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链涵 李斌 李昕嫒
摘 要:野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必要途径.经野外观察发现,永安盆地地层发育齐全、连续,地质构造类型多样、典型,野外露头出露良好,有铁路、公路横切地层剖面,地层倾角大,地层相对集中;地貌类型丰富,建立了喀斯特和丹霞地质公园;土壤类型较多;植被分带明显;交通条件优越,且可以穿越重要的实习路线,生活条件方便,物价较低.综合认为,永安盆地具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重要资源,可以作为全国师范院校野外基地建设的重要场所,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永安盆地;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地质学;地貌学
中图分类号:K 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23)03-0093-10
DOI:10.19986/j.cnki.1007-6883.2023.03.013
当前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实践教学的强化[1].新高考地理课程对生活和野外实践知识要求的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开始重视野外实习教学的开展,培育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开展野外实践教学存在诸多益处:首先,可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學生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其次,地理专业的大学教师一般缺少野外科研项目的支持,在实践中开展教学工作,在野外教学过程中积累实践教学素材,有利于熟练掌握自然地理的野外调查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应用实际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国外高等院校特别注重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美国自1872年建设了多个国家地质公园,应用于自然地理教学,哈佛大学在加拿大落基山脉组织野外地质考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Death Valley开展地质填图实习[2]、密西西比大学组织到Tishomingo国家公园野外实习,观察各种发育良好的露头[3];英国杜伦大学地质学专业开展了大量野外教学,积极开拓有教学价值的实习基地,例如苏格兰高地西北部地层发育良好的Assynt地区、西班牙南部的Almeria地区等[4];日本政府对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和运转投入大量资金,上世纪末,日本环境厅对“自然体验设施和生态露营地”展开了一系列建设,例如琵琶湖博物馆等[5].
我国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建成了多个地质学、地貌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基地,如南京大学早在半个世纪前就于江西庐山开辟并建立了庐山地理学实习基地,为高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提供了条件和示范[6];中国地质大学在北京周口店建设了地质学野外实习基地,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兄弟院校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专业野外实习提供了优质场所[7];西北大学建设的鄂尔多斯—秦岭基地,成为地球系统科学教学的理想“天然实验室”等[8,9].
中国东南部地区高等院校大部分位于平原地区,野外教学资源稀缺,与成熟的野外基地相距较远,且国内的基地具有专业性和地方性的局限,存在地层不全、不集中,地貌类别有限等不足;此外,高校实习要求的时间较长,需求无法完全满足.因此,对于距离永安市较近的高等院校而言,若选择该地区进行野外实习,则可以取得较好效果,然而由于对该区的认识不够深刻,目前尚未建成成熟完整的实习基地,也没有组织编写实习指导教材,同时宣传力度有限,故急需进行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地区性师范院校推广.
1 地理位置
永安盆地位于闽中偏西、闽中大谷地南端,沙溪河中上游地段,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该盆地主要处于永安市.永安市为福建省三明市代管县级市,东靠大田县,西邻连城、清流,南毗漳平、龙岩,北接三元、明溪,其市中心距三明市区50公里,离福州340公里,到厦门360公里.永安市是闽西北与闽南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中转、集散地,交通设施比较完善.鹰厦铁路、205国道、305省道、208省道贯穿其中,泉州—三明高速公路、永安—武平高速公路和永安—宁化高速公路、永安—漳州高速公路途经该市,共同构成了交通运输网络.
2 野外教学资源
2.1 地层发育齐全
永安盆地地区的地质条件优越,地层出露良好.区内出露了寒武系—白垩系的完整地层序列,界限清楚,发育多个地层界面(图1).岩石类型丰富,有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陆相碎屑岩,岩层序列变化明显,是开展地质学课程的天然场所.
永安盆地是华夏板块上的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10].寒武纪—奥陶纪时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为华南洋盆两侧的大陆板块,永安盆地是古大洋东侧被动大陆的边缘盆地,沉积了海相复理石[11];奥陶纪末期,华南洋盆关闭,形成了江南褶皱带[12].石炭纪—二叠纪时,海平面上升,永安盆地沉积大套海相碳酸盐岩,经后期构造抬升和风化作用,形成了喀斯特地貌[11];晚古生代末期,构造运动加剧,海水退出永安盆地,在三叠纪时形成了陆相沉积环境,沉积了一系列碎屑岩[13];侏罗纪华南地区构造频繁,有多次岩浆侵入,永安盆地于此阶段沉积了火山碎屑岩[12];白垩纪时期构造运动再次加剧,形成一系列断陷湖盆,沉积紫红色厚层砂砾岩旋回[11];白垩纪末期构造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紫红色砂砾岩层暴露地表,经长期风化,形成了丹霞地貌[11].
