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五先生诗》及相关粤诗总集版本源流考述

2023-07-17 10:41:30宋迪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摘 要:粤诗总集是研究岭南诗歌的重要资料,根据《四库全书》系列丛书及《中国古籍总目》等目录书的著录,考证出现存最早的粤诗总集为明代谈恺《广中五先生诗》二卷,为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此后重刻数次,大致还有十种左右版本,如明嘉靖乙丑(1565)陈暹《广中五先生诗选》二卷附汪广洋诗五卷,明嘉靖隆庆间刊俞宪《盛明百家诗》后编《广中四杰集》,明崇祯丁丑(1637)葛征奇《南园五先生集》二卷、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琯朗《南园五先生集》二卷、清乾隆戊辰(1748)一篑山房本、《四库全书》收清抄本《广州四先生诗》四卷、清嘉庆间刊罗学鹏《广东文献》初集卷之九至十四《南园前五子集》、清同治九年(1870)南海陈氏樵山草堂刻本《南园前五先生诗》五卷《南园后五先生诗》二十五卷附刻南园花信诗一卷及现代整理本1990年梁守中、郑力民点校《南园前五先生诗、南园后五先生诗》,可见其影响之大。广中五先生即南园五子,开岭南诗派风气之先,自此之后,粤诗总集便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关键词:粤诗总集版本;《广中五先生诗》;南园五先生

中图分类号:G 25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23)04-0020-08

DOI:10.19986/j.cnki.1007-6883.2023.04.004

广东地区①古时是蛮荒之地,自唐出现张九龄,入明以后随着广东地区的开发、经济的发展,文化也随之发展,诗歌开始繁荣兴盛起来,先是南园前后五子崛起(其中梁有誉还是明“后七子”),至清初“岭南三大家”出现,岭南诗派已成为中国诗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明清时代疆域开拓,交通发达,强大的一统国家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南方經济、文化的发展,不仅江、浙、赣、川等自唐宋以来文学基础雄厚的地区文学事业持续繁荣,闽、粤、滇、黔等历来较闭塞落后的地区,也成为新兴的文学基地。……可以说,地域诗派的强大实力,已改变了传统的以思潮和时尚为主导的诗坛格局,出现了以地域性为主的诗坛格局。”[1]168明清诗坛涌现出大量地域诗派,以致诗坛格局以地域性为主,其中岭南诗派异军突起,“由于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岭南才具有了可与中原相提并论的文化地位,使人们在划分风土意义上乃至文化意义上的地域时不能不给它留下一个席位”[1]169。

岭南地区在汉代、三国、魏晋,皆有诗人诗作传世,唐、宋则更有张九龄、余靖等大家出现,他们的诗作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岭南人,为后来岭南诗歌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至明、清两朝,岭南诗歌即蔚为大观,诗家辈出,诗歌日兴,则“散无统纪,于是总集作焉”。[2]1685自明起,便有人开始编纂岭南诗歌的总集,“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2]1685

粤诗总集发展到今天,经笔者搜集整理,总数已有近百种之多,作为地方文献中的诗歌总集,这个数字不可小觑。但目前学界对粤诗总集的研究成果不多,现有成果多是从文学的角度进行评述,较少涉及版本编纂等方面的问题。据笔者考证,在这近百种之中,现存最早的应为明代谈恺《广中五先生诗》二卷,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谈恺刻,辽宁省图书馆藏,被收入《广州大典》。广中五先生亦称南园五先生,元末明初结社于广州南园,为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此集缺赵介诗作,以曾宦至粤的淮南高邮人汪广洋诗补足五人之数,历来多被诟病。八年后,闽人陈暹于梁中舍祖父文康公(即梁储)家找到完整的旧刻本,重刻五先生集,仍将汪广洋诗集作为附录。

