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07-18 22:03白志栋万宏强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

白志栋 万宏强

摘  要: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教育模式精准化、教育范围扩大化、教学模式创新化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智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5-0045-04

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正逐步走向互联网教学、多媒体教学、数字教学、远程教学、嵌入式教学等多元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多种教育方式,明晰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各种模式,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迎接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不断在教学工作的实践探索中优化教学思维与路径,更好地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模式精准化

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可以做到精准化备课。大学教师对新生并不熟悉,上课之前也只是拿到学生处所给的学生名单,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于思政课的教学课堂都是百余人,甚至一学期结束后教师都没有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是从主观的角度努力做好教师备课工作,写教案、做PPT、做课后反思等,完成基本的教学环节。但客观来说,针对“00后”大学生和百余人的课堂,学生大体上的基础、学识、兴趣爱好、男女同学所占比例,这些基本客观情况都没有掌握,不要说“百战不殆”,就连“知己知彼”都没有能做到。尽管绝大多数思政教师都爱岗敬业,努力地完成自己肩上的任务,能够做到“教书育人” [1]。但不了解学生的客观情况,不“知彼”,只从主观上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思政课效果难免不尽如人意。人工智能背景下,完全可以在新生入校前的暑假,在学校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官方电子平台上设计好相应的匿名问答材料或问卷调查请新生填写,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得出班级的具体情况。在做到“知彼”的情况下,从客观出发,以教师将学生视为主体进行备课,从而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以医学生为例,设计具体的調查问卷,诸如为什么要学医、为什么要当医生、为什么要当护士等问题,根据问卷的回答结果,设计自己思政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插入白求恩、南丁格尔、中国古代名医、当代名医的故事,从而激励学生效仿,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对于大二及以上高年级学生来说,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了解他们在大学一年级时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了解,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以致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可以调阅学生大一时的学习数据,并通过智能分析与模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识误区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情精准掌握,使思政课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特征。

(二)教育范围的扩大化

这主要包括下几个方面:其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完全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在互联网时代,原本以课堂教育为主要模式的教育方法也随之改变。学生应用各种搜索引擎,各种智能化辅助学习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地点也不仅仅拘泥于教室、实验室等传统场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学习。其二,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向大学生群体推送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这也是教育范围扩大化的一种表现[2]。其三,教育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人工智能背景下,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通过相关的搜索引擎,登录各种各样的公开教学网站进行学习。也就是说,教师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自己班级的学生,网络另一端的学习对象很有可能是社会上从事各种职业的人群。在相关技术的支持下,学习通、微课堂、雨课堂等智能教学软件广泛应用到了思政教学的改革中。以手机移动教学为主要平台,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实现了学生及各类人群共享化、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基本需求。

(三)教学模式创新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年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关乎祖国的未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现,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育人质量,需要做到不断改进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严肃紧张、理论抽象的特点。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模拟智能等工具,不断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在网络空间学习、下载、收藏知识的特点,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广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从主观上有效地推动思政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翻转课堂、开放课堂、智慧课堂等教学模式已很大程度上利用了海量的教学资源,也逐步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的教学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师生互动的全过程都会被自动记录。建立精准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人工智能技术与海量教学数据完美组合,会进一步智能化地测算、分析、测评出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指出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不感兴趣的上课内容,提出改进方法,实现大学思政教学的创新改革[3]。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教育目标不是知识的灌输或信息的传递,而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帮助学生明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人工智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会对各行各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样,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也将迎来新的变化,高校应当努力探究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着力点,顺应时代变革,主动接近、关注人工智能及其带来的新问题、新理念,有意识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转变思政教育思维,吸收新科技所带来的新鲜活力。总体来说,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政教师权威地位弱化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之一。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以德育人、以情育人的重要责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思政教师具有权威性的话语权,具有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三观”与其健康成长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步发展,形式多样的在线课堂、专业题库甚至是情感关注等相关人工智能产品的问世和广泛应用,导致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权威地位开始逐步下降。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学习教师所讲授的专业知识,甚至可以自行了解、学习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4]。另一方面,思政课在大学专业学科体系中虽然是必修课,但课时量相对较少、理论性较强,因而比较枯燥乏味,脱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也使得思政课教师权威性进一步弱化。

