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明
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乌蒙山脉、珠江的源头,素有“滇黔锁钥”“云南咽喉”之称。近年来,曲靖市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来抓,“多点开花”,取得了明显成效。2022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7.28亿元,同比增8.6%;其中经营性收入8.23亿元,占47.6%。7万~10万元村937个,10万~50万元村579个,50万元以上村92个。
盘活资产资源,助力“土地生金”。麒麟区东山镇新村社区地处3县(区)交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通过投资475万元改造大棚集贸市场,新建特色商业街,将全部摊位规范划分为5个区域,通过摊位租赁,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50.5万元。在商业街内平整集体所有土地6000平方米,长期租赁给商户自行经营,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建设简易商铺61间,通过租赁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盘活办公场所和闲置厂房,改善基础设施,引进云南陆达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土地租期20年,租金每5年递增10%,固定建筑物租金每年3万元,场地租金每亩每年1000元,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以上。引进云南鑫钇达照明工程有限公司,分期与社区签订用地租金协议,年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实现了村企共赢。新村社区通过改旧建新,变废为宝,谱写了发展“致富经”,每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50余万元。
推进村企合作,促进群众增收。宣威市板桥街道永安村是一个回汉杂居的民族村,依托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通过招商引资、村企合作的方式打造田园综合体,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链条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强强联合,采取“党总支+公司+基地+合作社+群众”的模式,走“党建引领、合股经营、村社一体、群众参与、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引进金兰世家、迤谷花海、金浩薯菜3家企业,种植玫瑰花3000亩、商品草坪500亩、优质种薯1000亩,建成鲜花饼和玫瑰花酵素加工生产线,产业聚集初具规模。村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集中连片把土地转租给企业,群众通过基地务工、土地流转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形成公司长期有发展、村集体收入有增加、群众收入可持续的共赢局面。产业共带动周边群众400余人实现就近务工,103户脱贫户转移就业,年实现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900余万元。随着实体企业的不断入驻,周边食用玫瑰、水果、马铃薯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
激发“热”动力,做活“水”文章。沾益区德泽乡热水村地处沾益、会泽、宣威3个县(市、区)交汇地带。河谷槽区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绝佳的立体气候,该村拥有曲靖市唯一“复合型温泉”—德泽温泉,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开发潜力巨大。热水村投资150万元对温泉进行改造提升,打造“高品质温泉康养小镇”,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高品质温泉康养、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新路子。目前,该村年均接待游客18000余人次,营业额达190余万元,村集体分红33.6万元。
巧设公益性岗位,巩固脱贫成果。会泽县者海镇28个村采用“抱团取暖”的方式,投资2425.9万元建设1个集中光伏扶贫项目和6个村级光伏电站,每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在8万元以上。收益的60%通过开发贫困村保洁员、村级电站管理员、河道管护员、垃圾清运员等公益性岗位,解决了560名弱劳动力就业难题,带动贫困人口通过自身劳动实现稳定脱贫,惠及建档立卡户5294户17522人。
点燃红色引擎,注入发展动能。罗平县钟山乡鲁邑村位于云贵两省结合部,依托中共罗盘地委、滇桂黔边纵队罗盘支队旧址等红色资源优势,整合项目资金868万元成立红色文化旅游服务公司,探索围绕红色文化旅游1个核心产业,打造热区水果、农家乐等N个辅助产业,实现“公司搭台、资源搭桥、产业搭车、利益搭伙”,打造可听可看、可感可回味的沉浸式精品教育实践活动基地,提供培训方案、场地、人员解说、餐饮服务等旅游教育服务,已开办262期教育培训班,3万余人走进“红色阵地”,鲁邑村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多万元。
促进融合发展,实现富民增收。富源县大河镇起铺村以每年每亩500元统一流转农户土地共2700余亩,整合上海援滇资金、陡坡地治理资金、产业发展资金共2000余万元,建设起铺黄桃产业发展基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农业观光园、自摘水果园、农事体验馆、乡愁驿站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增长”,谱写党建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