花类有金银花1 种;菌类药材有灵芝1 种。
表8 青秀区重点药用植物Tab.8 Key medicinal plants in Qingxiu District
青秀区在2006 年前后开始有部分农户零星种植少量中药材,到2009 年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种植中药材的品种有何首乌、巴戟天、牛大力、天冬、钩藤、莪术、百部等。本次普查中走访调查了南阳镇的药用植物栽培情况,见表9。结果显示,天冬是栽培面积最多的药材品种,累积栽培面积60.0 hm2,每公顷产大约18 403 kg,产量超110 万kg;莪术栽培面积13.3 hm2,每公顷产量14 925 kg,总产量约20 万kg;牛大力栽培面积10.0 hm2,每公顷产量7 463 kg,总产量约7.5 万kg;白及栽培面积1.3 hm2,每公顷产量5 970 kg,总产量约0.8 万kg。总的来说,青秀区的药用植物栽培范围不广,种类不多,多是以种植合作社的形式开展药材栽培,偶见零星种植。
表9 青秀区药用植物栽培情况Tab.9 Cultiv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in Qingxiu District
本次共普查到青秀区药用植物474 种,隶属121科363 属,其中豆科植物有41 种,优势明显。但小型科和单种科植物较多,表明青秀区物种层次构成复杂且多样。调查发现,青秀区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和全草类为主,在采集过程中一般要整株挖取,这样的采挖方式容易导致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再生能力减弱,蕴藏量锐减。另外,本次调查到青秀区珍稀濒危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共13 种,中国特有植物45 种,广西特有植物8 种,其中,降香和凹脉金花茶为极危种。降香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等作用,通过科学地开发利用,未来有望成为天然的抗癌新药[9];凹脉金花茶具有较高的药用保健、经济价值,而且适宜林下种植,可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0],但凹脉金花茶的抗病虫害能力相对较弱[11],所以在保护及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病虫害防治。
郭兰萍等[12]统计表明,药用植物资源中,生活在林缘或林下的占42.53%,生活在路旁、山坡地、荒地、沙地中的占43.78%,而以大田栽培为主的药用植物仅占0.94%,说明林草中药材是中药材的最重要来源[13]。但青秀区的丘陵、山地等植被大多被开垦为人工造林,造成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许多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被人为活动破坏,如白及在多行业被广泛应用,由于无限制地采挖,以致野生白及资源极度匮乏[14]。因此,建议青秀区可结合当地特色药用植物的生态特点,采取驯化抚育、仿野生栽培等技术措施,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进行野生抚育,或者进行药用植物引种和野生变家种研究,保证药用植物供应,缓解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压力。
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青秀区药材种植散户较多,与基地种植模式相比,散户在种植经验、种植技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劣势,从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浪费,还影响了中药材收购的规范化[15]。为了促进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体发展,可通过设立药材栽培咨询、专家上门指导等方式,对药材种植户开展技术指导,进而帮助药农解决中药材种植过程中遇到的育苗、选地、施肥、病虫害等问题,有效提高中药材的质量。
青秀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但单品种分布范围狭窄,资源蕴藏量不足,中药材种植分散,而对山地、林地、坡地等过度开垦和环境变化造成青秀区药用植物野生资源锐减严重,资源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应当多角度多举措进行保护及开发利用,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将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城市生态提升紧密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