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越绝书》:是史书,是谜书,更是奇书

2023-07-18 04:51钟彦亮
月读 2023年7期
关键词:外传吴越子贡

钟彦亮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精选《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越绝书》《文心雕龙》《齐民要术》《水经注》《说文解字》《茶经》等经典典籍,全面展现中华历史典籍之美。继《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文心雕龙》之后,让我们来一起了解《越绝书》。

《越绝书》是史书,它以讲述吴越争霸的历史为主要内容,上溯夏禹,下止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广泛反映吴越之地(今江浙地区)经济、政治、军事、地理、文化、风俗、语言等情况,生动展示了早期吴越地区的历史。

不过由于其书“或经或传、或内或外”,体例不纯,内容驳杂,因此历来官私书目都将其归为杂史、稗史和载记一类,相当于“野史”。尽管如此,它展现的丰富内容、蕴藏的精妙智慧,依旧给后人以无穷的启迪,因此历来研读《越绝书》的学者络绎不绝。

一、作为谜书的《越绝书》

然而,阅读《越绝书》并非易事,这是因为它文献信息有着许多未解之谜:谁写了《越绝书》?是怎么编定和流传的?《越绝书》别称有哪些?“越绝”又有什么含义?等等。这些笼罩在《越绝书》身上的谜团,犹如江浙水乡朦胧的烟雨一般,遮挡着历代学者探索的目光,因此它不仅是史书,也是谜书。

而解谜的钥匙就藏在它首尾两篇序跋《外传本事》和《篇叙外传记》当中,这两篇文章是古人根据自身对《越绝书》的理解所作,透露了许多早期《越绝书》的信息,内涵丰富,值得细读,古今学者莫不以此为线索,尝试破解越绝之谜。

二、《越绝书》作者之谜

要说《越绝书》最大的谜团,莫过于作者之谜,其中还牵扯到一桩隐语公案,几百年来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越绝书》是谁写的?明代之前,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子贡或伍子胥写的,证据是《外传本事》所说“或以为子贡所作”“一说盖是子胥所作也”。《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官修书目均认可子贡说,题为“子贡撰”。而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引《七录》“《越绝》十六卷,或云伍子胥撰。”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成非一人”,证据同样是《外传本事》,因为“或”“盖”不过是揣度之辞,并不肯定;更何况《外传本事》在回答此书篇名为何“或经或传,或内或外”的问题时,明确道出:“外者,非一人所作。”并且结合《越绝书》内容来看,书中还记载了吴越灭亡后的历史故事和地理沿革,难道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子贡或伍子胥能穿越至未来写书吗?显然不可能。因此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便指出“无撰人名氏,相传以子贡者,非也”,进而认为“其书杂记吴越事,下及秦汉,直至建武二十八年。盖战国后人所为,而汉人又附益之。”颇合本书实际。

转折发生在明代杨慎身上。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史》盛赞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与解缙、徐渭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博学的杨慎对此书有着精彩的研究,他认为作者并非“不言姓字”,而是把名字隐藏在《篇叙外传记》一段“烧脑”的隐语当中,试看:

记陈厥说,略其有人。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疆……文属辞定,自于邦贤,邦贤以口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

不知大家读后能否猜出谜底?

看看杨慎是怎么样猜的。他说,东汉末文人“好作隐语于文字中”,而写隐语常用的办法便是离合汉字,因此只需将隐语中分离的汉字部件重新组合起来,谜底便浮出水面。照此办法,“以去为姓,得衣乃成”是袁字,“厥名有米,覆之以庚”是康字,而“禹来东征,死葬其疆”是会稽郡,这是因《史记·夏本纪》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合起来便是会稽袁康。“以口为姓,丞之以天”是吴字,“楚相屈原,与之同名”则是“平”字,这是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屈原者,名平”,又因此人是“邦贤”,因此《越绝书》作者便是会稽袁康、吴平。

并且,杨慎还以《论衡》为旁证,怀疑《论衡·案书》提到“临淮袁太伯、袁文术,会稽吴君高……君高之《越纽录》”一句指的是袁康、吴平,而《越钮录》疑为《越绝书》。

杨慎不愧才子之名,似乎破解了千年未解的作者之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便全盘采用他的说法,认为此书是“会稽袁康所作,同郡吴平所定”。此后讲解或引用《越绝书》的,往往稱此书的作者是袁康、吴平。

