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钰然 于屏方
摘 要 文章以《现代汉语词典》第1—7版外来化学类词条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词典》对化学类词条释义的调整变化。我们发现,化学类词条释义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释义系统性的加强、释义精确度的提高和释义规范性的增强。其中,释义系统性的加强包括词性标注的统一以及释义模式系统性增强。释义精确度的提高包括删减、增添和修正三种表现形式。释义规范性的增强体现在相关附加信息的统一以及化学术语的规范调整。针对第7版相关词条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应该统一部分化学元素与有机化合物的释义模式,同时需要继续优化部分词条的释义表述。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词典》 化学类词条 释义
一、 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型现代汉语词典,在我国语文辞书编纂中具有“母本”地位,对各类辞书词条释义的处理具有示范作用。关于《现汉》中外来词的研究逐年增加,针对其中百科词条的研究也逐年增多。实际上,《现汉》所收录的外来词包含了许多百科词条,关于《现汉》百科词条的研究与外来词的研究存在交叉。总的来说,《现汉》外来词的研究偏向整体综论性,针对外来词中百科词条的研究较少。
目前,《现汉》外来词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现汉》体系内的研究,包括单一版本外来词研究与不同版本间的研究;二是《现汉》体系外的横向对比研究。从释义角度来看,关于《现汉》百科词条的研究可分为理论探讨与内容研究两大方面。理论探讨方面主要关注《现汉》百科词条的释义原则,学界普遍认为,《现汉》中百科词条的释义,需要做到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柯琦 1981;李志江 1993;林立 1995;曹兰萍 2004;王伟,李志江 2014等),也需要注重简洁性(刘凌 1986;丰逢奉 1995;林立 1995),同时应做到与时俱进(曹兰萍,李志江 2007)。内容研究方面,常见的是针对《现汉》某版中某类百科词条的研究,如第3版(李志江,曹兰萍 1997;温昌斌 1999;温昌斌,马莲 2004)、第5版(李志江 2006;曹兰萍,李志江 2007)。近年来,涌现出不少针对《现汉》某类百科词条的研究,如法律类(李树正 2016)、医学类(陈国宁 2018)、农业类(翟丹蕾 2020)、气象类(张曼玉 2020)等。
本文在对《现汉》7个版次外来词全面整理的基础上,发现《现汉》外来词中包括许多学科的专业词条,对这部分词条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选取《现汉》第1—7版外来化学类词条,分析其释义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现汉》第7版中相关释义的处理提出优化建议。
本研究中所指的外来化学类词条,符合以下四点要求:
(1) 依据《现汉》的“凡例”说明选取外来化学词,即释义正文中以“[]”标注语源的外来化学类词条,但不包括源于民族语的词条。
(2) 包括缩写字母的音译词,如“滴滴涕”,但不包括字母词。
(3) 包括同指异名词条,如“青霉素”和“盘尼西林”。
(4) 包括在分类上属于医药类,但释义内容以物质的化学属性为主的外来词词条,如“嗎啡”。
二、 释义系统性的加强
系统观是现代辞书编纂的重要指导观念。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汉》第1—7版外来化学类词条,属于专业词条。经过7个版次的修订,我们发现,《现汉》第1—7版中化学类词条释义内容的系统性不断增强,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词性标注的统一,二是释义模式系统性的增强,现分项陈述。
(一) 词性标注的统一
词典中词条的编排通常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形式描写,包括书写形式、语音信息、语法信息等;二是语义解释,即常说的释义正文。《现汉》第1—7版中外来化学类词条的形式描写包括书写形式、拼写方式和词类标注三个方面。《现汉》发展至第5版,化学类词条已全部标注词性,是《现汉》释义系统性增强的有效体现。
(二) 释义模式系统性增强
释义模式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在系统观的基础上提出并深化“同场同模式”原则。
(冯海霞,张志毅 2006;李智初 2007;张志毅,张庆云 2015)张志毅、张庆云(2015)认为,“同场同模式”原则指的是在同一语义场的若干词的释语模式应该相同或主体模式基本相同。在化学语义场内,根据不同的分类参数,化学词会形成不同的聚合,根据目前《现汉》相关词条的释义并结合化学知识,我们将化学类词条按照化学元素、纯净物中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以及混合物进行分类,具体如图1所示。[1]
