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雨?彭迪?王佳明
摘 要:舞狮活动是民间狮文化的重要呈现方式之一,而舞狮活动所用到的舞狮面具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形态,其作为舞狮活动当中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反映了不同地域的表演形式需求和文化差异。因此,本文选取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作为北方与南方舞狮面具的代表,通过对其文化背景、设计材料、视觉形态,以及设计色彩的对比,探究南北舞狮文化的区别。
关键词:邳州舞狮面具;揭阳青狮面具;设计比较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7-00-03
中国舞狮艺术的历史文化已经有两千多年,在此期间狮子的视觉形象由于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等,逐渐出现了差异。由于南方狮子与北方狮子所属派别不同,其在外表特点和表演形式上有着一定的区别。在造型設计方面不仅与当地文化风格息息相关,也受到了当地表演形式的制约。而现阶段大多数关于民间艺术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对民间艺术制作工艺的探讨,而较少会单独针对设计内容进行论述。中国民间舞狮面具一方面体现了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蕴含着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因此对舞狮面具的研究有着丰富其物质属性和探究地域文化价值内涵的重要作用。
一、邳州舞狮与揭阳青狮发展的文化背景
作为一个县级小城,邳州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的正东方。地理位置的差异是造就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这使徐州在受到各方文化的冲击之下能够形成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文化,其中齐鲁与楚汉文化最为突出,成就了两汉文化。并且在地势上,京杭运河的存在使得邳州人民将文化融会贯通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逐步形成了当地的运河文化。邳州的民风习俗、价值观等都深受这几种文化的影响,从而奠定了邳州民间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邳州舞狮面具正是当地两汉与运河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产物,其兼容并蓄的艺术特征彰显出了邳州人民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胸怀[1]。
揭阳市与潮州、汕头合称为潮汕地区,由中原、海外和广东南部的土著文化融合而形成的、独特的潮汕文化,礼仪思想、年节习俗等文化包含度颇深。潮汕人对这些风俗也是颇为看重的,祖先崇拜与多神崇拜尤其被当作相隔遥远的潮汕人之间的精神纽带。而揭阳青狮文化正是由潮汕的祠堂文化不断发展而来的,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使得揭阳青狮承载了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在技艺精湛的潮汕工匠手中不断完善。
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最直观地体现在其造就的产物上,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所代表的两汉文化与潮汕文化都是中国重要传统文化体系的发源地。
二、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设计材料对比
