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视角分析海蜇产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023-07-17 11:07张盈盈佟长青潘澜澜
农产品加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海蜇专利申请专利

张盈盈,佟长青,金 桥,潘澜澜,曲 敏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0 引言

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是海洋中浮游生活的大型暖水性水母类,通体呈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1-3],主要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喜栖河口附近、泥质海底处,多生活于5~40 m 海域,自主运动有限,多是随波逐流。

海蜇在我国分布广泛,从北部辽宁至南部福建、台湾沿海。海蜇品种较多,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特色,常见的有黄斑海蜇、棒状海蜇、沙海蜇等,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产品,作为经济水产资源之一,其种质资源[4]具有保护意义。

海蜇在我国产量丰富,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5]。从大量的历史记载和科学研究中可以发现,海蜇皮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常量及微量元素[6],深受国际市场的喜爱。海蜇属药食同源类食物,性味咸平,有清热化痰、消积化滞之功效;另外,海蜇还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7]与生物活性成分[8],提取出的胶原蛋白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促进伤口愈合[9],在生命健康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海蜇产量丰富、历史悠久。在20 世纪80 年代之前,海蜇主要依靠人工捕捞,多栖息在近海水域,易捕捞、投资成本低、利润高;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渔业资源遭到破坏,为了修复海洋生态,海蜇及其他类生物开始增殖放流;21 世纪以后,海蜇增养殖业快速兴起,产量逐年攀升。海蜇产量较为丰富的产地,当地海蜇产业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例如,我国的辽宁省营口市,是海蜇产业发展的先进典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拓宽市场,还确立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加强保障海蜇的质量安全,当地经济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因此构建良好的海蜇产业链[10]能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实现地区发展。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日益重视营养和健康,产品功能性开发迎来发展契机,海蜇产业的触角也伸向产品的功能性开发,但总体来看,我国的海蜇加工多为初级加工,较其他水产品而言,对于海蜇中的营养活性物质和功能性成分的精深加工研究及利用相对较少,我国的海蜇附加值并不明显[11]。目前,海蜇的价格在30~50 元/斤,精深加工有限,销售推广也主要集中在沿海附近区域,内陆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对海蜇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使得海蜇消费场景过于单一,严重限制了海蜇产业的发展。且由于海蜇特殊的结构,产品加工包装及交通运输方面也存在一定劣势,严重影响了海蜇从业者的积极性,难以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因此海蜇资源的精深加工及其高效综合利用是我国海蜇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海蜇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的特点,需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向海洋药物、海洋保健、海洋美容等领域迈进,构建多元化完善的海蜇产业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海蜇产业。

1 海蜇专利分析法

1.1 专利来源

以海蜇为关键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中检索,发现1986—2021 年的35 年间,检索出为924 条相关数据,其中发明专利718 条,实用新型专利64 条,外观专利142 条。发明专利所占比例较大,具有较强的可开发价值,统计2011—2021 年的发明,查询共有705 件专利,占专利总数的76.3%,海蜇产业在近10 年内得到了一定发展,使得专利数大幅度增加。专利中涉及海蜇培育及饲料配方、海蜇提取物制品、加工机器及方法、产品包装设计等多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海蜇养殖的相关专利相对占比较大,而海蜇高值化利用占比较少,海蜇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较低。总的来说,海蜇养殖技术的提升能够较好地推动海蜇产业,但是对科技推动尚显不足。

1.2 专利分类

海蜇相关的专利分为4 类:①海蜇养殖,包括海蜇养殖过程及影响海蜇生长的一系列探究;②海蜇工艺,包括海蜇处理及一系列加工、运输流程;③海蜇制品,包括海蜇加工品及提取海蜇活性物质制备新型产品;④外观设计,包括海蜇包装袋、包装盒等产品外观及标签设计。

