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电视剧《山海情》中多维的真、人性的善与艺术的美

2023-07-17 15:07陈结莲
艺术评鉴 2023年12期
关键词:艺术表达山海情真善美

陈结莲

摘要:主旋律电视剧或者主流电影为弘扬主旋律一般都会有明确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但是要让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为之买单却绝非易事。《山海清》根据电视剧创作的基本规律,再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和艺术加工,让其价值升华,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由此使观众产生共情,最终实现情感共鸣。电视剧《山海情》通过展现人物的善良和美好品质,以及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将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和体验呈现给观众。

关键词:山海情  真善美  艺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2-0169-05

《山海情》是一个扶贫题材电视剧,主要讲述了福建在20世纪90年代对宁夏进行对口支援时,从过去的“干沙滩”到现在的“金沙滩”,从一片荒芜的沙漠变成了一片肥沃的沙漠。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无疑是扶贫类电视剧的典范,本文主要从真善美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剧的叙事策略以及叙事风格,试图通过对《山海情》中自然环境的再现、农村生活的真实刻画、服化道极致细节的处理,多维度地对《山海情》的“真”进行具体论述,依托演员“接地气”的演技,实现对人物的深度还原,借助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展现出脱贫攻坚的“真实”情况,村民通过努力奋斗,过上幸福生活的过程用影视语言记录下来,用平民化的视角将更多温情和“烟火气”呈现给观众。电视剧《山海情》之所以能成功,并不是因为它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制片队伍,也不是对角色的刻画、对时代背景的准确把握,而是因为这部电影真正从“宣传”这个概念、起点上,走上了一条真挚的创作之路,站在一个“平常心”角度,对贫困地区的人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考察与展现。

一、求真:向生活取“真”经,试图还原原貌

安土重迁的观念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眷恋,一直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愫。电视剧《山海情》以宁夏的真实环境为依托,以“土地”作为故事的核心要素,助推该剧故事情节和剧情内容发展。在剧中,土地不仅是求生存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依托,对于当地村民而言,土地是物质富足的象征,更代表了家族文化和宗族观念。故事从茫茫的戈壁滩上展开,围绕土地诉说着剧中人物的人生故事,首先,土地给予人物生存下去的条件,环境很恶劣,当地的村民住着矮小的土坯搭建的房子,学生往返于尘土飞扬的学校,农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地里求生存,四季往来于漫天飞沙走石当中,交通闭塞,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人们食不果腹,这些都是这个地区的真实写照,剧名中的“山”就是指宁夏,空气中四处弥漫着黄土,这里的人们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求天无路,告地无门”,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人”本身努力在这片土地里“刨食”,土地的“黄”成了这部电视剧前半部分的主色调;其次,土地赋予人物新的身份,充当移民角色,与安土重迁的观念相矛盾,需要人们转变观念,大规模迁徙是对体力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回家”还是顶着风沙继续行进,二者皆源于对生活的憧憬,迁徙之后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不可预知的未来和焦虑充斥在人们心头;最后,土地帮助村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民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懈努力,在新的“土地”里孕育出新的生命,人物因土地的滋养而焕发新的生机。除此之外,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注重“真实性”表达,根据环境状况还原服装道具,通过镜头艺术加工,将贫困之苦刻画在每一个村民的脸上,以贴近现实的扶贫生活,展现扶贫干部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深度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宁夏农民的生活现状,唤醒观众对于该历史时期的记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地理空间,因其独特的人文特征而展现出特有的文化现象,《山海情》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成为扶贫类电视剧的典范,不得不提的就是当地方言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将观众带入剧情,且产生共鸣,剧中演员用方言支撑起该剧的半边天,比如“这水流小得跟小娃尿尿一样”,这句话就很富有“农村话”韵味,和西北黄土糅合在一起,一点也不做作、不违和,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他们用方言来讲述故事,并对故事情节进行演绎,这样就可以让剧情和剧中角色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剧中,村民用浓郁的西北方言,通过嬉笑怒骂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既可以传递出当地语言文化,又可以给观众一种沉浸式剧情体验。与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演绎相比,粗犷朴实的方言更能凸显西北风貌和文化韵味,方言作为“黏合剂”,既能日常化地体现村民喜怒哀乐,又能以最直观的方式体现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方言可以营造出浓厚的“乡土”气息,给观众可感的现实厚度。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除了要有好的剧本、优秀的创作团队等诸多因素之外,还必须准确把控细节,细节对一部片子成功与否具有重大影响力,为了让整部剧充满“农村化”的真实性,创作人员对细节处理非常到位。环境真实和语言真实给《山海情》的叙事内容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丰富可感的细节是让这部作品锦上添花的不二法器,细节给予这部剧一种高品质电视剧独特的质感。剧中细节最值得考究的就是人物细节刻画与场景精准还原。在细节追求上,为了充分体现演员的妆容服饰和行为细节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匹配,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沙尘暴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剧中人物的衣服上都沾满黄土沙尘,衣服的破旧感贴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农民生存现状;由于地理环境影响,嘴唇上的死皮和黢黑的皮肤成为村民的普遍形象。在细节处理上,不得不提的是,随着时间线推进,用黄土堆砌松垮的土坯房变成坚固的砖房;散架的自行车由摩托车变成了小轿车;黯淡的衣服也变成亮丽的颜色,这些变化所形成的视觉冲击离不开创作人员对情节递进细致入微地把控,以及对场景的极致刻画。

