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丽
中药注射剂主要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药材中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制成无菌溶液、无菌粉末或者混悬液,相较于传统中药,其起效更加快速、作用更加显著,在急危重症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然而,随着中药注射剂的不断普及,其相关不良反应日益增多,安全性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质疑,甚至部分中药注射剂已经被停用。同时,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健全,以药养医的现状并未得到彻底改变,而中药注射剂使用适应证日益增多、范围日益增大,易被少数受利益驱使的医生滥用[2]。所以,为了确保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应加强对临床配伍不合理情况的分析,为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提供参考。基于此,本文选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患者8000 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药注射剂临床配伍不合理情况及改进策略,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8000 例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13 例,女3787;年龄25~80 岁,平均年龄(50.13±11.83)岁;职业:农民4517 例,工人2620 例,干部863 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对处方进行点评,统计患者不合理用药类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各科室(手足外科、心血管病科、脑病科、肾病科、外科、肿瘤科)不合理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类型主要有用药不对证、与其他药物联用、单次用药剂量过大、溶媒选择或者用量不当、给药途径不当、静脉滴注速度过快。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及附件损害、消化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
2.1 不合理用药类型分析 8000 例患者中,不合理用药667 例,占比为8.34%,包括用药不对证、与其他药物联用、单次用药剂量过大、溶媒选择或者用量不当、给药途径不当、静脉滴注速度过快等。见表1。
表1 不合理用药类型分析(n,%)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8000 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患者328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0%,包括皮肤及附件损害、消化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等。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n,%)
2.3 各科室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集中于手足外科、心血管病科。见表3。
表3 各科室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n,%)
中药注射剂是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中药现代化与再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注射剂应用越来越普遍,相应的不良反应报告随之增多。所以,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配伍不合理情况的分析十分重要,以此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中药注射剂不合理情况如下:①用药不对证:在中医治疗中,先辨证,后施治,所以应用中药注射剂时要对证用药。然而,中药注射剂处方多为西医师开具,因为西医师缺乏对中医理论的了解,导致用药为辨病用药,而非辨证施治,中药西用,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3]。②与其他药物联用:中药注射剂成分相对复杂,除了含有皂苷类、酯类、碱类等常见有效成分,还可能含有鞣质、蛋白质等干扰成分,在和其他注射剂或者溶媒混合后经常会出现一系列化学反应或者物理反应,导致药效受到影响,也会产生一些新成分,影响药效,甚至引发不良反应。③单次用药剂量过大:一般情况下中药注射剂是按照药材量100%~300%制成,需将用药剂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若超剂量用药,就可能引起严重不良事件[4]。④溶媒选择或者用量不当:中药注射剂的分子量较大,成分主要是复合物,酸碱度对其稳定性与溶解性有着较大影响,如果溶媒选择错误或者用量不当,就会导致药液性质出现改变,发生沉淀、浑浊、变色等情况,增加不溶性微粒,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⑤给药途径不当:在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通常采用静脉滴注或者肌内注射的方式给药,两种给药途径对中药注射剂质量要求不同,标注只能肌内注射的药物不可静脉滴注[5]。⑥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因为中药注射剂的成分相对复杂,采用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时应严格控制滴注速度。当静脉滴注速度比血管流速快时就会增加血管壁侧压力,阻碍血液回流,导致血管壁丧失正常血液营养,易造成注射部位过敏[6]。在中药注射剂治疗中,当注射剂中未完全溶解药物或者不溶性微粒进入体内极易引发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不合理改进策略如下:①辨证施治: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时应遵循中医理论,确定疾病证型,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以此制定对证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可口服用药时不予肌内注射给药,能够肌内注射给药时不予静脉滴注,必要时先进行皮试。若患者为过敏体质或者存在药物过敏史应慎重用药,或者不用;若患者肝肾功能存在障碍应酌情调整用药剂量[7]。在西医师开具中药注射剂处方时应请中医师会诊签字。②尽量单独用药:中药注射剂治疗时最好单独用药,尽量不与其他药物联用,如果需要与其他药物联用,应先使用中药注射剂,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再给予其他药物[8]。③合理选用溶媒:在医师开具中药注射剂处方时应优先选择说明书推荐的溶媒,以此预防发生不良反应。对于不适合选用强电解质溶媒的中药注射剂,一般不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作为溶媒,特殊药物除外[9]。除此之外,输液性质及pH值可能对中药注射剂有着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氯化钠注射液要求pH 值为4.5~7.0,葡萄糖注射液要求pH 值为3.2~5.5,所以,若中药注射剂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可选用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如果中药注射剂在弱碱或者中性条件下较稳定,可选用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④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及给药途径:在中药注射剂治疗时医师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等严格按照说明书确定用药剂量。对于明确标注给药途径的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且只能肌内注射的药物不可静脉滴注。⑤严格控制静脉滴注速度:在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时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有效控制滴速,一般为30 滴/min。在静脉滴注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巡查,尤其是用药后30min 内,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用药,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10]。⑥药物配伍应合理:如果中药注射剂是无色液体,配伍过程中出现明显的颜色改变,易观察到配伍过程变化,若中药注射剂颜色较深,需要进行对比试验,密切观察配伍前后颜色改变情况,如在茵栀黄注射液中加入0.9%生理盐水或者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其颜色就会不断加深。当两种参与配伍药液颜色较深时很难观察到混合溶液颜色变化,临床应分开使用,不宜配伍,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因为其成分复杂,若其中某种成分对酸碱的敏感度较高,易在配伍时产生沉淀或者减小溶解度,影响药效发挥,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降低患者预后。为此,一定要确保药物配伍合理,以免出现沉淀或者浑浊现象,降低药效,引发不良反应[11,12]。⑦加强处方审查:药师应对中药注射剂处方进行严格审查,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主动与医师沟通,提出建议,督促医师修改,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临床在中药注射剂治疗中应加强不合理情况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以此提高用药合理性,为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提供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