谈恺刊刻《广中五先生诗》之前五先生诗就有旧刻本,但都已散失,陈暹《重正五先生诗选旧序》云:“五先生诗选广有旧刻,岁久朽落,仅人家有藏本,而亦弗全。嘉靖丁巳督府谭公、大参王公咸兴诗教,求五先生集于太史泰泉黄公处,仅得黄、李、孙、王,而失其一,乃以汪右丞集并刻藩署,足五先生数云。迨甲子岁,余承乏至广,得观是集而私讶焉,右丞固淮人也,不当列于广。……虽疑之,未获其人与集。乙丑夏,少参峒峰曹公乃于梁中舍家得其祖父文康公家藏旧本,乃知黄、李、孙、王之外而有赵临清者,携其本以授余,余喜其疑之得释,命工刻之,以补五先生之阙,而以汪右丞诗别自为集。”[3]9可知五先生诗选广有旧刻,太史泰泉黄公家(即黄佐)藏本为旧刻之一,但缺赵介《临清集》。谈恺即据此本刊刻。梁中舍祖父文康公(即梁储)家藏旧本亦为旧刻之一,保存较完好,陈暹即按此旧本重刻,为已知最早的完整的五先生诗。自此之后,旧本皆湮没无闻。清代广东藏书家梁廷枏在道光庚寅本《西庵集》序中说:“其与王李黄赵四家合刻,称‘南园五先生集,自正德以前已易三刻。”[4]可知此集在明正德以前有三个版本,可惜编辑及刊刻时间已不可考。

据各大目录书著录及古籍库检索,五先生相关粤诗总集可考的共有十种版本,有一条主线及若干分支。按时间顺序具体分析如下。

一、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谈恺《广中五先生诗》二卷附刻五卷

谈恺(1503-1568)字守教,号十山,无锡人。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官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赣贼李文彪、海寇徐璧溪,攻陷滨海城邑,谈恺至,开诚布信,遂降文彪,平璧溪。后拜兵部右侍郎,移镇两广,讨平峒寇,擒剿六罗山贼,以功加右都御史,致仕归,卒年六十六。有《孙武子注》《虔台续志》《平粤录》及奏议文集等。[5]793

谈恺序言谈及编纂缘起:“愚吴人也,高杨徐张之诗飤闻久矣,仕至广藩,索广中四杰诗读之,宫詹泰泉先生乃以是集见遗,如获拱璧。因造泰泉之居言诗,泰泉以为然,复出汪右丞集,翻阅数四,益知愚之言为不诬也。右丞尝为广东行省参政,四杰皆广人,其诗当梓于广无疑,拟付之工。”[6]639谈恺为吴人,在任广东左布政使期间大兴诗教,听闻有与“吴中四杰”相应的“广中四杰”,于岭南大儒黄佐处得四先生诗旧刻本及汪广洋集,合为一刻,但并未说明将汪广洋与四先生诗合刻的具体原因。据笔者推测,应因汪广洋与五先生同时并有交往,与谈恺同乡,又曾为广东行省参政。谈恺将五人编为一集,应为个人情感原因所致。虽然历代地域总集中有很多都收入宦谪游寓的外地人诗作,但都单独分卷或明确标注,以高邮汪广洋作为广中五先生之一的做法实在不妥。谈亦知牵强,所以虽名为《广中五先生诗》,还是将汪广洋集作为附刻而非正集。

