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利程
【关键词】“读屏时代”;无边界学习;文化选择力
当下,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逐步由原来的纸质书籍阅读迈进了“读屏时代”。“读屏”,即利用手机屏幕、电脑屏幕、电视机屏幕、电子词典屏幕等电子阅读器屏幕所进行的阅读。阅读方式的改变不仅影响了阅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阅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信息加工的思维方式,已然进入无边界学习模式。新时代的儿童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通过屏幕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读屏”在让他们开阔眼界、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经历着“一屏万卷”所带来的阅读缺憾。
一、“一屏万卷”:在无边界中的阅读缺憾
在“读屏时代”,书籍被重新定义,它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组合,而是变成了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为载体的多维度、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综合体。只要眼前有一方屏幕,不论是手机还是电脑,不论是电视还是广告屏,儿童都能进行阅读,“读屏”让阅读行为超越了时空边界。人们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眼前的文字动起来,使读者实现“视、听、触”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读屏”让阅读资源没有表达边界。阅读内容的提供者也越来越多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阅读信息的生产者,“读屏”让阅读资源没有供给边界。
1. 阅读监管的缺位
“读屏”载体的不断丰富,“读屏”软件的不断增加,使得阅读资源生产的边界更加模糊,因此,阅读监管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儿童由于缺乏甄别信息的能力和自我管控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此外,由于儿童“读屏”行为没有时空边界,家长、教师的监督也显得力不从心。
2. 积极阅读者身份的缺失
阅读是儿童认识和接触世界的重要渠道。在“读屏时代”,扑面而来的信息、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虽然使儿童开阔了眼界,但是他们很难通过“读屏”认识到读之于自己生活、生命的价值,之于民族进步的价值,之于人类发展的价值,进而成为一个积极的思考者;他们很难通过“读屏”去探索世界运行的法则与人类交往的规则,进而成为一个勇敢的探索者;他们也很难通过“读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进行解构与重建,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体系,进而成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他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往往是破碎的、无序的,很难成为一个积极的阅读者。
3. 人本教育旨归的缺席
教育应追求怎样的目的?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所認为的“人性繁盛”为教育的目的,到杜威的发展人的民主审议的意愿与能力是教育的基本目的,每个时代都有其教育的旨归。现阶段的教育越来越倡导学生的重要性,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尊重孩子个性与人格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关切心理、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的教育。阅读作为教育的重要途径,担负着启智、育人的重任。“读屏”作为现阶段一种普遍的阅读方式,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和纸质书籍别无二样。可是,在阅读过程中,孩子很难体验到因“我的知识理解在迭代,我的思维在爬坡,我的生命在增值”而产生的喜悦感,而是被信息左右,家长和教师却因孩子脱离掌控而焦虑,被情绪支配的阅读,变得不再纯粹,教育旨归也无从谈起。
二、弥补缺憾:培养儿童文化选择力
如何发挥“读屏”的最大效用,又不改变教育的初衷呢?当我们无法控制信息源的输出,并无法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时,培养儿童文化选择力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文化选择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是人们在依据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所确定的文化追求、文化品位和审美标准,对不同文化作出自觉、自愿、自主选择的能力。[1]
1. 由“被监督”转变为“自我监督”
文化选择力的培养明确了儿童的主体地位,使儿童主动选择、追求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文化。儿童在“读屏”时,即使面对无边界中存在的阅读缺憾,也不妨碍其能够有序、有效、有指向地进行阅读。因为每一次“读屏”都是选择的结果,不论是阅读投入,还是阅读过程;不论是阅读体验,还是阅读成效,都与他的阅读目标统一。儿童也由原来的“被监督”转变为“自我监督”。
2. 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汲取”
文化选择力是儿童主动阅读、主动吸纳知识的动力源泉。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是儿童将优秀文化作品逐步内化为个体素养的过程。当儿童意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映像,并且有能力去选择自己所需时,“读屏”也就化“被动”为“主动”了。儿童“读屏”,不再因为权威推荐、跟风从众,而是根据自身知识结构所作出的自觉、自愿、自主的选择。其阅读者身份也将在文化选择力的指引下开始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逐渐成为积极的思考者、勇敢的探索者、优秀的学习者。
3. 由“被教育”转变为“自我教育”
旺盛的求知欲和强大的可塑性是儿童的基本特点。在“读屏时代”,面对当下多元文化价值取向,要想让儿童在潮流面前保持一份自省,真正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就必须增强儿童的文化选择力。培养儿童的文化选择能力,由“被教育”转变为“自教育”,为儿童健康成长指明方向,强大的可塑性使他们在真、善、美的文化中修身养性,培育精神。
三、探寻路径:培养儿童文化选择力的策略
培养儿童文化选择力,意味着教育者要充分地挖掘“屏”的力量,激发儿童的阅读潜能,让其以积极阅读者的身份完成自我认知与能力的提升。
1. 选择阅读主题
在“读屏时代”,数字技术颠覆了传统的阅读形态,海量信息的涌现,呼吁阅读思维的变革。让儿童在无边界中找到一个突破口,就好比让儿童在“人类文明”这口“大井”中找到一个阀门,从而有条不紊地汲取水分。可以把选择阅读主题看作一个突破口。抛开屏幕背后的海量信息,让阅读回归纯粹,引导儿童思考他最感兴趣的话题,并以此话题作为通往浩瀚文明的窗口,再进行检索。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完成的是从“数据驱动”的被动阅读向“个性驱动”的主动阅读的转变。
