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摘 要] 通过对医教协同背景下混编式师资队伍建设的聘用机制、管理机制、培养举措、培养成效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梳理,分析医教协同共建师资的路径和方法,探讨通过建立长效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同育人,打造理论扎实、技能娴熟的高素质混编式师资队伍的路径方法,培养临床思维,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助力医学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凝练人才培养特色、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关 键 词] 医教协同;混编式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8-0121-0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医教融合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1-3],意味着在医教协同背景下,深化医教协同是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师资队伍建设被赋予了新的研究使命。混编式师资队伍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汇聚或集约政、行、企、校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资源,展开教学活动的组合型教学团队[4]。对于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而言,临床兼职教师是专业师资队伍的有效补充,协同育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建设混编式教学团队,“走出去,引进来”,是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贯彻实施国家产教统筹战略和凝练彰显地方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5]。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自2015年起携手南京江北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等9家三级医院探索医教协同育人模式,在校院“双元”育人过程中共商人培方案、共建师资队伍、共研课程体系、共定评价标准,深入合作开展教研活动,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培养护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促进医教协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内涵[6]。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能力本位理论,我院护理专业创新开展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校院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合作共赢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护理专业采取“1+2”培养模式,由临床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学年在医院完成专业核心、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第三学年在教学医院实习。让学生能够更早接触临床,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办学成效较为显著,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聘任机制
优化临床兼职教师准入标准及管理制度,完善遴选流程,合作前对教学基地进行充分调研,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不同实践内容的带教要求,与相关临床教学基地共同制定教学管理规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师选聘形式、细化教学管理流程、强化督导意见反馈。我院兼职教师严格执行学院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根据教学需求与各合作医院(三级医院为主)科教科或护理部沟通,提出以下聘任要求:兼职教师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具有执业资格证书,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业特长与聘任课程一致或相近,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三、管理机制
(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指导
成立由行业专家、职教专家、教学科研人员、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和优秀毕业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做好专业调研、行业调研、就业质量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等工作,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现状,明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人才培养调研报告,指导制定与修订每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與论证工作。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已成为“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纽带和桥梁,为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提供保证,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7]。
(二)建立专兼职教师资源库
以往临床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大,进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临床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推拉理论认为,流动行为是由于各种推力和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流动是具有选择性的,尤其是在某些阶段,流动倾向更为强烈。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尤其是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的教师,流动样态更为多元复杂,与医务人员个性特质、成就感、责任担当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临床兼职教师产生流动意愿,从而完成实际迁移行为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兼职教师的职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也制约着流动意愿。例如,医务人员职业生涯初期往往会由于好奇心或对院校环境的熟悉感加入兼职教师队伍;而到职业生涯中期,则可能倾向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或因抱有教育情怀加入兼职教师队伍。所以,院校双方在协同合作的同时要加深对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建设标准等方面的充分沟通,在统筹规划、制度执行、过程监督等方面发挥作用,协调克服矛盾障碍,促进师资合理、有序流动。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依托学科和专业,建立专兼职教师资源库,并且严格审核基本信息和资格证明。资源库可分为重点资源库和一般资源库,对于聘用时间较长、学生反馈较好的兼职教师,经过考核可列入重点兼职教师资源库,而对于刚开展教学1~2年的临床兼职教师,可列入一般资源库。逐步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储备资源库,确保学校教学的顺利展开。
(三)聚焦教学质量