2 从专利角度分析海蜇发展现状

2.1 从专利数量角度分析海蜇发展现状

为全面了解海蜇专利的整体发展趋势,按照时间顺序对全部专利进行了统计,统计时间为专利收录开始时期1986—2021 年。从海蜇的专利申请数的变化趋势中可看出,从1985 年到2000 年专利申请数量不足8 件,处于专利申请低谷期,申请类型较为单一,多为海蜇腌制及加工包装,发展较为缓慢,这段时间正处于海蜇增殖放流期,主要关注点在于海蜇数量的增加及种质资源的保护,专利申请意识较为淡薄。在2000—2005 年,专利数较之前有了小幅波动,申请数为7~10 件,进入了专利申请的萌发期;在2006 年时达到史上第一个峰值点,为35 件专利数,实现了数量上的一大突破;而在之后的2007—2011 年,海蜇专利申请量保持20~40 件,呈现上涨的趋势,发展势头良好;2012 年之后,专利申请数量实现迅猛增长;2015 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为148 件,这一阶段迎来了申请高潮期;2015 年之后申请量虽然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整体申请数仍大于2006 年以前,总体发展较为稳定。从总体的申请量折线图趋势来看,近年来海蜇产业发展趋势减缓,对于海蜇的精深加工研究力度仍然不够,迫切需要大量技术人才进入海蜇产业,注入新的科技活力(因专利从申请到公开,再到专利数据库收录,会有一定的时间延迟,文中近2 年数据会小于实际数值,仅供参考)。另外,通过百度指数对海蜇词条搜素量进行结论验证,发现海蜇在2014 年、2015 年百度指数值达近10 年来最高,分别为9 670,8 913 次,而引起这一指数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海蜇蛰伤及海蜇捕捞,这就明显显示出人们对于海蜇仍缺乏认知[12-15],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蜇产业的发展。

1986—2021 年海蜇专利申请量逐年变化见图1。

图1 1986—2021 年海蜇专利申请量逐年变化

2.2 从专利类型角度分析海蜇发展现状

专利类型构成是了解产品发展的重要指标。截至2022 年初,专利总数共924 条,其中发明专利718 条(78%),实用新型专利64 条(7%),外观专利142 条(15%)。发明专利主要侧重于产品的独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而实用新型专利主要侧重于保护具有一定形状或结构的产品,相较发明专利范围较窄,外观设计专利则侧重于设计创造,体现在产品的销售层面。其中,发明专利是根本型创新,技术含量高,且可引发其他2 种类型围绕发明专利不断产生新的专利[16],故而发明专利的占比是产品科技价值[17]的体现。

通过图1 的申请量趋势折线图,以拐点作为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划分3 个时间阶段,分别为1986—2005 年、2006—2012 年、2013—2021 年,并绘制专利类型构成饼状图。从中对比发现,发明专利占比持续增加,2013—2021 年较之前2 个时期增长幅度变化很大,已占总体专利申请总数的86%,实用新型专利总体变化不大,在4%~8%,整体占比较少,外观设计专利在前2 个时期占比无明显变化,而在2013—2021 年间占比显著减少。从3 种类型的专利发展占比情况来看,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整体占比不足50%,技术含量较低,发明专利在持续动力性发展,这也很好地反映出海蜇产业对于创新发展的重视。

海蜇专利申请类别变化见图2。

图2 海蜇专利申请类别变化

2.2.1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是产品创新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截至2022 年初,申请数量达718 件,授权公告文献数量为122 条,主要涉及养殖育苗、保鲜包装、精深加工3 个方面。在海蜇养殖方面,以环境为主要着眼点,以提高海蜇养殖效益为主要目的,李晓东等人[18]通过把控保存及培育温度实现四季均可生产海蜇苗种;游奎等人[19]利用升温至横裂生殖诱导温度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管理操作,可在短期内批量获得海蜇碟状体苗种;陈庭军[20]通过海蜇苗逐级培养模型,按照伞径长度将海蜇苗种分为一、二、三级苗种,低级暂养苗为高级暂养苗提供苗种,延长了成蜇的养殖周期;李道平[21]构建育种自动化集成池,在保证达到集成池水质达标要求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海蜇苗存活率,实现节能高效且自动化的养殖新模式。另外,海蜇养殖已经不仅限于单一养殖,通过构建混养系统[22],实现养殖效益的大幅提高,满足市场需求,适于推广应用。

在海蜇的保鲜包装方面,郑恩莹[23]采用真空无菌软包装对海蜇进行制备,这是最初始的包装方式;曲晓等人[24]对摘除内脏的新鲜海蜇进行包冰衣操作进行贮藏;董秀萍等人[25]利用栅栏技术,对海蜇进行酸处理抑菌及浓度梯度抗冻处理等多种处理方法,从而达到保鲜的功效;林少玲等人[26]利用食品级的姜黄素和食品级的EDTA 二钠联合壳聚糖和甘油,采用溶液浇铸法制成光动力减菌保鲜膜,并配备无毒的LED 可见光有效降低菌落总数。随着专利的不断发展,海蜇的贮藏运输路线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宽,进一步为海蜇产业打开了销售市场。

