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青
摘 要:高中数学的文化教育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如果能够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教学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激发,也才能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刻苦钻研学科知识。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时期,但其中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找到一种合理且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这些数学知识,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便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本文对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的渗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够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 中华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29
一直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教学体系也在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我国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便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加强对于学生的培养。数学是高中阶段的必修科目之一,并且涉及的知识内容也较为广泛,由于其中的一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如果教师只是教授给学生课本当中的知识,并不能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课本知识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扩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增强对于学生的德育及文化普及。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渗透传统文化,使数学教学同时具备人文性和学科性的特点,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和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认知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和学生都将解答数学题目作为学习数学的唯一目标。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引导学生,使学生了解真实世界的发展规律,让学生更好地参透数学的本质。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以及数学素养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培养。
2.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高中教师想要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首先就需要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这样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才能够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带有目的性和理想性,尽管高中数学教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刻意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专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应用。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较好的作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能产生更深入的了解。这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内心也能够迸发出对于祖国的敬仰之情。
3.能够激发学生的求证意识
高中阶段的數学教学依旧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设问、情境设置等多种有效的方式,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之能够独立思考和探究数学问题。这一环节中学生都能够深切体会到数学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领悟到数学的本质,这便是对求证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发言,不害怕出错,勇于交流,养成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出错的勇气。只有能够质疑,学生才具备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科素养的绝佳机会。
二、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数学教师缺乏人文素养
要想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高中数学的教学当中,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高中数学教师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缺少了解,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也无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当中。我国传统文化的数量众多,想要理解其内涵和现实意义,需要对其做大量的研究,而教师也只有在掌握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后,才能更为灵活地对其进行应用,但现阶段大多数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较为欠缺的情况,并不能较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当中,这也是导致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无法有效融合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数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变得较为困难。如果想要在后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和渗透传统文化知识,高中数学教师首先就需要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和了解程度,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教学能力及专业知识技能。
2.教师对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错误认知
高中数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还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数学这一科目是高中阶段每一位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之一。由于该学科涉及的知识体系较为庞大,其中许多的重难点知识都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为了能够追赶教学进度,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往往抓住一切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做更多的练习。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各类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由于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所以教学活动中很少会涉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多数教师也不愿意花费较多的精力去研究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高中数学教师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耽误教学进度的行为。在数学教学中并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耽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正是由于多数高中数学教师未能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渗透中的重要意义,片面地强调知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现如今的考试正在不断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靠拢。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旧以片面的思想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升也将受到阻碍。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与数学著作、数学思想以及与数学题目相关的内容,这些因素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因此,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提高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分析,将其更好地融入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如此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无法成为教学常态
现阶段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多数教师都不会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当中,除了一部分教师会在公开课或是有其他教师进行观摩的时候引入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外,多数教师并不会主动去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导入,也多是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与数学题目进行结合。但即使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当中也未能成为常态。
三、高中数学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1.合理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通过与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要对各类有利于学生价值观提升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分析过程中,进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以三角函数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三角函数在古代的发展历史。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对三角函数进行明确定义,这一概念是在古代西方得到发展的,最初被广泛应用于测量方面。但我国的《周髀算经》中曾经提到了勾股定理,而这对于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勾股定理在古时的应用方法。这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会更加愿意去学习和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发展规律和进程的同时,能够形成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这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非常重要。
2.将数学家思想和方法应用到教学当中
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数学家,这些数学家所提出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对于我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并且这些数学家对于世界数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贡献。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充分将这些数学家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思想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这些数学家为了学习数学知识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
以立体几何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讲述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这个名字每一位学生都耳熟能详,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开始,教师会频繁提及祖冲之。众所周知,祖冲之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一位数学家,他为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很少有人知道祖冲之的儿子也是一名伟大的数学家,受祖冲之的影响,他的儿子非常喜欢数学,并且提出了著名的祖暅定理,即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简单来讲就是说两个介于平行平面之间的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个平面的平面所截得的截面面积是相等的,并且几何体的体积也相等。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这一定理的由来,让学生对这一定理产生认识和了解。除了祖暅定理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类似的数学思想,例如牟合方盖、鲁班锁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这些定理及思想进行有效结合,只要选择合理的方式将其渗透于数学教学当中,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轻松。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的应用,除了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外,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3.在概念的学习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对于概念知识的学习一直是教师讲解的重点,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因此,这样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导致许多学生不能较好地学习数学概念。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深入挖掘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应用于概念教学当中,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以数列概念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实例,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数列概念的理解。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庄子的《庄子·天下》中曾经说到了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一个著名的论断,其中便隐含着一个无穷递减等比数列:1,1/2,1/4,1/8,1/16,1/32……这体现出了数学当中的极限思想。在让学生了解庄子的这一极限思想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后续的等比数列,这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4.对隐性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满足学生思维的发展需求,还需要设置一部分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此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而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隐性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创设情境的模式,引导学生对这些有难度的问题开展深入分析和思考。让学生从思考和探索中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进一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学生才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思维特性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具体需求,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而言也是无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无法更好地对这些隐性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利用。
以基本算法语句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为例,想要检验学生在学习后对于基本算法语句的具体运用能力,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些与传统文化以及基本算法内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开展相应的练习活动。《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翻译成白话就是,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这个数的数值。虽然这种问题的结构看起来较为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是非常深奥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处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和思考当中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而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综合素养就必须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的教学当中。如此才能够从思想上启迪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优秀传统文化和高中数学知识的结合对于学生而言非常有利,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和了解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后,学生也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对于数学知识的钻研当中,为學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参考文献:
[1] 李保臻、陈国益《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建模问题情境的比较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22年第3期。
[2] 刘耀晓《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数学文化》,《亚太教育》2022年第12期。
[3] 唐恒钧、王未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科书——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当代教育与文化》2022年第2期。
[4] 韩新方、范雅婷、黄柏梅、刘孟锌、马丽《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融入——以定积分的微元法为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1期。
[5] 李保臻、陈国益、张黎娜《我国传统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科书:现实样态与教学启示——以2019年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