总体上看,相关化学类词条的释义内容遵循一定的模式,通常是以“属+种差”的模式作为底层逻辑。其中“属”表现为共性核心义素(包括该元素的属类以及化学符号),而“种差”在化学类词条的释义内容中表现为以下几项区别性特征:①性状描写;②生成途径;③功用。其释义模式按照不同的聚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 化学元素的释义模式分析
《现汉》第1版和第7版对外来化学元素词条的释义模式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到,从第1版发展到第7版,相关化学元素的释义模式中都包含共性核心义素。而实际上,共性核心义素也在不断调整。在《现汉》第1版中,共性核心义素有较多表达形式,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气体元素”“放射性元素”“放射性金属元素”“放射性气体元素”。从第3版开始,释义内容中的共性核心义素统一标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气体元素”,其余相关信息统一放至①性状描写中描写。
可以看出,《现汉》第1版化学元素的释义模式体系性较弱,除了共性核心义素外,区别性特征的选择与排列略显随意,如(下列例子当中,双下画线表示的是共性核心义素;单下画线表示的是①性状描写;波浪线表示的是②生成途径;虚线表示的是③功用):
铥 diū 金属元素,符号Tu(thulium)(共)。是稀土金属之一(共)。(《现汉》第1版)
锎 kāi 放射性金属元素,符号Cf(californium)(共)。是用甲种粒子轰击质量数为242的锔制得的(②)。(《现汉》第1版)
锿 āi 金属元素,符号Es(einsteinium)(共)。可用氦核轰击铀等方法制成(②),有放射性(①)。(《现汉》第1版)
在以上三例中,“锿”释义中先呈现的是该元素的②生成途径,后再接①性状描写,“铥”则只有共性核心义素,“锎”除了共性核心义素外,只有②生成途径。可见,第1版中化学元素区别性特征的选择与排列尚未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经过多版的调整,化学元素的释义模式逐渐统一,区别性特征的选择与排列更趋于稳定。第7版中,化学元素的释义模式必然包括共性核心义素和①性状描写,而②生成途径和③功用则组成不同的变体,如“共+①+②”“共+①+③”“共+①+②+③”。其中“共+①+③”的变体形式最为多见,主要是为了凸显元素的功用,如“钯”:
钯 bǎ 金属元素,符号 Pd(共)。银白色,化学性质不活泼,能大量吸附氢气(①)。用作催化剂,也用来制特种合金等(③)。(《现汉》第7版)
“共+①+②”变体形式则见于人工合成元素的释义,如“锿”“镄”等人工合成元素。
锿 āi 金属元素,符号Es(共)。有放射性(①),由人工核反应获得(②)。(《现汉》第7版)
镄 fèi 金属元素,符号Fm(共),银白色,化学性质活泼。有放射性(①),由人工核反应获得(②)。(《现汉》第7版)
而“共+①+②+③”形式的詞条目前只出现在“砹”“钚”“锝”“锔”“锎”当中,如“锔”与“锝”。
锔 jú 金属元素,符号Cm(共)。银白色,有放射性(①),由人工核反应获得(②)。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用它作热电源(③)。(《现汉》第7版)
锝 dé 金属元素,符号Tc(共)。有放射性,银灰色,熔点高,耐腐蚀(①)。由人工核反应获得。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元素(②)。用作射线标准源和超导材料等(③)。(《现汉》第7版)
无论是共性核心义素的调整,或是区别性特征的选择与排序,都可以看到,《现汉》释义系统性在不断提高。
2. 有机化合物的释义模式分析
通过多版本的对比,我们将有机化合物的释义模式变化归纳如表2:
可以看到,有机化合物的释义模式在第1版中多达7种,如:
胲 hǎi 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是羟胺的烃基衍生物的统称(共)。(《现汉》第1版)
苄基 biànjī 碳氢化合物的一种,有机化学上常把它当作一个化合单位看,所以叫做苄
基(共)。(《现汉》第1版)
胺 àn 氨的氢原子被烃基代替后(②)的有机化合物(共)。(《现汉》第1版)
肽 tài 有机化合物(共),由氨基酸脱水而成(②),含有羧基和氨基,是一种两性化合物(①)。也叫胜(shēng)。(《现汉》第1版)
“胲”的释义中只有共性核心义素的内容;“苄基”也只有共性核心义素,但当中出现了共性核心义素的其他百科信息;而“胺”则将②生成途径与共性核心义素融合释义;“肽”先说明共性核心义素,而后说明②生成途径,最后再描写①性状描写。可见第1版中有机化合物词条的释义模式是较为混乱的,区别性特征的选择与排列较为随意。调整以后,《现汉》第7版只保留四种释义模式。有机化合物词条的释义模式仍以“共+①+③”为主,主要突出有机化合物的功用性。而“共+①+②+③”较少见,如“砜”“奎宁”“吗啡”“苧”,以“吗啡”为例。
吗啡 mǎfēi 药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C17H19O3N·H2O(共)。白色结晶性粉末,味苦,有毒(①),是由鸦片制成的(②)。用作镇痛药,连续使用容易成瘾(③)。(《现汉》第7版)