永安盆地出露地层以古生界为主,中生界次之,新生界仅有少量分布,主要由沉积岩、浅变质岩及少量火山岩组成.该区除第四系地层外,以角度不整合面为界分为早古生代构造层(包括寒武系地层和奥陶系地层)、泥盆纪—早三叠世构造层(包括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纪—白垩纪构造层和新生代构造层.由下至上看地层序列(图2),地层岩性、分布及接触关系为:
(1)寒武系:下统发育林田组,上统为东坑口组,地层与底部、顶部均为整合接触关系.林田组分布于板头村东部,为浅海—次深海砂、泥、硅质岩建造,其岩性下部为石英杂砂岩、泥岩,中部夹重晶石矿层及大理岩透镜体,上部含碳泥岩与硅质岩呈条带状互层,含几丁虫、笔石和孢粉;东坑口组分布于东坑口、安砂一带,为浅海—次深海砂、泥岩建造,含长石石英杂砂岩,少量粉砂岩、泥岩.
(2)奥陶系:下统发育魏坊组,上中统发育罗峰溪组;与下伏东坑口组整合接触,与上覆泥盆系天瓦岽组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奥陶系地层为浅海—次深海砂、泥、硅质岩建造,魏坊组分布于魏坊、安砂一带,地层中下部为含长石石英杂砂岩,上部为泥岩与硅质岩条带状互层;罗峰溪组分布于
李坊、安砂一带,地层岩性为灰、灰绿色厚—巨厚层变质中细粒长石、石英杂砂岩,局部夹千枚岩,可见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发育.
(3)泥盆系:上统发育天瓦岽组和桃子坑组,天瓦岽组底部与奥陶系罗峰溪组(图3)、顶部与桃子坑组均呈不整合接触,桃子坑组地层与其顶部、底部地层也呈现不整合接触.泥盆系地层为浅海—滨海粗碎屑岩建造,均分布于魏坊南部及安砂一带.天瓦岽组的岩性为石英砾岩、砂砾岩、砂岩,向上过渡为粉砂岩、泥岩;桃子坑组分上下两段,下段以黄白、紫红色厚层石英砾岩、石英砂砾岩夹砂岩为主,上段为紫红色中层粉砂岩、石英砂岩、千枚状泥岩夹石英砂砾岩等.
(4)石炭系:下统为林地组,上统为老虎洞组;地层底部与泥盆系桃子坑组呈不整合接触,顶部与二叠系地层呈整合接触.林地组分布于大湖西北、安砂一带,为浅海—滨海粗碎屑岩建造,岩性为黄白色厚层石英砾岩、含砾砂岩、夹薄层粉砂岩、泥岩;老虎洞组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白云质灰岩、砂砾岩.
(5)二叠系:二叠系在永安地区发育较全,主要分布于峰海、安砂、大湖、坑边一带,可分为下统船山组,中统栖霞组、文笔山组、童子岩组,上统翠屏山组及罗坑组,地层与顶部、底部皆为整合接触.船山组分布于大湖、坑边、热水等地,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灰色厚层粉晶灰岩,含珊瑚、蜓;栖霞组分布于大湖、坑边、安砂一带,也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灰岩夹泥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结核灰岩等,含珊瑚、蜓化石建造;文笔山组分布于坑边、安砂一带,为浅海相泥页岩建造,岩性为深灰色泥页岩夹粉砂岩、硅质岩等,含菊石、腕足化石;童子岩组分布于安砂、峰海一带,为海陆交互相泥页岩建造,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上部为主要含煤层位,含植物、腕足、瓣鳃等化石;翠屏山组为滨海、湖泊相细碎屑岩建造,其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夹含植物化石;罗坑组仅出露于峰海、小伙村、鸬鹚溪一带,为濱海、浅海相泥岩建造,其岩性为杂色泥岩夹粉砂岩、细砂岩.
(6)三叠系:分为上下统,下统为溪口组,上统为文宾山组,上下统地层之间呈现不整合接触,地层顶部与底部均为整合接触.溪口组分布于峰海、小伙村、鸬鹚溪、鸬鹚坪一带,为滨海、浅海相钙质泥岩建造,岩性为下部钙质粉砂岩、泥岩等,中上部泥灰岩、泥岩、钙质粉砂岩;文宾山组区内零星出露,主要为河流、湖泊相碎屑岩建造,其岩性为含砾砂岩、粉砂岩、泥岩.