(二)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当前,思政课的教学仍旧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智能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日益成熟,思政课教学需要全面升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教室机器人”[5]、智能导师系统、在线一对一辅导等专业工具的发展,对教师的知识教授造成很大冲击。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知识量的储备和讲课所应用的讲解技能及相关的课堂经验,而这些在人工智能时代却不占任何优势。相应地,教师在学习、应用相关的上课软件,如学习通、智慧课堂等并不一定比学生熟练。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特点,学生信息交流方式日益多样化,这拓展了时空,也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同样突破了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动摇了思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

(三)师生沟通交流日渐减少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程门立雪”等故事也都说明了师生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然而人工智能革命给这种师生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改变,由原来的面对面沟通逐渐转化成为屏幕与屏幕之间的沟通。这样很难体会到对方的心理状态,沟通呈现出敷衍化和表面化。思政课是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思政教师肩负着“培养什么人”的重任,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需要用真理去呼唤真理,用真心去感受真心,用真情去打动真情。人工智能时代,生活节奏大幅加快,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仅仅在课堂上很有限的时间内。下课之后彼此很少见面,师生之间很难拉近心理距离。

在传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导,师生的沟通交流不需要任何中介,简单而真诚。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被掩盖在相关技术之下,需要与之相对应的平台力量才能实现沟通交流,一旦一方的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很容易引起误解和矛盾。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背景下,技术理性会消解大学思政教育人文主义的底色。[6]人工智能背景下所创造的教学空间,把网络中的虚拟性、符号性的特征带入了教学实践的过程,虽然师生之间有了更加平等的话语权,却忽视了现实的情感互动体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理解真善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符号教育,或者是计算机教育技术。人工智能也不能模拟人的情感,更不能代替教师开展情感教育。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提高政治站位,捍卫话语权力

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越来越倾向于数据化、网络化,思政课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依赖。这种现象既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也难免让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出现消解。要改变这种现象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努力提高政治站位。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大学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心,乐于接受各种新思想,因此,网络语言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网络语言的生动性、娱乐性等特点也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网络语言是人工智能时代网民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已经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要提高思政教师的话语权,就应该以人工智能思维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从根本上变革思政教学话语的形式,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思政课教学话语逐步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赋予思政课话语以时代元素,使思政教育既符合党和国家的育人要求,又通俗易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融入生活元素,提升话语感染力

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教学工作不应该脱离现实,应更进一步贴近现实。通过手机、网络各种媒体平台,将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先进榜样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加立体、直观的感受。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一定是产生于现实基础之上的,离开了现实性,思政工作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提高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力。通过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去解读现实世界,这样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影响力。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促进了教学形式的改变,但是不应改变思政教师的主导地位。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思政教师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如:试卷分析、作业批改等,帮助教师节省大量时间,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但人工智能再发达也只是对既定知识的模拟,并不具备自主创造知识的能力,无法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思政教师要克服这一缺陷,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努力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境界,确立正确的三观。

(三)积极接受培训,弥补自身的技术劣势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課堂教学对教师来说本来就是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学生对于人工智能的接受和参与能力并不比教师差。所以,教师一定要顺应时代。人工智能环境下,对思政教师应用各种电子设备、各种智能软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想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好人工智能,各个高校就应该着眼于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进行科学的规划,构建思政教育人工智能的软硬件环境,积极鼓励思政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强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并持续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培训,使思政教师能主动参与,并为教师提供各类人工智能的实践场所。邀请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充当培训教师,使得思政教师充分了解、熟悉、掌握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总之,思政教师应努力提高人工智能知识的储备,学会并熟练应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设计个性化教案,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同时,应注意学习网络防御知识,提防学生隐私数据的泄露,加强维护学生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 宫维明. 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形变”与“神不变”[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05):124-133.

[2] 李海峰,王炜. 国际领域“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进展与前沿热点——兼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策略[J]. 远程教育杂志,2019,37(02):63-73.

[3] 曹培杰. 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 教育研究,2018(08):121-128.

[4] 余胜泉. 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 开放教育研究,2018(01):16-28.

[5] 李海峰,缪文升. 挑战与应对: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应重视价值判断教育[J]. 中国电化教育,2020(02):43-49.

[6] 刘明龙. 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角色危机及其重塑[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9):90-92.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