2.2.2 外观设计专利

通过专利检索,检索到外观专利共142 件,从整体来看,外观设计方面的突破主要凸显在它的审美性和象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商品的关注层面已经不仅限于使用价值,而是更多将重心转移到了情感需求和人文关怀[27],因而在商品的外观设计方面,更是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从近期申请的外观设计专利来看,在色彩的搭配方面,不再是清一色的将海蜇的图片附于包装之上,部分企业或采用卡通形象[28]吸引儿童消费者,或利用简约风格吸引青年消费者,而吸引中年或成熟消费者则更多利用天然、爽口等字眼;在元素运用方面,企业更加注重品牌效益,将所在地特色的地域也融入品牌设计[29]之中,以期增加自身知名度。不足的是,包装雷同现象仍有发生,这也提醒企业需要做好自身专利申请保护及侵权维护[30]。另外,现有的包装结构多为常见的正方形、长方形等,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在无法看到产品形态下,仅从设计外观上判断产品价值,这种包装结构并不能给予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且影响产品市场销售定价。值得建议的是,可以适当改变包装形状,如将包装盒设计为海蜇造型,能够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2.3 实用新型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共64 件,多集中于2011 年之后,2011 年以前专利数不足10 件。海蜇发展初期,资源相对匮乏,主要依靠捕捞,金圆等人[31]设计一种胶质食品成型设备,可实现人造海蜇丝的成型。随着海蜇增殖放流的逐渐推进,海蜇产量得到了一定可观保障。李兆麟[32]利用气缸进行往复剪切操作,设计出一款气动螺旋转盘式海蜇皮切丝机,提高了切割加工海蜇皮丝的规格和质量;李亚有[33]采用流水漂洗和高压喷水搅拌,实现海蜇半自动化作业,提高了处理效率;邱碧香等人[34]通过真空吸盘对海蜇皮进行分装,依靠吸力不同进行质量分装,并辅以红外计数器,实现了更高的自动化水平。近几年,输送、漂洗、过滤、杀菌、封装等多个领域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高自动化专利申请,也为海蜇的加工产业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3 从专利申请地域角度分析海蜇发展现状

专利的申请人及申请地域是反映地方重视程度的一大直观表现。根据海蜇专利的申请人可以发现,专利的申请主要分为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其他(个人) 3 个板块,其中企业为专利申请的主力,占比45%,接近专利申请总数的50%,其他类占比35%,多为个人名义申请,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率占比20%,相较其他海产品产业研发投入而言,科研资源投入不足,对海蜇产业的关注不足。纵观企业申请专利类型,研发类企业的专利申请重心在发明专利,而对于加工类企业,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较多,以促进海蜇加工制品的销售;对于高校及科研院所,申请专利重心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涉及较少。

专利申请人类型分布见图3。

图3 专利申请人类型分布

为充分了解申请人及地域关系,将专利申请量排名前20 的申请人汇总至表1(剔除其他类)。汇总中发现,专利主要申请区域为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其中山东省的专利申请数量无论是在企业还是科研院所、高校方面均超过其他省份。山东省专利申请总数215 件,占专利总数的23.3%。依靠自身优越的地理优势,在海蜇的养殖、加工装置申请专利比例较大,如海蜇苗种生产方法、滤捕网、饵料肥、自动包装设备、输送装备等。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2020 年渔业年鉴中,山东省海蜇捕捞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为45 759 t。充分体现了山东省在海蜇养殖育苗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促进了海蜇加工业的更好发展。另外,还有一小部分专利申请含海蜇的中药组合物[35],不单以海蜇一种为原料,还配以其他相关调和性药材,因此不做详细探究。

表1 专利申请量排名前20 的申请人汇总

专利申请量排名前20 的申请人汇总见表1。

各省份对于专利的申请数量不一,其中就以江苏省、安徽省、辽宁省为例说明。江苏省专利申请总数为142 件,占专利总数的15.4%,如多功能工厂化海蜇育苗育种自动化集成池、人工养殖海蜇苗的优化方法、提高海蜇苗成活率的营养液[36]、快速脱盐脱矾装备、海蜇切丝机、自动化海蜇包装设备等。除在海蜇的养殖与加工方面有一定数量的专利申请之外,与山东省较为不同的是,江苏省对于海蜇的外观设计也涉猎较多,主要是来自盐城市及滨海县。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盐城市及滨海县企业已经具有了一定完善的销售规模,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有关生物医药方面的海蜇研究,主要是可吸收缝合线[37]及降压肽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

安徽省专利申请总数为122 件,占专利总数的13.2%,安徽省地处内陆,无适宜海产品宜居的环境,因而申请方向主要是偏向于化妆品及食品。海蜇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用于化妆品中可以促进皮肤组织细胞恢复和再生[38],也可用于日常的保湿美白护肤。而在食品方面主要加工成海蜇丝,和其他营养食材加以调配,制作饼干、料理包及饮料等。

