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雯 万心怡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科技的迅速发展,短视频成为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在青少年浏览丰富多样的短视频内容的同时,一些不良短视频内容中的错误价值观念对青少年消费观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文章从亚文化视域出发,将13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深度访谈法,结合符号消费、社会心理发展等理论,探究亚文化影响下短视频平台中青少年消费观的特征,指出当代青少年消费观具有符号化、享乐化、非理性化、非稳定化的特征,并对当代青少年消费观的嬗变进行归因分析。当代青少年消费观由于消费社会导向、支付技术更新、资本导向、青少年年龄段特点的影响发生着变化,易出现冲动消费、超前消费等情况。与此同时,针对青少年消费观易受影响的现象以及短视频平台中部分亚文化内容对青少年消费观产生不良导向的问题,文章针对主流媒体、短视频平台、青少年这三个主体,提出消费观引导建议。主流媒体应加强引导,在对亚文化进行收编的同时,加强对消费文化类知识的科普教育;政府、监管部门、短视频平台应集多方合力,加强监督;青少年应当注重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这些措施有利于短视频平台中的亚文化内容发挥正面作用,促进青少年正确消费观的形成。
关键词:亚文化;短视频;青少年;消费观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4-00-03
消费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观念决定着一个人的消费行为。青少年作为祖国的希望,其消费观影响着未来社会的进步。因此,聚焦青少年消费观的培育尤为重要。当前,短视频平台迅猛发展,短视频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影响着青少年消费观的构建。
1 研究设计
结合我国国情,本文将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为13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在此年龄段,青少年价值观逐渐形成,处于个体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起点阶段。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进行研究。为了解短视频平台中青少年消费观现状,对10名具有代表性的初高中青少年进行1小时左右的深度访谈,以深入了解短视频对青少年消费观的影响。访谈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对短视频的使用频率、偏好原因、情感需求、平台消费行为等。
2 亚文化影响下青少年消费观特征
2.1 符号化
符号消费理论指出,人们消费的不是物质,而是物质背后的符号。符号消费本质上就是身份认同和阶层重构的双重过程,是个体积极探寻自我归属,进而定位阶层身份的过程[1]。青少年作为亚文化参与者,通过消费的方式建构与表达群体认同,进行自身身份的寻找与表达。
2.1.1 追求身份认同
青少年处于积极寻求认同的年龄段,期望通过和他人区隔来显示自身的独特性,完成自我认同;同时希望被他人接纳,通过模仿获得归属感,得到社会认同[2]。基于趣缘形成的亚文化群体,依靠情感认同和符号共享维系成员的关系。加入亚文化团体,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归属感,满足其精神需要。
在消费社会,资本的渗透使大部分亚文化群体以消费的多少来划分阶层,投入金额越多的参与者,追随者越多,能在群体中起到消费意识导向的作用。而青少年为了融入亚文化群体,与群体形象保持高度一致,不断进行着对参照群体的从众与模仿,通过消费来塑造自身形象,进而获得群体认同。
“现在打篮球的人手一双AJ,我也就买了,鞋背后的情怀其实不太了解。”(上海,男,16岁)
“追星的话,如果不给自家爱豆做数据打榜,怎么能算真正支持他呢?”(湖南,女,14岁)
2.1.2 追求自我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与成年人的社会地位不对等,因此其自我表达易被忽略,需要寻找方式表达其追求个性化的态度。而符号消费的功能在于,以消费的行为方式彰显其异于其他群体的社会地位、审美情趣、风格等[3]。因此青少年可以通过消费这一方式来表达自己亚文化群体的身份,找到趣缘群体,进而获得群体认同。例如短视频平台盛行的洛丽塔文化,其参与者以青少年居多。参与者通过购买、穿着洛丽塔风格的服饰进行自我表达,以获得一种表达“本我”的情感满足。
“我入lo坑已经两年了,会穿lo装拍视频,有的时候也会直接穿着lo装去逛街。打扮得精致和可爱让我特别自信。”(成都,女,15岁)
“我会背痛包出门,痛包就是指挂满我偶像徽章的背包。”(湖南,女,14岁)
2.2 享樂化
2.2.1 追求精神满足
在日常消费时,青少年往往将消费重点放在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项目上,其消费行为体现出享乐化特点[4]。青少年通过符号消费的方式,消费物质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心理价值来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同时,亚文化群体基于趣缘聚集在一起,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消费,青少年更容易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去下单盲盒,一个一个拆盲盒的激动感真的可以转移我的坏心情。”(上海,女,15岁)