如前文所述,谈恺刻本为现存最早的版本,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广州大典》影印辽宁省图书馆藏《广中五先生诗》,广州出版社2015年出版,明确著录“广中五先生诗集二卷附刻五卷,明谈恺辑,明嘉靖三十六年刻本,原书版框高二〇八毫米,宽一四六毫米”[6]637,但于四先生诗后汪广洋诗前收有赵介的《临清先生诗选》。《中国古籍总目》及骆伟《岭南文献综录》中都著录了谈恺版本,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并在子目中都著录了“临清先生诗选,明赵介撰”。应与《广州大典》本为同一版本。若为谈恺刻本,则不应有赵临清诗集。又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著录“210000-0701-0000332,善10232广中五先生诗集二卷附刻五卷,(明)谈恺辑,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王国桢刻,四十四年(1565)陈暹补刻本,4册,辽宁省图书馆”,或疑其实为陈暹刻本。但书前有谈恺序及谈恺的三个印章“十山草堂”“守教”“司马兼中丞印”,书后有王国桢后叙,却无陈暹的重正五先生诗集序。因此辽图所藏应当是谈恺刻本,但不知其为何收有赵介诗。赵介诗加传共4页,版心卷数页码处皆涂黑,疑为后人所加,非此书原有。

谈恺来自当时地域总集编纂和刊刻事业已非常成熟和兴盛的江南地区,具有较强的自觉意识,来到广东做官后,因重刻《广中五先生诗选》而开创了广东总集的编纂刊刻风气之先。其刊刻的《太平广记》为现存最早的刻本,《广中五先生诗选》也是已知最早的粤诗总集,由此可见谈恺具有选书眼光和自觉意识。

谈恺版本收孙、王、李、黄及汪广洋诗,汪广洋一人之诗比四先生诗总量还多。《广州大典》本有谈恺序,五先生集前各有传,均引自黄佐《广州人物传》,孙蕡113首,王佐14首,黄哲69首,李德47首,赵介6首,及王国桢后叙。《广州大典》版本中赵介诗部分有疑点,但因其是已知最早的版本,同时刻印精良,故意义重大。同时自陈暹起五先生集中未再收谈恺序,仅《广州大典》版本保留了谈恺序,可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二、明嘉靖乙丑(1565)

陈暹《广中五先生诗选》二卷

陈暹,字德辉,都宪达弟也。嘉靖乙未进士,历官自廷尉评,擢守安庆,两淮运使,广西参政,终广东布政使。[7]

据陈暹《重正五先生诗选旧序》所载,闽人陈暹任广东布政使期间,已知五先生诗有谈恺刻本,后来搜得旧刻本,其中有赵介诗,即命工刻之。自宋至明福建都是全国重要的刻书地之一,陈暹自福建来广东做官,在刻书方面也具有较强的自觉意识。而吴人谈恺与闽人陈暹来粤后都选择刊刻五先生诗,大概也是因为广中五先生与“吴中四杰”“闽中十才子”齐名。

《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存目中有“《广中五先生诗选》二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明陈暹编”,各种目录书中都是据此著录的,但《四庫全书存目丛书》中无此集。广东藏书家黄荫普先生编纂的《广东文献书目知见录》中记载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陈暹广东刻本(见薛福成《天一阁见存书目》,迄民国十九年,杨铁夫重编天一阁图书目录,书已告失)”[8]。如前所述,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著录此版本藏于辽宁省图书馆,若该藏不是陈暹刻本,则此本现或已不存。

此本收孙、王、李、黄、赵五先生诗,为已知最早的完整的五先生诗总集,也是后世所有版本的源头,后世单行的五先生诗集都是在陈暹刻本的基础上重刻的。

三、明嘉靖隆庆间刊俞宪《盛明

百家诗》后编《广中四杰集》

俞宪,字汝成,号岳率,无锡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官山东按察使,有文学,辑有《盛明百家诗》。著有《是堂学诗》《鴸鸣集》。[5]372