(7)侏罗系:发育下统、中统,下统梨山组,中统漳平组,侏罗系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梨山组主要出露于永安地区南部,为河流、湖泊相碎屑岩建造,其岩性为下部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粉砂岩、泥岩夹长石石英砂岩;漳平组出露于实习区外的楼源一带,为河流、湖泊相杂色碎屑岩建造,其岩性为杂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含少量砾岩,含少量瓣鳃、植物化石.
(8)白垩系:发育上下统,下统包括园盘组、下渡组、坂头组和吉山组,上统为赤石组,分为下部的沙县组和上部的崇安组,白垩系与下伏侏罗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吉山组顶部和沙县组底部亦为不整合接触.园盘组零星出露于永安市北李公亭东地区,一套陆相火山碎屑—沉积岩建造,岩性主要为砂砾岩及凝灰质砂岩;下渡组出露于洋地、陈坑—曹南一带,为一套陆相火山岩建造,岩性为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凝灰岩、角砾岩;坂头组分布于永安盆地西北边缘的坂头村下渡和曹远一带及曹远的洋地—浦上一带,为山间河流湖泊相碎屑岩建造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其岩性为上部灰绿色厚层泥岩、夹长石石英砂岩,中部灰绿色页岩,下部灰绿色凝灰质泥岩、砂岩,含植物、叶支介、鱼化石;吉山组出露较少,其岩性为灰色巨厚层砂岩;赤石组为山间盆地河流湖泊相红色碎屑岩建造,沙县组出露永安盆地边缘,岩性为紫红色粉砂岩,崇安组分布于永安盆地中心,继承沙县组内陆盆地堆积的一套红色粗碎屑岩建造,在永安地区形成丹霞地貌,主要岩性为红色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岩泥岩序列不等比互层.
(9)第四系:主要包括更新统、全新统,为山间盆地河流洪积相.冲洪积主要分布于河流阶地或河床上,呈角度不整合被盖于下伏地层之上,岩性组合具二元结构特征:下部为灰黄色砂砾卵石层,上部为灰黄色砂质粘土、粉砂及细砂等.
2.2 构造现象出露众多
永安盆地位于断裂带的核心部位,盆内地形切割较强,丘陵起伏.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四个构造旋回,该区构造变形强烈,普遍可见地层的重复现象、断层、褶皱、节理以及构造抬升形成的不整合面等构造现象,例如永安市大湖镇魏坊村沿路山体的褶皱构造(图4),为直立褶皱,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于相等.
该区露头较好,地层相对连续、完整,由沉积岩、沉积变质岩及少量火山岩组成,且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东部,闽西南坳陷带北缘,经历多个构造旋回,构造变形强烈,因此盆内各类火山岩出露较多,皱褶、断层等构造现象极其丰富,是不可多得的野外地质教科书[14].对于其中部分特征较为突出的出露地层分组,可通过相应岩性、岩石产状、生物化石等推测其地层年代.
2.3 地貌类型多样、典型
该区地貌独特,类型多样,从形态分类上看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地形,从成因分类上看有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类型,特别是喀斯特地貌与丹霞地貌闻名国内外.以二叠纪灰岩构成的岩溶区主要分布于盆地西北部,以古近系—新近系红层构成的丘陵丹霞地貌分布于盆地东部[11].
2.3.1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也称岩溶地貌)是永安盆地一大特色.该区的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大湖盆地石炭纪、二叠纪石灰岩的上覆岩层在第四纪经地壳间歇性抬升,逐渐被风化剥蚀形成.具体来讲,该地貌得益于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多低矮丘陵的地形等条件,由距今约2.9亿年—2.5亿年前浅海环境沉积的船山组、栖霞组石灰岩受水溶解,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作用发育而来.
永安盆地的喀斯特地貌主要發育在大湖一带,以鳞隐石林最为闻名,总面积2.5平方公里,由鳞隐、石洞寒泉、洪云山、寿春岩四处石林景区组成[15],是永安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之一,为华东地区独有.该区的喀斯特地貌表现典型,有众多怪石、奇峰、异洞发育.该地貌在地上表现为千姿百态的石芽、溶沟(图5)、石柱、石笋、峰丛和峰林;地下喀斯特则发育溶斗、落水洞、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幔(图6)等,溶洞内地下暗河涌动,清凉潮湿.
2.3.2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永安盆地的另一典型地貌.该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白垩系崇安组的岩石.崇安组是一套以紫红色厚层和巨厚层砾岩、砂砾岩为主的粗碎屑沉积岩,较坚硬,抗风化、剥蚀能力强;受岩层产状及断裂构造等控制,河流下切、侧蚀及雨水、地下水等长期流水侵蚀形成丹霞地貌.