不过依旧有许多学者驳斥杨说,如从直接证据上看,袁康、吴平两人似乎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无论是正史《后汉书》,还是地方史《会稽典录》,均无二人的记载;而从旁证上看,假设吴平就是吴君高,而《论衡》数次提及吴君高,却从未说起袁康,以二人共同编书的亲密关系而言,难道不奇怪吗?何况临淮二袁与会稽袁康,无论是家乡还是人名均对应不上,等等。可见杨说商榷余地很大,并非定谳,但却不失为一种充满智性魅力的观点,并为后人继续研究开拓了思路。

如今,我们一般赞成陈振孙的说法,《越绝书》并非一人一时所作,最原始的文本应是战国人所作,又经后人不断增补形成,这样更符合《越绝书》的实际。

三、《越绝书》成书、流传和编次之谜

通常而言,只要我们知道作者是谁,就比较容易推定成书年代,但《越绝书》“成非一人”,怎么办?明代陈垲认为书中“祸晋之骊姬,亡周之褒姒”一句“盖六朝之先驱”,此书可能经过六朝人编辑,这是从文风着眼。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指出“如《越绝书》,《隋志》始著录,题子贡撰。然其书既未见《汉志》,且书中叙及汉以后建置沿革,故其书不唯非子贡撰,且并非汉时所有也”,说明此书并非“汉时”就能完成,这是从本书内容着眼。而据现代学者研究,本书在三国至南朝这个时间段编定成书的可能性最大。

至于流传方面,《越绝书》的“前世今生”也较为复杂,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记载,《越绝书》原为十六卷。可惜的是在流传中散佚了不少,在北宋初年官修书目《崇文总目》中,此书仅剩十五卷,还说此书“旧有内记八、外传十七,今文题阙舛,裁二十篇”。可知北宋初年的《越绝书》已散佚五篇。我们今天所见的《越绝书》为十五卷,共十九篇,有“经”“传”之分、“内”“外”之别,分为内经两篇、内传四篇和外传十三篇;而缺失的篇目,据《德序外传记》“观乎太伯”“观乎兵法”,《篇叙外传记》“始于太伯”“故次兵法”等语,应该还有太伯、兵法篇等,其他则难详。

而这些驳杂的篇章究竟按照什么逻辑编次的,《德序外传记》和《篇叙外传记》都给出了各自的说法,并无统一的意见,且两篇文章都指出请籴之后是九术,这个次序与今本不合。总而言之,本书篇章最早是怎么排列的、按照什么逻辑排列、什么时候发生了混乱,等等,还是一笔糊涂账,有待后人理清。

四、《越绝书》书名之谜

如何理解《越绝书》书名?

先说“书”。《越绝书》别称很多,未必称为“书”。除上述杨慎认为《越钮录》疑似《越绝书》外,常见别称还有《越绝》《越绝记》等,如《水经注》《史通》引作《越绝》,《隋书·经籍志》题为《越绝记》。

再说“越”。“越”不仅指国名,更多体现的是《越绝书》的感情倾向。《外传本事》认为,越王勾践“东垂海滨、夷狄文身”,却通过“躬而自苦、任用贤臣”,灭吴雪耻、称霸中原,可谓是“转死为生、以败为成”,因而书名的“越”字,潜藏着对越王勾践“贵其始微,终能以霸”的褒奖之情。

而最难理解又众说纷纭的莫过于“绝”字了。书中并非没有解释,而是解释得十分难懂。《外传本事》两称“绝者,绝也”,《篇叙外传记》说“圣人发一隅,辩士宣其辞,圣文绝于彼,辩士绝于此”,前者以本字释本字,更添疑惑;后者也颇费猜解。杨慎对此激烈批评“二说似梦魇谵语,不止齐东野人之类而已”,纯属胡说八道。

然而二说即便有所不足,不过依然是理解“绝”字的重要提示。古人有一个做“阅读理解”的思路:他们会依据书中的某些特点,对书名进行多层次的阐发,以求挖掘书名蕴含的深意,如古人依据《周易》的特点,将书名的“易”字阐释为“简易”“变易”“不易”三个意思,这便是所谓“易一名而含三义”。我们理解了这个阅读思路后,再重新看二说,可推知古人将“绝”字阐释为“绝人”“不可断绝”“中绝”几层意思。

“绝人”是指勾践成就的冠绝时人、超群绝伦的功业。勾践灭吴,从个人国仇家恨的层面上看,他实现夙愿,大仇得报;而从“天子微弱,诸侯皆叛”的国际背景上看,“绝者,绝也,勾践时也”,在勾践之时的灭吴不仅实现“抑强扶弱,绝恶反之于善”,而且使“中国侵伐,因斯衰止”。因此《外传本事》认为,“以其诚在于内,威发于外,越专其功,故曰越绝”,又推测“故作此者,贵其内能自约,外能绝人也”,所谓“绝”,就是盛赞勾践所成就的“绝人”功业。