而“共+①”和“共+②”模式的词条通常是有机化合物中的类名,如“吖嗪”的释义模式是“共+①性状描写”,“醌”的释义模式是“共+②生成途径”:
吖嗪 āqín 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共),呈环状结构,含有一个或几个氮原子,如吡啶、哒嗪、嘧啶等(①)。(《现汉》第7版)
醌 kūn 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共),是芳香族母核的两个氢原子各由一个氧原子所代替而成的化合物(②)。(《现汉》第7版)
但也偶见某种具体有机化合物采用这样的释义模式,如“嘌呤”“莰”。但主要来说,有机化合物的释义模式统一性增强,与化学元素的释义模式选择倾向相似,以“共+①性状描写+③功用”为主,其余释义模式为次。
3. 无机化合物与混合物的释义模式分析
无机化合物与混合物的变化情况较少,在《现汉》第1—7版中,常采用“共+①+③”的释义模式,释义内容偶有调整,比如无机化合物中的“苏打”,③功用中的描写在第7版中更为简洁。
苏打 sūdá 无机化合物,成分是碳酸钠(Na2CO3)(共),白色粉末或颗粒,水溶液呈强碱性(①)。是玻璃、造纸、肥皂、洗涤剂、纺织、制革等工业的重要原料,也用来软化硬水(③)。也叫纯碱。(《现汉》第1版)
苏打 sūdá 无机化合物,化学式Na2CO3(共)。白色粉末或颗粒,水溶液呈强碱性(①)。是重要的工业原料(③)。也叫纯碱。(《现汉》第7版)
总结而言,对于杂乱多样的释义模式,《现汉》第7版统一保留共性核心义素,区别性特征中,皆以①性状描写为先,根据不同的聚合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式。但不论是哪一小类,都以“共+①+③”模式为主,主要凸显化学类物质的功用特点。综合来看,《现汉》对释义模式已做出相应的调整,系统性不断增强。
三、 释义精确度与规范性的提高
(一) 释义精确度逐渐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户对诸如化学类等百科词条的专业性需求有所提高,因此《现汉》百科词条处理除了注重统一释义模式,对释义表述的精确度也有所提高。《现汉》第1—7版中外来化学类词条释义表述的变化主要有三种类型:删减、增添和修正。通常而言,只遵循一种变化类型的词条较少见,常是两种或三种类型同时出现变化。
1. 删减
简明原则是词典编纂的重要原则之一,要求词典的释义内容简洁精准。释义模式未变,但其中区别性特征的描述有所删减,以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该物质的特征。如“镭”。
镭 léi 放射性金属元素,符号Ra(radium)。银白色结晶,有光泽,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并能不断放出大量的热。最稳定的同位素半衰期为1,622年,衰变过程中形成放射性气体氡。镭的放射线穿透力很强,能破坏动物体的组织并杀死细菌,可用来治疗癌症或皮肤病。(《现汉》第1版)
镭 léi金属元素,符号Ra。银白色,质软,有放射性。用来治疗恶性肿瘤,镭盐和铍粉的混合制剂可制成中子源。(《现汉》第7版)
《现汉》的目标用户是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汉语使用者,画线部分对用户而言过于专业,因此第7版删除了“同位素半衰期”等专业信息。
有时《现汉》中化学类词条释义中相关信息的删除是出于语言表达中逻辑性的需要,这是从语言学角度对化学词目释义的优化,以“苏打”为例:
苏打 sūdá 无机化合物,成分是碳酸钠(Na2CO3),白色粉末或颗粒,水溶液呈强碱性。是玻璃、造纸、肥皂、洗涤剂、纺织、制革等工业的重要原料,也用来软化硬水。也叫纯碱。(《现汉》第1—4版)
苏打 sūdá 无机化合物,化学式Na2CO3。白色粉末或颗粒,水溶液呈强碱性。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叫纯碱。(第5—7版)
“苏打”在第5版后删减③功用中的具体例子,直接说明苏打的作用,以求简明扼要的表达。但细看当中删减的内容,《现汉》第1—4版中的释义显示,“工业”和“玻璃、造纸、肥皂、洗涤剂、纺织、制革”之间并非处于同一语义层中,而是类属关系。《现汉》
第1—4版的释义逻辑上存有不合理之处,因此《现汉》的修订也对这些逻辑有误的内容进行了优化。
2. 增添
常见的是增添某一区别性语义特征的细节。如“肼”:
肼 jǐng 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是联氨的衍生物,用来制药,也用作火箭燃料。(《现汉》第1版)
肼 jǐng 有机化合物,化学式H2NNH2。无色油状液体,有类似氨的刺激性气味,有剧毒,腐蚀性强,燃烧时发出紫色光。用来制药,也用作火箭燃料。(《现汉》第7版)
可以看到,“肼”(《现汉》第7版)增添了①性状描写的信息,细化了“肼”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方面的内容。实际上,细化某一区别性语义特征的内容是释义模式同一性的一种表现。如上述“肼”(《现汉》第7版)释义的画线部分,是对①性状描写内容的增添,包括该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等)与化学性质(反应等)的描写。