辽宁省专利申请总数为78 件,占专利总数的8.4%,申请方向主要是海蜇的养殖及加工。与山东省不同的是,辽宁省的海蜇发展比较单一集中化,其海蜇产量最大的是营口市,其余城市占比很少。且海蜇的主要专利技术研发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及大连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这并不是很有利于海蜇企业的发展,辽宁省的海蜇产业现在仍需技术专利的支持。

2.4 从精深加工专利技术角度分析海蜇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海蜇不仅限于传统餐饮行业,而是逐渐向精深加工方向进行拓展,从而提升海蜇企业的经济效益[39]。海蜇的营养价值丰富,富含多种优质蛋白、矿物质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目前,人们已经研究海蜇中各种脂肪酸比例,发现胶原蛋白水解后的产物含有大量生物活性肽[40],将提取的活性成分应用于食品、美容、医药[41-42]之中。

海蜇精深加工技术产品专利分析见表2。

表2 海蜇精深加工技术产品专利分析

在海蜇的精深加工方面,院校联培及厂家联营等方式借助科技优势来挖掘海蜇价值是目前的发展一大趋势。通过海蜇相关专利申请量可以发现,主要进行海蜇精深加工的企业及院校有山东省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升益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宁波大学等。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海蜇胶原蛋白及肽类的制备及应用,如海蜇多肽复合压片糖果、海蜇蛋白泡腾片、海蜇降压肽的酶法制备、复方海蜇降压冲剂、海蜇活性肽等。其中,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依靠于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技术支持,形成企业与院校对点合作;而哈尔滨升益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海蜇海鲜汤料,以海蜇肉粉为原材料,辅以其他具有相同功效的材料制得多类产品,具有清热解毒、行气消积、祛风除湿等功效;宁波大学主要研究海蜇肽,在海蜇降血脂肽、特殊医学用途海蜇肽、口服软胶囊等方面均有所涉猎。

如今,海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食品方面海蜇类食品已经渗透至营养酱菜[43]、肉饼、海鲜粥、海鲜汤料、营养酥、营养粉、水晶冻、海鲜饮料[44]、发酵饮品[45]、活性肽酸奶、轻食糖[46]等,后期也将持续开发海蜇新食品[47-49],而不仅限于之前单一的海蜇丝加工;海蜇类保健药品已经渗透至补钙、降压[50-51]、促生发、促进烫伤修复、化痰消痞[52]、咽痒咳嗽、补气养血、降脂[53]降糖、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而不仅限于将海蜇制成中药制剂;海蜇类美容包含透明质酸、胶原蛋白乳液、保湿晶露、保湿霜[54]、皮肤修复肥皂等,主要利用的是海蜇对于皮肤的吸湿、保湿性[55],易降解、易吸收;海蜇类医药包括具有止血[56]功效的明胶海绵、消肿止痛多孔聚酯薄膜、促进伤口愈合的手术缝合线[57]、组织修复材料[58]、软组织黏合剂等。 海蜇功能性研究前期发展态势较好,但后期发展动力不足。将海蜇产品深入到海洋生物药物、海洋功能性制品、海洋美容等多个领域,仍存在一定距离。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应加大研发广度和深度,拓宽海蜇功能性成分的应用领域,针对不同地域海蜇进行不同方向的精深加工。实现一蜇一案,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拉长海蜇产业链条,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 从法律法规出台政策角度分析海蜇发展现状

政策在海产品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产业能否走得远依赖于政府的帮扶与支持。对于海蜇产业,国家及沿海各省市一直在密切关注产业未来发展,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山东省由于过度捕捞、近海渔业资源种类更替明显等问题就开始了增殖放流试验。海蜇作为近海优质资源,《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规划》 (2005—2007)及《进一步加强渔船管控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 (2017) 均将海蜇列入其中,并因此获得发展,为之后资源的精深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59]。江苏省由于气候特点也具有养殖海蜇的先天条件,早在21 世纪初,江苏南通吕四渔场便开始了海蜇工厂化人工育苗试验,“海呐香”牌海蜇两度被评为南通名牌产品。而在2012—2013 年,海蜇作为海洋经济物种,1.6 亿只海蜇苗种得以放流。2020 年江苏射阳县7 000 万只海蜇苗顺利流入大海,海蜇产量也在逐渐增加。辽宁省是我国海蜇养殖大省,在海蜇发展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在2020 年渔业年鉴中,海蜇产量为75 953 t,占总产量的84%。早在1983 年7 月27 日—29 日,海蜇渔业管理和资源增殖学术讨论会便在大连召开。之后又相继在1998 年和2005 年进行《辽宁省海蜇资源管理办法》修改,海蜇在稳定资源的前提下,开始了可持续化发展[60],对于海蜇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已得到一定成效。而在企业发展方面,在2018 年,营口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营口海蜇节”,吸引了众多养殖农户及海蜇企业的目光。自此之后,“营口海蜇”小有名气,乘势海蜇节的行业影响力,逐渐成为了全球海蜇产业链的核心。现如今营口市海蜇加工厂遍地开花,已经拥有近3 000 个海蜇加工厂,最高年产5 000 多t,该区单项经济收入1 807 万元,极大地发展了当地经济。