正文前有俞宪的一段记录:“国初有吴中四杰,名最著,前编高杨张徐是也,又有广中四杰,为孙仲衍蕡、王彦举佐、黄庸之哲、李仲修德,名不甚传。近见南粤刻有五先生集,乃以汪右丞曾宦其地冠诸首,广洋,淮南高邮人也,似涉牵缀。此辑明诗后编,乃另梓汪集,而于孙、王四公,则汇为《广中四杰集》。孙、黄、李系俱南海,王虽河东,而随父籍南海,则为广人,亦无疑矣。……四集旧皆以号名,今统名之曰《广中四杰集》,与吴四杰相配云。隆庆改元孟夏锡山俞宪汝成甫识。”[9]674由此看来,俞宪亦是对谈恺将汪广洋诗与四先生诗合刻不以为然,在其编辑的《盛明百家诗》后编中将四先生集汇为《广中四杰集》,汪广洋诗位于此集之后,这种做法更合情合理。这段文字写于隆庆元年,比陈暹刻本晚两年,此时俞宪应该还没有看到陈暹刻本。俞宪与谈恺都是无锡人,过从甚密。“是堂(即俞宪)与谈十山恺、安胶峰如山、秦从川瀚、王石沙瑛结五老会,楼船鼓吹、园池声妓、服玩使令之丽甲于江南。”[10]从内容看,此本应是据谈恺刻本重刻的,但集中并未提及二人之私交。

此集存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06册。与谈恺本一样,俞宪本亦只有孙、王、黄、李四先生诗,并且相较于谈恺刻本,四先生各集中都删去了一些诗作。删诗的标准,据俞宪《盛明百家诗》凡例所云“就中存其惬予心者,汰其不惬予心者而已”[9]402,主要是根据俞宪本人的喜好。

与《广州大典》本相比较,此本质量不如《广州大典》本,每人集前无诗人姓名集名和小传,仅用简单的“孙集”“王集”等标注。编排顺序与《广州大典》本相同,都是按诗歌体裁编排,但没有注明体裁,收诗也较少。

四、崇祯丁丑(1637)

葛征奇《南园五先生集》二卷

葛征奇(?-1645),字无奇,号介龛,浙江海宁人。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中书舍人,历任湖广道御史、川东副使,后升太仆寺少卿,转光禄寺卿。葛征奇居官颇有政绩,其人亦富于才情,能诗善画,寓诗人、画家于一身。葛氏迎娶明末清初著名才女李因作为侧室。二人互为师友,风采骎骎,共传一代佳话。葛征奇工诗,有《芜园诗集钞》一卷、《葛介龛诗》一卷,编《南园五先生集》五卷。[11]

葛征奇为浙人,在粤为官时因仰慕南园五先生之诗名,重新修建了南园,重订了五先生诗集,并请陈子壮作序。其《重订五先生诗集旧叙》中云:“五先生皆粤产,而其至性至事,有难湮没弗传者,则五先生之诗,不足尽五先生,而五先生之品之集,自足以尽粤诗也。”陈子壮《重刻南园五先生诗旧序》云:“此葛介龛使君修祀三忠,复不忘南园意也。”[3]10

葛征奇《重订五先生诗集旧叙》云:“会余代匮于役,时黎孝廉遂球诗名籍甚,得古本而进之。读未竟,不禁击节三叹……旧刻谩灭不可识,复手订而命诸梨枣,以付南海蒋令棻。据嘉靖乙丑之刻,已七十余载矣!不敢谬加诠次,悉从其旧,志不朽也。因属蒋令叙之以行。”[3]11由此可知,葛征奇是从黎遂球处得到的古本,即嘉靖乙丑陈暹刻本,但因陈暹刻本此时已谩灭不可识,所以经由葛征奇手订。此本刊刻后,陈子壮、黎遂球等人为重振南园诗风,复结社于南园,称“南园十二子”。