二、求善:人性的光芒,在熠熠生辉

《山海情》与一般意义上有明确主角的电视剧不同,它是随着故事情节演进在不同的阶段突出不同的故事主体,电视剧是人的艺术,而人是电视剧的生命所在,不仅展现在脱贫攻坚的真实与艰难上,而且也将一批淳朴善良、勇于尝试、不轻易放弃的青年人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導演用独特的叙事手法为观众塑造了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将人性之美展现在时代发展的境遇与坚守中。

该剧中的主人公们都具有善良、勇敢、坚毅等美好品质。他们追求正义、保护弱小、不畏艰险,这些品质都是现实生活中所崇尚的。这种塑造方式让观众看到剧中人物的行为时会产生强烈共鸣和认同感,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进行反思和调整。剧中以马得福、水花、麦苗、马得宝等人为代表的农民,他们身上不仅承载着中国农民几千年根植的勤劳、善良、朴实等美好品格,而且还体现了作为年轻人的努力、奋进、不屈的人生态度。由黄轩饰演的马得福作为涌泉村基层干部,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奔波于劝返吊庄户之间,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想方设法地给移民村通电,在东西协作扶贫政策的带领下,帮助村民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剧中的凌一农教授是福建来闽宁村教村民种蘑菇的农林专家,在剧中塑造了一个凭着一腔热血、一份情怀,真正融入这片土地,不在乎自身,只在乎种蘑菇,只在乎村民致富与否无私奉献的感人形象。剧中的他为了得到關于蘑菇最精准的数据,他住在温差大的大棚里;为了建大棚,拿着锄头和村民一起埋头苦干;蘑菇种植成功后帮助摘蘑菇、卖蘑菇;蘑菇直销后他又开始跑市场、找销路,通过这些举动充分体现出人性的“善”。剧中白老师这一角色将捐赠的电脑转卖,帮助学生实现合唱比赛梦想,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可敬的老师形象。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剧中所呈现的村民脱贫致富所面临的问题都很细节,很生活化,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且,电视剧中的扶贫干部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也不是主角光环的拥有者,他们的不理解、他们的不懂行、他们所面临的真正困境,都被刻画在故事细节上。

这也表明扶贫剧创作需要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问题:作为个体的扶贫干部不是万能的,不是随着扶贫干部的到来,资金、设备、平台、渠道等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必须要看到扶贫干部背后的国家力量、时代潮流、人心所向,唯有表现好后者,扶贫剧里的人物才会真正地鲜活起来。