以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当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他们要明白的是,一篇课文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走向新知的起点。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点是不一样的,有的好奇王戎其人,有的好奇《世说新语》一书中是否还有其他像王戎这样聰慧的少年,有的由文中“道旁李苦”追溯《世说新语》中是否还有其他关于生活常识的记载,有的由《世说新语》关注到作者其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主题并进行检索,与屏幕在线“对话”,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步调与节奏。海量的信息不再是冰冷的、可怕的,而是活泼的、有针对性的,它将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阅读资源,让孩子在畅游中释放阅读的潜能。表1 呈现的是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可以检索的阅读主题: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当学生还不太懂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合理检索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拐杖”。个性化任务便是这个“拐杖”。仍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以下选择性作业,学生任选其一进行检索(见表2):
从教师的帮扶,到儿童掌握搜索信息、主动检索的能力,这是其阅读能力、思考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其文化选择力构建的过程。
此外,儿童在进行检索时,屏幕是其文化系统构建的忠实记录者,它会结合儿童平时的阅读习惯,筛选出符合儿童个性的信息,而这种筛选实质上也是在加固儿童的文化选择。
2. 打造阅读资源
“技术的核心是解放,本质是服务。”当庞大的数据资源以词条的形式,“乖巧地”选择“呈现”时,儿童文化选择力的培养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第二步,便是以屏幕为媒介,选择所需的阅读资源。儿童在选定一个阅读主题之后,在以纸质书籍为媒介的阅读时代,其阅读是由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链接,由一个关键词转向另一个关键词,由一本书转向另一本书,然后做好阅读、整理记录工作;而在“读屏时代”,一个阅读主题背后的关键词可能会发散地指向多个关键词,一个阅读资源所链接的也将是多维度的阅读资源。阅读资源不再局限于文字,它可以是音频、视频、图像等资料。这就需要儿童在非结构化的信息中理出一条思路来,从而完成阅读信息的自主建构。以“了解王戎其人”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利用这样几个关键词去构建阅读资源体系:人物生平、人物关系、轶事典故、文学形象、历史评价。阅读的资料也不局限于对王戎的文字记载,还可以阅读相关事件图谱、人物关系图、刻画人物形象的影视作品、历史上有关王戎的画像等非文字资料。
在“读屏时代”,阅读变得更多元、多样,此时眼前的那一方屏幕已经不再只是一个阅读工具,而成了记录思维的工具、情景体验的工具和知识管理的工具,让儿童在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中获得更好的感官享受,实现情感的共振。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习惯,让他们在“读屏”时,对文本进行认知、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不盲从于外界。让儿童成为阅读的主人,通过技术服务、智能连接,以主题链接,打造儿童的专属资源包,详见下图。
3. 搭建阅读圈子
让儿童回归阅读的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让科技不再喧宾夺主,只是充分发挥其工具的作用。那么,屏幕之间也不会再因为时空的转换而将儿童阅读行为割裂;不会再因为文本与文本的切换,而将儿童的阅读思维割裂。屏幕与屏幕的叠加不再是减法,而是加法,甚至是乘法。屏幕的背后是一种思想与无数种思想的碰撞,是一种思维激发出的无限可能。以屏互联,让原本独立的阅读资源连成了“群”,连成了“链”,连成了“圈”。
在“阅读圈”里,儿童可选择的资源是多样的: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本,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音频;选择的平台是多维的:可以是微信,可以是文学网站等;参与的角色也是多元的:可以是发布者,可以是转载者,可以是浏览者,也可以是评论者。依旧以“探究王戎其人”为例,如果说一个孩子所打造的专属资源包是单薄的,那么由屏幕链接起来的多个孩子所打造的资源包一定是厚重的。通过多方的解读、讨论,此时的王戎不再只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形象更加丰满,变得有血有肉。他是“阅读圈”的智慧结晶,是孩子们共同创造的文化作品,见证了孩子的成长。
此时,阅读对于孩子来说已经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他们不需要监督者去督促他们阅读,帮他们把关信息的质量,他们在阅读时心中自有一把尺子去丈量阅读的意义,他们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自我教育。一个可以“自我监督”“主动汲取”“自我教育”的阅读者,自然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者,一个勇敢的探索者,一个优秀的学习者。
四、结语
“读屏时代”,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在无边界的缺憾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怎样才能让儿童不被技术裹挟,不成为“屏幕”的俘虏,教师要找到合适的路径,让儿童在阅读中以“主人翁”的阅读姿态,完成由“被监督”到“自我监督”的转变;找到主动阅读的动力源,完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的转变;找到思想转变的切入点,完成由“被教育”到“自我教育”的转变,让儿童真正成为积极的思考者、勇敢的探索者、优秀的学习者。培养儿童的文化选择力是实现这些转变的重要路径。让学生学会“读屏”,并不是简单地给学生灌输“读什么”“怎么读”,而是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思维:我才是阅读的主人,是我在阅读,我需要阅读,我能掌控自己阅读的节奏与方式。
培养儿童的文化选择力,让儿童主动选择阅读主题,让阅读回归纯粹;选择阅读资源,让儿童在非结构化的信息中理出一条思路来,完成阅读信息的自主构建;选择阅读圈子,让儿童超越简单、平面和单一的“输入”,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并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圈”,获得精神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