《四庫全书总目》卷一九二集部总集类存目三著录此版本,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所收为清同治九年南海陈氏樵山草堂刻本。各目录书中均无此版本,只有清丁立中编《八千卷楼书目》卷十九集部(第618页)中著录此版本,八千卷楼藏书全部售予江南图书馆,后藏南京图书馆,但南京图书馆检索不到此版本。又叶恭绰《明崇祯本南园五先生诗选跋》云:“此《南园五先生诗选》,据蒋棻序乃明崇祯戊寅秋日所刻,余前十年得之沪市,未之异也。嗣避兵香港与同人开广东文物展览会,穷搜先哲遗著,竟无此刻本,始知其难得。越数年归沪乃出之敝麓时置几格间。……是书虽为明刻第三本,然藏家既罕著录,其可珍异自不待论。又卷首有陈子壮序文,不见于陈集中,亦碎金之可贵者。既冼玉清女十来函欲得此书,余以久病将尽散所藏乃举以赠之。玉清于粤中文物爱护臻至,今之有心人知必能珍藏此书勿令所失也。”[12]可知叶恭绰先生于1930年左右曾得此版本,此本当时已非常罕见,后赠与冼玉清,有学者研究,“冼玉清教授在广州家中的全部书籍和手稿则分别捐给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广东文史馆”[13]。而中山大学图书馆无此版本,因此葛征奇刻本现或已不存。

此书未见原本,按葛征奇序所言,内容应与陈暹本完全一致。后世重刻本保留了卷首葛征奇序及陈子壮序,可窥其一斑。

五、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李琯朗《南园五先生诗》二卷

李琯朗,字崇朴,顺德人。雍正癸卯,巡抚荐举博学鸿词科,以母老辞。所著《崇朴山书》八十二种、《贯珠诗文集》八卷,任城王少参元枢序之。阮《志》又录其《一篑山房集》十卷,注:存。[14]

李琯朗《重刻五先生诗序》云:“今去葛公之刻未百年,士大夫家素号藏书者予尝询之,已不可复得,而五先生家集亦散失无存,惟孙先生诗杂见诸书颇多,至四先生则《诗选》之外罕有也。五先生与吴之四杰、闽之十才子,并有明一代风雅之宗。而赵先生诗止存六章,王先生止十有四章。友尝病其少,然自嘉靖之刻已然。……予家藏有旧本,同学罗履先屡嘱付刻,然年来多病,去岁又丁先子忧,是以不果。今秋因曝先人手泽,复为黄子惺若之请,知不可固辞,乃授之以梓。若夫孙先生诗,不敢增入,悉从旧本,亦犹葛公序所云而已。呜呼!梓力几何,三百余年,《五先生诗选》几绝者五矣,能无望后之继予而刻乎?”[3]12-13康熙时五先生诗集已很难寻,因李琯朗家藏有旧本,罗履先、黄惺若都请李琯朗重刻,于是李琯朗悉从旧本,如葛征奇一样,与陈暹刻本一脉相承。

据国家图书馆藏本所载,此版本为“顺德李琯朗辑,兄李羽长订,男李大生、李大作、侄李三兆分较”,可见此书举顺德李家家族之力编纂刻印而成。

《岭南文献综录》中著录:“3860南园五先生诗选二卷,(清)李琯朗辑,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刊本中大(按:此书稀见)。”[15]311编者特注明此书稀见,而中山大学图书馆未见此本。此版本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有两条信息:“110000-0101-0049878 FGPG XD2342南园五先生诗二卷首一卷,(明)李琯朗辑,(明)李羽长订,清康熙刻本2册,国家图书馆”“330000-1705-0020095 朱4503 集部/总集类/郡邑之属,南园五先生诗选二卷,(清)李琯朗编,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琯朗刻本2册,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与此一致,康熙刻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天一阁。

关于此集的内容,民国《番禺县志》卷三二·艺文五著录“谨按:李志载《广州四先生诗》四卷,《四库》已著录。而《四库存目》尚有陈暹刻《广中五先生诗选》,李志未载。李琯朗此刻当是重刊陈暹本,首列赵介,次孙蕡、黄佐、李德、黄哲,每人有小传。计赵诗六首,孙诗一百十四首,王诗十四首,李诗五十四首,黄诗六十九首,刊于康熙五十九年,而阮通志、李邑志均未载,兹补纂之。”[16]与《广州大典》谈恺本相比,除李诗数量不同外,其他各先生诗数基本一致。

