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华城实验小学坚持践行“共享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办学理念,在“双减”政策和《金坛区中小学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指引下,确立了“项目引领,整合推进”的行动路径,旨在从学校强化常规作业、年级优化拓展作业、班级细化实践作业三个层面展开项目化探究,助推师生实现幸福成长。
【关键词】作业管理;基础作业;拓展作业;实践作业;幸福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3-0063-04
【作者简介】龚海胜,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华城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200)副校长,高级教师。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华城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华小”)坚持践行“共享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办学理念,在“双减”政策和《金坛区中小学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指引下,探寻“减负”与“提质”的聚焦点,从学校强化基础作业、年级优化拓展作业、班级细化实践作业三个层面推进研究,旨在实现师生的幸福成长。华小以“三层行动,助力幸福成长”课题为抓手,推进“双减”工作,在构建作业体系、创新作业设计、打造生长课堂、提升核心素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学校层面:强化基础作业,培植“幸福成长”根基
1.落实常规有手册
为了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知晓并切实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学校制定了《教学管理工作方案》,明确了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教研等五个方面的管理细则,汇编了供教师和行政人员分别使用的两本《教学管理工作手册》。华小分学科、分年级、分阶段,让学校的名师和行政人员引领相关教师精心设计基础作业、拓展作业、实践作业,还鼓励教师借助手册中的“自主作业设计表”合理改编作业、自主创编作业,减少对教辅材料的依赖。
2.作业运用有层次
华小按照“强基础、展思维、提素养”的原则,坚持“一减一增”,即减少书面作业的量,增加实践和探究类作业,初步构建了“333”作业管理体系。
第一个“3”是指统筹作业的三个层次:校级基础作业、年级拓展作业、班级实践作业。三级作业最终汇编成各学科的《作业设计与运用情况一览表》。
第二个“3”是指统筹时间的三个整合:校级基础作业包括教辅类、过关类作业,一般在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时间内完成;年级拓展作业包括课时类、单元类作业,一般在常态课、教研课中落实;班级实践作业则为主题类、阅读类作业,一般与晨读午读、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等整合推进。三层作业的时间都得到了保证。
第三个“3”是指统筹项目的三项活动:一项阅读活动(课标荐读+午读暮省),一项体育活动(每天1小时户外运动+居家亲子运动),一项艺术活动(课堂教学+兴趣活动)。学校采取课程落实与居家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以上三项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爱好,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作业批改有规则
华小从作业规范入手,以备课组为研究团队,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华小规范作业中的一些亮点,逐步形成了华小学生做作业、教师批作业的规范体系。一是总体要求,规定了分数格的大小位置、使用方法,规定了等级格式、激励方式,规定了批改格式、批改时间,规定了作业用笔、书写要求;二是学科要求,既梳理列举了各学科的作业类型,又规定了各类作业的完成要求,还规定了针对各类作业的批改要求。
对于学生作业,教师原则上要全批全改、及时批改。为个别学优生、学困生专设的作业,教师要坚持面批面改;对于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或马虎对待作业的学生,教师应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个别辅导和教育引导。
4.作业评价有分类
校内统筹基础、拓展两类作业实行自评(学生围绕完成态度、完成效率进行自评,达到一项得一星)、师评(教师采取等级制,结合语言评价、印章激励)、校评(由教导处组织优秀作业展评,评选“作业风采之星”);实践作业实行交流展示评价,择优在学校层面进行特色作業展示;每月还实行“教师+家长”共评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体育、艺术三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开展分享活动,发放争章卡。
5.作业监控有平台
一是作业审核平台。学校实行每日作业“教师手册记录制度”和“文档填报公示制度”,逐步形成“学科教师公示—班主任总协调—教研组长检查—学科主任考查—督察组再抽查—科室宣传报道”的“线上和线下”一条龙作业管理模式。
二是服务统计平台。每日课后服务结束前5分钟,教师负责统计完成作业的学生人数,并在学生名字后标星号,经常获得加星的学生将成为期末“作业之星”的候选人。
三是作业展示平台。学校在班级园地、过道展板、连廊橱窗、学校网站开辟“作业风采之星”专栏,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获取正能量。为了达到“以展促教”和“以展促学”的展评目的,华小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作业风采展”活动。
二、年级层面:优化拓展作业,激发“幸福成长”活力
1.作业研究有方向
华小不仅积极推进常州市新优质学校高品质项目“‘一主三翼式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和常州市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意识的研究”,还借助“集团教师培养平台”“各级课堂研究平台”两个平台和“集团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工作坊”两个团队,努力实现作业研究由外在的完成任务向内在的深度研究转型。学校不仅利用周前会向教师做金坛区“课堂教学‘3有4能5爱目标”“双减工作的‘135行动”的文件解读,还做了指向作业设计的“四个转变”“五个原则”的理论指导。除此以外,华小推进校级教研组和年级教研组的两层研学,分学科、分时段由学科主任和教研组组长组织教师学习内化《名师作业设计新思维》中的新理念、新设计。
2.作业设计有体系