“不可断绝”是指记言记事的史笔“不可断绝”。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历史记录,从商周起便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越绝书》作为一部史书,自然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记言方面,便是记录伍子胥、计倪、范蠡、文种等谋臣策士的重要论述,使“各辩士所述,不可断绝”。记事方面,便是记录吴越历史,使“贤者所述,不可断绝”。

而《越绝书》记言记事的交汇点似乎是子贡。这大概是因为他一来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二来“绝者,绝也,谓勾践时也”,勾践之时,子贡受师命“说齐以安鲁”,一出师门,便“乱齐,破吴,兴晋,强越”,以辩士的身份搅动国际局势,而这个过程中又与勾践灭吴的历史深度绑定,因此“其后贤者辩士”,“见夫子作春秋而略吴越,又见子贡与圣人相去不远”,是唇齿相依、表里相辅的关系,便“盖要其意,览史记而述其事”。所谓“绝”,就是记录吴越地区历史和辨士们言辞使其“不可断绝”,同时这也表明此书有继《春秋》而作的雄心壮志,并暗示了吴越文明与中华文明、吴越辩士与中原贤者的紧密联系。

“中绝”是指记述时间的中断。《篇叙外传记》所谓“圣人发一隅,辩士宣其辞,圣文绝于彼,辩士绝于此”,归根结底是依傍《外传本事》而来。这是因为《篇叙外传记》“已认定”此书作者就是《外传本事》提出的疑似作者子贡,进而强化了子贡与孔子、《越绝书》与《春秋》的关系,“圣人发一隅”就是孔子作《春秋》,“辩士宣其辞”就是子贡根据《春秋》精神作《越绝书》,“圣文绝于彼”是说孔子因“睹获麟”而中绝《春秋》的撰述;“辩士绝于此”是说子贡在“强越”之后,便中绝《越绝书》的撰述,“故题其文,谓之《越绝》”—这虽不符本书实际,但却与书中某些内容相合,《外传记地传》载勾践称雄后,孔子带七十弟子拜访勾践,“述五帝三王之道”,勾践不从,“于是孔子辞,弟子莫能从乎”;且勾践称霸后,文种被诛,范蠡隐退,越国传奇从此落幕—末篇对“绝”字的阐释,也显然是为了拔高《越绝书》的地位,虽然不足为训,但却不失为一种见解。

总的来说,首尾两篇跋文围绕《越绝书》中心人物和记述活动阐释“绝”字,尽管不可尽信,亦有迂曲之处,但揭示出此书“显弱越之功”的感情倾向和欲继笔《春秋》的记述雄心的特点。

五、作为奇书的《越绝书》

今人何须让古人?我们不妨也对“绝”来个花式阐释:《越绝书》是奇绝之书。何以称“奇绝”?是因为它详细记载了精彩绝伦的谋略、细致描述了绝域殊方的地理以及有着惊采绝艳的文辞。

吴越争霸,子贡、伍子胥、计倪、范蠡、文种等谋臣策士的谋略精彩绝伦、让人拍案叫绝。在《内传陈成恒》中,子贡以一人之力,“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我们能感受他“三寸之舌,強于百万之师”的英风锐气,在《请籴内传》中,伍子胥一眼识破越国请籴的阴谋,直接点破“非吴有越,越必有吴”的生死局面,认为如果吴国把粟米借给越国,会导致“财去而凶来,凶来而民怨其上,是养寇而贫邦家也”的严重后果,可惜夫差并未采纳。

当然,全书以最多篇幅记载的,还是越国谋臣的谋略,计倪就是其中之一,全书有两篇文章集中记述他的谋略。《计倪内经》侧重于经济,系统论述如何通过生产粮食、流通财货、积蓄物资、兼顾农商利益以实现富国强兵,里面提出的“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商品价格受商品供需关系影响)、“籴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谷贱伤农、谷贵伤商)等经济学原理早为我们所熟知;《外传计倪》侧重于政治,精辟提出系列选人、察人、用人的标准和方法,其中“公选于众,精炼左右”“明主用人,不由所从,不问其先,说取一焉”的选人观,至今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我们熟悉的范蠡、文种也有精彩的表现,如《内经九术》,文种便提出“伐吴九术”,三术治内,六术伐吴,其中不乏离间计、美人计等阴谋诡计;在《外传枕中》,范蠡不仅提出富国强兵的“邦之四宝”,还给出如何预测气候年景、种植以及买卖粮食的方法,既有宏大的战略目光,又有具体的战术指导。种种计谋策略并非纸上谈兵,而的确让越国以弱胜强、称霸中原,显示其不凡的价值。

