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润芳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建设的需求不断扩大。大运河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对其进行研究体现了我国文化自信的提升与崛起。现首先就大运河文化的历史沿革与研究意义展开谈论,分析当下研究大运河文化带的价值,并以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为例,就地理位置与国家战略两个层面展开说明该段对大运河沿岸城市所具有的引导性;其次,从制度构建、举措实施与工程建设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国家力量在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的体现,分析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能够取得显著成果的原因;最后强调国家力量在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希望能够将其作为成功案例,为全国其他区域大运河文化带的构建带来启迪。
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带来文化建设需求的高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下,大运河作为中华儿女劳动结晶的代表,对其深入的研究意味着我国文化自信的提升与崛起。大运河江苏段作为全国大运河文化的示范段,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区域位置与政治经济地位,大运河江苏段在大运河文化带的整体建设中具有文化代表性,而当国家力量注入时,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又反向支撑了大运河江苏段沿岸城市的产业发展。本文挖掘大运河文化研究背后的价值与意义,以“多元”视角全方面深入探究大运河文化背后的国家力量,并将研究视域聚焦于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情况,以点带面。
大运河文化历史沿革与研究价值分析
大运河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研究,是因为其本身是一种人工造物,但世界上运河众多,据《世界运河名录》统计,全球共有500多条运河,中国除大运河外还有古桂柳运河、古胶莱运河与灵渠等,所以对于大运河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与意义需要进一步阐明。
中国大运河的区域界定包括京杭、隋唐和浙东三个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三个过程。首先,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次,2012年隋唐大运河与浙东运河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后,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标志着大运河完整概念的确立。
关于大运河文化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自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以大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主体的运河学逐渐成型,大运河文化研究就包含于运河学之中。关于大运河文化的概念界定,由于文化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后者指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配的物化的精神,而中国大运河并不是在特定的时间段与空间下一次性形成的,所以大运河文化属于一种区域性的广义文化系统。正因如此,当下运河文化概念的主流诠释就是运河区域因运河而生、而变、而连带影响的文化,而大运河文化带,就是此诠释下大运河文化的典型表现。
就研究意义而言,大运河以贯通自然水系的方式促进了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所以大运河文化系统本身就自带共同发展的开放属性,这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步调相一致。在浙东运河被列入大运河后,沙漠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就此被连接,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对“一带一路”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联结作用。从地理位置上看,大运河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连接了我国两大世界级城市群,因为不同区域空间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大运河的存在极大地优化了我国不同区域间的空间格局,所以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对“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发展壮大城市群、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并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具有重要的意義。
除了对“一带一路”建设作用和我国空间格局的优化作用外,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经济上,大运河文化带连接了众多城市和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交通网络,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大运河文化带也成为一个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从而促进了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
在文化价值方面,大运河文化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大运河文化带进行保护和传承,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还可以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文化使命和历史责任,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从精神层面看,研究大运河文化可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运河文化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从学术层面看,对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可以唤起全民族对运河遗产与环境的保护意识,学界也能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学科对运河的综合认知。从经济层面与国家战略层面看,虽然大运河流经及其辐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但其在空间上将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以及长三角城市群串联起来,即使运河的水运功能已经不再是其主要功能,但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还是以文化为核心,引领并推动了不同区域间的协作,并将“环渤海经济带”与“长三角经济带”在空间、政治,甚至是文化与经济上实现了联结,纵贯了“一带一路”三大经济带。综上所述,作为“流动着的文化”,大运河在文化自信的提升、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形象的构建上都具有重要的功能与价值。
江苏是全国经济与文化强省,就地理位置而言,其也是大运河全域中水系最多、沿线城市最多、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区域,且地处大运河文化带、“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交汇处,具有地理位置与国家战略层面的双重优势,所以,聚焦研究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情况,了解其背后的国家力量,对于大运河文化带整体的发展是具有代表性的,对大运河沿岸其他城市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国家力量
2017年党中央对大运河做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并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党中央的重视与国家力量的支持促进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兴盛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便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国家力量的注入无疑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当以“大运河”“大运河文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关注度指数分析时(见图1),可以明显发现在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后,这两个主题的关注度都达到了最高点(“大运河”一词在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时也获得了一定关注)。从学界的反应可以看出,虽然有关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早在2019年前就已展开,但当国家力量以规范性文件表现出来时(《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2—2030)》《大运河遗产联合保护协定》《中国大运河遗产管理规划》《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其对大运河的研究及其沿线城市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更显著的推动作用。江苏作为全国运河文化的先导段、示范段与样板段,在制度框架的构建上也更为全面、清晰(见下表)。
江苏省大运河相关制度表
国家力量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举措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构建保护性制度框架;(2)树立多元协同理念;(3)优化管理与协调机制;(4)加大宣传力度;(5)建立数字化平台。这五点举措正是以“多元”视角全方面研究大运河文化带而得出的结果,所包含的内容既包括宏观精神、理念的构建,也包括具体政策、方法的实施。这些举措不仅强调了宏观的上层视角,也涵盖了“民间”视角。大运河开凿之初虽是出于政治、军事与经济等方面的目的,但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深深地影响了沿线居民的日常生活,国家在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执行的系列举措兼顾了国家重大事件与百姓日常生活,这种全局视角使大运河文化更具感染力与吸引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大运河文化。
另外,由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又与文化、旅游、生态等各方面密不可分,所以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是以文化为主,推动旅游与生态的建设,三者的互动与动态平衡对大运河文化带的构建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正是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下,除了之前提到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外,江苏省政府还开展了大运河景观整治、大运河文化示范段创建、大运河旅游提升与民生优化四项工程,这五项工程涵盖文化、旅游、生态三方面的内容,满足了江苏成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先导段、示范段与样板段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党中央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见图2),是国家力量在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与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事业,需要对其进行遗产保护。在这方面,文化旅游和生态保护对促进文化发展和自然保护之间的动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文化、旅游和生态资源的综合开发对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此外,文化示范段、景观改善和旅游促进等措施都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谨慎实施。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负责任和有效的方式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应该基于对遗址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意义的全面分析。此外,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项目应采取综合方法,包括当地社区、游客、政府官员和其他相关群体的参与。这样,项目将在经济发展、文化保护和生态保护之间保持平衡,以更好地实现其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已进入“后申遗”时代,研究热度有所下降。虽然大运河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精神、人文和经济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运河文化相关组织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地方重視程度和保护层级较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等。江苏作为全国大运河文化的先导段、示范段和样板段,得到了国家力量的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在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潜在意义,加强对其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大运河文化的创新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大运河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江苏省也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迎合与满足国家与人民的需求。当下对于大运河文化而言是“后申遗”时代,同时,受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我国各地旅游业遭遇重创,经济受到巨大冲击,此时的文化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在此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而正是在我国强有力的国家力量支持下,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在文化自信、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形象上的价值才得到了充分体现,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其作为成功案例,以期为全国其他区域大运河文化带的构建提供参考。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程中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研究(编号2022SJSZ0418)。
(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