兼职教师管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聘任后归属教研室管理,为每位兼职教师配备联系教师,负责日常工作沟通、资料完善及业务指导,为其圆满完成教学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为兼职教师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对标管理,要求每位专、兼职教师开设公开课,教师全员参与听课、评课。课后立即沟通,将听课意见反馈给每一位教师,做到个性化的指导,提醒教师存在的教学问题助其反思、引起重视,有利于教师及时修正,保证教学质量。另外,结合临床教师的岗位特点、职责及胜任力,分别从教研室、医院、学校三个层面,以教师、同行、督导及学生作为多元评价主体,从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带教水平等方面构建多维度、多主体、多层次的兼职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即时反馈机制,以评促教、以评促改。如每学期开展学生座谈会,了解兼职教师的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兼职教师课堂教学和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畅通沟通渠道
每学期召开兼职教师座谈会,邀请兼职教师针对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课堂监控、学生管理、实验实训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参与建设,同时反馈学生座谈会的意见及教学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座谈会,加强与兼职教师的沟通,提高兼职教师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参与学院内涵建设[8]。教学管理人员深入听课、备课、评课、召开教师及学生座谈会等,了解教学、学生学习情况、对学校的意见及建议等。深入医院进行专业调研,了解医院教学活动安排、师资队伍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发特色课程、开展特色活动、规范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举措,调研过程中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沟通解答,“现场办公”,并对院校双方进一步开展校院合作。及时与教研室、课程负责人、医院护理部及科教科进行沟通,结合学生座谈反馈及系部听课反馈,好的教师会建议续聘,对于个别学生反映较差、工作态度不积极的兼职教师立即终止聘用,并不再纳入聘用人选,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师资库。
四、培养举措
(一)专项培训
依托校院共同体,实行专兼职教师一体化培养制度,聘请专业人员担任管理负责人,共谋专业发展,从共商人培方案、共建课程体系等方面发挥校内外优势互补作用。同时,在临床兼职教师充分了解专业内涵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推荐或选派更合适的医务人员承担授课任务,充实混编式队伍建设。学校应根据兼职教师的培训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教学规范、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内容进行培训,帮助兼职教师迅速适应教师角色,完成角色转换。临床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可以发挥其临床实践技术精湛的专业特长,与理论教学很好地结合,解决教学与临床相脱节的矛盾。医教协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校院合作多以见习、实习带教为主,缺乏深度合作的情况,临床兼职教师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亦不局限于医生、护士,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9]。我院对护理专业的专兼职师资进行混编式一体化培养,通过角色互认、教学研讨、集体备课、专题讲座、继续教育等形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每年各二级学院集中举行专、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专项提升培训至少1次,兼职教师参加所在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或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次。先后组织兼职教师参加“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危機处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课堂教学提升的策略与方法”“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等专题讲座。另外,每年组织兼职教师参加教学能力竞赛或微型教学观摩,并邀请获奖教师分享获奖作品及参赛感悟,以赛促建,提高临床教师理论、实践教学水平,保障教学效果[10]。学校教师和临床教师在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资源、互相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这样专业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及时更新,临床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二)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主体,在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内容增删、教学方法选择、教材(讲义)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医教协同作用。职业院校在课程改革中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灵活性,尽可能选择行业中的真实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将项目的子任务进行模块化拆解,形成模块化课程,帮助学生理解未来临床工作情境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模块化课程的构建需要专、兼职教师的协作,一方面兼职教师需要从临床中筛选出常见的教学项目。另一方面专任教师要将项目中的任务拆解整合成不同的教学单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在模块化课程的重构过程中,专、兼职教师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协同提高。我校积极推动兼职教师参与教材、教法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水平,医教协同、校院合作进行特色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及时补充临床新理念、新技术。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适应信息化教学新要求,积极组织专、兼职教师共同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积极推动“互联网+”课堂改革,推动教师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创新课堂教学形态,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丰富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改革
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导向,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医教协同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专兼结合组建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根据临床典型案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灵活运用思政教育案例,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教学研究。充分发挥医教协同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行业新知识、新技能、新规范,引入典型临床案例,运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利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推广翻转课堂、理实一体、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推动课堂革命[11]。专业课程依据岗位工作特点, 选取典型案例, 基于知识的实用性角度,从培养临床思维、提升职业素养的目标出发, 专任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携手共建的课堂教学会通过情境模拟、实境教学、空中课堂等方式,创设不同的工作情境, 以临床典型工作任务推进课堂教学, 通过不同情境的训练,训练临床思维,提高护生的观察、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开展护理查房和床边教学,聚焦学生健康史采集、身体评估、发现护理问题、护理计划制定和护理措施执行、并发症的判断和处理, 以及护患沟通、健康教育、临床关怀等综合能力的提升[12]。关注学生职业发展,适度开设拓展课程,发挥医院优势专科的特色,与规范化培训、专科护士培训相衔接, 体现差异化教学。