不过,权谋策略如同双刃剑,既可看作治国良策,也可视为阴谋诡计,清代王谟称“书多阴谋秘计,而其精奥,又在《计倪内经》《外传枕中》二篇”,民国学者张宗祥先生却认为“越王勾践归国,行计倪、范蠡之术,覆吴报仇,霸于中国,其道在富民贵谷,古所谓‘民为邦本,食为民天‘耕三余一,耕九余三之道,越尽行之。此其精神,详于《计倪内经》《外传枕中》两篇之中,最此书之要旨也。”同样是全书精华《计倪内经》《外传枕中》,却因观照角度不同,有着良策和阴谋之分,这提示我们在阅读《越绝书》时,要注意学习其中富国安民的一面,而鉴别其权诈巧谲的一面。

吴越地处东南边陲,春秋时期尚未完全开发,中原诸国视为蛮夷,但《越绝书》却细致描述了这绝域殊方的地理情况,让其与其他史书有着明显区别。在《外传记吴地传》和《外传记地传》两篇文章中,不仅记载吴国和越国的历史源流、山川形貌、城池宫殿、陆路水道、农田水利、矿场牧场、语言风俗、沿革掌故等,而且结合吴越地形,分别道出吴国水网密布、越国山地众多的特点;《外传记吴地传》重点记载吴国里太湖、巢湖、无锡湖、尸湖、小湖、耆湖等大小湖泊,泽国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外传记地传》则重点记述越国中会稽山、稷山、龟山、葛山、麻林山、白鹿山等山地丘陵,层峦叠翠的无限山色尽在眼前。

由于此书感情倾向于越国,因此《外传记地传》大多立足勾践军事活动以描述越国地理,如“麻林山,一名多山。勾践欲伐吴,种麻以为弓弦,使齐人守之,越谓齐人‘多,故曰麻林多,以防吴。以山下田封功臣。去县一十二里”,不仅道出山名和来历,而且概括了此山的用途、相应的地理方位,还给后人留下“越谓齐人‘多”的古越语信息。再如“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今北坛利里丘土城,勾践所习教美女西施、郑旦宫台也。女出于苎萝山,欲献于吴,自谓东垂僻陋,恐女朴鄙,故近大道居。去县五里”,不仅记载美人宫形制大小和远近距离,是标准的地方志建筑记载,还可窥见勾践施用美人计的“良苦用心”。

正因其细腻而生动地记载吴越的千古江山、舞榭歌台,实现历史、地理、人物和人文高度统一,让其成了后世地方志的鼻祖,明代万历《绍兴府志》称赞“其文奥古多奇,地传具形势、营构始末、道里远近,是地志祖”,清代洪亮吉更是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越绝书》能流传至今,其惊采绝艳的文辞功不可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其文纵横曼衍,与《吴越春秋》相类,而博丽奥衍则过之。”认为《越绝书》语言纵横驰骋、富丽华美、博大精深。试看计倪如何论述为何要蓄积粮食,“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重迟不可战,战则耳目不聪明”,使用顶真手法,不仅揭示“士兵饥饿—饥饿易伤—不可战—战则耳目不聪明”的逻辑关系,而且语气连贯,流畅自然。计倪接着说“耳不能听,视不能见,什部之不能使,退之不能解,进之不能行。饥馑不可以动,神气去而万里”,铺叙“耳目不聪明”的严重后果。再比喻士兵饥饿而战如同“伏弩而乳,郅头而皇皇,疆弩不彀,发不能当,旁军见弱,走之如犬逐羊”,在这里皇、当、羊均为阳部字押韵,畅达明快,极富感染,蓄积粮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同时,《越绝书》塑造一批个性鲜明、立体多面的人物,如舍身重義的渔父和击絮女、忠孝勇敢却又刚戾暴躁的伍子胥、“官卑年少”却在关键时刻“举首而起”出谋划策的计倪、富有谋略却又懂得急流勇退的范蠡、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的越王勾践、早年英明神武而晚年喜谀拒谏的吴王夫差,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对《越绝书》,不妨一言蔽之,是史书,是谜书,更是奇书。因其为史,可领略吴越地方的历史盛典,深刻体会“无四方,何以中国”;因其多谜,可激发起探索的兴趣;而因其多奇,更能点燃阅读的激情,让我们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这个亦谜亦奇的越绝世界,跨越千年的时光,依旧召唤你我再度探索、流连其中。

猜你喜欢
外传吴越子贡
隋唐外传(第二集)
隋唐外传(第一集)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隋唐外传(第三集)
隋唐外传(第二集)
《吴越春秋》“折易”新解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吴越“双绝”的千年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