通过第二部分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化学类词条中,无论是化学元素、有机化合物,抑或是无机化合物、混合物,①性状描写可以说是释义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汉》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增添,进一步反映出释义模式的系统性增强。
3. 修正
区别性特征中①性状描写的修正较多,这类修正主要是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内部原因,二是外部因素。
内部原因,指的是词典编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镧”为例:
镧 lán 金属元素,符号La(lanthanum)。灰白色,是稀土金属之一。镧、铈和铁的合金用来制造火石。(《现汉》第1—2版)
镧 lán 金属元素,符号La。是一种稀土元素。银白色,质软,在空气中容易氧化。用于制备钐、铕和镱。镧的化合物用来制光学玻璃、高温超导体等。(《现汉》第5—7版)
《现汉》第1—2版中,①性状描写表示为“稀土金属之一”,但共性核心义素中将其标识为“金属元素”(《现汉》第3—4版的释义是“一种稀土金属”),出现前后分类相重复的问题。因此《现汉》第5版后,此类稀土元素词条的释义表述统一修正为“一种稀土元素”。
外部因素,指的是随着科学发展和人们认知的不断提升,对相关物质的理解更趋于精确。以“铑”为例:
铑 lǎo 金属元素,符号Rh(rhodium)。银白色或带灰蓝色,有光泽,质地坚硬……(《现汉》第1—2版)
铑 lǎo ……符号Rh。银白色,质硬……(《现汉》第3—7版)
《现汉》将“银白色或代灰蓝色”修正为“银白色”,实际上是人们对“铑”这一事物认知的加深。
除此以外,③功用也有一定的修正,不再以当中某一具体功能举例,而是扩大其使用范围。侧面来说,也是人们对该物质应用范围的拓宽,如“铋”:
铋 bì ……可做保险丝和汽锅上的安全塞等。也叫苍船。(《现汉》第1—2版)
铋 bì ……用来制低熔合金,可做保险丝、安全阀等。(《现汉》第3—4版)
铋 bì ……用来制低熔合金,也用于核工业和医药工业等方面。(《现汉》第5—7版)
(二) 释义规范性不断增强
规范性是《现汉》编纂修订遵循的一大原则。李志江(1993,2006),曹兰萍、李志江(2007),李志江、曹兰萍(1997)多次提到,《现汉》百科词条的修订十分注重规范性。
化学类词条的规范性,一方面体现在相关附加信息的统一。《现汉》第7版删除了化学元素释义里元素符号后附加的拉丁语词,统一以国际通用的元素符号来表示。这样的改动符合化学术语的使用,规范性更强。
另一方面,还体现在释义内容中化学术语的规范调整。曹兰萍、李志江(2007)提到,《现汉》第5版的编写和修订,坚持科学的规范观,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编订的“学科名词”作为参考依据。
《现汉》第1版中,有机化合物中的共性核心义素有 “有機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两种表现形式。根据“术语在线”搜索结果显示,“有机化合物”指的是“碳的化合物,分子内含有的其他元素有氢,且常常还含有氮、氧、硫、磷以及卤素,有时还含有准金属和金属”,而“碳氢化合物”指的是“烃”,即“仅由碳元素和氢元素构成的化合物”。[2]由此可见,“有机化合物”与“碳氢化合物”之间是上下位关系。因此,《现汉》从第5版开始,有机化合物中的共性核心义素统一以“有机化合物”来表示。此外,化学类词条中会包含该物质的化学符号,通常放在共性核心义素后。《现汉》第1版中出现了多种提示词,如“分子式”“化学式”。《化学名词》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7)中“化学式”的定义是“表示物质化学组成的方式。采用元素符号、数字等符号表示。包括分子式、实验式、结构式和电子式等表示方式”。[3]同样,“分子式”与“化学式”之间是上下位关系,《现汉》从第5版开始统一以“化学式”来表示。
四、 《现汉》第7版在外来化学类词条释义中
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现汉》外来化学类词条释义的系统性与科学性都在不断增强。但《现汉》收词数量多,内容涉猎范围广,释义难度高,难免出现疏漏。我们就《现汉》第7版外来化学类词条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建议。
(一) 释义模式需细化统一
赵彦春、黄建华(2003)提出,语文义与术语义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对立的,词典中的释义可以兼顾语文义和术语义,但它们的释义是自成体系且能满足严格的逻辑要求的。通过前文对外来化学类词条释义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汉》释义模式已有很强的系统性,但从“同场同模式”角度来看,仍有某些词条的释义未能考虑底层语义场的问题,尤其是化学元素的释义模式仍有待统一。我们将化学元素分为“自然元素”与“人造元素”两种(如图 1所示),其中“人造元素”的释义模式尤其需要优化。