邳州舞狮面具的主体结构材料选用了比一般纸质更加坚韧耐用的桑皮纸,竹子、黄麻等原材料与桑皮纸相结合,经由当地民间工匠之手造就了如今的邳州面具,另外还要用到明矾与花椒防止面具霉蛀。不同地区舞狮面具的制作手法与工艺都不一样,制作工具与原材料也必然不同。在潮汕文化的熏陶下,揭阳人为了追求跟随现代脚步,以及面具实用性相平衡,在面具外观上做出了许多改变,不断传承的过程中使得如今的揭阳青狮面具更具观赏性和多样化。揭阳人制作的青狮面具在原材料上选用韧劲十足的牛皮纸。在这不断的改良中,现如今以竹制的面具结构最为受用,为了在舞狮表演中提升表演效果,以竹材替换木材成为必然。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竹子比木材的韧性更强、易于加工,能够更好地保护舞狮者;二是选用竹制材料可减轻面具的重量,因此,竹制的青狮面具在表演时更加省力、可操作性更强[2]。
基于邳州舞狮面具的特点要求材料坚韧耐磨、防潮不褪色,最早从汉代流出的桑皮纸与这些要求完全适合,另外,桑皮纸的香气还防虫蛀。而揭阳青狮面具选用的牛皮纸抗压力强,韧性强,符合潮汕地区舞狮人表演时气势宏大、挥舞有力的倔强精神。归根结底,区别在于邳州舞狮面具选用桑皮纸作为主体结构材料而揭阳青狮面具选用牛皮纸,但桑皮纸与牛皮纸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韧性强不易磨损。
三、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视觉形态对比
通常,根据面具头的不同尺寸,邳州舞狮面具可以分为九种形态。面具整体看上去如同一个楔形,舞狮头部形状似方形,整体看上去又趋于圆形,舞狮的鼻子也是如此,轮廓为方形,鼻头突出处呈圆形;眼睛与下方卧蚕距离很近;舞狮眉毛和头部像传统中国龙一样呈现“倒八”和角状物甚是威严。一般来说,为了加强舞狮面具的威严的形象,其成形时还另装有下颌、“威”和“摆”三个部分。
揭阳青狮面具是潮汕地区舞狮活动的主角,它与其他地区舞狮面具最为不同之处在于眉部较平而且呈现白色。那句著名的“青狮白目眉”便是出自这里,青白构成了面具的脸部颜色。在形状上,揭阳青狮面具主要包括三种面部器官,狮头、狮耳以及最重要的狮嘴。揭阳青狮的额头十分宽阔,眼睛炯炯有神形似铜铃,潮汕舞狮时最具特色的便是青狮形态十分多变,而展现这种多变以表达狮子情感特征的主要部分就是能够自由开合的狮嘴,它是整个面具中装饰最多的部位。此外,为了增强青狮的表现力,狮耳处也安装了能够轻松操控其活动的连接装置。
地方特色与舞狮文化相互贯通,使得南北工匠都对舞狮面具面部五官设计尤为看重,为了让舞狮表演更具观赏性且表达出舞狮表演的礼数象征,工匠需使面具五官饱满并保证面部轮廓的流畅立体。而区别舞狮面具形态特征的最简单的手段就是五官比例的不同[3]。
五官比例上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区别明显,前者上庭、中庭、下庭比例递减,而揭阳青狮面具中部相较于上下庭比例明显大很多。共同点是邳州与揭阳的舞狮面具下庭都相对较小。在经过实际的测量两种舞狮面具各庭长度的平均值之后发现揭阳青狮面具的面部五官分布相对平均,邳州舞狮面具的面部五官分布相对而言尤为紧凑。造成这种舞狮面具五官差异性的原因与地域是分不开的,体现了地域文化、民间习俗、风土人情的不同。此外,舞狮活动的表演方式和舞狮面具的形态特征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舞狮面具的形状体积不同也是各地舞狮者在表演时操作的适应性不同所导致。
对于邳州舞狮面具,有趣的是邳州舞狮面具传承人石荣胜曾介绍过邳州舞狮面具母狮鼻子拥有公狮不具备的几何状花纹,也就是说狮鼻是区分公狮与母狮的唯一根据,这与以往研究得出的凭借“威”与“摆”判断公狮与母狮的结论有所出入。从面具狮鼻的结构上看,实心鼻孔或中空鼻孔也是区分邳州舞狮和揭阳舞狮的方法。两地舞狮表演的场地与形式的差别导致了面具鼻子孔洞的不同,而揭阳青狮对面具上中空的鼻孔则大有用处。邳州的舞狮表演多在地面且没有过多道具,但揭阳舞狮表演一般需要表演者在几米高的木桩上跳跃移动,表演者需要视线清晰防止跌落受伤,而揭阳青狮面具中空的狮鼻孔洞便为表演者提供了视野,相较于邳州的平地舞狮,揭阳舞狮的高危险系数使这种设计是有必要的[4]。
四、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设计色彩对比
通过观察研究,邳州舞狮面具在色彩上丰富艳丽,非常符合当地民间艺术“艳俗夸张”的风格特点。邳州舞狮面具的主体由正红色构成,符合现实的纯白色牙齿,面具的角状上方和牙齿周围被浅紫色所包围,鼻翼颜色为绿色,黑色的眉毛,深邃的眼珠也被设定为黑褐色,而邳州舞狮面部整体各处都用几种颜色交替的纹理来修饰,主要颜色有黄、绿、黑,对比鲜明的红绿两色则沾染在了邳州舞狮面具的“威”与“摆”上。
