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大促“6·18”结束了,以往喜欢发喜报的各大电商平台仍然没有公布具体的成交数字。这已经成了一种惯例,当然,我相信今年“6·18”依然有具体的增长。一方面是今年“6·18”被称为“最卷的一次購物节”,朴实无华的价格之争,成为电商平台吸引流量的最大卖点;另一方面是从最近几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来看,虽然势头有所下降,但都维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这可能有点意想不到,好像就我一个人手头紧了,别人都是该花花、该买买,甚至比以前买得更多了。这里面固然有着口红效应和刺激政策在发挥作用,但透过“6·18”的营销变化,我们还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趋势。
我稍微观测了一下各大平台的趋势变化,京东开门红的10分钟内,平台GMV(商品交易总额)破亿元的品牌数量同比增长23%,超六成的新商家5分钟成交额突破去年全天,五成中小商家成交额增长超200%。抖音的开门红,预售GMV直接比去年增长808%。
具体的数据就不列了,我们来讲逻辑。
可以明显看到,对于这次“6·18”,平台和商家是带着提振消费的预期来的。
京东开了“保价服务”,淘宝天猫说是“投入力度史上最大”,抖音、快手声量十足,把更多的流量留给了自家的直播,还有像美团这样的本地化和外卖平台也首次发声加入“6·18”。商家其实也是带着“预期”来的,当下的大环境如此,“6·18”作为一个确定性很强的商家活动,对于全年销量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种预期下,少搞套路,多谈价格成为摆在明面上的底牌。这确实是一个刺激消费的好策略,特别是下沉市场给了我们很多惊喜。
从全局数据来看,1—5月,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2968亿元,同比增长9.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668亿元,同比增长9.4%。除了一、二线城市,无数我们不曾关注的县镇、乡村也在默默贡献。
促成这种变化的,除价格之外,更重要的是消费人群的更替,这是我们一般看不到的台面下的变化。
当这些“90后”年轻群体成为消费主力时,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可能会是一种矛盾的并存,就像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同时存在。这不是简单理解为“既要追求高品质,还要有低价格”。在现实中,这从来就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公平和合理的利润对谁都有好处,但这种东西不能摆出来说。你觉得公平,消费者会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得靠营销来达成。
我更倾向于认为在那些能够提供额外价值,比如满足感、愉悦感、身份认同的细分品类上,年轻消费者会因为看中品牌向他们传递的内在价值而买单,会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给出超过一般的溢价。
我们有个学员做宠物用品,今年“6·18”开门红期间的营收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我们想一个问题:宠物用品是卖给宠物的,还是卖给主人的?宠物不会讲话,当然是卖给主人的。好了,这就掉进了营销陷阱,这句话其实是个老话术了,不知道在抖音上被“营销大师”讲过多少次。这句话看上去逻辑是对的,但现实是走不通的,宠物确实不会说话,但喜不喜欢、用不用、吃不吃,宠物是会表现的,不好用马上就退货了,你二次销售就更不要谈了。
所以,你不能因为是谁买单,就把最终使用者忘了,这是犯了营销的大忌。相反,正是因为宠物没法讲话,它在某个场景的某些动作和行为,那些不被主人重视的细节,正是品牌可以发力的地方。
我们总是说品牌需要关联场景,穿透品类,直指需求,但需求是什么?就是你作为专业的品牌,代替这些不能说话的宠物去表达它们在某个场景下的状态,以及它们的需要,并且去思考品牌怎么被识别(这里就是摆数据,找背书),以及怎么给出一套解决方案。然后,不断用一个个品牌故事和反馈的测评、视频去跟用户建立深度认知和情感连接。这是一个持续积累势能的过程,当合适的营销节点一到,就会收获颇丰。
在“6·18”期间,我们关注到几个领域,特别是快消品和美妆,国货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榜单里前几名大多是国产品牌。
百度搜索和淘宝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消费者更愿意支持国货,在同个品类里,会优先选择国货。像著名的联合利华,2022年在华销售额下跌了1.3%,整体销量减少2.1%。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下降是在联合利华2022年营收增长14.5%的基础上。国货又是怎么翻身的?除了国民自信心提高,更多在于我们学会了取长补短,特别是营销端的进化。
当年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后,基本上是从3个方面惊醒了众多国产品牌,以至于很多品牌没反应过来,一步慢,步步慢。
第一个是整体设计风格,这个确实有时代因素在里面,民众的新奇感、企业层层审批的传统机制,决定了双方的差距。
第二个是渠道更替,像联合利华和宝洁都舍得把钱花在营销上,哪怕是亏损,也要通过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和渠道扩张,去占领消费者的心智。1994年我在做太太口服液广告投放的时候,在报纸和电视两种形式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硬是靠贷款,咬着牙投了中央电视台,以其作为品牌推广的主要投放渠道,而用报纸打配合。
但是同期的宝洁和联合利华的预算,是跟着市场份额去制订的,它们为了传播品牌,愿意花重金去全渠道推广,并且持续做这件事。如此一来,消费者的印象就一步步加深了。
第三个是宣传理念,过去我们的品牌宣传,重点在于标榜自己,一定要把我是什么企业、什么厂子、什么牌子统统放出来,好像你不这么做,广告费就白花了。但同期的国际大牌,基本上都会锚定某个关键词进行品类捆绑,比如奔驰是舒适,宝马是驾驶,奥迪是沉稳。无论是在产品、渠道还是营销上,那时候的外企都有着更专业的方法论、更多的资本、更强行动力的团队,由此逐步让国产品牌失去了存在感。
但互联网给了国产品牌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网上零售的繁荣,让传统的零售业开始走向过去式。今天的电商平台,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卖货渠道,它既是产品信息触达消费者的新窗口,也是企业了解顾客、分析需求的新渠道。
国潮是怎么来的?还不是企业抓住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品位转移,最后顺势而为达成的。今天又迎来了视播时代(视频和直播),而每一代渠道的更迭都是一次营销进化的契机。我想,这也是无数品牌转身或者新生的机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单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