《现汉》第7版中出现14个人造元素(锿、锝、、钫、镄、锔、锎、铹、、镅、钔、锘、锫、钷),而这些人造元素的释义模式则出现了表3中的几种模式:
我们认为,同属人造元素,它们是化学元素中的一小部分,在释义模式上应保持一致。以上四种模式,统一为“共+①+②+③”更为恰当。对于人造元素而言,保持①性状描写,是与化学元素的释义模式相匹配;保留②生成途径,是相较于自然元素来说最为明显的区别性特征;而配合③功用则是符合化学类词条的释义模式倾向,凸显物质的功用性。
有机化合物中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类名的释义(吖嗪、酚、氟氯烷、醌、脒、脎、胂、酞、萜、酮、肟、腙)。《现汉》第7版中,这些词条的共性核心义素一致,统一表示为“有机化合物的一类”,但区别性特征部分的选择显得杂乱,①性状描写与②生成途径混杂,同时会出现该类有机化合物中的典型代表。原型范畴理論中提到,范畴中成员的特征是具有梯级性的。我们认为,该类词条可以统一为“共+①性状描写”的释义模式,但也需突出其类名的身份,即在①性状描写中,不仅应该包含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的描写,还应选择重要的典型成员,可参照“吖嗪”(《现汉》第7版)词条的释义:
吖嗪 āqín 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共),呈环状结构,含有一个或几个氮原子,如吡啶、哒嗪、嘧啶等(①)。
(二) 部分化学类词条的释义表述需优化
词典的释义与词典的质量紧密相关。《现汉》经过多年的修订,化学类词条的释义基本做到了精益求精,也体现出了《现汉》释义的精确性与科学性。但某些释义的表述还有待商榷。
其一是①性状描写的准确性。化学类词条属于专业词条,专业词条释义的准确性应该与科学定义有较高的契合程度,如“钚”,其释义中说明“由人工核反应获得”,而第7版附录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钚”未标明是人工合成的元素。以下为《牛津英语词典》在线词典与《柯林斯英语词典》第13版中“钚”的释义。
Plutonium …Plutonium only occurs in trace amounts in nature but is manufactured in nuclear reactors from uranium-238. (Symbol:Pu)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钚在自然界中仅微量存在,但可由铀-238核反应堆中制造得到)
Plutonium …It occurs in trace amounts in uranium ores and is produced in a nuclear reactor by neutron bom?bard?ment of uranium-238…(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它在铀矿石中以微量形式存在,可通过中子轰击铀-238核反应堆中产生……)
可以看到,它们对专业词条的释义较为谨慎,对“钚”的存在形式有较精确的说明。《现汉》第7版中“钚”的释义可略做调整,说明“钚”“大部分由人工核反应获得”。
其二是共性核心义素的描写,具体表现为义位与义域覆盖范围不当,以“滴滴涕”为例:
滴滴涕 dīdītì 一种杀虫剂,成分是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白色晶体。杀虫效力大,效用持久……(英DDT,是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的缩写)
“滴滴涕”是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的缩写,而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表示的是“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而画线部分中“杀虫剂,成分是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与左项“滴滴涕”不对等,容易导致用户认为“滴滴涕”是一种杀虫剂,是一种混合物。我们认为,词目词与释义之间的指称应是明确平衡的,可删除“一种杀虫剂”,而明确表示“滴滴涕”是“杀虫剂中的一种成分”。
五、 结语
本文以《现汉》中外来化学类词条的释义为个案,分析《现汉》第1—7版对其释义的调整与优化。我们发现,化学类词条释义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释义系统性的加强、释义精确度的提高和释义规范性的增强。释义系统性的加强表现在词性标注的统一以及释义模式的系统化,释义模式多凸显化学物质的性状与功用。释义精确度的提高则有删减、增添与修正三种表现形式。释义规范性的增强表现为统一附加信息以及规范使用相关化学术语。针对《现汉》第7版外来化学类词条释义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应该统一部分化学元素与有机化合物的释义模式,同时需要继续优化部分词条的释义表述。后续研究中我们会继续拓展到其他类型专业词汇的分析,以期全面勾勒《现汉》中专业词汇的释义模式。
附 注