书前有陈暹(1565)、葛征奇(1638)、陈子壮(1638)、李琯朗(1720)四序,及载于明徐泰《诗谈》的五先生诗评。根据各目录书所著录,此版本现仅存两本,为珍稀版本。国家图书馆所藏本保存较好,刻印较精,是南园五先生集现今通行版本的最早底本,价值较高。

六、清乾隆戊辰(1748)

一篑山房本

《岭南文献综录》又有“3861南园五先生诗二卷,(明)番禺赵介等撰,清乾隆十三年(1748)一篑山房刊本,粤图”[15]311,可知乾隆一篑山房本藏于粤图,即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经网上检索粤图有“《南园五先生诗2卷》  (明)赵介等著,出版:一篑山房,清乾隆13年(1748),索书号:K/41/925-2/”。陈恩维教授认为康熙李琯朗刻本与乾隆一篑山房本为同一版本,因为一篑山房即李琯朗在祖传碧梧园基础上增修的亭台楼阁之名[17]。但据梁守中、郑力民点校《南园前五先生诗、南园后五先生诗》前言:“本书以同治九年(1870)南海陈氏的重刊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此本刻印较精,错字较少,比乾隆戊辰年(1748)的一篑山房本要好。校勘时,除以乾隆戊辰本通校一遍外……本点校本底本因按康熙本重刻,故书中保留避康熙(玄烨)名讳的痕迹,改‘玄作‘元。”[3]7可知同治南海陈氏樵山草堂本是依康熙李琯朗本原样复刻的,而此本“刻印较精,比一篑山房本好”,说明康熙李琯朗本与乾隆戊辰一篑山房本并非同一版本。比较国家图书馆藏康熙李琯朗本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乾隆戊辰本,确非同一版本。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粤藏)乾隆戊辰本扉页有“乾隆戊辰重订”“一篑山房藏板”字样,书前序为时间倒序,依次为李琯朗、葛征奇、陈子壮、陈暹。李琯朗序后有“李琯朗印”“崇朴”二印,为此本所独有,康熙李琯朗刻本没有。四人序后为《南园社姓氏》《五先生诗评》《临清集序》《临清先生传》。五先生诗顺序与康熙本不同,此本赵介为首,但内容一致,且都注明“顺德李琯朗辑,兄李羽长订,男李大生、李大作、侄李三兆分校”。

此版本应为李琯朗以其康熙刻本为基础在乾隆戊辰年重刻的版本,增加了一些康熙本中所没有的从其他文献中搜集的资料,如五位先生的传记、诗集序等,进一步丰富了南园五先生集的内容,后世重刻亦保留了这些资料。虽刻印质量不如后来的同治樵山草堂本,但从此本可以一窥南园五先生诗集的发展轨迹,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且据各目录书所著录,此本仅存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原为黄荫普先生藏书,后赠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或为孤本。

七、《四库全书》收清抄本

《广州四先生诗》四卷

“《广州四先生诗》四卷,不著编辑人姓名,乃明初广州黄哲、李德、王佐、赵介四人之诗……四人初与同郡孙蕡号南园五先生,后惟孙蕡集流传,四人著作已多散佚。此乃后人重辑之本。以蕡集别行,故惟称四先生焉。”[2]1713-1714《四库全书》所收为清抄本,但此集前为高棅《唐诗品汇》,后为钱公善《三华集》,均为洪武年间刊刻,可见《四库全书》是按四先生生卒年时间而不是按刊刻时间编排的。此集提要写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应为此前抄本。