华小着重围绕“单元整体教学”展开常规化研究,对“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训练目标”进行有序梳理。华小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由语文学科核心组成员研制了指向读写的《课时作业指导建议单》,设置了“读一读”和“写一写”两大版块。教导处语文学科主任牵头,由六个年级的语文教研组组长组织教师完善了《建议单》,其中包含“读读建议”“理理篇目”“看看特点”“写写练笔”等版块。华小还发挥集团师资的教研力量,分阶段汇编了基于教材课时和单元的练习作业。
3.课时作业有分层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华小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课时作业中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弹性作业,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是作业分层。班内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大差异,作业难度要有分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完成。以语文学科为例,华小尝试整体设计了“说一说画面”“写一写情景”“演一演对话”等分层练习。华小还注重整理积累单元当中重点知识的专项练习,搜集常考易错题,建立典型题库,确保学生在复习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专练。
二是时间分层。华小对学生提交作业的时间进行分层:对于完成快的学生,要求第二天就提交作业;对于完成慢的学生,可以缓一两天交作业。
4.作业研修有层级
一是年级教研。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在立足“教研课”的基础上,灵活选择理论分享、经验分享、作业设计、备课设计等其中一项进行组合,丰富教研活动形式。蹲点领导、教研组组长要认真组织“教·研·写”工作,一般采取“确定课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观察—评课会诊—随笔写作—报道宣传”的教研组研修形式。
二是校级教研。入职5年以内的新教师,每学期都要上校级教研课;40周岁以内的教师,一学年至少上一节校级教研课。全校同学科的教师全程参与听课,各年段教师全程参与研讨活动。每学期两次的校级青年教师教研活动,以主题指向“作业设计与运用”的教研周形式有序推进。每次活动采取“2+1活动流程模式”,即2位青年教师上教研课,1位骨干教师作经验分享。在活动推进中,教师探寻作业设计的新方式,探索课堂的新模式。
5.作业运用有评价
为了确保“作业设计与运用”落到实处,在“听课”和“评课”环节中,华小组织教师借助《华城实验小学“生长课堂”学科教学评价表》关注三个环节:作业设计——观察教师对教材训练要点的梳理能力,依据训练要点能否设计出有质量的作业练习;作业运用——重点观察师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评价教师对作业的运用是否合理;作业效果——观察学生围绕作业练习所表现的课堂学习行为,由此来整体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三、班级层面:細化实践作业,挖掘“幸福成长”潜能
1.实践作业有主题
班级依据单元训练目标,提出训练重点,设计整合作业。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后,各班用类似项目的作业统领一个单元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向性强、易操作、可检测的特点。作业类型主要有三类:应用写作类,包括书信、日记、导读、读后感、演讲稿、建议书、人物传记、研究报告、自我介绍等;设计制作类,包括剪报、手册、方案、手抄报、资料卡、明信片、推荐卡、口袋书、纪念册等;文学创作类,包括儿歌、诗词、散文、剧本、科幻小说、儿童诗、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名著改编等类型的作业。不同类型的作业既激发了学生乐于完成作业的热情,又拓展了作业的内容,还提高了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
2.主题活动有设计
为了确保有序有效地推进学科主题活动,学校组织教研组组长和青年教师协作组精心编制了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设计”,设计主要分“活动分析”“活动导入”“活动过程”“活动评价”4个活动模块。每个模块活动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特点,以“微行动”方式展开,如我调查、我设计、我展示、我评价、唱一唱、仿一仿、画一画、演一演等,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和亲身实践。实践课一般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做等能力的单项短线实践课;二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做等能力的整合长线实践课。
3.活动推进有整合
主题实践作业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把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因此,各年级基于课本围绕“单元主题”努力做到两个“整合”:一是内容有整合,采取“课程内部优化统整”和“跨学科融合统整”的方式,寻求学科内容的有效整合;二是时间有整合,合理分配作业时间,尝试学科课堂与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其他学科(寻求其他教师指导)等时间相结合,组织学生有序开展实践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把作业变成一种“艺术”。
4.阅读实践有序列
整本书阅读的书目选择和教材中的单元有密切的联系,有的是主题相似,有的是体裁相似,有的是内容相似,有的是阅读策略相似。华小从相似点入手寻求结合点,每学年基于教材梳理选择5~10本图书引导共读。学生利用午读、课余等时间自由阅读,教师借助阅读课指导阅读。学校通过导读激趣课、交流探讨课、展评分享课等课型,积极推行“儿童主题阅读”,充实、丰富、升级读书活动的内涵,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深层次读书活动,积极倡导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为学生的心田播下最美好的种子。
5.课后服务有拓宽
华小建构了“基于‘学科+模式的课后服务活动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宽了实践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多元局面。
一是设置“学科+”课程。华小设置了以“单学科”为主的课程项目,如艺体类的“华之声”合唱团、布上丹青、绳彩飞扬等,科技类的阿U编程、电子工程等,劳技类的创意衍纸、一号农场等,学科类的数学思维训练、快乐英语阅读等。同时,学校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为主,设置了“学科+”课程整合项目。
二是设计“学科+”活动。为了确保课程活动的质量,华小要求教师“先备课后活动”,每节课主要分活动导入、教师示范、学生活动、互动评价四个环节。学校还建立专人巡查、专人备案、学期表彰等管理制度,保障了课后服务的成效。
责任编辑:汪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