“我给我家爱豆的小卡做了个专门的册子,时不时会拿出来翻一下,每次添新的小卡进去我就特别满足。”(湖南,女,14岁)
2.2.2 消费流动性强
亚文化催生的消费大部分为情感消费。每次通过消费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后,再想获得类似的感受,就需要新的、更强烈的刺激。这在亚文化生产方面表现为亚文化消费市场的快速更迭,如盲盒不断推出新款,偶像产业不断推出新的偶像等,其都是为了产生新的刺激。这在青少年消费行为上,则体现为消费流动性强,当该亚文化产品无法满足其情感需求时,青少年会停止消费,并投入新的亚文化群体,陷入“刺激—消费”的循环。
“入手账坑一年,前前后后加起来囤了有上百卷胶带,堆在家里其实也没用多少。现在又新入了盲盒坑,就把胶带都挂闲鱼了。”(江苏,女,15岁)
“有段时间不知道怎么了,特别热衷收集王者里的皮肤,后来又觉得打游戏没必要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湖北,男,16岁)
2.3 非理性化
2.3.1 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指通过炫耀性商品的消费凸显阶层的不同与差距的消费行为[5]。青少年有确认自身身份、获得自尊的需求,因此会通过炫耀性消费来证明自己在亚文化群体中的阶层地位,获得群体认同,满足自尊心。为了维持自己的身份,炫耀性消费往往会多次出现,容易导致非理性的超前消费行为发生。
2.3.2 攀比性消费
攀比作为一种对自身现状不满足、不甘落后于他人、希望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青少年处在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冲突时期,尚未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因此他们会不断在自己所在的群体内部进行社会比较,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每产生一次对自己不利的社会比较,都会刺激青少年进行消费以缓解挫折感,进而导致青少年产生攀比性消费行为。
2.3.3 冲动化消费
青少年处于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冲突时期,尚未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面对角色的混乱冲突,加之来自学业、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诸多压力,其容易出现情绪的不稳定、认知的混乱易变。为了发泄焦虑情绪、寻找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青少年容易冲动消费,通过消费得到情绪上的慰藉。同时,短视频平台中的商家、“意见领袖”善于使用消费主义话术引导用户消费,而青少年尚未步入社会,生活经验不足,辨别能力差,更容易受情绪煽动而冲动消费。
2.4 非稳定化
2.4.1 消费诉求非稳定化
作为三观还未稳固形成、较为缺乏理性的群体,青少年的消费观容易被网络充斥的各种观点影响。青少年对商品的认知能力、可支配消费的能力等都在不断提升,存在对社会角色的适应过程,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并不稳定,时而是实用主义消费者,时而是炫耀主义消费者,时而是享乐主义消费者。一方面,青少年追求时尚潮流,会因为时尚的导向而改变自己的审美取向、消费观念;另一方面,青少年消费时较少关注物品的实用价值,相比成年人更为感性与冲动。
“有几次我刷抖音,正好看到直播间在促销衣服,当时觉得挺划算的,下了单。后来觉得很后悔,其实自己并不需要那件衣服,只是被所谓的打折影响了判断。”(河南,女,14岁)
“我习惯蹲守麦当劳抖音直播间抢券,这样吃麦麦划算不少。但抢了券就要去用嘛,变相多吃了好多顿。”(江苏,男,17岁)
2.4.2 消费思维矛盾化
亚文化以其颠覆性、批判性深深吸引着追求革新的青少年。青少年通过参与亚文化群体、进行亚文化生产与消费来获取身份认同,表达自身的新潮、与众不同。但他们在参照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着对群体的从众与模仿,同时随着群体的不断扩大,追求潮流的青少年逐渐被淹没在大流中。这样的矛盾使青少年的消费取向始终处于变动之中。
“之前看到有博主推荐一款挺酷的黑红配色AJ,我也买了一双,没想到后面这款在抖音上越来越火,都烂大街了,只能放柜子吃灰。”(上海,男,16岁)
3 青少年消费观嬗变的归因
3.1 消费社会导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的繁荣推动了消费主义的形成。当前的青少年出生成长于物质繁荣的时期,自然缺乏节俭的观念,同时受多样的消费文化、先进的支付技术、传媒消费主义导向等影响,加之本身具有追求革新、潮流的特点,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消费观念。
3.2 支付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步入数字支付时代。数字支付使消费更为便捷,模糊了人对确切消费额度的感知,容易使人丧失购物理性。同时,互联网上充斥着信贷产品,诱惑青少年陷入超前消费的债务陷阱。数字支付使消费留下数据,电商利用算法进一步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产品,带来了过度消费的可能。