除《四库全书》本外,还有据上海图书馆藏本影印的《广州大典》本,内容、顺序基本一致。与《南园五先生集》比较,发现有以下异同。相同之处:其一,二者诗人小传内容相同,且小传后皆注“见《广州人物传》”;其二,二者所选诗数、诗目相同,诗序也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其一,《南园五先生集》诗人顺序为赵、孙、王、李、黄,《广州四先生诗》为黄、李、王、赵,除孙外,顺序相反;其二,《南园五先生集》卷首有陈暹、葛征奇、陈子壮、李琯朗重刻四序,《广州四先生诗》无;其三,《广州四先生诗》偶有缺字,《南园五先生集》无。因此,《广州四先生诗》应为清人据五先生诗集重抄的抄本,至于是据哪个版本抄写的,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四库全书》为何要收不知时代和编辑人的《广州四先生诗》抄本,而将完整明确、刻印精良的《南园五先生集》置于《存目》,大概是因为《四库全书》中收有孙蕡别集《西庵集》,而《广州四先生诗》中刚好没有孙蕡,收此集是为了“俾与《西庵集》并传焉”[2]1714。

此版本为抄本,以楷体抄写,清晰整齐,无边栏界格,半页8行,行21字,质量较好。但无目录、偶有缺字,又因其无五先生之首孙蕡之诗,因此价值不大。

八、清嘉庆间刊罗学鹏《广东文献》初集卷之九至十四《南园前五子集》顺德春晖堂刻本

罗学鹏,字秩宗,顺德人,国学生,喜谈经济。嘉庆中海贼张保内犯,上书制府,条陈剿御方略。不报。又好搜集乡先正诗文集,虽残篇断简,皆手自纂录。既累试不售,乃累所录成《广东文献》五集,鬻所居,次第刊行焉。今存。其自著有《春晖草堂诗集》,未见。[18]

集前有“南园前五子姓氏按:……自初刻至是凡五易板矣。国初复散佚,康熙庚子吾邑李公琯朗复刻之,并详序焉,迄今又距九十余年,学者罕睹是集,余于羊城寓斋得残编断简,在友人箧中,因借为手录而志其梗概,如此,因叹先正遗篇不可不随时珍重爱惜也。”[19]可见此版本据康熙李琯朗刻本重刻,此时距李琯朗复刻九十余年,康熙本也已传世甚少了,罗学鹏为振兴乡邦文化,重新搜集整理。

此集收入《广州大典》集部第十二册,为嘉庆十九年至二十四年(1814-1819)刻本,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影印。后又有同治二年重刻本,两种版本多家图书馆皆有馆藏。

与前刻《南园五先生集》相比:(1)每人集前有传,但非《广州人物传》所载传记。(2)还增加了3篇孙蕡文。(3)孙蕡诗共收77首,其中有50多首为此前刻本中所无。(4)王集与赵集与前刻本基本相同,李集与黄集都比前刻本中少。(5)集中有几篇附论,考证了旧志记载中的一些错误,记录了孙蕡死时的情况,对赵介诗有所评论。

此版本为顺德罗学鹏为保存和發扬乡邦文献而搜集整理的,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可作为重要参考。

九、清同治九年(1870)南海陈氏樵山草堂刻本《南园前五先生诗》五卷《南园后五先生诗》二十五卷附刻南园花信诗一卷

此版本存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75册,据首都图书馆藏本影印,《广州大典》亦收录此版本,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影印,二者基本相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只有《南园前五先生诗》,《广州大典》本则有前五先生、后五先生诗及黎遂球的南园花信诗。

书前有陈暹序、葛征奇序、陈子壮序、李琯朗序,南园社前五先生姓氏(内各有传,顺序为赵、孙、王、李、黄),载于明徐泰《诗谈》的五先生诗评。仍袭前例,每人诗集按体裁顺序排列。此版本集前刻本之大成,也是现存最多最常见的版本,多家图书馆有藏。现代整理本也是以此本为底本的,有陈暹、葛征奇、陈子壮、李琯朗四序。以其存陈琏《临清集序》来看,应为陈璞据乾隆戊辰一篑山房本重刻,即亦以陈暹刻本为源头。

