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作单元编排的内容全面、知识系统、目标明确,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全息特征。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重组普通单元教学内容,完善习作要素的训练体系;延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追求应用文习作的实用有效;创设实践性习作情境,触发表达交流的真实需要等途径,迭代习作单元编排形式,触发语文教学的“学”“用”合一,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息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习作单元;全息视角;内容重构;形式迭代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2-0035-04
【作者简介】周新霞,江苏省连云港市墟沟小学教育集团(江苏连云港,222042)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连云港市港城名师。
全息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1]1。从全息视角看,学科的部分知识和能力体现了学科整体知识体系的特征,各阶段的学习规律是个人完整的学习规律的缩影。其中,语文教学的全息性要求语文教学要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实践性,矫正传统读写分离、教学分离、学用分离等现象,触发语文教学的读写并重、教学统整、学用合一。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的合理编排和适恰使用,符合语文课程全息教学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全息视角下习作单元编排的实然价值
统编教材3~6年级每册均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主要围绕习作要素安排教學内容。与普通的教学单元相比,其内容整体、知识系统、目标明确,旨在“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内容的均衡”[2],实现语文教学的读写并重。
1.习作单元内容编排体现学习的序列化
从全息视角看,学习过程要“经过接触知识、认识知识、巩固知识的过程”[1]69。统编版的习作单元,聚焦习作训练点,构建完整的语言学习、运用和表达的情境:通过精读课文学习写作知识,借助交流平台清晰写作方法,结合生活情境初试身手,习作例文提供创作范式和元素,最后综合运用单元所学完成习作。整个单元学习经历了“整体感知—梳理提炼—尝试运用—深化认知—运用表达”的过程,即“接触—认识—巩固”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运用和表达的过程中提升创造力和文化自信。
2.习作单元要素选择呈现训练的体系化
习作单元的要素选择能够使得习作教学的阶段性目标更加清晰,助力习作教学年段目标的有序推进。3~6年级习作单元,分别聚焦观察、想象、写事、写景、写物、写人、围绕中心意思写、表达真实情感等八大关键能力。这八大关键能力又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掌握方法,包含观察、想象,观察是一切习作的起点,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丰富习作内容的基本方法;二是分类运用,包含写事、写景、写物、写人,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习作方法,聚焦不同的对象进行实践运用,分类训练学生的表达力;三是形成能力,包含围绕中心意思写、表达真实情感,在基本叙述、描写、说明的基础上,能够选取合适的素材,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和想法。三个阶段的呈现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
3.习作单元辅助材料展现思维的过程化
习作单元提供了例文批注和阅读提示、文字性说明材料、插图、表格等辅助材料。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批注和阅读提示以及说明材料,其次是插图。为了更好地发挥例文的指导功能,教材为8个单元的16篇习作例文,加上阅读提示和批注,通过设置“对照批注和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说说课文是如何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介绍清楚的”等问题,引发学生梳理、提炼习作知识,厘清习作内容。批注内容,或指向选材指导,或揭示思维路径,或指向语言表达。除了利用好例文的阅读提示和批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借助文字说明、插图和表格等辅助材料,提示习作内容、揭示习作方法、展示习作知识,显现其学习写作过程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全息视角下习作单元教学的应然样态
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统筹、兼顾、穿插等手段,重组单元教学内容,实现语文教学的统整,从而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
1.统筹:单元任务规划“温故”与“知新”互补
从全息视角来看,习作单元的教学也应以任务群的形式来组织和呈现。一个习作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任务群,一个全息视角下的语文教学子系统。为了更好地实现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任务中来,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等要素,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
五下习作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语文要素是学习、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是以三上“猜猜他是谁”、三下“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四上“小小‘动物园”、四下“我的‘自画像”、五上“‘漫画老师”等写人的习作经历为基础,整合单元内所有的学习材料,前后观照、课内外融合的学习任务群。在此任务群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学生身兼设计者、参与者、评价者等多重身份,其学习在任务驱动的语用实践中真实开展,表达在活动情境中真正发生。
2.兼顾:精读课文阅读“内容”与“形式”共生
精读课文是以课文的身份存在。从全息视角看,学生习作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基于对精读课文的内容理解与情感体验的。每一篇精读课文都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任务。教师在充分尊重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所侧重,又要融为一体。全息视角下的习作教学,要着眼于表达的方法与能力,还要兼顾表达的内容。
