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与修仙

2023-07-18 04:51杨多杰
月读 2023年7期
关键词:茶歌鸡冠茶汤

杨多杰

柳眼偷看梅花飞,百花头上春风吹。壑源春到不知时,霹历一声惊晓枝。枝头未敢展枪旗,吐玉缀金先献奇。雀舌含春不解语,只有晓露晨烟知。带露和烟摘归去,蒸来细捣几千杵。捏作月团三百片,火候调匀文与武。碾边飞絮卷玉尘,磨下落珠散金缕。首山黄铜铸小铛,活火新泉自烹煮。蟹眼已没鱼眼浮,

松声送风雨。定州红玉琢花瓷,瑞雪满瓯浮白乳。绿云入口生香风,满口兰芷香无穷。两腋飕飕毛窍通,洗尽枯肠万事空。君不见孟谏议,送茶惊起卢仝睡。又不见白居易,馈茶唤醒禹锡醉。陆羽作茶经,曹晖作茶铭。文正范公对茶笑,纱帽笼头煎石铫。素虚见雨如丹砂,点作满盏菖蒲花。东坡深得煎水法,酒阑往往觅一呷。赵州梦里见南泉,爱结焚香瀹茗缘。吾侪烹茶有滋味,华池神水先调试。丹田一亩自栽培,金翁姹女采归来。天炉地鼎依时节,炼作黄芽烹白雪。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痾苏。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

—〔南宋〕白玉蟾《茶歌》

武夷岩茶,品类数百,其中又以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最为贵重。更有好事之人,将以上几种岩茶合称为四大名丛。咱们按下前三款不表,单说这白鸡冠。此茶汤色浅淡,滋味细腻,香气轻盈,与其他武夷岩茶迥然不同,颇有些仙风道骨的灵气。据武夷故老相传,这白鸡冠的起源还真与一座道观有关。

武夷山风景秀丽,为道教第十六洞天,又名升真元化之洞。北宋时武夷山道教极盛,真宗年间(998—1022)山内坑涧之中有宫、观三百余处,宛如人间仙境。这其中有一座止止庵,始建于晋代,北宋东京李陶真、洛滨李铁笛、燕山李镜等世外高人,也曾在此修行。到了南宋,道教南宋五祖白玉蟾在这里长居,更使得止止庵名声大噪,香火绵延千年。1941年,止止庵一度改为图书馆,现存完整的石砌墙基及“止止壶天”石刻。据说那仙气十足的白鸡冠,就是白玉蟾在止止庵中选育而成。

白玉蟾遴选白鸡冠,这事儿听着多少有点玄乎。毕竟,白鸡冠这路乌龙茶的工艺,南宋时还没影儿呢。估计是有人借用白玉蟾的大名,来为白鸡冠增添一些味外之味吧。

按说游历武夷山的名人可太多了,为何单单让白玉蟾给白鸡冠代言呢?一方面,茶名与人名里都有个“白”字,看着就像一家子。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的白玉蟾,确是一位既爱茶又懂茶的道士。《全宋诗》中收白氏诗六卷,其中有涉茶之诗三十五首。其中这首《茶歌》长达三百三十字,更是难得的长篇。诗中不仅记录了南宋北苑茶的采、制、品饮等事,更是点明了茶在道教文化中的特殊地位,爱茶之人绝不能错过。闲言少叙,我们还是从作者讲起。

白玉蟾,生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琼山人(今属海南)。他比杨万里小七十岁,差出了整整三代。这人名字很多,首先他本名葛长庚,后因继雷州白氏为后,才改了白玉蟾这个名字。另外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蠙庵武夷散人、神宵散吏、紫清真人,也都是他的各种“小号”。他师从陈楠学道,遍历名山,声望日盛。宋宁宗嘉定年间,白玉蟾受到皇帝召见,并赐号紫清明道真人。

白玉蟾醉心茶事,与其长年居于武夷山有一定的关系。正如其在《九曲棹歌》十首之七中所写:

仙掌峰前仙子家,客来活火煮新茶。

主人遥指青烟里,瀑布悬崖剪雪花。

人人懂茶,处处产茶,家家饮茶。武夷浓浓的茶事氛围,无形中感染着白玉蟾。

更深层的原因是,茶性与道教文化相契合。请注意,这里说的是道教,而不是作为哲学思想的道家。信奉道教的人,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八个字:长生不老,羽化成仙。这个目标可不容易。要怎么做才能达成呢?又是八个字:长生之事,功由于丹。换句话说,修仙这事,丹是最重要的了。那么问题又来了,到底什么是“丹”呢?在道教看来,丹要分为内外两种。外丹好理解,就是服用的丹药。像明代的嘉靖皇帝、清代的雍正皇帝,都是外丹的狂热爱好者,一把一把地当饭吃。结果您猜怎么着,身体越来越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皇帝只服用外丹,而不修内丹。所谓内丹,就是以人的身体为丹鼎,使精运神,不断修行。这话有点玄,按今天的词儿来解释,内丹就是心态。服外丹,为的是身体康健;修内丹,求的是心理健康。所以道教的丹要内外兼修,这样才能保人身心愉悦。那两位皇帝天天着急生气,再常吃点来历不明的三无药品,不短寿才怪呢。所以道教的修丹之说并非荒唐,只是后人的行事太荒唐了。

那么饮茶与修丹,又有什么关系呢?那可太密切了。

首先,茶汤有益健康。本就是广义上的外丹。正如苏轼《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中所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又如李光《饮茶歌》中所说:“古来饮流多丧身,竹林七子俱沉沦。飲人以狂药,不如茶味真。君不见古语云,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卧石人。”茶虽不是药,但其妙处却远胜丹药。

更为重要的是,饮茶可以调节生活节奏,调整处事心态,调理日常情绪。饮茶既是能疗愈心理,自然有助于修炼内丹了。归根结底,白玉蟾之所以醉心茶事,也是将饮茶视作了修行的法门。而这首《茶歌》,更是将他对于茶事的理解详述了一番。如今的爱茶人,既可以把《茶歌》当作长篇茶诗来欣赏,也可以将其视为微型茶书去研读。毕竟,大名鼎鼎的蔡襄《茶录》,也不过八百字而已。

我们再一起来读正文吧。

自“柳眼”至“烟知”句,讲的是茶山的春景。壑源,即指壑源岭,在建安(今福建建瓯)境内,是宋代著名的茶产地。宋代黄儒《品茶要录》中还专有“辨壑源沙溪”一章,来教人如何防止买到假壑源茶。由此也可见,壑源在宋代十分有名,以至于市场上都出现了假货。但需注意,壑源虽与北苑邻近,但却属于私焙,并非专为进贡。白玉蟾作为出家人,饮用壑源茶十分

合理。

建州茶区的春景,是宋代茶诗中常见的题材。例如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有“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的句子。而建州的春茶,更是受到当时爱茶人的珍重。例如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中就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建安离北宋的都城开封有几千里之遥,运送茶叶十分不便。而唐朝皇室看重的顾渚茶和阳羡茶,前者位于湖州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后者位于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都离开封更近。为什么宋人舍近求远,一定要喝建州所产的茶呢?难道建茶真的比顾渚茶和阳羡茶好喝吗?

原来从五代到北宋的这段时间内,我国气候明显由暖转寒。据陈家其《从太湖流域历史冷暖变化看二氧化碳增加的气候效应》,宋代的常年气温,一度较唐代暖期要低2~3℃。在这样的寒冷期里,太湖冬天可结厚厚的冰,行人车辆竟可自由通行。不管是顾渚茶还是阳羡茶,都是产于环太湖地区。这样的寒冷天气,使得大批茶树冻死。而即便是活下来的茶树,也很难在清明前生产出早春茶了。也正因这样的不可抗力,宋人才弃坦途而择艰难,将贡茶的生产中心移到了东南的建州。也正因处于寒冷期,宋人才对于建州的早春景象格外喜爱。京师三月尝新茶这种事,也就更容易让人幸福感爆棚了。白玉蟾用了足足八句来写茶区春景,其背后的文化动因也就在于此处。

自“带露”至“白乳”句,讲的是制茶与煎茶。这里的“蒸”字,表明了所制乃蒸青绿茶。但宋代的蒸青绿茶,又与如今恩施玉露等茶的工艺大不相同。按宋人赵汝砺《北苑别录》、黄儒《品茶要录》记载,建茶制作,均有洗净、蒸、榨、研等工序。也就是说,茶青要破碎成泥,再入模定形,那感觉和如今做汉堡肉饼差不多。所以诗中蒸后还要细捣,接着再捏作月团。当然,三百片不是确数,应是从唐人卢仝“手阅圆团三百片”一句诗中化出。可能是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太有名,后人写茶诗动不动就说三百片。幸亏唐宋时的茶饼小,三百片也不太重,勉强说得通。这要换作如今的普洱茶,大都是三百五十七克一饼,那三百片茶可就得喝些年头了。