十、现代整理本

1990年梁守中、郑力民点校《南园前五先生诗、南园后五先生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本为集众家之长的现代通行本,兹不赘言。

除以上版本外,陈恩维教授在2014年《试论岭南地域诗学传统的构建》一文中提到还有道光年间版本[20],后在其2019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岭南诗派研究》一书中提及南园五先生诗选共有六刻,并未提及道光年间版本[17]194-195,笔者遍寻不得,存疑。

综上所述,南园五先生集已知版本关系如图1。

值得一提的是,五先生集的明代版本皆为外地人所刻,谈恺、俞宪、葛征奇皆吴人,陈暹为闽人,除俞宪外,其余三人都是在广东做官时刊刻的。大抵是因为五先生与“吴中四杰”“闽中十才子”齐名,也可证明明代的广东文化出版等方面仍在积累酝酿阶段。而清代版本基本都是由广东人刊刻,说明入清以后,广东的刊刻出版事业迅速发展,同时地域特征也更为明显,重刻者都是以传承乡邦文献为目的。《广中五先生诗选》作为粤诗总集的开端,影响了后世总集的编纂和刊刻,自此之后,粤诗总集蓬勃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岭南诗坛自明至清逐渐繁荣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蒋寅.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2](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南园前五先生诗、南园后五先生诗[M].梁守中,郑力民,点校.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4]梁廷枏.《西庵集》序[M]//〔明〕孙蕡.西庵集.刻本.顺德:[出版者不详],1830(清道光十年):19.

[5]台湾中央图书馆.明人传记资料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明)谈恺.广中五先生诗集二卷附刻五卷[M]//陈建华.广州大典(第500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

[7](明)喻政.万历福州府志(下册)[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524.

[8]黄荫普.广东文献书目知见录(修订本附补编)[M].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78:227.

[9](明)俞宪.盛明百家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三〇六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0](清)黄卬.锡金识小录[M]//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四二六号.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619.

[11]何永智.恨无图史记贤臣:葛征奇考[J].嘉兴学院学报,2016(4):60.

[12]叶恭绰.矩园余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54.

[13]高炳礼.岭南才女——冼玉清教授与中山图书馆[J].图书馆论坛,2004(12):260.

[14]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粤诗人汇传(第2册)[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1120.

[15]骆伟.岭南文献综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16]梁鼎芬,丁仁长.(民国)番禺县志[M]//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465.

[17]陈恩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岭南诗派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94.

[18]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粤诗人汇传(第3册)[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1554-1555.

[19](清)罗学鹏.广东文献[M]//陈建华.广州大典(第491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44.

[20]陈恩维.试论岭南地域诗学传统的构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5.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the Editions of Poems of Five Scholars in Guangzhong and the Related Collections of Cantonese Poetry

SONG Di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Abstract:Cantonese poetry collections ar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Lingnan poetry.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eries of Siku Quanshu and the Catalogue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earliest collection of Cantonese poetry is the second volume of the Poems of Five Scholars in Guangzhong by Tan Kai of the Ming Dynasty, which is the engraved edition of the 36th year of Jiajing(1557). Since then, the collection has been reprinted several times, with a total of about ten editions, which shows its great influence. The Five Scholars in Guangzhong, also known as the Five Scholars of Nanyuan, pioneered the style of Lingnan poetry. Since then, Cantonese poetry collections have developed vigorously.

Key words:editions of Cantonese poetry collections;Poems of Five Scholars in Guangzhong;Five Scholars of Nanyuan

責任编辑 温优华

收稿日期:2021-07-09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东省教育厅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项目编号:2018WQNCX222)。

作者简介:宋迪(1984-),女,湖北麻城人,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

①本文中的广东是以清末民初的广东省所辖范围为准,主要是指现在的广东、海南及广西钦州(北海市)地区。文中粤、广东、岭南同义;粤诗与岭南诗歌亦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