以四上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麻雀》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本课的课后习题是:(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2)课文是怎样把下面的内容(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从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这两条明线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作者如何有条理地将事情写清楚”。但从单元人文主题“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和习题2中对“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攻击与退缩”的体会这两条暗线看,习作单元教学精读课文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可以侧重于“怎么写”“如何写”,但也要兼顾“写什么”。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完成单元习作任务,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3.穿插:习作例文使用“例文”与“样本”结合
习作例文就是例文和样本,能够助力学生从不同的选材和角度,感受习作知识运用和表达的技巧。全息视角下的习作例文可以在习作教学中穿插反复使用:作前整体感知,提供思路;作中启发表达,突破难点;作后对比评价,修改提升。
三下第五单元围绕“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等语文要素,安排了《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两篇习作例文,一篇要求学生抓住铅笔的外形特点,进行顺向的、并列式想象,另一篇则要求学生从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逆向渐进式的想象。虽然都是想象类文章,但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教师在习作教学之初,要充分利用好“例文”,帮助学生拓展选材的眼界,确定习作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例文中的片段作为“样本”,引导学生借助批注体会想象的合理性以及作者是如何写生动的。
三、全息视角下习作单元创生的实践路径
统编教材编排习作58篇,但涉及的习作知识和语文要素没有在习作单元中进行系统呈现。这就需要教师围绕年段训练重点和学情,设计与创生新的教学内容,迭代编排形式,实现语文教学的学用合一。
1.重组普通单元教学内容,完善习作要素的训练体系
习作单元的编排为学生习作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构建提供了成功的范式。随着学习的推进,新的习作知识和能力的需要不断产生。教师可以从全息教学的视角,模仿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系,对普通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开发,完善习作要素的训练体系。
以六下习作单元“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为例,我们发现,真情的流露是文章的生命线,是学生感受和表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教材采用了序列推进的方式:四下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自己喜歡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五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四下第四单元时,教师可对《猫》《母鸡》《白鹅》几篇课文中的片段进行归类重组,提炼出写好动物的妙招:描写好自然特征,选择典型事件、场景,真实表达自己。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弥补了习作单元训练要素中“抓住特点写动物”的缺失,也为指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奠定了基础。
2.延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追求应用文习作的实用有效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3]全息视角下的习作教学可以设计与单元课文内容相关度高的内容项目,帮助学生构建运用资料的情境,使得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习得方法并运用。统编教材在3~6年级的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为学生习作创设了真实情境,提供了丰富素材。
以三下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为例,为提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公布任务,作为研究内容。再如,三上会迎来中秋节,教师便可将“研中秋”“过中秋”“写中秋”和三上的习作“写日记”进行整合设计。看似随意安排,但若没有精心预设与体验,学生便很难从零碎的生活中选择内容。同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教师可以安排进阶研究与表达的活动。这不仅能够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时效,还能降低学生写日记的难度。
3.创设实践性习作情境,触发表达交流的真实需要
全息视角下的习作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校园、社会,增强其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从全息视角看,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应激发学生真实的表达和运用需要。习作选题主要应体现两大特点:一是遵循体验性原则,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从生活中选材,让学生书写自己的生活;二是侧重应用文写作,因为应用文形式多样,实用性强,能够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工具性。教师可以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拟定每月习作选题,模仿教材中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确定习作重点和关键要素,并设计评价标准,选择交流方式和平台。
审视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重构习作单元的教学内容,迭代习作单元的教学形式,让习作教学准确地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精神境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息培养,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追寻的理想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刘宗寅,秦荃田.全息教学论原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2]陈先云.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3):78-87.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
责任编辑:霍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