(四)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应以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全面塑造为目的,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医教协同,充分听取临床专家的建议,有效利用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每一寸空间,实训环境对接职业环境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职业要求,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技能的标准化,紧跟行业发展,不断更新实训项目,保持其在全国的先进性。我校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多次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功能分区、信息化建设、文化内涵建设等方面的论证,根据临床专家建议不断修改完善,目前基本建成功能齐全、分区合理、高仿真性的护理实训基地,成为集教学、培训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护理实训中心,成为集护理行业技能考核与培训、岗位技能训练、职业资格鉴定于一体的护理职业技能考核与培训中心。
五、培养成效
(一)形成长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学校和医院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共同培养人才,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构建。校院双方共同组成专家评议组,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制定教学任务书,并对人才培养方案及任务书进行滚动修订。学校在人员、制度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校院双方依据发展规划,参与专业建设,落实实习实训基地,吸收学生就业,形成长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形成稳定的混编式师资队伍
兼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总体反馈良好,兼职教师学生评教均分为19.68分(满分20分),校内专任教师学生评教均分为19.69分。学生一致认为绝大多数兼职教师教学认真负责,注重师生互动,课堂氛围活跃,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兼职教师临床经验丰富,能更好地结合临床案例开展教学,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训练临床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听课积极性高,课堂反馈效果好。
校院共建师资队伍。院校双方通过互兼互聘、轮岗交流、分层分类培训等举措,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混编式护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几年来,共培养稳定的医院兼职教师200余人次,医院接受校内专任教师临床实践超过400人/天。组织兼职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邀请获奖教师进行示范教学,组织全体兼职教师观摩研讨,充分发挥优秀的临床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比赛及观摩为兼职教师提供了教学展示和学习观摩的平台,达到了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开发系列特色课程及资源
根据专业设置和职业方向,学院和医院紧密合作,充分挖掘医院的丰富资源,依托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三个平台,构建通识、选修、专业基础、专业核心、拓展、特色六个模块课程,分别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发挥医院特色专科优势,开设具有医院特色的课程,共同开展的特色课程,包括静脉疗护、安宁疗护、护理临床思维与综合实训、管道护理等。发挥医教协同育人优势,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术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健康中国背景下,岗位工作任务的变化、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需要职业教育进行同步调整和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立足医教协同的不断深化,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顺应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在医教协同、携手共建的基礎上,临床教学医院与学校在密切开展理论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专、兼职教师相互交融、共同成长,医院提升了临床兼职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临床带教水平,得以培养出医教研皆优的师资队伍,学校也较好地解决了专任教师临床思维不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建成一支理论扎实、技能娴熟的高素质混编式教师队伍,有效支撑了校院医教协同的深入合作[13],在医教协同背景下,有效探索了师资队伍建设被赋予的新的研究使命,实践了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助力医学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凝练人才培养特色、提升服务社会能力[14]。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2017.
[2]江苏省政府.关于深化医教融合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Z],2017.
[3]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
[4]庄立新.浅析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混编式教学团队的建设[J].辽宁丝绸,2021,177(3):74-75.
[5]金霁,魏影.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J].职教通讯,2018(16):71-75.
[6]夏立平,魏志明,王春桃,等.医教融合培养基层护理人才的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78-79.
[7]胡爱招,胡野,楼宏强.基于“医教融合”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11-114.
[8]彭鑫,李静.护理专业学院视域下产教融合课程开发探究:以“急救护理学”课程为例[J].江苏教育,2021(38):52-56.
[9]余尘.医教协同背景下省属医学院校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福建医药杂志,2022,44(2):138-140.
[10]姜汉荣.职业学校融合教学的保障机制:指向、问题与策略[J].江苏教育,2022(84):47-50.
[11]张伟.民办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探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76(4):177-180.
[12]胡爱招,胡野,楼宏强.基于“医教协同”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111-114.
[13]李俊龙,孙天聪,黄康.基于医教协同的高职“双师”育人模式探索: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康复系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4):172-175.
[14]姜燕.构建“校企医”三方混编养老教学团队的探讨: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2):62-64,9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