[1] 该分类主要根据《现汉》相关词条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IUPAC命名法等)进行的归类。其中“纯净物”中的“单质”与“化学元素”有所重合,因此将于“化学元素”部分详细讨论,不再另做分析。
[2][3] 以上内容均通过“术语在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创办的术语知识服务平台:https://www.termonline.cn/index) 搜索所得,且均以《化学名词》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7)的定义为准。
参考文献
1. 曹兰萍. 语文词典百科词的释义例说. 辞书研究,2004(6):16-22,116.
2. 曹兰萍,李志江. 《现代汉语词典》科技名词规范的处理. 辞书研究,2007(1):28-36.
3. 陈国宁. 《国语辞典》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医学词语比较研究.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4. 丰逢奉. 语文词典的专科词处理问题浅识. 辞书研究,1995(3):58–66.
5. 冯海霞,张志毅.《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体系的创建与完善——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中国语文,2006(5).
6. 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化学名词(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7. 柯琦. 科技词条的处理. 辞书研究,1981(3):54-62.
8. 李树正. 两岸语文词典法律词条对比研究.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9. 李志江. 论《现代汉语词典》的百科条目. 辞书研究,1993(5).
10. 李志江. 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科技条目的修订. 辞书研究,2006(1).
11. 李志江,曹兰萍. 《现汉》科技条目的修订. 辞书研究,1997(1).
12. 李智初.现代语文辞书释语的同场同模式原则.辞书研究,2007(3).
13. 林立. 专门术语注释应遵循“四性”原则──兼谈《现货汉语词典》的编纂. 编辑之友,1995(3):50–51.
14. 刘凌. 语文词典对专科词的收列和处理原则刍议.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6):112–117.
15. 王伟,李志江.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科技条目的修订. 辞书研究,2014(4).
16. 温昌斌. 谈谈《现代汉语词典》科技术语释义规范化问题. 南昌大学学报,1999(2):130-134.
17. 温昌斌,马莲. 《现代汉语词典》科技术语义项漏略商榷. 南昌大学学报,2004(6).
18. 翟丹蕾.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农业词语研究.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19. 张曼玉. 《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与第7版气象词语对比研究.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20. 张志毅,张庆云. 词汇语义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1. 张志毅,张庆云. 理论词典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2. 赵彦春,黄建华.逻辑定义“属+種差”的适用度——《现代辞典学导论》评论之三. 辞书研究,2003(6).
2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1—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983,1996,2002,2005,2012,2016.
24. 兹古斯塔. 词典学概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5. Collins Dictionaries.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13th Ed.)(《柯林斯英语词典》第13版). Glasgow:Collins,2018.
26. Michael P.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牛津英语词典》在线词典).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2. https://www.oed.com/.
(责任编辑 刘 博)