在政策的支持之下,海蜇企业呈现稳定发展,国家政策给予了海蛰产业长足的发展空间。不过,仍需要关注海蛰的过度捕捞问题,可持续发展仍需要得到持续性关注[61]。近年来,随着国家持续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及严格落实休渔期相关政策,减少陆源污染排放、加强海上污染源控制[62]。随后相继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与《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我国海蜇养殖环境和生产情况得以进一步改善,预计未来行业将向好发展。但在政策环境层面,从海蜇产业的政策监管程度来看,海蜇产品的生产及加工监督[63]、监察机制仍未健全,污水排放[64]、药剂用量并未做到规范要求,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广泛关注并解决[65]。另外,在人才引进方面,国家并未出台与海蜇联系紧密的相关政策,对于海蜇的精深加工层面仍需要新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大力支持。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海蜇及其他水产品的健康发展,皆依托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合理安排规划,水产品有关政策发展有利于产业的更好发展。

4 海蜇产业可持续发展

从海蜇专利申请量及申请方向来看,2006 年以前海蜇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多为海蜇养殖育苗等内容,集中于海蜇养殖业,2006 年之后,随着时代的创新意识提高及自身所展现出的养殖优势,海蜇产业也开始全面开花,逐渐向海蜇加工设备自动化、精深加工、贸易等方面发展。如今,需求创造消费,消费心理也可以创造需求,针对海蜇产品附加值一直未见提高,需要引起人们的深思。高校及科研院所对于海蜇的重视程度不足,企业的科技投入也明显不足,而政府的关注侧重点也主要集中在海蜇的养殖及产量方面,这一系列因素造成海蜇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竞争力薄弱,未能形成良性循环。面对发展动力不足、产品创新性低等问题,要学会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去思考海蜇未来的出路,研制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需求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海蜇产品。

海蜇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展望见图4。

图4 海蜇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由图4 可知,海蜇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构建完善的产业链,以精深加工为产业发展源,深入食品、保健、美容及医药四大领域,占领市场份额。实施HACCP 管理体系,提升海蜇产品生产质量,保障广大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并引进扫码云溯源系统,实现整个产业链追溯产品各类质量安全指标[66-67]。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并与监管部门协同合作,监管的同时也可以达到约束自身的效果。海蜇产品价格较为低廉,除了自身精深加工水平不足之外,也与未能打造成知名品牌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海蜇由于地域性的原因,使得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不同地域的海蜇均具有不同地域特色。可以将海蜇产业与旅游业相挂钩,打造区域特色海蜇,创建海蜇地域的品牌标签,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蜇的经济价值。海蜇养殖业、加工业的良好发展,也需要后期销售业的大力配合,迎合新时代新发展。海蜇销售与互联网相结合,依托电商平台广大消费群体,使海蜇销售产业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降低风险,是未来海蜇产业的必由之路。

进入21 世纪,是知识产权[68]的竞争,是对时代发展敏锐度的考验,迎合了时代,把握了时代发展脉络,并为此做出行业发展调整是一个优秀产业需要具备的能力。因此,要充分进行专利转化,向纵深方向拓展,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近两年来,由于新冠疫情[69]带来的严峻挑战,未来海蜇产业将以天然健康为发展基点,以海洋保健、海洋美容、海洋医药为主要发展目标,海洋食品为发展根本,利用当地海蜇品种优势及品牌效益,带动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产业融合、数字融合,建立独具中国特色的海蜇产业,实现海蜇地位大翻身、新飞跃。

猜你喜欢
海蜇专利申请专利
专利
海蜇(zhé)
发明与专利
教你区分真假海蜇丝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图
专利申请三步曲
真海蜇撕扯更易断裂
海蜇糖蛋白及其糖肽的体外免疫活性
专利
国外专利申请如何尽快被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