永安桃源洞的丹霞地貌最为出名.新近纪以来发生的新构造运动,使永安地区的地壳经历多次间歇性上升,导致水流侵蚀下切不断进行,崇安组砾岩、砂砾岩被侵蚀,切割形成一系列巍峨壮观的丹霞群山和峡谷景观.桃源洞的丹霞地貌主要受流水和重力两种作用的影响,以崩塌作用为主形成的岩层发育成丹霞峰丛、石堡、石墙(图7)、石柱、残峰、低丘等正地貌;以流水作用为主的则发育成线谷、巷谷、峡谷、峡谷曲流(图8)以及丹霞洞穴等负地貌.桃源洞“一线天”奇观就是经流水侵蚀及重力作用,崖壁临空一侧砂砾岩层向外倾斜,形成两侧崖壁齐整的线谷[16].
桃源洞丹霞地貌各种基本类型发育良好,是中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和宝贵的地质遗迹.
永安盆地地区地貌类型独特多样,可供学生仔细观察各类地貌的特点、探究各类地貌的形成原因等,是为数不多的可供近距离观察学习的地点,可以迁移运用至中学地理教学,作为课堂教学和探究学习的素材,有利于教师对中学地理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具有较高的学习和考察价值.
2.4 植物分带明显
得益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永安盆地地区水热条件充足,同时因属山地丘陵地形,地势起伏大,存在水热资源地区分配差异大、小尺度气候明显的特点,永安盆地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高,植被多样性丰富,垂直分带明显.
九龙竹海森林公园是永安盆地地区观察植被垂直分带差异的优良场所.该公园位于永安市上坪村,依山而建,所在山体最高处海拔为1 332.5米,最低处海拔为220米,相对高差达1 112.5米,较大的相对高差使不同海拔高度地带的水分、热量及光照条件存在差异,形成垂直气候带,使园区内的植物呈现显著的垂直分异特点:低海拔的基带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毛竹、杉木等灌木植物及草本植物为主;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类型逐渐过渡为照叶林,以乔木灌木为主,到山体海拔高处则生长针阔混交林.此外,园区内植被类型多样,有三尖杉、柳杉、金毛狗蕨、黑锥、甜槠、栲树,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林等珍稀植物群落及一株树龄六百余年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因此该公园于2008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7].
永安龙头国家湿地公园是永安盆地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图9)的综合展示地之一,是观察该区植被物种及分布特征的另一良好选择.该湿地公园位于永安市西北部,处于闽江干流上游、九龙溪中游,是以水库为主体的库塘型湿地公园[18].该园面积3 000多公顷,分湿地和林地两种主要土地类型,其中天然林占据大部分林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园内植物资源丰富,多成片天然阔叶林和以蕨类植物为代表的维管束植物,形成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核心、与水库植被共同构成的明显植被分带.另外,园区重视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共有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粗齿桫椤、樟树、花榈木、金毛狗等.园区水面开阔,水质优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观察研究植被分布规律,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良好场所.
2.5 土壤类型丰富
永安市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共有7个土类、18个亚类、38个土属.其土类中,红壤所占面积最大,其次是黄壤,依次为水稻土、石灰土、紫色土、潮土、草甸土.
红壤主要分布在西南至东北地区和沿溪地段及西部的曹远、城关、城郊,黄壤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南部中低山地区,两者之间的地段以及西南部玳瑁山脉东麓地段为黄红壤的过渡带,大湖、曹远、安砂的石灰岩地区则为石灰土分布区,而紫色土等多星散分布于红壤区.同时,永安土壤肥力总体状况较好,有机质和含氮量较高[19].
由于永安盆地地区地层倾角较大,降水天气多,容易发现较为完整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地表至母质的土壤垂直断面,包括整个土体和母质层在内.在大湖石林附近,即将进入219省道处发现一处土体剖面(图10).该土体剖面构型大致2米高,最上层土层薄且发黑,在地表植被之下,为有机质层;自此层而下颜色逐渐由黑色变为红色,土壤由于淋溶作用发生了脱硅富铁铝化,形成铁铝氧化物,呈红色,成为淋溶层;其下一层出现了颗粒较大的石块,也是母岩风化过程的产物,为母质层.除母岩层较深难以观察外,其他土层都可直接就地取样观察.该区的土壤剖面样本对于认识土壤不同土层的形成具有教育价值,可印证教材中土壤剖面构型的一般图式,加深理解.
3 基地建设的外部条件
一个可供高校学生长期进行野外实践的基地,必须具备良好的食住行等基本条件,才能保障师生实习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永安盆地正具备这样的基地建设的外部配套设施与服务条件.
