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庆阳方言的策略探究

2023-07-17 04:32:04周建芳
关键词:庆阳古汉语方言

摘 要: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对于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文言文读起来艰涩,听起来古远,为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文言文就在自己身边,笔者在长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立足古老而深厚的庆阳地域文化,发掘整理庆阳方言中的古汉语成分,并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灵活运用,不但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而且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也是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 方言 古汉语 语文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12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的南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赫然在列,该遗址的发掘开启了脚下这片土地五千年前尘封的历史,让笔者再次感觉到脚下这块土地的厚重。

这次考古证明陇东庆阳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中处于重要地位。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直从语言的角度关注着这块土地,因为语言学家莫超教授在他所著的《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中指出:“方言中蕴含着解开中国古代秘密的重大线索,它们的学术和艺术价值也许并不亚于敦煌洞窟的壁画和写经。”陇东庆阳,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文化交流背景,在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将其穿插于文言文教学中,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文言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文言文并不枯燥,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庆阳方言中保留文言文的原因

庆阳方言属于汉语中原官话秦陇片区,在流传变迁中能够保留许多古词语、古语法,主要原因在于庆阳特殊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因素。

1.历史的原因

庆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帝衣冠冢、周祖陵、公刘庙等古迹散落在庆阳境内,庆阳剪纸“抓鸡娃娃”等表达着原始的生殖崇拜,黄帝的嫡系子孙周先祖的旧邦,周人在这里好农耕、善稼穑的农耕文化在《诗经》里有所反映,这是庆阳方言中保留有《诗经》中词语本意的源头。后来秦灭义渠,在这里设立了北地郡,在秦统一后的文字中,應该保留了庆阳当时语言的一些发音和词义。

2.地理的原因

庆阳位于陇东,距离关中较近,毗邻渭北高原,泾河贯通陇东高原、渭北高原汇入渭河,在古代沿河交通的地理条件下,庆阳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而且当时的庆阳方言极其接近官方语言,奠定了庆阳方言中保留古汉语词语以及语法的基础。

3.文化交流的原因

庆阳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存与泾河支流蒲河东岸的“石道坡”遗址,是古“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关中文化、中原文化随从商队沿泾河西行,再顺着庆阳境内的蒲河、马莲河向北传播至蒙古、西夏等地。庆阳方言一直受到关中文化、中原文化养分的滋润。但到了唐以后,文化中心从关中转移出去;海上航道的开通使整个“丝绸之路”衰落,山西商人的崛起使中原与蒙古等地的交流有了新的通道,庆阳与关中、中原的交流日渐稀少,因而陷于相对封闭之中,庆阳文化停留在汉唐时期的印记里,这是庆阳方言保留了许多唐以前的古词语和古语法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庆阳方言中的古代汉语现象

1.词汇举例

庆阳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汇,在日常用语中经常用到,但由于书面语中很少出现,所以许多人对这些词会说不会写,使庆阳的雅言被认为是土语。例如,新婚小两口准备回娘家,新媳妇穿上一件新衣裳,问丈夫:“好看吗?”丈夫答:“僚得很!”这句对白中的“僚得很”是庆阳方言,普通话就应说成:“很漂亮!”但“僚”在古汉语中最早就有“好、美丽”的意思,如《诗经·陈风·月出》“佼人僚兮”(译为“美人确实媚人呀”)中“僚”就是“美丽”的意思。汉许慎撰《说文解字》解释为:“僚,好儿也。”后来人们大概认为儿子学好就有希望成为官,“僚”才有了官僚的意思。庆阳南部一带至今把“拿东西”叫“撼东西”,“撼”在古汉语中就是“拿”的意思。《广雅》中解释:“撼,动也。”后又引申为摇动、拿动等意思,如韩愈《调张籍》中“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同时,“蚍蜉”现在汉语中叫“蚂蚁”,庆阳人至今还在用这个古词语,把“蚂蚁”叫“蚍蜉蚂”。庆阳人把姑娘出嫁叫“笄(jī)发”,“笄发”与“结发”“束发”是一个意思,是指男子二十岁,把头发挽起来行加冠礼,表示男子成年。女子十五岁时把头发挽起来,标志着女子成年。成为成年人就可以结婚了,因此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故有“结发夫妻”之称,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写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庆阳人把往脸上涂抹化妆品叫“润脸”,让脸滋润,不干燥。在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润”作为动词,是滋润、滋养的意思。这样的词汇有很多,比如洋芋、芫荽,等等。