3.3 资本介入
当今时代,亚文化呈现资本转向。在资本介入下,混杂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亚文化被扩散,亚文化消费向专业消费市场转型,且越来越重视流量和数据。平台采取了多种营销策略,把粉丝数据与消费联系起来。亚文化内容的优劣逐渐以群体的消费能力为衡量标准。这种逻辑方式造成了亚文化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
同时资本和亚文化群体内部均大力引导亚文化参与者消费,而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判断力较弱,在话术的引导下,更容易冲动、超前消费。
3.4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指出,青少年处于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冲突时期,尚未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面对角色的混乱冲突,青少年较为不适应,会出现情绪躁动的状况,易出现冲动消费等行为;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易出现观念变化快、不稳定的现象。
4 引导措施
4.1 媒体加强引导
主流文化通常通过“贴标签”的方法,运用亚文化中的符号,对其进行收编,使其抵抗的意味减弱。这在吸引年轻受众的同时,有助于减少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主流媒体应当加强消费文化类知识的科普教育,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应当发挥积极导向作用,摒弃对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一味追求,避免宣传畸形消费观念。
4.2 多方合力加强监督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应当予以重视。政府应当制定法律法规,规范短视频内容的准入机制。青少年亚文化内容不断更迭,因此监管部门应当建立预警机制,实时监管相关内容。短视频平台作为亚文化的传播渠道,应当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正确运用算法推荐机制,同时对不良亚文化内容进行严肃处理,遏制不良消费风气泛滥。
4.3 青少年提升媒介素养
青少年应当注重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自觉传播积极向上的亚文化内容;提升辨别能力,对负面内容加以抵制。同时树立正确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消费观念,注重商品的实用價值,理性消费,增强消费维权意识。
5 结语
短视频平台的亚文化内容对青(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少年消费观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多样的内容迎合了青少年的认识需求,使其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动态认识。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传播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易对青少年消费观产生负面影响,存在隐患。
因此,关注短视频平台中青少年消费观的形成与引导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监管部门、短视频平台应当形成合力,引导亚文化内容发挥正面作用,青少年应当自觉提升媒介素养,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陈振中,张成林.符号消费视角下当代大学生消费亚文化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133-135.
[2] 袁潇.基于手机媒体的青少年身份认同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15-19.
[3] 马磊.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6:34-35.
[4] 宋德孝.中国“新世纪一代”的“嬉皮消费主义”亚文化之理论检视[J].青年探索,2014(1):51-56.
[5] 张成林.符号消费视域下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的逻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102-105.
作者简介:廖雯(2002—),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万心怡(2002—),女,江苏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
向: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短视频平台中青少年的价值观调研与引导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1029305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