3.1 交通条件
作为闽西北与闽南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中转、集散地,永安市的交通设施比较完善.该区公共交通系统发达,路线全面,从市区出发乘公交车可以直达野外地质考察地点,出行便利;公交沿线多处可见从寒武系至白垩系出露的地层及剖面,甚至可以乘车观察沿途地层特征,这是全国仅有、甚至世界罕见的野外学习条件.
3.2 服务设施
永安盆地依托闽西北交通枢纽的优势地位,加上旅游行业的发展建设,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永安盆地与市区距离较近,靠近大型购物商城、超市等,民宿酒店数量较多,住宿价格实惠,购物便利.
3.3 基础资料
永安盆地得益于其优越的地质地貌特点,吸引水文地质工程队等众多专家学者前来研究,留下许多图件等相关研究成果,至今仍是许多高校机构研究的对象.该地区建立了福建省最大的地质博物馆——永安地质博物馆,以陈列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地质科学及地质景观为主,以展示永安地方风情、人文历史为辅.馆内全面介绍地学知识,陈列典型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展示地质公园全景、桃源洞、石林园区等沙盘模型,收集、整理了大量地质科学图文资料.此外,桃源洞和鳞隐石林风景区也提供了天然的地质教学、科研实物资源.
4 结论
永安盆地距离中国东南地区路途较近,具有野外实习的先天条件;永安盆地地层出露齐全,地层分布集中便于观察,地貌类型丰富,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国内闻名,植被地带性明显,土壤多样,具备丰富的野外教学资源;永安盆地公交路线垂直穿越地层,交通便利,且物价便宜,地质公园与地质博物馆坐落其中,具备开展野外综合自然地理教学的良好条件;建议将永安盆地作为中国东南地区野外实习基地,大力建设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孝松.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86-89.
[2]陈宁华,胡程青,程晓敢,等.美国高校野外地质教学对我国综合性大学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启发[J].中国地质教育,2017,26(1):69-72.
[3]陈慧娥,王清,王常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地质实习教学方法改革——美国密西西比大学野外地质实习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104-106.
[4]王潮.英国大学本科野外地质教学特点及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2):101-104.
[5]祝真旭.日本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环境保护,2010(12):67-68.
[6]李徐生,韩志勇,王腊春.以“综合性、创新型、开放式”为目标导向的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J].高教论坛,2014(4):33-35.
[7]何金有,李涤,李传新,等.新形势下周口店野外地质实习教学改革和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能源)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5):54-55.
[8]孟宪来,蔡克勤,王训练,等.关于建立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11,20(1):106.
[9]余际从,刘粤湘,李杰,等.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突破口[J].中国地质教育,2013,22(4):1-5.
[10]陈科,林伟,王清晨.扬子地块东南缘多期构造变形及其油气意义[J].地质学报,2008(3):308-315+434.
[11]祖辅平,舒良树,李成.永安盆地晚古生代—中—新生代沉积构造环境演化特征[J].地质论评,2012,58(1):126-148.
[12]祖辅平.中国东南部晚古生代以来典型盆地沉积构造环境演化特征[D].南京:南京大学,2012.
[13]徐清俊.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记录[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
[14]祖辅平,舒良树,李成.永安盆地有机碳同位素特征与古环境意义[J].地层学杂志,2011,35(3):268-277.
[15]池希武.福建永安喀斯特石林形成年代及发育过程[J].福建地质,2012,31(4):351-357.
[16]梁诗经.福建永安白垩纪红层盆地丹霞地貌及特征[J].福建地质,2009,28(1):1-9.
[17]吴继林.福建永安九龙竹海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J].林业资源管理,2008(6):92-96.
[18]董晨玲.永安龙头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14(6):43-46.
[19]永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三明市志·永安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6.
A Comprehensive Physical Geography Practice Base
for Normal Majors
——Yongan Basin
HONG Lian-han, LI Bin*, LI Xin-ai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Abstract: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is a necessary way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normal students majoring in geographical science.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it is found that Yongan Basin has complete and continuous strata,diverse and typical types of tectonics,good field outcrops,railway and highway cross-cutting stratigraphic sections,large stratigraphic dip,and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strata. 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landforms,and karst and Danxia geopark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ere are many soil types. The vegetation zoning is clear. The traffic condition is superior,and it can pass through important internship route,with convenient living conditions and low prices. It is believed that Yongan Basin has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physical geography field practice,which can be promoted and used 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ield base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Key words: Yongan Basin;physical geography;field practice base;geology;geomorphology
責任编辑 朱本华
收稿日期:2022-04-08
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理科)(项目编号:E21116);韩山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E21085).
作者简介:洪链涵(2000-),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学生.李斌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