“首山黄铜铸小铛,活火新泉自烹煮”两句,表明了白玉蟾是在煎茶而非点茶。茶史中常说“唐煎宋点”,而实际上宋人是既煎又点。例如苏轼就有《试院煎茶》《和子瞻煎茶》《汲江煎茶》等诗传世,可见煎茶同樣受到宋代知识阶层的喜爱。在宋人的视角下,煎茶是颇有古风雅韵的行为,同时也具有远离官场的林泉之趣。白玉蟾作为修行的道士,时而煎茶也在情理之中。

自“绿云”至“茗缘”句,讲的是饮茶的感受。绿云,描述的是茶汤的色泽,属视觉的享受。“入口生香风”及“满口兰芷香无穷”两句,描述的是茶汤的口感,属味觉和嗅觉的享受。至于“两腋飕飕毛窍通,洗尽枯肠万事空”两句,形容的则是茶汤下肚后的无穷韵味。白玉蟾这两句诗,说透了茶汤的层次之美。今人拿来当个饮茶后的朋友圈文案,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嗅觉与味觉,均属于生理感受。而饮茶的享受,在生理感受之外,更有源源不断的心理感受。一杯好茶下肚,作者不禁思绪万千。撰《茶经》的陆羽,作《茶铭》的曹晖,写《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的范仲淹,还有那说出“从来佳茗似佳人”金句的苏轼,创下“吃茶去”禅宗公案的赵州和尚从谂。他们都是中华茶文化的爱好者,也是中华茶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的茶书、茶诗与茶事,极大地丰富了中华茶文化的内涵。时至今日,我们总说一杯茶给我们带来身心双方面的享受。身体的享受,来自茶叶中的物质,心灵的疗愈,来自茶汤中的文化。白玉蟾道出了一连串前辈茶人的名字,也是在提醒后世的爱茶人,喝茶一定要学习了解背后的文化。有人问,不了解成不成?当然可以,但是那杯茶给您带来的享受,也要大打折扣。您说是不是有点亏?

自“吾侪”至“有茶无”句,讲的是饮茶的妙处。侪,音同柴,作同辈解释。吾侪,也就是吾辈的意思。前面几句乍看平常,其实白玉蟾用了一语双关的笔法。丹田一亩,可理解为茶田,也可解读为人体脐下三寸处。金翁姹女,可以理解为采茶人。但在道家文化中,炼丹用的铅被美称为金翁,而朱砂被雅称为姹女。黄芽,可解释为茶芽,可也是道士对炼铅所得精华的代称。白雪,可解释为沫饽丰富的茶汤,又可以是道士对炼丹所用水银的叫法。您瞧,一句一个设计,一词一个哑谜,这首诗的趣味性也因此大大加强了。更为重要的是,白玉蟾这位全真教祖师级的人物,由此告知世人一个道理:全神贯注地烹煮一碗茶汤,就宛如仙家炼丹一般无二。换言之,有了这碗茶汤,还何必去追求什么仙丹灵药呢?

道教修行的终极目标,就是长生不老羽化飞升。白玉蟾几碗好茶下肚,也有了飘飘欲仙的感觉。按说眼瞧着要修成正果,应该高兴才对,但他此处却发出了一句灵魂质问:天上也有好茶吗?言外之意:没有好茶,拒绝成仙。

作为爱茶人,天天好茶喝得欢,简直赛过活神仙;没茶喝的话,那不是活神仙,那是活受罪了。最后这四句诗,可真是只有爱茶人才写得出来。最后这四句诗,也真是专写给后世爱茶人

的了。

爱茶的您,读到这里,定然会心一笑了吧?

猜你喜欢
茶歌鸡冠茶汤
董长贵
鸡冠的由来
建平博物馆藏辽代鸡冠壶
双子塔下鸡冠红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广西茶歌的艺术特征及其价值研究
一字蚀骨
阿妹一曲请茶歌
较量
茶汤与金属离子络合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