2.语法举例

庆阳方言中不仅保留了古代汉语词汇,还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语法现象。如:父子二人在砍柴,儿子的手被树枝划破了,父亲关切地问:“疼吗?”儿子答:“甚不疼。”“甚不疼”是一个典型的古汉语倒装句式,即“不甚疼。”“甚”是一个古汉语副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很”的意思。若这个儿子用普通话来回答父亲,就应说:“不是很疼。”在《愚公移山》中有“汝子不惠,甚矣”,其中的“甚”就是程度副词,为了表示强调,此处用了倒装句。“颇烦”是庆阳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词,“颇”是古汉语中的程度副词,“颇烦”用普通话来说,就是“很烦、烦透了”,也是一个古汉语句式。“傍肩” 在我们庆阳方言中是“差不多”意思,如庆阳人经常开玩笑说:“你放膀肩些”,“膀肩些就行了”,也就是不要太出格了的意思。比如,这两个学生的成绩膀肩,估计都能考上大学。在人体的结构中“肩”与“膀”没有明确分界线,庆阳方言中把差不多、相近叫“膀肩”,即互相差不多,不分上下,这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名词用作动词。庆阳方言中的古词语、古语法举不胜举,如“应更”(过去打更报时,更声响了就反应过来几时了,应就更有了“现在”的意思)、枵(xiāo)薄(枵的本意指布的丝缕稀而薄,就是不结实的意思)、亘古(从古至今的意思,《红楼梦》第六十八回:“这是他亘古少有一个贤良人,才这样待你。”),等等,只要我们具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再加上细心揣摩,就会发现庆阳方言中有很多的古词语、古语法。

三、庆阳方言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1.用方言中的古汉语解释课文中的古汉语

庄子《逍遥游》中有“抟扶摇直上九万里,”意思是大鹏鸟盘旋而上飞得很高很远,在庆阳方言中把和好的面揉成圆团叫“抟”,蒸馍时为了蒸出的馍外形美观,放入蒸屉时要挨个抟一遍,这样解释“抟”字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给学生介绍屈原时,提及他的作品《国殇》时,就这个“殇”字的意思,用庆阳方言给学生解释,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在庆阳方言语境中,大家肯定听过类似这样的话:“他原本兄弟四人,老二殇了。”学生听到这样的话马上就明白了,他兄弟中的老二未成年就去世了。庆阳方言完整而准确地运用了“殇”的本意。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殇,不成人也。”说明殇就是没有成长为成年人。《周礼·谥法》中说:“未家短折曰殇。”意思是没有成家就夭折了叫殇。这说明庆阳作为周的发祥地,方言中的某些字词仍保留了周代的意义。随着词语的演化,一些词语有了引申意义,殇逐渐引申为前途美好、前景光明的事物中途很遗憾地消亡了。国殇就是一个本应强大前途光明的楚国由于国君的昏聩而衰落,在讴歌捐躯将士的同时流露出惋惜之情。通过举一反三,学生对国殇一词就理解透彻了。