《山海情》主要就是剧中细致刻画人物,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与曲折的命运相抗衡,既展现了人们改变物质生活的强烈愿望,也是对命运不甘的反抗,关于人性的善,由热依扎饰演的水花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被生活不断压迫,却依旧笑着坚强站起来的女性角色。在她的笑容之下,隐藏着她曲折的命运,但她从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她身上的这些品质也是普通大众的一个缩影。水花非常聪明,但因家庭原因早早辍学,父亲李老栓拆散水花和得福,为了水窖和牲口,把她许给了一个从没见过面的男人,当她有机会自己跑出涌泉村,但还因担心父亲,最终还是选择回去。当丈夫永富因打水窖而没了腿,水花也一直不离不弃,用板车拖着残疾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走了七天七夜,不惧风沙与黄土,她以一己之力顶起整个家。在和得宝一起种蘑菇的时候,不嫌苦不嫌累,脏活累活抢着干,不要求金钱回报,只想努力学技术。水花的命运是曲折的,但水花从没怨天尤人,她总是微笑着,虽然这个笑容包含着辛酸,但她微笑面对这些困难,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水花的无私性格离不开特定环境文化的孕育,水花情感的内敛与坚韧的抗争,其展现出的真挚情感让观众为她感动,为她动容。水花被大众喜爱,一方面大众为她和得福遗憾的感情而心疼,另一方面又是赞叹、钦佩她对命运的不屈服,她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等品质是中国人从古至今所传承的优良品质,不仅拥有传统中国女性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一面,同时又展现出新时代女性追求经济和精神独立、不再依附男性的现代性一面。

在主旋律题材文艺作品中,如何塑造正派人物形象往往是作品的重点和难点,《山海情》用“平民视角”和普通人的故事讲述时代变迁,以“小人物”的故事展现时代发展的“大图景”,用“真”与“暖”的情感展现村民的坚强与奋斗。剧集从“青年逃离”“移民吊装” “莆田打工”“搭棚种菇”等多个故事情节入手,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小见大,演绎出东西互补、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并在其中折射出个体人物光芒。《山海情》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视剧,它反映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情况。例如,对于人性的探讨、对于家庭和友情的呈现、对于权力和利益的揭示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三、求美:艺术手法多元化,唤醒共鸣与共情

该剧的制作水平也非常高超,通过真实的画面、细腻的表演和感人的音乐,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观众可以在观看时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和享受,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艺术化呈现的乡土情表达,牵引观众进入宁夏体味当地文化风貌,用镜头还原故事内容的“真实”。创作过程中导演一直秉持着只有先让自己相信,观众才会买单的理念完成这部作品,所以拍摄时用了真实的故事和依据真实人物原型塑造演员形象特征,根据地理环境搭建真实场景,巧用民风民俗,使用真实的方言,演员也投入了真实的情感和表演,卸下偶像包袱,抛开颜值管理,“真实”给予了这部剧“根”和“魂”。比如,剧中人物名字符合当地农村生活,同时也带有浓浓的乡土味道,每个人物名字都带有期盼:从得福、得宝、得花三个人的名字看出人们渴望过上幸福的日子;从喊水、水花、水旺、麦苗、大有等名字,也不难看出西海固人民盼水、盼丰收、盼富裕的强烈欲望。每个人的装扮都是乡土味,从皱巴巴的旧衣服到露出脚指头的旧鞋子,从粗糙脸颊到上了灰的头发,从黄沙肆虐到摇摇欲坠的自行车,这些把西北农村人的模样完美展现出来,荒凉壮阔,却又把乡里乡亲的情谊演绎得真实感人。剧情中呈现出的浓浓乡土气息,正是这些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功脱贫致富,传递出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乡土情怀,将乡土之美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矛盾冲突的合理化表达,牵引观众心理走向实现情感共鸣。“文似看山不喜平”,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做影视,都要求有一个波澜起伏的过程,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有想要看下去的欲望。《山海情》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冲突多、矛盾多,但都是设置在合情合理范围之内,根据剧情,可以知道故事发生在宁夏的一个小村庄里。比如:在吊庄移民之后遇到通电的问题,需要凑满60户人家才可以通,并不是通电部门故意刁难,因为在马得福的软磨硬泡之下,已经由原来要求的80户减少到60户,本以为庄里可以通电了,但是由于沙尘暴把一户人家吓走了,少了一户庄里就通不上电,当所有人都在为这事犯愁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水花带着女儿和丈夫赶了几天几夜来到金沙滩,凑够60户终于可以通上电,仅仅从这个起因冲突再到最后的解决,非常生活化和合理化,贴合生活实际,更能得到观众认可,且产生共鸣。从冲突再到转机没有生拉硬拽、刻意虚构,更多的是遵循客观规律,合情合理表达。