不同的是,揭阳青狮面具很直观地展现了其在色彩使用上的简洁纯粹,牛皮纸与竹制材料的结合,加上流传下来的青狮面具的设计规矩,省工省料、用色简单也是必然。揭阳青狮面具以青绿色为主,黑色粗线条为辅,但最为扎眼的还是红鼻白眉。揭阳青狮面具狮鼻之大加上红色修饰配上酷似仙人的白眉显得气势宏大,并且面具在大面积使用红、绿对比色时也在减少高纯度色彩碰撞对人造成视觉刺激的影响,运用黑白粗线条进行色彩平衡间隔。对比来看,揭阳青狮面具的整体色调明显较暗,而揭阳青狮表演者所穿服饰色调正好相反,高、中明度作为服饰底色。
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独特的色彩组合,巨大差异下也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虽然两地舞狮面具形态上几乎完全不同,但都以红绿为主体颜色进行涂饰,分别运用不同纯度与色调,将它们有序组合,进一步展现了不同层次色彩组合的美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与和谐[5]。
五、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的设计装饰对比
在舞狮面具的装饰方面,邳州面具将“美”与“喜庆”很好地融入其中,凸显了民间艺术家的创造力。面具的图案汲取了山东戏剧花脸脸谱式的艺术形态,采用的纹饰也是多种多样,但都表现为吉祥之意。常见的传统吉祥喜庆的纹饰都可以在邳州舞狮面具上面看到。面具狮额上的角状突起还装饰有“漩涡纹”“莲花纹”等,并以各种色調色彩勾勒涂抹,将面具的威严与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6]。
青狮面具则是将中华汉字发扬光大,工匠将汉字作为装饰印在青狮面具上,使这些寻常的文字变成了青狮面具最具特色的地方,达到装饰青狮面具的效果,使其不会表现得过分单调的同时,还可以对广东当地风俗进行宣传,显现出了文字装饰独有的社会意义。青狮面具运用高纯度色彩,以及精巧的文字装饰,不仅可以使面具本身更加丰富饱满,在达到美化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发挥汉字的功效,宣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图1)。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比较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艺术形态的不同点,发现南北舞狮面具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文化背景上,北方舞狮面具背后是两汉文化的代表,南方舞狮面具则受到潮汕文化的影响。其次,在设计材料上,北方舞狮面具制作的主要材料是结实耐用的桑皮纸,南方则是重量较轻的竹子。而从视觉形态对比上看,南北舞狮面具比例与五官的不同,体现了南北两地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设计装饰上,南北两地的图案纹饰和文字装饰都有着不同的装饰风格,这也反映了邳州地区和揭阳地区不同的审美风格。南北舞狮面具在颜色的选择上存在着一些类似的地方,比如都倾向于用饱和度较高的艳丽色彩进行面具的装饰。总而言之,邳州和揭阳两地舞狮面具形象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南北方在地域文化差异下产生的不同审美风格;二是在自然环境因素、人文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最终进一步加深了两地不同的审美特征(如表1)。
参考文献:
[1]韩荣,朱艺炜.广东揭阳青狮面具结构流变[J].包装工程,2020,41(04):333-340.
[2]朱艺炜,韩荣.邳州舞狮面具与揭阳青狮面具设计比较研究[J].设计,2020,33(02):131-133.
[3]韩荣,程欣.南北舞狮面具视觉设计比较研究——以佛山、邳州舞狮面具为例[J].文化遗产,2014(02):149-156.
[4]韩荣.南北舞狮面具[J].文化遗产,2014(02):161-162.
[5]丁保玉,解乒乒.舞狮文化解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06):154-157.
[6]陈红梅.南、北狮起源及其运动特点的比较[J].考试周刊,2009(39):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