2.解读古汉语词汇中的智慧

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在给学生讲解古汉语中“月”做偏旁的用法时,告诉学生这个不读月字旁,读肉是旁,大部分月字边的字都和肉有关。庆阳老辈人把孩子瘦了不叫“瘦”叫“臞(qú)”,指肉少了,也就是瘦了。只是庆阳方言读得变音了。《说文解字》中这样注解:“臞”,少肉也。从肉,瞿声。”《史记·司马相如传》写道:“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臞。”意思是山川一带的读书人,仙风道骨,形体面容清瘦。臞的反义词是胖,身体的胖和臞只和肉多肉少有关系,和病没关系。所以,如今把肉少本来用臞表述的意思换成用带病匡边的瘦字表述后,给人在心理上造成瘦了就有病的暗示,物质一旦丰富,人们就千方百计去吃,让身体胖起来,给人一种富态健康的直观感觉,结果心脑血管病、“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泛滥起来。庆阳人把“吃”叫“咥(dié)”,如“咥饱了吗?”“走,咥饭走!”“咥”在古汉语中本来就是“咬、吃”意思,《中山狼传》中写道,那老狼从东郭先生的袋子里爬出来以后,叫道:“将咥汝。”后来东郭先生求救于老翁说:那狼今“反欲咥我”。“吃”字本意指说话结巴,没有进食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吃字是:“吃,言蹇难也。”《汉书·周昌传》写道:“昌为人吃。”意思是周昌说话结巴。可以看出,汉代以前,以关中为中心的京畿一带,进食不叫“吃”,而称作“咥”。咥用作进食这个意思时,可以理解为会意字,“口”代表入口的东西,“至”代表食物的选择。如此讲,“至”应该当它诸多意思中的“极致”来讲,也就是神农尝百草后,告诫后人要选择无毒无害有营养的可食之物。他又将可食之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要尽量选择上品之物食之,上品之物可称之为“至物”。也就是今天提倡的健康观念,要吃得精,这个精不是指吃细粮不吃粗粮,是精致、干净、营养丰富的意思。“至”还有适当、适中的意思,也可理解为“咥”字时时提醒人,进食要适当适中,不能咥得过饱、肚皮撑得太圆。通过对一些文言字词的解读,从而让学生体悟汉字中所蕴含的养生智慧。

3.通过古汉语方言词汇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学教育,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例如,庆阳人评价人或当面开玩笑爱说:“这人不德行。”“你怎么不德行哩!”“这家人比较德行,把女子嫁给没错。”等等,这是庆阳人挂在嘴边的古汉语,只不过由于发音的问题用得不准确。庆阳这个地方许多区域的方言前后鼻音不分,特别在董志塬,说话几乎没有前鼻音,都读成了后鼻音。所以把“德馨”这个前鼻音说成了后鼻音“德行”。在给学生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对于“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一句,就“德馨”这个词进行重点讲解。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德馨”中的馨指香气,“德馨”指品德香气四溢,处之令人舒适,指品德高尚。而“德行”指品德和行为,如《易经》中的“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意思是高明的人用制度评判奖励人们的道德行为。所以,我们庆阳人把相处起来心情愉悦、交往起来舒适顺畅的人就评价为“这人比较德馨”;把处事让别人不舒适的行为评价为“做事不德馨”。进而拓展到成语“明德惟馨”,意思是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现实生活中不正是这样吗?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穿着光鲜、喷着高档香水的朋友或同事和你聊天,她虽然光彩照人,但语言刻薄、句句刺耳,你还想继续和她聊下去吗?而一个穿着朴素、不施粉黛的人说话句句在情理之中,与之聊天就是一种精神的对话。二者相比,就会让学生理解什么叫“明德惟馨”,也就理解了庆阳人常挂在嘴边的“德馨”一詞的意思了。

4.通过古汉语方言词汇进行文化交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

在陇东庆阳黄土高原,人们从黄土的特性出发,千百年来保留和运用夯筑的建筑技艺,至今农村还保留“打胡墼”的劳动方式和建筑材料制作技艺。对于这一学生司空见惯但会说不会写的劳动过程和建筑材料,我在教学中告诉学生,胡墼是一个古汉语词语,墼是一个会意字。《说文》:墼,令适也,一曰未烧者。段玉裁注:令适即令甓。令通冷,甓就是砖,冷砖就是未入砖窑烧制的砖坯子,墼就是未烧的砖。《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七释释,“墼”为击压泥土制方形的像坯一样的东西,不入窑烧制,用作修筑城垒的材料。最早在古埃及、中亚波斯等地使用,汉朝引入陇东、关中一带,像胡萝卜、胡麻一样,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所以就带了个胡字。并借机给学生讲了文化交流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共同发展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通过在文言文教学中穿插庆阳方言中的古代汉语成分,既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让学生意识到家乡庆阳的方言不是“下里巴人”,而是“阳春白雪”,从而激发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并对家乡产生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 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2000年。

[2]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3] 刘成德《简明训诂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

[4] 连登岗《汉字理论与实践》,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

[5] 郭文奎《庆阳地区志·民情风俗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周建芳,1975年生,女,汉族,甘肃庆阳西峰区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学一级教师,有文学作品、教学论文散见于报刊)

猜你喜欢
庆阳古汉语方言
方严的方言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6
方言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Our Best Friend
燕昱 庆阳北石窟 油画作品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2
留住方言
说说方言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1-04 08:57:40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