剧情线的交互编织,牵引观众正视生活的苦涩,体味喜怒哀乐。该剧有三条线,分别是苦情线、情感线、喜感线,该剧对这三条线精准把控,第一条,剧中的苦更多的是通过自然环境所渲染的苦,另外是村民觉悟、扶贫困难等多重因素叠加的苦,剧中的苦也不是无边无际的苦,而是通过适度的苦向观众传递一定的精神内涵。比如剧中水花的苦,她的苦也并不是苦得看不见未来,她的苦是来自和得福的有缘无分,内心情感的苦,因为父亲提前收了人家的彩礼,被迫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婚后男人对她也还不错,观众本以为不会再有苦,可是人生跌宕起伏,安永福挖水窖不幸落了个残疾,之后的这些苦来自生活压力和丈夫对她不理解的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水花的努力奋斗下,她的生活一点点好转,自甘堕落的永福也接受了义肢,重新站起来,导演描述这一情节的苦就是要告诉大家只要对生活充满希望,踏实肯干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这个结局也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继而从中得到启迪。

第二条情感线,剧中的水花和得福、麦苗和得宝他们的情感是纯粹而干净的,剧中的爱情没有刻意表现,没有甜宠,更没有狗血,唯一有的是水花和得宝的遗憾,但在剧中也是点到即可,正符合那个年代农村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含蓄之美。

第三条喜感线,为了不让该剧因为主题原因显得那么深重,在剧中增加了许多喜剧元素,让全剧充满喜感,例如,郭京飞在剧中扮演的陈金山。剧中他从福建到宁夏援建,因为语言不通,在和马得宝初次相遇的时候,两人的对话属实是鸡同鸭讲,比如,他说与他同车的教授是来你们这里治沙的,结果被当地民警听成要“自杀”,于是找来马得宝进行翻译,没想到马得宝听了他的福建话也是一脸蒙。一个讲得眉飞色舞,一个听得云里雾里,通过他们的搞笑对话,让一部主旋律基调浓厚的扶贫剧呈现出既合理又逗趣的场面,让幽默为这部主旋律剧增添了几分乐趣,不会显得中规中矩。

《山海情》是西海固地区村民奋斗史的具体体现;是在脱贫攻坚政策下,闽宁两地人民手足情深的表现,更是中国人民携手奋进、追求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四、结语

艺术作品的高度靠真善美的统一。“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文艺作品需立足于生活,响应时代号召,满足于人民的精神需求。《山海情》里面的“真”有精神、环境和社会的真实,这些真里面包含着人性的“善”和艺术的“美”。《山海情》虽然只讲述了全国脱贫攻坚中的一个地区,但是却能够带领观众以小见大地展现出在全国脱贫攻坚事业中千千万万个努力的人们,带来的是億万观众对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支持,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更是一个让人们争相模仿的典范,学会用艺术化表达方式去支撑一部剧的叙事策略。综上所述,电视剧《山海情》通过表现人物的善良品质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将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和体验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黄丹红,程梦君.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何以突破“瓶颈”——电视剧《山海情》的影像语言与叙事策略[J].中国电视,2021(04):106-109.

[2]郄程.新审美风格下脱贫题材剧的多元故事表达[J].广电时评,2020(28):60-6

[3]储钰琦,宋佳音.扶贫题材电视剧的新主流表达[N].中国艺术报,2020-07-10(003).

[4]武丹丹.论扶贫题材电视剧创作中的“大”“小”之衡——以电视剧《山海情》为例[J].中国电视,2021(05):9-12.

[5]司洁.论《山海情》电视剧对中国脱贫故事的创新表达[J].艺术评鉴,2022(02):169-171.

[6]蒋汶倩.电视剧《山海情》的审美呈现与价值输出[J].中国电视,2021(07):109-112.

[7]杨立平.电视剧《山海情》的创作特色评析[J].中国电视,2021(05):6-8.

[8]袁媛.浅析电视剧《山海情》的中国叙事与时代价值[J].当代电视,2021(03):36-40.

[9]王伟国.艺术真实之美——看电视剧《山海情》[J].当代电视,2021(03):30-32.

[10]聂辰席.深入现实生活 讴歌伟大实践——在《山海情》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21(03):6-8.

猜你喜欢
艺术表达山海情真善美
《山海情》: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土味《山海情》凭什么热度不减?
好看的“扶贫剧”不止《山海情》
《山海情》,“土到掉渣”的爆款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钢琴演奏的音乐控制与表达
浅析实验性动画的艺术语言表达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